議題
-
44
-
50
-
64
-
83
-
64
-
43
-
77
-
1002017-03-22一個時代的建設,是不是禁得起檢驗,在當下,人們未必能清楚分辨。二十年前,台灣廣設大學和科學園區,被視為政治正確。但是二十年後的今天,我們看到了科學園區的空洞化,大學面臨了少子化而可能關閉的後果。
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鐵路建設上。交通部所提出的振興計畫中,從桃園到高雄五個台鐵改建案,讓鐵路從平面改成高架化,或是地下化。但是這樣的改建案,到底能增加多少運輸動能,值得討論。
其中部分地區的改建案,還涉及徵收民地、都市開發等問題,引發不少爭議。如果只是單純地將鐵路從平面移除,而沒有城市交通的整體規劃,那麼現在流行的台鐵改建案,在二十年後,恐怕也會淪為空泛無效益的建設。
第422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賴振元 -
482017-03-22很多人不知道,早期台灣曾經參與生產一種戰鬥機,而且是一群由平均年齡14歲半的孩子,飄洋過海到了日本,以半工半讀的方式,生產可以反制B29轟炸機的「雷電」戰鬥機。
1942年日本海軍在「中途島戰役」大敗之後,開始研發專門要應付B29的戰鬥機,需要的人力,透過台灣總督府,要求學校以不公開的方式募集13-18歲各級學校的學生,透過考試、面試,體檢層層的考核,找到最優秀的八千多名孩子。這群孩子屬於日本海軍工員,又叫做少年工。
到日本雖然美其名叫半工半讀,但讀書只是一開始而已,戰況吃緊時得24小時排班,日夜趕工,還可能送掉性命,台灣少年工一共打造出128架雷電,而他們念茲在茲的畢業或在職證書,一直到戰後過了好久才終於拿到。但是他們的故事,在二戰歷史比較少被提起,接下來我們來看他們的故事。
第422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李金龍 -
422017-03-22台灣地狹人稠,再加上有土斯有財的觀念,使得房價長期居高不下。興建社會住宅是很多候選人選舉時的口號,然而從25年前訴求居住正義的無殼蝸牛運動以來,台灣社會住宅的比例到現在卻只有百分之0.08,居住正義成效低落。
看看其他先進國家,在荷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住宅是社會住宅,歐盟平均14%、美國6.2%,保障居住權不只是口號或選舉支票,而是真正落實的行動與政策。政府的腳步太慢,三年前,伊甸基金會索性在台南市自己買下一棟樓,做為社會住宅,專門租給老人、身障者以及中低收入戶,裡頭的設施與服務,好到讓附近居民都想搬去住,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棟台灣第一個由民間自己經營的社會住宅。
第421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58
-
49
-
46
-
692017-03-22
-
54
-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