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環境
-
420
2014-05-21爭論多年的核四議題、前一陣子因為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以禁食的手段抗爭、再度成為媒體報導的焦點;而政府最後也做出封存核四的決定;不過、一些反對核電廠的人士、繼續堅守調降公投門檻的戰場。
而提到公投,其實早在20年前的五月22號、台北縣的貢寮就曾經針對核四廠、進行地方性公投,當時的投票率將近六成、其中有96%反對蓋核四;但是、立法院仍然在兩個月後、通過1125億的預算,開始長達三位總統、12任行政院長、四度追加預算的坎坷命運。
現在核四廠雖然要被送進冷凍庫,但未來如何發展、仍然有許多可能性。而獨立特派員今天就要帶您回到20年前、細數貢寮與核電廠的長年糾葛。相信很多觀眾朋友不知道、台灣在蓋第一座核電廠的時候、最早選定的地點就是貢寮,後來因為地質問題再加上鄉長反對、核一廠才搬到石門。
而暫時鬆了一口氣的貢寮人沒想到、核四廠後來還是找上了門;感覺受騙的居民結合環保團體、展開長期的反核四運動。二十年下來,有人挨告、有人被關,也有人從不中斷地用鏡頭紀錄歷史、拍下了一萬多張反核照片。我們現在就透過這些歷史資料、一起來了解貢寮人、堅持的是甚麼。
第348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李金龍 -
347
2014-05-21 -
338
-
490
-
458
2014-05-12台灣食品爆出很多造假事件,但有沒有想過以低報高、以假亂真的不只食品,還有價格節節高漲的房屋。一般人買房子都非常講究建材、磁磚或是裝潢,卻很少人注意混凝土的骨材,事實上,蓋房子的砂石,每一種來自不同礦區,好壞差很多。
台灣最近每年向大陸進口1300多萬噸砂石,有8成都用在北部,但是8年前,大陸限制河砂出口,進口到台灣的都來自礦山甚至的淡化海砂,這些砂的品質如何?在寸土寸金的大台北地區高樓林立,有人估算新成屋恐怕四分之一有氯離子超量的海砂屋問題。
其實八八風災給我們帶來大量的砂石淤積在河床上,至少可供50年以上使用,但為什麼放著在地的砂石不用,那就是價格問題了。一些營建業的大廠為了成本便宜、賺更多,全被每建坪少五百塊的中國進口砂攻陷了。來看獨立特派員的調查報導。
第347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447
2014-05-06梅雨終於來了,連續一個星期都會下雨,雖然讓人困擾,但是希望真能紓解中南部水庫缺水的旱象。天氣越來越難預測,旱澇交至的情形怕會越來越嚴重。
最近美國就因為極端氣候造成一連串大災難:先有龍捲風襲擊,至少造成22人死亡,逾百人受傷,接著是美東下暴雨,道路塌陷,十幾輛車子掉進大坑洞。你大約還記得,剛過去的這個冬天非常冷,台灣有超過一百人猝死,北美也急凍到零下四十度,四分之三的地區都破了120年來的低溫紀錄,班機停飛、道路封閉、學校停課,這是受到北極渦旋的影響。
嚴寒相對帶來酷暑,氣象局估計台灣今年夏天超過35度恐怕會有40天以上,包含人類,所有地球上的生物都面臨極大的生存挑戰。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警告大家,各國阻止暖化的速度太慢,要在未來15年加快行動才能避免世紀性的氣候災難。在新聞工作最前線,今年國內外氣象單位和新聞採訪研討會都規劃了氣候變遷的訓練課程,要記者和氣象人員因應隨時可能發生的大自然挑戰。獨立特派員就來告訴您在全球大震盪中,渺小的我們該怎麼辦?
第346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陳民紋 -
495
-
545
2014-04-08台灣新住民人數超過48萬,教育部統計,其中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小的佔國小總人數十分之一,依目前成長速度,17年後台灣25歲青壯年世代有將近13.5%是新住民之子,他們將參與台灣的未來。在台灣,大家很重視每個人的人權,包括新住民、移工,因此獨立特派員花了一年時間,貼身紀錄三個從越南嫁來台灣的女人故事。
他們為什麼要跨越兩千公里來到這麼陌生的地方,將命運交付給一個連語言都不通的人家?透過孩子的一份家庭作業:幸福是甚麼,我們慢慢了解,在他們原本很單純,只是想讓家人過更好的生活,用自己的生命來交換之外,其實他們也有著恐懼和不安,他們在越南的家人同樣有著不捨。很多人來到台灣幾年都沒法回去團圓,還好有個外婆橋計畫,幫助學校老師帶著孩子和越南媽媽回娘家,獨立特派員也隨行採訪了三個星期,確實,到了越南,包括老師和我們才終於實地體會這些女人不得不的抉擇。
用心、瞭解就是最好的一種溝通。在台灣現在有很多新住民的報導和節目,甚至有各種東南亞語言的報紙和電台,但台灣民眾還是很少走進他們的生活圈,這部紀錄片希望能架起一座橋,跨越語言和文化,看見人性,彼此尊重。讓我們翻開這本幸福作業簿!
第342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張智龍 -
592
2014-03-17北台灣的冬天又濕又冷,很多人都逃離台北到南部去曬太陽包含最近幾年非常熱門的小琉球!它是台灣離島中唯一的珊瑚礁島嶼,有世界三大之最,最佳觀日點、最多珊瑚品種以及全島就是珊瑚礁,不過它的面積也最小只有6.8平方公里,但是每年有將近50萬人到小琉球去玩,遲早會把這塊唯一的珊瑚礁小島給踩平了。
因此當地人發起,從每年12月1日至隔年3月31日是小琉球潮間帶的休養期,希望給這裡的生態有個喘息的時間和空間。但是獨立特派員冬天去的時候發現,潮間帶還是有不少遊客,甚至是當地人帶去的,明明大家共同簽下了遵守休養期的公約,卻依然犯規,警察和巡守隊看是熟人也不好取締,這樣的保育有何功效?小琉球與墾丁國家公園海域都是珊瑚礁地質,有雀鯛科、隆頭魚這些相似的魚群,如今墾丁就因為遊客太多旅館太多被破壞了,很難回復,小琉球有前車之鑑是不是能由民間自發性的,和政府有策略性的防微杜漸呢?過去幾周獨立特派員連續報導了墾丁觀光與生態問題,今天就繼續帶大家來看看小琉球明天的憂慮!
第339集
文字: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
519
2014-03-11看見台灣這部片子賣座很好口碑更佳,引起很多人的省思甚至政府官員也拿來當教材和施政方向,但實際上有多大的效用呢?內閣閣員換了一批之後又能夠痛改積非成是、積習已深的環境問題嗎?獨立特派員在墾丁悠活事件爆發之後持續追蹤報導。
前幾個星期前我們播出了悠活復活,當時採訪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時,處長就表示,有心要輔導地方業者合法化,似乎這樣才能消化成長中的觀光人口,但是怎麼合法化?這幾年墾丁旅宿業快速成長,估計有上千家民宿,多數有合法爭議。
獨立特派員跟著屏東縣政府實地稽查,真的,地方只有一個稽查員每天都忙得不得了,每次政府被批評執行不力時,責難就落到他頭上,大陸港台各種消費爭議投訴,他也要處理,最近聽說他要離職了。我們採訪那天,感受到他的無力與無奈,罰單照開,一開三萬,但想想:為什麼業者罰不怕?一年七百萬人潮加上無限制擴張的民宿,恆春墾丁的遊憩品質與環境負荷正逐漸失控。
第338集
文字: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
554
2014-02-19在歷史上台灣原本就是一個移民的島嶼,除了本島之外,金馬澎湖這幾個離島也都如此,島嶼上的人早年依循自然法則討生活,但這百年間因為政權的幾次興替、經濟發展的快速腳步,人為造成了百姓生活的巨大變化。
你大約還記得2012年中的馬祖博弈公投吧,很多人對它一知半解,公投把大家的意見兩極化贊成或反對,但其實裏頭卻有著深層的意義,外人很難理解,大家除了好奇想看看馬祖到底是個甚麼地方,在公投之後一窩蜂的去觀光個幾天,你還有甚麼進一步的認識?
獨立特派員在公投後決定長時間觀察馬祖的改變,也想跟居民生活在一起,了解這個長期被忽視的地方是怎麼了,所以我們製作了北風這支紀錄片,要在今天的節目中播出。由於片長一個半小時,我們分成上下兩集在連續兩周的節目中跟大家分享,裏頭跨越了春夏秋冬四季,交代了以打魚起家的馬祖居民在戰地政務解除前後八十年間生活的巨大轉變,請您細細品味、觀賞!
第335集
文字:胡毋意 / 攝影:羅盛達
專業新聞類 電視專題報導獎
胡毋意、羅盛達、賴振元 -
596
2014-02-11連續幾天全台被寒流籠罩,又濕又冷,相較之下南部氣溫暖和一些,尤其恆春墾丁一年四季氣候宜人,去年墾丁觀光人次720萬,這麼多人把附近的旅館民宿都住滿了,年底,一場會議讓部分區域暫停營業四個月的悠活度假村,再度復活,這又是一樁就地合法案嗎?
悠活渡假村佔地1.5公頃,距離珊瑚礁潮間帶不過30公尺,每年夏天410個房間一房難求,營業額五億,去年五月被人翻出舊帳,指出14年前未環評先營業引起爭議,被勒令部分停業。四個月後有條件通過環評,這條件是三年內污水零排放,這讓緊鄰珍貴海域資源的飯店業者今後更有理了。
目前墾丁國家公園範圍內旅館民宿369家,未完成營業登記的超過八成,墾管處和政府究竟要怎麼處理? 怎樣對其他業者交代? 墾丁遊客即將上探一年八百萬,未來如果拿不出明確管理辦法,不但社會公平正義無存,寶貴的自然資源也將受到空前挑戰。
獨立特派員在大家吵鬧完之後,繼續追蹤報導。
第334集
文字: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
446
-
470
2013-11-21金門之寶 鱟(ㄏㄡˋ)
兩億年的歷史與在地人的故事
今年九月,金門小三通已經破千萬人次,今年的金馬獎50周年影展也移師金門舉行。這幾年金門經常成為鎂光燈焦點,觀光倍增。但是金門除了金酒之外,還有一個寶,那就是生存地球有二億年歷史的一種節肢動物,鱟。老一輩的金門人過去隨處都可以抓到鱟,也不覺得特別,他們吃鱟、拿鱟來堆肥、也當成器皿或藝術品,這種關係維持了數百年。
早期台灣西海岸還沒被破壞時,也可以看到像鐵甲武士般的鱟,現在只剩下金門澎湖還能找到牠的縱跡。大小金門是因為長期軍管,岸邊佈滿地雷,所以才讓鱟的棲地得以保存。但是這十年,金門因為商港、連外道路、BOT工程一個個啟動,以致鱟的棲地被破壞,數量逐漸減少,有人開始重視這個問題,其中有個守鱟12年的年輕人叫洪德舜,世居鱟的故鄉後豐港幾百年,他和鱟的故事被拍成紀錄片。雖然金門水試已經成功進行鱟的復育和放流工作,但這些能趕得上人類破壞的速度嗎。
第322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 -
473
2013-10-17外來物種可能導致洪災?
所含的化學物質更會污染土壤?
這些你知道嗎?
更令人驚奇的是 手機APP竟成外來種剋星!
這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人類交換資源頻繁,後遺症之一是本地的弱勢資源恐怕會被國際強勢產品所取代,最近大家擔心的服貿協議就是其中之一。其實不只是貨物,人和物種也面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競爭。台灣有十大外來種,從最早引進的福壽螺,還有小花蔓澤蘭、布袋蓮到紅火蟻等,現在早已經落地生根,造成生態和經濟上的損失,甚至侵犯到原生種的生存空間,弱勢的純種動植物很可能有滅種危機。
美國奧林匹克國家公園所在地華盛頓州也有同樣困境,政府發現外來種植物正大幅入侵,於是州政府、國家公園、NGO以及志工學者聯合作戰,他們的武器是衛星定位及公民參與的地理資訊系統,透過研發智慧型手機,APP隨時隨地進行辨識,這是一場混種危機,看他們如何進行純種保衛戰。
第317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 -
464
2013-10-11追蹤狂犬病
回到一個世紀以前的日據時代
來看看台灣的狂犬防疫史
立法院這個會期最重的是通過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同時還有包含服貿協議、年金改革等43項列為優先法案待審,此外還有排隊等了好幾年的的法案更不計其數,就拿動保法來說,農委會希望透過立法規範,讓民眾必須為飼養的寵物節育,也不可以棄養,明年元月起將要求犬貓進出公共場所一律得戴上施打疫苗的頸牌。
其實早在一個世紀前日據時代就有這樣的規範。獨立特派員在狂犬病疫情發生後,持續觀察防疫工作,也同時往前溯源,試著連結起台灣狂犬病防疫史。我們花了很多時間找出當時的報紙書刊,發現不少有關狂犬病的翔實報導,當時發行量最大的日日新報上就記載,1909年台北西門街上有貓也感染狂犬病,咬到人,有人因此死亡。那時候政府就提出打疫苗、戴口罩、徵犬稅來抑制狗的數量,更重要的是,當時台灣已經有自製疫苗的能力。
台灣光復後為了防疫,總共施打17萬劑以上的疫苗。我們也找到光復後第一線防疫人員杜爾祥,他是當時省衛生處唯一的獸醫師,在人力很少的情況下,跑遍三百多個鄉鎮。在平靜五十幾年後,狂犬病捲土重來,他認為是空窗期太久,防疫鬆了,才讓病毒又有可趁之機。
獨立特派員做了這樣歷史的回顧與研究,是要提醒大家:人類的防疫從來就不容鬆懈。10月4日是世界動物日,農委會未來將推動送養專案,結合免費施打狂犬病疫苗以及絕育補助等措施,減少流浪動物,多管道做好防疫工作。
第316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