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
Google Search
Toggle navigation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
:::
最新報導
主題分類
議題
政治經濟
司法人權
土地環境
國防軍事
民生
食品安全
醫療公衛
公共安全
能源問題
觀察
全球脈動
社福弱勢
青年世代
科學新知
人文
教育
藝術
體育
人物故事
系列報導
關於我們
:::
議題
政治經濟
司法人權
土地環境
國防軍事
民生
食品安全
醫療公衛
公共安全
能源問題
觀察
全球脈動
社福弱勢
青年世代
科學新知
人文
教育
藝術
體育
人物故事
:::
全部議題
政治經濟
司法人權
土地環境
國防軍事
土地環境
105
土地環境
2010-09-29
來義要往哪裡去
去年八八,來義的山壁出現了祖靈哭泣的臉。傳言,還會有比八八更大的災難要來。
凡那比颱風有驚無險的度過了,但沒想到屏東縣山上的來義部落,大水沖走了52戶房舍、河床繼續擴張,整個來義東部落的房屋,有一半都被淹沒在土石流中。來義怎麼辦呢?
第166集
文字:
呂培苓
/ 攝影:
李金龍
97
土地環境
攝影:周明文
2010-09-21
路不平 誰來管
首先要檢討的一個大問題是,都市有沒有提供友善的方便的,讓大家都喜歡來走路的空間?
人行道鋪面的紅磚破損,屢見不鮮。騎樓高高低低,不但難走,還有商家把整個騎樓封鎖起來據為己有做起生意,讓行人只能走到馬路上,和汽機車爭道。主管機關警政單位礙於小市民生計,常常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
第165集
文字:
吳丹卉
/ 攝影:
周明文
109
土地環境
攝影:鄭仲宏
2010-09-16
大雁起飛
南投縣魚池鄉大雁村因為減少內鬨,積極合作,爭取政府建設基金,引進社區營造專家,發展出陶藝,民宿和有機農業,產業興盛的美好成果,令人驚奇與羨慕。
颱風和地震頻仍的台灣, 這十幾年來,許多社區飽受土石流和水災的威脅。 災後復元需要時間,更需要能力, 那些能夠成功重建的社區, 他們有著什麼樣的能耐和撇步?
第164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
鄭仲宏
193
土地環境
系列報導:台灣重大水災啟示錄
攝影:鄭仲宏
2010-09-16
新山村與神木村
颱風和地震頻仍的台灣, 這十幾年來,許多社區飽受土石流和水災的威脅。災後復元需要時間,更需要能力。那些能夠成功重建的社區, 他們有著什麼樣的能耐和撇步?
八八水災沖走了新山村許多房屋,水災過後大家考慮遷村,村民覺得政府的規劃方案不理想,但是他們並沒有把時間消耗在無謂的抗議爭吵,而是共同規劃出一個可行的方案 。
14年前台灣民眾在這裡發現土石流驚人的威力, 多年來在遷村議題上沒有共識,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資源清除土石, 卻清不出一條讓村民看得到未來的道路。
神木村的問題真的無解嗎? 我們也邀請觀眾朋友一起來想想,有沒有更好的建議?
第164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
鄭仲宏
82
土地環境
2010-07-30
開放生命線
新科技能不能克服通訊不良,解決村民對外聯繫的困難?
政府發放的衛星電話操作簡單,為什麼民眾卻不敢通話?
八八風災即將滿一年,政府規畫的一套「緊急防救災通報系統」,又花了八千多萬,添購了684具衛星電話。而這套依照行政劃分,層層分配的緊急通報體系,有哪些漏洞?這套攸關民眾生命安危的救災通報系統,真的動得起來嗎?站在強制撤離第一線的通報窗口,災區的村鄰長有什麼話想說?
第157集
文字:
卓冠齊
/ 攝影:
余榮宗
113
土地環境
文字:李婕綾
攝影:張智龍
2010-07-22
0.25保衛戰
台北縣永和市的人均綠地,已經少於半張報紙大小?
而永和市內仁愛公園的便道拓寬計畫,又要砍掉更多的樹?
在熱島效應的影響下,台北市凌晨的溫度已經比45年前升高了2.5度,而為了減緩都市熱島效應,成功國宅在去年被選為試驗社區,計畫耗資2200萬進行社區改造;反觀人口密集的台北縣永和市,面對人均綠地小於半張報紙的窘況,仁愛公園的便道拓寬計畫,市公所又被民眾質疑將會砍掉更多的樹,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沒樹的地方花大錢改造,有樹的綠地卻屢屢面臨砍伐危機?
第156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
張智龍
105
土地環境
攝影:周明文
2010-07-01
不能說的順向坡
內政部說,全台灣有18個社區位於A級危險邊坡,但卻不能公佈是哪些地區?民眾該如何得知住家的安全性呢?
國道三號的走山事件,又重新喚起政府對山坡地住宅安全檢測的重視,但內政部六月一號公布的18處A級危險社區,卻不能明講是哪些確切的地點,為什麼?而延宕12年的地質法,雖然曾在民國九十三年三讀通過,卻在重新復議後沒有下文,這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第154集
文字:
范毓雯
/ 攝影:
周明文
82
土地環境
2010-06-24
消失的台北綠腎
台北除了202兵工廠的綠肺外?還有顆綠腎?
不過這顆綠腎卻要被科技園區和超級隄防取代了?這是怎麼回事?
在台北市士林承德路六段一帶,最近圍上一大片綠色布條,公告台北將出現第三座科技園區—北投士林科技園區。這塊屬於大關渡平原的土地,過去因為地勢低漥經常淹水而限制開發,但也因為它的地理位置,被稱為台北市的「綠腎」,讓流經基隆河的水,從此排出。科技園區的建設,究竟會對當地的水文生態和都市排水,造成什麼影響?
第153集
文字:
卓冠齊
/ 攝影:
余榮宗
121
土地環境
攝影:鄭仲宏
2010-06-03
芬蘭環保
在家自製廚餘肥料?什麼是自動回收機?
一起看看芬蘭有什麼樣令人驚豔的環保政策,讓人人願意做環保。
芬蘭人口五百萬,不算人口大國,但仍舊製造了可觀的廚餘,加上使用便利生產的大小包裝,都是早年沒有的環境負擔。而且若對大自然造成汙染,容易造成難以回復的傷害,於是芬蘭政府特別重視環保政策,長年發展下來,已經有相當可觀的成績,一起來看看值得台灣借鏡的芬蘭環保經驗。
第150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
鄭仲宏
158
土地環境
系列報導:回家路好難,交通資源分配的複雜課題
攝影:鄭仲宏
2010-06-03
倒數計時
"八八風災重災區橋毀路斷,每每搶通後又再度被沖毀,到底應不應該砸大錢重建道路?而被迫搬離的居民又該如何自處?
以一條通往溫泉部落的縣道來說,居民四十戶,縣府第一次呈報給中央的補助報價是四十億,理由是:有觀光發展潛力。耗資上億的道路建設,一次雨季發生,一切可能又要重新來過,到底值不值得?而居民對土地的情感難道就要這樣被連根拔起?
第150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
鄭仲宏
"
81
土地環境
2010-06-03
3.1公里的教訓
國道三號走山的原因是天災還是人禍?
沒有對症下藥的作法,國道三號的安全真的無虞了嗎?
光是一條國道三號,就有32處順向坡,其中新竹以北超過半數,有19處之多。走山意外的發生,除了要比對過去的工程設計、施工是否不確實,還要重新檢討:當初選擇切斷山脈的決策是正確的嗎?而目前使用岩錨來處理順向坡的方式正確嗎?
第150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
李金龍
81
土地環境
2010-05-21
八西里的那晚
民國63年9月28日,基隆的八堵交流道發生山崩奪走36條人命,36年後,國道三號走山是不是歷史的重演?而政府學到教訓了嗎?
八堵交流道事件,是台灣高速公路開發史上第一個災害事件,當年中山高都還沒有通車,八西里就先付出36條人命的代價,一個輕度颱風造成的山崩,沖垮了山腳下的一排民宅。同樣震驚全國的走山意外,36年前發生一次,36年後再次重演,當年到現場調查的學者如何看這兩次事件?而當年的生還者對於當時的走山,還存有什麼樣的印象?
第149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
李金龍
119
土地環境
系列報導:拚觀光與環境保育的拔河
2010-04-29
貓空沒景
為什麼貓纜沒有經過環評就興建呢?規劃中的北投纜車會不會成為下一個貓纜?
這週的公民特派員,是住在貓纜附近的政治大學學生作品。自從前年九月薔蜜颱風來襲,造成T16塔柱邊坡下滑以後,貓纜的爭議就不曾間斷。到底貓纜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可以在興建過程一再變更名目,甚至不經過環評?一起來看看,他們發現了什麼…
第146集
文字:
其他
/ 攝影:
其他
48
土地環境
2010-04-15
為水源而戰
擔心烏山頭水庫上游的垃圾掩埋場,可能影響水庫的水質,憂心的居民於是進行一連串的抗爭,結果卻被官方擋在門外…?
公民特派員這禮拜是來自台南的報導。台南縣東山鄉的居民,由於擔心烏山頭水庫上游的垃圾掩埋場,會影響水庫的水質,於是自組團體,進行了一連串的抗爭活動。然而協調會上卻出現了一些狀況,是居民的願望太大了嗎?而環保局在開發案和人民權益衝突的時候,又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第144集
文字:
其他
/ 攝影:
其他
95
土地環境
2010-04-15
富山的下一步
全國第一個必須遷村的特定區─台東縣大武鄉富山部落,終於動工的永久屋,卻不一定可以帶來安定的生活?
富山部落目前住著三十幾戶,一百多位的排灣族,部落以老人跟小孩子為主。八八風災至今,七、八個月過去了,部落上方崩塌處卻還沒有整治好,沖毀的房子也還掛在那裡,居民甚至還沒有乾淨的水可以飲用。儘管中央重建委員把富山劃定為全國第一個「特定區」,不過重建過程卻是一波三折,甚至遭到大武村的村民抗議…
第144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
李金龍
112
土地環境
系列報導:拚觀光與環境保育的拔河
2010-04-08
消失的海水浴場
18歲學生,發現家鄉宜蘭的海灘莫名消失了200公尺,新單元「公民特派員」,要從每位熱心公民眼中發現問題。
宜蘭頭城的海水浴場,原本200公尺寬的海灘不見了,以往到了夏天就會出現的的渡假人潮也消失了。而最接近海邊的竹安里居民,每到遇到颱風天,就擔心海水會把房子給淹了。公民特派員楊曜任發現了這個問題,於是他拿起攝影機,試圖尋找消失的海水浴場。
第143集
文字:
楊曜任
/ 攝影:
楊曜任
最前
19
20
21
22
23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
Share
Twe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