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
-
542017-03-28德國去納粹化,是由美英盟軍發起的紐倫堡大審開始,但只持續到1948年,後來因為冷戰開始,轉型正義工作因此中斷。一直到1963年黑森邦檢察總長弗利茨.包爾推動「法克蘭大審」,這是德國首次審理奧許維茲集中營裡的納粹戰犯。
包爾認為,德國要成為正常法治的國家,必須從自己的土地推動轉型正義。緊接是1970年12月的華沙之跪,這一跪代表德國政府面對過去錯誤的決心。不過儘管如此,60-70年代德國社會對於加害者、共謀者仍然避而不談,於是六八學運世代開始追問自己的父母,二戰期間德國到底發生什麼事情?為何上一代選擇沉默?轉型正義也從這時候開始,成為公共論述的議題。
至於東德,因為處於四十年的共產專政,面對納粹這段歷史,一直到兩德統一之後,納粹轉型正義問題才又掀起另一波高峰。除了把過去的歷史記憶之地一個一個保留下來,處理納粹部分也更細緻化,不只對加害者進行研究,而是開始兼顧其他受害族群。
1996年起,每年1月27日是德國國定的受難者紀念日,2005年聯合國通過,改為「國際大屠殺紀念日」。再以「萬湖會議紀念館」為例,這裡是1942年討論召開猶太人最後解決方案的開會場所,成立紀念館的目的是「為了未來而記憶」。這是什麼意思呢?
第487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李金龍 -
542017-03-28德國在統一後的第二年,除了立法著手開放祕密檔案,對於清查東德黨產,也沒有延遲。在東德末期就成立委員會,透過東德政黨法規定,對黨國不分時期產生的龐大黨產進行列冊、列管。
兩德統之一後,更確立獨立委員會運作與原則,委員會的委員相當於獨立檢察官。追回來的黨產,除了有一部分給轉型正義基金會做為創立基金之外,更用來處理東德所留下來的各種轉型正義問題,包括推動社福、醫療與教育工作等等。
另外德國國會還制定「共產時期非正義補償法」,東德四十年期間有二十幾萬的政治犯,其中有十萬五千人因為政治因素在職場上受到不平等待遇。1992年國會頒布補償法之後,到2005年有大約17萬人得到恢復平反,一次性的補償金支出就超過10億美元。
之後還針對政治入獄者,一個月給予430美元的補償金,2007年再放寬入獄六個月以上且為低收入戶者,每個月給予340美金的補償。這些實際的行動都經過相當多的努力,不過受難者被毀壞的人生,卻再也無法逆轉。
第486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李金龍 -
352017-03-28在東德獨裁專制時期,許多人民長期被監控,生活在白色恐怖中,甚至可能因為一個線民的密告就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而「我們要把被偷走的人生要回來」這是東德人民的訴求,他們發起和平革命,要求拿回改變他們一生的祕密檔案。
於是兩德統一之後的第二年,德國國會就通過「東德祕密警察檔案法」,也就是史塔西檔案法,並成立史塔西檔案局,為德國處理前東德獨裁政權轉型正義問題,跨出最關鍵的一步。根據史塔西檔案法的規定,民眾可以申請調閱自己的檔案,知道當年的告密者是誰,而這些檔案資料也可以協助被害人進行司法訴訟爭取平反。
二十幾年來已經有三百萬人看過檔案,而從1991年到2015年,德國全國各行政機關為了進行公務人員人事審查,向史塔西檔案局申請調閱檔案更多達175萬件。值得一提的是史塔西檔案局預算雖然來自聯邦政府,但是它是獨立單位,三位局長都來自民間。
第一任高克是人權牧師,第二任畢特納也是東德人權鬥士,第三任楊恩局長,是前東德異議人士,當過記者,三位局長反應史塔西檔案局不同階段的任務。現任局長楊恩積極推動加害者與被害者和解,還主動邀請史塔西軍官一起來參加檔案局的座談會。
第485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李金龍 -
21
-
662017-03-28網路叫車Uber進入台灣四年,違法經營,爭議不斷。去年公路法修正案通過後,Uber遭取締罰款金額高達11億元,也讓Uber台灣決定暫停服務。Uber司機出面向政府陳情,為他們的生計找活路。
從美國發跡,打著共享經濟旗幟的Uber,在全球各地以破壞式創新的手法,顛覆傳統交通運輸業的經營型態。當乾淨舒適、方便付款又能直接對司機打分數的Uber出現。對比傳統的計程車,明知搭Uber不合法,卻有越來越多消費者投向它的懷抱,也讓Uber仗勢向政府喊話,不要成為阻礙創新發展的絆腳石。這個說法,有道理嗎?
開著自家車賺外快,真的像Uber說的,共享經濟,互利共生嗎?透過Uber駕駛、開過Uber的小黃運將,與尋求轉型的計程車司機,看Uber暫停止步,下一步走往何方。
第484集
文字:卓冠齊 / 攝影:黃政淵 -
432017-03-28今年是228七十週年,國內要求推動轉型正義的聲音不斷。多位學者、民間團體更提出多項具體建議,希望台灣的轉型正義能跨出重要的一步。
今天我們要把鏡頭轉向德國,來看看德國如何面對二戰結束之後,納粹留下來的罪行,以及東德共產黨垮台之後,必須處理威權遺緒問題,到底德國是如何推動兩次轉型正義的?
首先他們開放檔案,讓人民有知道真相的權利,同時配合司法追訴,及進行對加害體制、加害者的研究,避免歷史重蹈覆轍。而柏林可說是經歷兩段專制體制最典型的城市,柏林圍牆倒塌29年之後,德國社會是如何凝聚共識?
從理念到行動,從法律面到編列預算,把不能遺忘的歷史記憶之地,一個一個保留下來。這些紀念地、紀念園區或紀念碑,錯落在柏林市區中,從公車站、德國國鐵、百貨公司,甚至腳下的紀念石、絆腳石,不著痕跡的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讓人駐足柏林的同時,輕鬆卻深刻的重新省思這段歷史。
反觀台灣曾經歷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時期,當時很多歷史現場,現在變成飯店、戲院、火車站,看不到當年曾受壓迫的人們所留下的印記。柏林是怎麼在新舊交替之間誠實面對歷史傷口?
第484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李金龍 -
432017-03-28歷史如何讓年輕世代感同身受,是推動轉型正義的重大挑戰。我們要帶您到柏林的巴伐利亞社區,當年這個中產階級社區有六千位猶太人消失。而從二十幾年前開始,社區特別立了八十個路牌,呈現當年壓迫體制如何加諸於猶太人身上,來做為歷史記憶之地。
同時在一所小學推動築牆計畫,這個築牆計畫不是再蓋另一個柏林圍牆,而是讓小學生們去找出自己和當年消失這六千位猶太人的姓名或生平的關連,畢業時在磚頭上對他寫下一句懷念的話,一個個磚塊所組成的圍牆,是孩子們對當年受害者所遭遇的迫害及歷史最深的凝視。
另外對於整個歐洲受難的猶太人要不要蓋一座紀念碑,德國社會早在統一前,就有歷史學者、柏林市民、媒體開始討論,而且整整辯論了十七年,終於有了共識。
第484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李金龍 -
572017-03-28南韓總統朴槿惠的政治風暴,其實是由密友崔順實的女兒鄭尤拉先被踢爆以特權方式,進入名校梨花女子大學,並且施壓教授來獲得成績而開始。掌握消息的南韓有線電視台JTBC更獨家挖掘到崔順實的筆電裡面有朴槿惠的演講稿,揭露了這起干政醜聞。因為這起事件JTBC成為南韓人心中敢說真話的良心電視台。
而具有國營色彩的KBS、MBC等韓國無線電視台卻沒有在第一時間報導,甚至迴避報導,逐漸失去人民信任,收視率低迷。不但失去了以往的影響力,甚至被民眾唾棄。國營電視的新聞人發起了罷工抗議,設法努力找回新聞自由還有民眾的信任。獨立特派員深入南韓電視台,了解政治風暴下的南韓新聞圈發生了什麼樣的劇烈動盪。
第483集
文字:文字:韓瑩 / 攝影:羅盛達 -
642017-03-28
-
56
-
382017-03-28目前南韓獨立檢調小組,準備當面偵訊總統朴槿惠,來釐清他在世越號船難期間的行蹤和親信干政的詳情。而獨立特派員也觀察到,在國會通過朴槿惠彈劾案前的民調顯示,朴瑾惠在20-30歲支持度為0%,是所有年齡層中最低的。
這些韓國年輕世代不滿總統的主要原因,包括了特權濫用、經濟狀況不佳、還有沉重的課業壓力加上高失業率。讓韓國青年世代自嘲現在是身處地獄朝鮮,甚至形容他們現在是戀愛、結婚、生子、人際關係、買房、夢想、希望都要通通拋棄的「七拋世代」,而這也反映出南韓政府對青年政策的不用心。
在朴槿惠親信干政的百萬燭光示威中,我們看到許多南韓的年輕世代,藉著燭光示威,希望以具體的行動改變現況,他們的期待能實現嗎?獨立特派員記者韓瑩羅盛達,深入南韓補習街及梨花女子大學等大專院校,看南韓的年輕人如何爭取他們的未來。
第482集
文字:文字:韓瑩 / 攝影:羅盛達 -
41
-
732017-03-28農曆春節,高品質的香菇是許多人送禮的好選擇,以及年菜不可或缺的重要食材,不過現在香菇卻正面臨減產危機。台灣的香菇,每年種植超過2.1億個太空包,比起2011年的1.8億,成長了16%以上,但是產量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三成。
產量減少,連帶的價格上揚。早期一公斤的乾香菇,大約5、600元,這幾年飆升到上千元。但是菇農卻笑不出來,因為香菇菌種弱化,導致良率和產能大幅下降。
台中新社地區是乾香菇的大宗產區,每年種植1.6億個太空包,但是所使用的菌種卻只有兩種,而且還是30年前的。比起鄰近的韓國、日本和中國大陸,台灣的香菇菌種又老又少,連帶的讓台灣的香菇產業競爭力下滑,菇農更對產業的未來感到憂心。
第481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賴振元 -
65
-
372017-03-28有句話說:「健保好,台灣健保特別好,大病小病通通保。」這是形容健保低保費,卻可以享有高品質的醫療服務。但大部分人不知道,健保財源有限,健保署給醫院的給付其實都不高,台灣的醫學中心靠醫療本業賺不多,最主要是靠業外收入。
比醫院財務問題更令人擔心的是,急重症醫師嚴重斷層。過去還沒有實施健保前,住院和手術費用高,只有在校成績好的醫學生,才能當外科及婦產科醫師。健保開辦後,因為給付太低,大部分醫學生首選志願都偏向自費項目多、工作輕鬆、醫療糾紛又比較少的五官及皮膚科。
健保給付不足,對重症醫療產生影響最大,直接受到影響的和你我息息相關,未來許多急重症病患將面臨沒有醫生可看的困境。這座正在傾斜的白色巨塔,會如何影響台灣醫療的未來?
國外先進國家,醫學中心都是以接受轉診病人,救治急、重症以及發展研究及教學為主。但是在台灣由於醫療花費太便宜,導致到醫學中心看診的人數太多,有些醫院一天就超過七千人看診。台灣即將邁入高齡社會,醫療需求越來越多,倘若讓醫學中心繼續疲於看輕症,日後大家看診時間只會越來越少,病床更加一位難求。為了有效解決問題,健保署祭出六大策略,要落實分級醫療,讓醫學中心能有更多時間照顧急、重、難、罕症的病人。
第480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