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
-
1512013-08-29光復新村
在九二一的摧殘和搬遷案的迫使之下搖搖欲墜
人雖然走了
卻割捨不掉對土地的情感和記憶
究竟光復新村是如何歷劫歸來?
而未來又將如何被賦予新生?
這陣子一連串的土地徵收問題從北到南鬧得全台沸騰,到底怎樣徵收土地才符合公共利益?拆與不拆誰有理?其實最大的問題是,政府這頭少了點溝通,民眾的那端多了些情緒。獨立特派員找出了一件案例可供參考: 台中霧峰有個台灣第一村,當時是一個實驗計畫,為了疏遷政府機關,包括公務員及家屬,因此1956年在霧峰蓋了這座光復新村,第二年才在南投建立中興新村。
當年它就師法英國的花園城市概念設計,有完善的衛生下水道系統,雨水污水分流,但後來因為精省,標售國土,差點被拆,當時居民大部分都搬走了只剩9戶,持續爭取保留原地。2012年終於被台中市政府列為文化景觀,在怪手前硬是給搶救下來。但是這座過去的明日之城,究竟能有怎樣的明天?大家都在看。
不是所有的案子用抗爭的手段就能取得正當性讓政府低頭,也不是所有住了五六十年的房子都能被當成古蹟文化,但是因為台灣很民主,每個人都可以抒發意見爭取人權,相對而言政府就變小了,政策上需要更多時間去協調,建設可能無法一步到位,這就是民主的代價。
第310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李金龍 -
1122013-08-08絕跡半世紀的狂犬病
變種病毒席捲全台
考驗台灣的防疫機制
疫苗不足 流浪動物過多
走私動物頻繁 成為防疫最大隱憂
狂犬病爆發以來,全台灣草木皆兵,到處都有民眾通報又有鼬獾發病要咬人的狀況,要不就是通報捕捉流浪貓狗,讓消防隊捕犬大隊疲於奔命。當然,狂犬病因為是人畜共通的疾病,一旦發病有百分之百的傳染性,而且死亡率也是百分百,在公共衛生上非常重要。我們今天就要深入分析這個遠離台灣半世紀,讓人早就忘記,卻又捲土重來的疫病。
1948年台灣發現第一個狂犬病例後,1951年達到最高峰,有238名民眾被感染而死亡,十年間超過782個病例。這次狂犬病其實早在去年15個月前就被監測到了,而且出現在不同地區,代表病毒廣泛散佈,直到最近才被公布出來。專家分析,目前發病的鼬獾數量在持續增加,疫情還沒有達到最高峰,所以防疫工作得更加嚴密。全台灣估計寵物貓狗220萬隻,流浪動物8萬頭,要趕快從曝露在最前線的流浪貓狗拉起防疫線來。獨立特派員最新疫情分析報導。
過去農委會只管動植物,衛生署只管人的醫療防疫,各自為政,但是從禽流感我們學到的教訓是,病毒已經跨物種在演變中,這次狂犬病防疫及時提升為中央層級,跨部會進行,畢竟是件好事。
第307集
文字:范毓雯 / 攝影:李金龍 -
1322013-08-01韓國提出造船興國政策
造船市占率搶第一
台灣遊艇王國拱手讓位..!?
前陣子紅極一時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電影中場景最多的救生艇共有七艘,隨時間變換,這些都是台灣建造的船,從設計構圖到完工全一手包辦。
最早,台灣造船產業來自日據時代,日本人帶來了技術和經驗,它需要密集的勞力、精細的手工,台灣剛好這些條件具足,一度成為世界的遊艇王國,曾經替LV精品集團總裁改造72公尺的超級豪華遊艇,在歐洲頂級遊艇市場一砲而紅。
雖然台船、以及民間最大造船廠的中信到2014年前訂單全部接滿,但是卻敵不過韓國、中國整體造船業的強大競爭,他們相繼提出造船興國政策,韓國現在高居全球佔有率35%,前四大造船廠都是他們的,台灣不到2%。這是台灣又一個產業必須面臨的存亡之戰。
全球化帶動了運輸業一直往上走,蓬勃發展,每天共有四千艘貨櫃輪船穿梭在各大洋上,全世界的貨物80%以上都靠海運,如果少了貨輪,人類的經濟發展將倒退30年以上,台灣說要海洋立國,真的不能是口號
第306集
文字:范毓雯 / 攝影:賴勳毅 -
1512013-08-01馬祖戰地色彩消褪 觀光業起步
年輕人回馬祖開民宿 當導覽
從傳統漁業走向休閒漁業
讓在外的子女重新靠岸 返鄉馬祖…
暑假是觀光旺季,要消暑不是上山就是下海,離島機票一位難求,尤其馬祖,今年夏天觀光客比去年多了一倍,不但機位、連住的地方都客滿。但是過去馬祖甚麼都缺、甚麼都不方便,絕大多數年輕人不是為了求學就是就業,相繼遷來台灣,或長或短都在台灣待過一段時間。
不過這些年隨著馬祖戰地色彩消褪,觀光業起步,年輕人不再只有選擇留在台灣這一條路,回馬祖開民宿、做吃的、當導覽..多了很多可能。北竿的橋仔村,原本是個傳統的小漁村,現在也因為走向休閒漁業,老漁民把老家翻修做民宿,讓在外闖蕩多年的子女找到一個回家的理由。
第306集
文字:卓冠齊 / 攝影:賴振元 -
118
-
1422013-07-26抗爭三年未果
苗栗大埔四戶還是拆了
公義路上 是否還有公平正義?
抗爭三年,苗栗大埔四戶人家還是拆了,苗栗縣府趁著自救會成員北上抗議舉行記者會的同時,策略性的發動拆除行動,招來外界批評,說不夠光明正大,而且違背之前吳敦義副總統答應原地保留的承諾,有失誠信。
獨立特派員從三年前報導大埔徵地問題,就持續關注它的發展,今年初還重回現場關切四戶居民的生活現況。雖然苗栗縣政府表示,這四戶當中,有的是把突出的鐵皮架拆除,有的只拆圍牆沒拆房子,有一戶已沒有所有權,只有張藥房的五層樓正當路口,顧及交通安全全拆了,在法理上或許站得住腳,但是對被拆戶的生活及後續安置補償,是不是該有更細膩的作法? 大埔拆屋究竟是公義還是僅僅這四戶的私利?地區發展非這樣不可嗎? 就像台北市文林苑王家至今堅持原地重建,真的有道理嗎? 大家都該冷靜理性的想想!
第305集
文字:范毓雯 / 攝影:李金龍 -
1562013-07-26
-
1402013-07-25「投入社會運動當中
社會實踐當中去尋找你的夢想」
─中國維權人士 陳光誠
司法是為了主持正義維護人權,但法律如果無法保護人民,甚至侵犯人民權益怎麼辦?大陸盲人維權律師陳光誠不是學法律的,卻為了要幫村民、殘疾人士爭取權益,自學法律,曾經透過上訪,讓殘疾人士減免稅收,讓外地人和北京本地人都可以免費坐地鐵,被稱為赤腳律師。後來因為對外國媒體披露政府對一胎化強制墮胎這些不人道行為,而被軟禁,甚至以其他罪名關了四年多。
去年,他從家鄉躲過重重的監控逃了出來,後來到了美國紐約大學,三個星期前他來台訪問,呼籲年輕人從社會運動中去尋找自己的夢想。陳光誠說,人權應該像水跟風一樣自由,他雖然看不見,卻呼吸到、感受到、觸摸到台灣的自由氣息,立法院裡院外的推擠抗議,在他來說,都是台灣在社會轉型過程中,正一步步恢復的民主和人權。
第305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 -
1582013-07-18儘管與世隔絕、環境惡劣
也無法阻撓大涼山上痲瘋村
旺盛的生存意志與生命奇蹟
大自然的力量驚人,但是人往往也有強大的生命力。上個星期獨立特派員深入大涼山,帶大家看到了另一個你無法想像的世界,半個世紀前,中國政府將一群痲瘋病患統統趕到深山裡,形成大大小小800多個痲瘋村,為的是要讓他們與世隔絕、從此消失。
那裡氣候嚴寒他們一無所有,經歷了最苦難的生活,但諷刺的是,他們不但沒死,還蓋了房子、建了村子、養起了雞鴨牛羊、種起了喬麥、土豆、白蘿蔔,最後還生下孩子。
是誰最早發現了他們,讓他們回到世界? 那是宗教的力量! 就跟台灣一樣,當初痲瘋病人無人聞問,沒人敢接近,是修女神父把需要帶進去,把重病的人帶出來。
今天獨立特派員要繼續帶您走入大涼山的痲瘋村,看到生命的奇蹟,一個殘疾的人手沒法張開,卻有辦法3天做出一雙鞋子,那裡到處都是小孩子,好多,雖然髒卻各個蹦蹦跳跳,這就是生命力。
鮭魚為了產卵洄游,用盡全身力量跳躍,穿過激流逆流而上;痲瘋村的人成天沒事,種地之外養孩子,但是他們還都活著。稍待一會兒馬上回來,要帶給您另一種活著的力量!
第304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 -
1522013-07-11建壩容易 拆壩難
耗時四年
分隔鮭魚群的兩座大壩終於拆除
百年來在壩底徘徊的鮭魚
也隨之洄游歸鄉
美國印第安克拉拉姆部落的祖居地─艾爾華河上的兩座大壩終於進行拆除。蓋的時候就是個大工程,要拆更困難,考驗工程人員的技術和創新思維,由於經費限制和生態復育考量,兩座大壩得花四年的時間分階段來拆,但令人振奮的是,曾被兩座大壩隔絕棲息地的鮭魚群,竟然在拆除的第一時間時就老馬識途的重新游回他們睽違一世紀的原生地。
這是鮭魚的天生本能,很神奇: 孵化完成的小鮭魚會順流而下游到大海裡成長,18個月後,成年的鮭魚自動由一種神祕的力量驅使,從出海口逆流而上要回到原生地產卵! 同時,原本被淹沒在人工湖中的部落祖靈地也重見天日! 跟著獨立特派員來看鮭魚返鄉
第303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 -
1782013-07-11「當鮭魚消失的時候,就是世界的盡頭」
艾爾華河的大壩拆除了
也再次讓當地的印地安民族
得以重拾祖靈地的精神與信仰
又到了夏天午後會下豪大雨的季節,雖然台灣年降雨量是世界平均值的2.6倍,但是因為地形關係,加上人口稠密,每個人分到的水資源只有全球平均的七分之一,所以小小台灣有110座水庫,但是問題來了,水庫過去解決了民生用水甚至幫助台灣經濟發展,但是豪大雨沖刷下來的泥沙也讓水庫壽命縮短,以1964年興建的石門水庫來說,只剩28年壽命,但是淤泥已經有一億噸,如果要清除恐怕得花運費一千億,估計砂石車連結起來可以繞地球七圈,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
20年前全世界的工程師和環保人士就在檢討水壩的功與過,當初蓋一座水庫建一個大壩花了浩大的工程,但到頭來卻造成環境的傷害,甚至年限到了有安全上的隱憂,因此人類開始拆壩行動。
美國印第安部落有句古老傳說:當鮭魚消失的那一天,就是世界的盡頭!在華盛頓州艾爾華河流域,是印地安克拉拉姆部落世居的地方,兩千多年來,每年都有族人賴以為生的鮭魚30萬條上上下下迴游。但是在百年前蓋了大壩後,鮭魚只剩下三千條,印地安人神聖的祖靈地也被淹沒了,就在他們的傳說快要成真之前,華盛頓州立法通過,兩年前拆除位於國家公園裡的兩座大壩,想讓艾爾華流域回復原始生態,讓鮭魚群回到睽違一世紀的家鄉,也讓印地安人重拾他們的精神文明,這是擁有八萬座水庫的美國,一個劃時代的里程碑,經歷了20年政治角力和地方對話,可以說是工業和生態拔河的最佳案例。來看獨立特派員深入拆壩現場的觀察報導。
第303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 -
1592013-07-04嘉義東石以蚵仔和漁產聞名
但當地只剩老年人
外籍媳婦成為現代青蚵嫂
如何透過休閒產業創造新契機?
且看東石如何翻轉漁村
暑假到了,想去哪裡玩呢,嘉義東石這幾年一直努力在發展休閒產業,他們設計各種套裝行程,帶遊客坐觀光漁筏,出海採蚵,或是到漁塭拋網捕魚,享受現撈現煮的樂趣。
東石是蚵的故鄉,海岸線14公里是重要的經濟命脈,這裡有全台灣最大的外海養殖蚵棚,蚵的產量佔三分之一以上,可是和台灣其他農漁村一樣,十幾年來人口大量外流,我們以前常說的青蚵嫂,現在只剩下從國外嫁來的媳婦,以及一群六、七十歲的老阿嬤。
政府努力推動農村再生計畫,究竟能為東石帶來甚麼轉機?
第302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張智龍 -
1002013-07-04古寧頭大戰留下來的地雷
帶給金門人無限傷痛
雷傷者們的無奈
除雷大隊的心酸
有誰能了解呢?
2013年最新登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名單公布了,包括我們的鄰國:日本的富士山,以及北韓代表高麗文化,在西元918到1392年,當時是高麗王朝首都的開城。被選為世界遺產是每個國家的光榮,富士山已經努力了21年,一旦被肯定代表維護古蹟文化成功,我們呢?
當然也很想、也在努力,就拿金門戰地來說,從熱戰打到冷戰,五十年,給當地留下了很深的烙印,民國81年雖然解除戰地政務還給老百姓平靜的生活,但埋藏在沿岸兩百多處十多萬顆地雷卻始終是當地人的夢魘,過去總聽到有誰誤踩地雷或死或傷。
七年前台灣在國際組織的推動下要求政府排雷,就在上個月六月份完成了,這將是金門戰地文化邁向申遺之路的一項必要工作。全球目前約有47萬雷傷者,金門有多少?數字並不清楚,能獲得補償的也不多。歷史的受害者需要我們更多的關心。
第302集
文字:范毓雯 / 攝影:李金龍 -
1522013-07-04拉瓦克住民在公有地居住50年
面臨政府開發
外界的介入讓情況更顯複雜
土地與居住權利如何解套?
是誰的土地?又是誰的家?
台灣最近幾年各地都陸續發生所謂迫遷問題,不只台北市的文林苑都更事件,早年更有大漢溪畔三鶯部落、撒烏瓦知部落的反拆遷抗爭,近年,從苗栗大埔事件、南苗市場停車場問題,以及今年台北市華光社區的拆遷案,很多很多,原因各有不同,卻都是居民訴諸抗爭手段,學生和社運團體加入,讓抗爭程度升高,普遍博取媒體關注。
在南台灣的高雄,最近也有一樁城市原住民抗議搬遷事件,他們在公有地上住了50年,以前沒人管,後來因為市府要開發,希望他們搬到國宅,但是要交房租,也有人住得不習慣,於是又成了迫遷話題,引起學生的同情與關注。獨立特派員記錄了一段過程,從一個比較高的角度呈現事實,讓大家深思究竟迫遷問題該怎麼解決?
第302集
文字: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
1532013-07-01政權改變
緬甸有如重新發動的火車
金磚上的窮國
如何擺脫貧窮?
國土面積是台灣的19倍,境內森林覆蓋率超過50%,不但林業資源豐富,還蘊含豐富玉石及寶石等貴重礦產,甚至擁有石油及天然氣等天然資源,完全符合地大物博的概念。這幾個條件講的是東南亞第二大國緬甸。
雖然具備剛剛提到的各種先天優異條件,但是在國際貨幣基金會的統計中,2011年緬甸平均每人所得只有1325美元,在東南亞國家中敬陪末座,這個結果與緬甸內部長達半個世紀的軍事獨裁有關。
在過去的50年當中,緬甸內部紛亂難平,先有軍政府的奪權專政,後又有一連串對於境內各族群的強勢鎮壓,其中包括排華運動以及與少數民族的武裝鬥爭,而近年更因為軟禁民運領袖翁山蘇姬,以及由僧侶引發的袈裟革命,都讓緬甸長期壟罩在鎖國以及貧窮的陰影中。
不過這個國家,卻在2011年有了戲劇性的改變,軍政府將政權轉交給溫和開放的政黨,現任總統登盛也開始了一連串的改革開放政策,緬甸就像一部重新發動的火車積極想在東南亞國家中嶄露頭角。
挾著豐富天然資源以及充沛勞動人口的優勢,緬甸確實引起全球矚目,包括台灣商人也躍躍欲試。從去年以來,已經超過50個台商考察團進入緬甸積極布局。獨立特派員從幾個月前就規劃這趟採訪,眼看著旅館價格往上飆高,機票一位難求,終於帶回第一手觀察。來看看這個國家的美麗與矛盾。
第301集
文字:李婕綾 / 攝影:賴秉寰 -
1632013-06-13博奕公投通過
是否將使馬祖變臉?
獨立記錄原始風貌!
如何搶下人潮、錢潮?
看馬祖怎樣搏自己的命運!
台灣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尋找搶救經濟的藥方,去年馬祖舉行博弈公投之後,成為台灣第一個通過要蓋觀光睹場的離島,讓馬祖一下聲名大噪,公投通過之後,還有許多法令要解套,其他離島也在觀望,五月初行政院終於通過了觀光賭場管理條例草案,在等立法院審查。馬祖因為長期軍管,使它仍然保有最天然的觀光資源,不過也因為它的交通長期受限,成為發展觀光的最大致命傷。馬祖到底會不會因為博弈而有所改變呢?獨立特派員正在進行影像紀錄!現在就先把年初,我們特別選在馬祖最冷的季節重回螺蚌山的觀察和大家分享。
螺蚌山是賭場預定地之一,有獨特的自然景觀,每天退潮時候附近的居民都會去撿海產,一年四季不同,冬天是紫菜,夏天這個季節是蚌和螺,不知道這個地方如果真的開發了會變成甚麼樣,所以我們趕快記錄下它原有的美麗。
馬祖自從去年博弈公投後確實有人口回流的現象,很多都是想找尋觀光的商機,連江縣政府也極力推動北竿到黃岐通航,而且最快就在今年年底,但對岸究竟能帶來多少人潮和錢潮?看馬祖怎樣搏自己的命運。
第299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