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
Toggle navigation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
:::
最新報導
主題分類
議題
政治經濟
司法人權
土地環境
國防軍事
民生
食品安全
醫療公衛
公共安全
能源問題
觀察
全球脈動
社福弱勢
青年世代
科學新知
人文
教育
藝術
體育
人物故事
系列報導
關於我們
:::
議題
政治經濟
司法人權
土地環境
國防軍事
民生
食品安全
醫療公衛
公共安全
能源問題
觀察
全球脈動
社福弱勢
青年世代
科學新知
人文
教育
藝術
體育
人物故事
:::
全部議題
政治經濟
司法人權
土地環境
國防軍事
土地環境
295
土地環境
文字:婁雅君
攝影:袁宏書
2025-07-23
塑膠微粒 隱形入侵
我們日常飲食的礦泉水、咖啡、餐盒,甚至是每天戴的口罩和呼吸的空氣,都存在肉眼看不見的塑膠微粒。科學家證實,微塑膠不但存在於自然環境、生物體、食物鏈,甚至已經進入人體的腦部與器官,塑膠微粒正上演一場隱形的入侵。全球每年生產大約4.6億噸塑膠,其中有不少是一次性產品,毫無節制地生產與使用,讓人類和大自然正在承受苦果。
第912集
文字
婁雅君
攝影
袁宏書
598
土地環境
攝影:賴振元
2025-04-30
黑水虻 廚餘新價值
在台灣,有一群微小卻強大的生命,正在默默地幫我們處理每天產生的廚餘。這些小蟲是被稱為「環保小幫手」的黑水虻。牠們能在短時間內分解大量有機物,正逐漸成為廚餘處理的新主角。
新竹縣環保局已經導入這項生物科技,用黑水虻來吃廚餘,比起傳統廚餘廠的處理程序更有效率、更省電,廚餘也可以變身有機肥料。面對日益嚴重的垃圾問題,黑水虻在循環經濟中到底扮演什麼角色?發展還面臨哪些難題?
第900集
文字
顧展瓏
攝影
賴振元
602
土地環境
文字:尹雯慧
攝影:羅盛達
2025-01-15
老瀝青 新面貌
你注意過腳下每天行走的柏油路嗎?在台灣,公路養護的方式大多是直接刨除瀝青,再鋪設新路面。
根據統計,全台3年來大約產生1500萬噸的瀝青刨除料,再用率只有15%。保守推估,近十多年,全台已經累積超過三千萬噸的瀝青刨除料,無處可去。
工研院經過多年研發,開發出再生劑與瀝青砂石分離技術,可將瀝青刨除料分離出70%的新砂石,以及30%的瀝青砂,為台灣天然資源永續循環利用,提供新解方,不過,推廣過程也有不少挑戰。
第886集
文字:
尹雯慧
/ 攝影:
羅盛達
506
土地環境
文字:廖怡芬
攝影:賴振元
2024-09-11
廚餘去哪兒?黑水虻來幫忙
我們每天製造許多廚餘,你有想過最後廚餘究竟去哪裡了嗎?該如何處理這些有機廢棄物,有許多單位已經著手努力。就有環保團體開始推廣有「地表最強清道夫」之稱的昆蟲–黑水虻。
用廚餘來餵食黑水虻,等黑水虻長大後,再拿來餵雞,雞生的蛋或是雞肉,就可以成為人類的食物,形成一個永續的循環。
花蓮縣新城國小還在學校設立了黑水虻基地和黑水虻社團,由老師來指導養殖和研究黑水虻。一起看看孩子們如何學習善用黑水虻,把廚餘轉化為營養的植物肥料和動物飼料。
第868集
文字:
廖怡芬
/ 攝影:
賴振元
439
土地環境
文字:廖怡芬
2024-09-04
用麻布捲動人生
現代人喜歡買咖啡喝,為了減少製造垃圾,很多人已經開始自備環保杯。但你有想過,大量裝咖啡豆的麻布袋,也會造成環境的負擔嗎?就有公益團體利用這些咖啡業者、生豆進口商不要的大型麻布袋,教婦女們手作出一個個獨一無二的包包、圍裙、杯墊和各式小娃娃。麻布袋廢物利用、每年減少一千公斤的碳排量,也創造婦女的就業機會。
第867集
文字:
廖怡芬
/ 攝影:
王興中
456
土地環境
文字:廖怡芬
攝影:鄭仲宏
2024-07-17
人休習‧物修惜
你的牛仔褲不穿、家具不用了之後都是怎麼處理?是不是覺得當成垃圾丟掉實在太可惜?桃園有一群人,就用廢棄的木棧板、木製家具,和回收牛仔衣物做為原料,加工處理再製,搖身一變成為全新的家具、木製品,或是服裝、包包。他們除了善用回收原料,工作人員也是雇用社會弱勢、失業、或是需要幫助的人,一起幫助物品重生。
第861集
文字:
廖怡芬
/ 攝影:
鄭仲宏
440
土地環境
系列報導:拚觀光與環境保育的拔河
文字:婁雅君
2024-07-03
北投溫泉怎麼了
說起北投,很多人會立刻聯想到溫泉,這裡的泉質是台灣少見的酸性溫泉,地熱谷的青磺泉酸鹼值不到2,白磺泉的pH值大約3到5。
當泡湯風氣越來越盛行,大家想過嗎?這些酸性溫泉廢水,會排放到哪裡去呢?北投主要的河川,南磺溪和磺港溪,正在無時無刻地承載著這些溫泉廢水。
南磺溪也是關渡平原的灌溉水來源,從清朝時代開始供應農業用水,到了2018年就因為水質酸化,再也無法灌溉使用。這幾年學術團體開始在兩條溪進行研究,也發現河川酸化,改變了物種。環保團體在今年初向總統建言,要求中央到地方的主管機關,應該要改善酸性溫泉水破壞生態的現況。
第859集
文字:
婁雅君
/ 攝影:
袁宏書
479
土地環境
文字:李婕綾
攝影:張智龍
2024-06-19
無包裝的挑戰
2018年世界地球日提出「終結塑膠」的倡議之後,今年的世界地球日再度聚焦減塑議題,主題是「多一塑不如少一塑」,凸顯減塑在環保及永續領域已經占有一席之地。
在減塑環節中,除了生產源頭,販售端也有無包裝商店正為減少塑膠包裝而努力。不過台灣從2015年第一間無包裝商店開設以來,目前經營家數約略只有30間。一起來看看,無包裝商店主要的經營概念以及面對哪些經營挑戰。
第857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
張智龍
419
土地環境
文字:萬真彣
攝影:黃政淵
2023-11-08
別丟!我們自己修
您通常都怎麼處理壞掉的電器或3C產品呢?以前人們會送修,但現在更多人會選擇棄舊換新。因為送修越來越麻煩,不是維修據點很少了,不然維修價格太高,讓人覺得划不來。其實在早期,電器商品的說明書上會有拆機維修的參考,現在不但沒有,廠商甚至會警告消費者,如果自行拆機,就不負保固責任。
這些鼓勵消費者汰舊換新的趨勢,不但製造了大量的電子廢棄物,也剝奪消費者買產品應該有的維修權。現在,國際上興起草根維修運動,人們開始組成自己動手維修的社群,拿回維修權,也支持永續環保。台灣也有這樣的維修團體,獨立特派員帶您一起來看看。
第826集
文字:
萬真彣
/ 攝影:
黃政淵
439
土地環境
文字:婁雅君
攝影:羅盛達
2023-05-10
塑膠轉生 淨零的未來
我們每天回收的塑膠都去了哪裡?有些經過處理後,可以作為紡織品、燃燒發電等用途。循環經濟在2050淨零排放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台灣,有廠商將回收塑膠製品,製作成仿木建材和各式商品。這些產品,在使用完畢之後,還能百分之百回收,再次回到生產線。就連製作過程產生的邊角料也能完全回收,不會產生廢棄物。
不過這樣的產品在市場上是否具有競爭力?民眾的消費習慣能否接受?以及在政策上是否給予支持?都是循環經濟能否奏效的關鍵。從企業到個人的永續生產與消費,淨零的未來才可能實踐。
第800集
文字:
婁雅君
/ 攝影:
羅盛達
430
土地環境
文字:張筱瑩
攝影:周明文
2023-04-26
綠食尚
現在有越來越多餐廳,開始主打健康餐或是標榜綠色餐廳為訴求。什麼是綠色餐廳呢?除了最基本要使用有機、友善食材,業者在肉類及海鮮的挑選,也要盡可能選擇注重動物福利以及符合永續海洋為原則的海產。
目前全台灣大約有250家綠色餐廳,過去這些綠色餐廳的業者大都單打獨鬥,以推廣永續餐飲為理念的方式經營。因為使用的食材成本高,也經常入不敷出,相當辛苦。不過這幾年隨著全球興起了一股用吃來減碳愛地球的風潮,台灣綠色餐廳也逐漸受到重視,獲得更多推廣,也被消費者看見。
第798集
文字:
張筱瑩
/ 攝影:
周明文
303
土地環境
2022-10-12
海湧
小琉球社區貨幣,幕後推手是推動環保淨灘,並將海灘廢棄物創新成社區貨幣的海湧工作室。一起來看獨立特派員和楊力州導演監製合作的這部怪咖系列紀錄片,看看海湧工作室如何致力讓環保無痛又有趣的進入每個人的生活中。
第771集
文字:
其他
/ 攝影:
其他
357
土地環境
文字:婁雅君
2022-10-05
竹林經濟的綠色循環
行政院去年底核定通過新興竹產業發展綱要計畫,期待能活化整體產業。其實民間已經有各式各樣的運用,就連堆積如山的邊角料都可以製作成生質顆粒,作為發電原料。甚至還有設備,可以去化各式各樣的農業廢棄物,只要將原料乾燥破碎後,投入生質能氣化爐,就可以生產副產品–生物炭和竹木醋液,更重要的是,最終端還能發電。
經濟部能源局在今年新增,農業廢棄物發電的再生能源,每度電躉購費率超過5元。要振興竹產業,不只要穩定上游原料,更應該在政策面,串聯各環節,才能讓環保的竹產業走向綠色的循環經濟。
第770集
文字:
婁雅君
/ 攝影:
鄭凱文
451
土地環境
文字:婁雅君
攝影:羅盛達
2022-08-17
微型房屋的住宅解放
在國外風行多年的微屋運動,源自於有些人意識到大房子的負擔重,房貸一揹數十年,犧牲了生活的品質。因此,他們開始換成小坪數的房子,追求更經濟、簡單、接近自然的生活。甚至將小屋裝上輪子,載著自己的家到處旅行。
在台灣,也有不少微型房屋的選擇。但是相較於這些土地廣大的國家,台灣地小人稠,加上建地售價昂貴,農地建屋有諸多法規上的限制。想要在台灣透過微型住宅來實現居住正義,降低青年族群買房的壓力,行得通嗎?目前在法規上有哪些限制?民間對於微型住宅,又有哪些建議?
第763集
文字:
婁雅君
/ 攝影:
羅盛達
341
攝影:鄭仲宏
2021-09-15
廚餘遇豬瘟
政府為了防止非洲豬瘟疫情擴大,八月底下令,九月養豬戶不能使用廚餘。這不但衝擊使用廚餘的養豬戶,同時也讓廚餘一夕之間成了廢棄物,環保單位也要確保這些不進豬舍的廚餘,不會節外生枝造成環境汙染。
因為廚餘業的生態,在政策執行上需要多個單位甚至跨縣市配合,禁止廚餘養豬一個月的成效如何有待觀察,不過有沒有兼顧防疫和產業的永續方式呢?
第716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
鄭仲宏
417
土地環境
文字:萬真彣
攝影:黃政淵
2021-07-14
海廢的啟示
根據統計,全球每年約有480至1270萬噸垃圾流入大海,其中有50%,可能被風浪打上岸。在台灣,有一群印尼移工,就注意到了台灣的海洋垃圾問題,他們不分國籍,利用每週唯一的休假日,到處為台灣的海岸淨灘,他們為什麼這麼做呢?
同樣的在澎湖,也有一群年輕人不僅定期淨灘,還把海洋垃圾做成藝術品,他們的理想是什麼呢?一起來聽他們的故事。
第707集
文字:
萬真彣
/ 攝影:
黃政淵
1
2
下一頁
最後
Share
Twe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