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
-
109
-
53
-
68
-
56
-
41
-
40
-
332018-07-24上個月,環保署預告從明年七月開始,將禁止四大場所提供塑膠吸管,一下子衝擊既有消費習慣,更引起社會正反兩極的討論。不過早從今年元旦開始,擴大限制使用購物塑膠袋政策就已經上路,包括納管所有材質,取消厚度限制以及新增七類場所不得免費提供等。希望讓塑膠袋部分從現在每人每年使用700個,減少到400個,目標鎖定2025年再減少到100個。
另外,台灣回收政策行之有年,不過日前部分縣市的環保局證實,包括薄塑膠與紙容器的回收,其實都是做白工,最後還是進入焚化爐,也引發關注。到底回收業者為什麼不要這些政府說可以回收的東西?而減用塑膠袋的政策,讓業者改提供免費的不織布提袋,又可能產生了哪些不環保的垃圾?
♦延伸閱讀 →回收塑膠,真的再利用了嗎?
♦延伸閱讀 →特派員+《請問你是塑膠嗎》
第555集
文字:卓冠齊 / 攝影:黃政淵 -
292018-07-17
-
252017-11-06換季了,您是怎麼處理不穿的衣服呢?大多數人會整理打包後,投入街頭巷尾的回收箱。長久以來,我們對這些被我們丟入回收箱的舊衣有一些既定的想像。例如這些自己不穿的衣服會被送給慈善團體為窮苦人寒冬送暖,或是送往遙遠的非洲,而非洲當地孩童穿著台灣學生制服的畫面,一直以來便與公益畫上等號。
但其實舊衣回收在台灣,早已自成一套商業運作模式,真正做資源分配的是環保回收商,他們將舊衣分級,在傳統市場廉價販售,也外銷到第三世界國家。早期舊衣還能賣到對岸,但這幾年中國經濟崛起,反倒還成為台灣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對手。
利潤不如以往,加上垃圾處理費提高,舊衣沒有再利用的價值,就變成了沒有人要的垃圾。這個現象,在都會地區的民眾可能還感受不到,但是在中南部,這幾年已有業者因為不敷成本,決定跟政府毀約,撤掉回收箱,不收舊衣。舊衣變垃圾,將來往哪裡丟?
第519集
文字:卓冠齊 / 攝影:黃政淵 -
25
-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