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
Toggle navigation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
:::
最新報導
主題分類
議題
政治經濟
司法人權
土地環境
國防軍事
民生
食品安全
醫療公衛
公共安全
能源問題
觀察
全球脈動
社福弱勢
青年世代
科學新知
人文
教育
藝術
體育
人物故事
系列報導
關於我們
首頁
主題分類
議題
議題
136
土地環境
攝影:周明文
2010-07-01
不能說的順向坡
內政部說,全台灣有18個社區位於A級危險邊坡,但卻不能公佈是哪些地區?民眾該如何得知住家的安全性呢?
國道三號的走山事件,又重新喚起政府對山坡地住宅安全檢測的重視,但內政部六月一號公布的18處A級危險社區,卻不能明講是哪些確切的地點,為什麼?而延宕12年的地質法,雖然曾在民國九十三年三讀通過,卻在重新復議後沒有下文,這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第154集
文字:
范毓雯
/ 攝影:
周明文
108
政治經濟
2010-07-01
誰管慶修院
花蓮慶修院,是一百年前日本政府移民村中的信仰中心,最近的換約招標風波,造成官民互搶三級古蹟經營權的局面。
在國民政府遷台後,慶修院改奉台灣民間神祇,但在政府接管後又邁入荒蕪將近二十年,而後透過民間搶救,被指定為國家三級古蹟,每年吸引十多萬人造訪。今年的第三次招標,花蓮縣議員擔任總幹事的民間團體,參與了慶修院委外經營爭奪戰,標案於是臨時喊卡,移交縣府政風處調查。監督縣政的縣議員,旗下的民間組織,參與縣政府的委外競標案究竟合不合法,或者合不合理呢?
第154集
文字:
卓冠齊
/ 攝影:
余榮宗
154
政治經濟
2010-06-24
老農的好宅夢
開發科技園區,就必須大量徵收老農民的地。
農民夢想田地變建地一夕致富,但到底受益的是誰?
在北投士林科技園區的開發案中,政府利用「區段徵收」得到人民的土地,這群被迫搬家的老農民,有沒有得到應有的權利?政府承諾蓋市民住宅,強調農民有居住優先權,但卻得自己出錢購買單一規格的住宅,合理嗎?夢想著農地換建地的老農民們,這筆交易到底划不划算?
第153集
文字:
卓冠齊
/ 攝影:
余榮宗
109
土地環境
2010-06-24
消失的台北綠腎
台北除了202兵工廠的綠肺外?還有顆綠腎?
不過這顆綠腎卻要被科技園區和超級隄防取代了?這是怎麼回事?
在台北市士林承德路六段一帶,最近圍上一大片綠色布條,公告台北將出現第三座科技園區—北投士林科技園區。這塊屬於大關渡平原的土地,過去因為地勢低漥經常淹水而限制開發,但也因為它的地理位置,被稱為台北市的「綠腎」,讓流經基隆河的水,從此排出。科技園區的建設,究竟會對當地的水文生態和都市排水,造成什麼影響?
第153集
文字:
卓冠齊
/ 攝影:
余榮宗
210
政治經濟
文字:李婕綾
攝影:張智龍
2010-06-10
來去阿里山(下)
八八風災重創阿里山,當地觀光大受影響,但難道只有蓋大飯店、蓋纜車,才是拯救觀光的唯一救星?
原本一到假日,奮起湖商店街就擠滿觀光人潮,但去年八八風災後,人潮就一去不回。嘉義縣長張花冠提議比照日月潭,興建纜車配合森林鐵路,控制遊客總量,同時提供另一項遊樂交通系統的選擇,但這真的是重現阿里山風華的唯一方式嗎?在瑞里,有一群年輕人出錢出力,期望透過改造民宿,打造阿里山觀光的另一種風貌。
第151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
張智龍
186
政治經濟
文字:李婕綾
攝影:張智龍
2010-06-10
來去阿里山(上)
從高鐵到高捷,台灣的BOT建設大案頻頻出包,而阿里山鐵路的BOT案,又是如何走到破局的場面?
兩年前,在反對聲浪中,官方與民間各自懷抱期望、熱烈展開合作情誼,最後為何卻發展成不但破局,甚至還可能對簿公堂?三合一方式的BOT案,命運乖舛,前後碰到多次天災,不但修復責任和費用談不攏,雙方對合約的解讀也不同,一起聽聽合約簽訂的兩造─宏都公司和嘉義林管處,是怎麼看這次的合作破局?
第151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
張智龍
173
土地環境
攝影:鄭仲宏
2010-06-03
芬蘭環保
在家自製廚餘肥料?什麼是自動回收機?
一起看看芬蘭有什麼樣令人驚豔的環保政策,讓人人願意做環保。
芬蘭人口五百萬,不算人口大國,但仍舊製造了可觀的廚餘,加上使用便利生產的大小包裝,都是早年沒有的環境負擔。而且若對大自然造成汙染,容易造成難以回復的傷害,於是芬蘭政府特別重視環保政策,長年發展下來,已經有相當可觀的成績,一起來看看值得台灣借鏡的芬蘭環保經驗。
第150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
鄭仲宏
208
土地環境
系列報導:回家路好難,交通資源分配的複雜課題
攝影:鄭仲宏
2010-06-03
倒數計時
"八八風災重災區橋毀路斷,每每搶通後又再度被沖毀,到底應不應該砸大錢重建道路?而被迫搬離的居民又該如何自處?
以一條通往溫泉部落的縣道來說,居民四十戶,縣府第一次呈報給中央的補助報價是四十億,理由是:有觀光發展潛力。耗資上億的道路建設,一次雨季發生,一切可能又要重新來過,到底值不值得?而居民對土地的情感難道就要這樣被連根拔起?
第150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
鄭仲宏
"
107
土地環境
2010-06-03
3.1公里的教訓
國道三號走山的原因是天災還是人禍?
沒有對症下藥的作法,國道三號的安全真的無虞了嗎?
光是一條國道三號,就有32處順向坡,其中新竹以北超過半數,有19處之多。走山意外的發生,除了要比對過去的工程設計、施工是否不確實,還要重新檢討:當初選擇切斷山脈的決策是正確的嗎?而目前使用岩錨來處理順向坡的方式正確嗎?
第150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
李金龍
120
土地環境
2010-05-21
八西里的那晚
民國63年9月28日,基隆的八堵交流道發生山崩奪走36條人命,36年後,國道三號走山是不是歷史的重演?而政府學到教訓了嗎?
八堵交流道事件,是台灣高速公路開發史上第一個災害事件,當年中山高都還沒有通車,八西里就先付出36條人命的代價,一個輕度颱風造成的山崩,沖垮了山腳下的一排民宅。同樣震驚全國的走山意外,36年前發生一次,36年後再次重演,當年到現場調查的學者如何看這兩次事件?而當年的生還者對於當時的走山,還存有什麼樣的印象?
第149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
李金龍
124
政治經濟
2010-05-21
國家賠不賠
國道三號走山的意外,交通部允諾給予受難者家屬國家賠償 ,那為什麼之前類似的案件申請國賠卻屢遭拒絕?政府單位互踢皮球,小老百姓該向誰求助?
國道三號走山造成四人罹難,而後交通部允諾給予受難者國家賠償,後續效應之一是,其他之前遭到駁回的國賠案,都出現了「敗部復活」的機會。這些案子可能也將首開先例,創下國賠史上,政府「先以天災拒絕,後以新事證認賠」的作法。然而真的有機會,重啟國賠程序嗎?一起重回豐丘明隧道及雙園斷橋事故現場,看看家屬們爭取國賠的心路歷程。
第149集
文字:
卓冠齊
/ 攝影:
余榮宗
118
政治經濟
2010-05-14
川震:我們的娃娃
今年5月12號,是川震屆滿兩週年的日子。透過廣州中山大學退休教授艾曉明的紀錄片,跟著志願調查者的腳步, 回到地震發生第一時間的現場。
去年,中國政府終於公佈了川震的死亡失蹤人數,在總數86000多人,有5335位中小學生。至於校舍的大量倒塌損毀,中國官方表示,其中並沒有人為的疏失,但是,失去孩子的父母們無法接受這樣的論點,他們認為,政府不負責任的豆腐渣工程才是最主要因素。由於官方不願意公佈任何相關資料和數據,這群痛心的父母只好自發調查行動,希望為這些失去生命的娃娃們討回一點公道…
第148集
文字:
其他
/ 攝影:
其他
117
政治經濟
2010-05-04
川震:公民調查(下)
譚作人入獄後,反而讓更多自願者加入公民調查團隊,透過藝術家艾未未的招集,他們主動調查並且要求中國政府透明化川震訊息。
譚作人被關的消息傳出之後,反而讓更多自願者加入公民調查團隊,這個團隊是由北京奧運場館鳥巢設計者艾未未所招集,他們要求中國官方遵守《信息公開法》,公佈川震的相關資料。第一步,他們主動調查失蹤死亡的學生名單,也希望同步得到官方的訊息,卻得到了很不友善的回應…
第148集
文字:
其他
/ 攝影:
其他
114
政治經濟
2010-05-04
川震:公民調查(上)
成都的環保工作者譚作人,深入破壞最嚴重的北川地區調查,在發表譴責政府的文章後,卻被以「不滿六四運動定調」的罪名判入獄。
中國成都的環保工作者譚作人,主動深入破壞最嚴重、被封鎖的北川地區調查拍攝,並且在網路上發表了〈龍門山,請為北川孩子作證〉的文章,譴責政府單位早就知道北川位在斷層帶,卻沒有發出警訊,也沒有監督北川的建築應該達到法律的防震標準。後來,譚作人真的被關了,不過罪名卻是:不滿中央對六四天安門事件的定調,意圖顛覆國家政權。一起來看看譚作人對揭露真相的堅持…
第148集
文字:
其他
/ 攝影:
其他
166
土地環境
系列報導:拚觀光與環境保育的拔河
2010-04-29
貓空沒景
為什麼貓纜沒有經過環評就興建呢?規劃中的北投纜車會不會成為下一個貓纜?
這週的公民特派員,是住在貓纜附近的政治大學學生作品。自從前年九月薔蜜颱風來襲,造成T16塔柱邊坡下滑以後,貓纜的爭議就不曾間斷。到底貓纜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可以在興建過程一再變更名目,甚至不經過環評?一起來看看,他們發現了什麼…
第146集
文字:
其他
/ 攝影:
其他
183
政治經濟
系列報導:拚觀光與環境保育的拔河
2010-04-29
貓纜的考試卷
停駛一年半的貓空纜車,終於在三月底復駛了,監察院調查報告中「不可思議」的問題是什麼?
真的安全無虞了嗎?
去年,監察院針對貓纜提出糾正案,雖然監察院輕輕放下,不過,調查報告證實,貓纜整個計畫有諸多「不可思議」的問題,這些問題現在都得到改善了嗎?住在附近的居民研究了相關的資料,還是有很多疑慮,於是主動委託律師向法院申請假處分,希望貓纜先停工,先釐清法律上爭議,結果法院開了三次庭之後,依然石沉大海…
第146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
李金龍
最前
63
64
65
66
67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
Share
Tweet
:::
主題分類
議題
政治經濟
司法人權
土地環境
國防軍事
民生
食品安全
醫療公衛
公共安全
能源問題
觀察
全球脈動
社福弱勢
青年世代
科學新知
人文
教育
藝術
體育
人物故事
:::
全部議題
政治經濟
司法人權
土地環境
國防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