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
Google Search
Toggle navigation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
:::
最新報導
主題分類
議題
政治經濟
司法人權
土地環境
國防軍事
民生
食品安全
醫療公衛
公共安全
能源問題
觀察
全球脈動
社福弱勢
青年世代
科學新知
人文
教育
藝術
體育
人物故事
系列報導
關於我們
:::
主題分類
議題
政治經濟
司法人權
土地環境
國防軍事
民生
食品安全
醫療公衛
公共安全
能源問題
觀察
全球脈動
社福弱勢
青年世代
科學新知
人文
教育
藝術
體育
人物故事
:::
全部人文
教育
藝術
體育
人物故事
首頁
主題分類
人文
人文
74
藝術
文字:萬真彣
攝影:黃政淵
2024-04-17
廢五金的再生藝術
對很多人來說,被淘汰的冷媒管、淨水器、燈罩,或者是壞掉的汽機車零件,都是沒有用的廢棄物。不過對有些人來說,這些廢五金卻是創作的珍寶,用巧手將它們雕塑成無價的藝術品,讓廢棄物重生。獨立特派員帶大家來看兩位素人再生藝術家的故事,他們如何化腐朽為神奇。
第848集
文字:
萬真彣
/ 攝影:
黃政淵
59
人物故事
系列報導:他鄉亦故鄉,在台新移民的故事
文字:尹雯慧
攝影:羅盛達
2024-04-10
流亡藏人在台灣
在花蓮壽豐的山腳下,住著一位來台多年的流亡藏人歌手–龍珠慈仁。他和台籍伴侶,同時也是影像工作者的蔡詠晴,2008年在印度認識,結婚後來台,原本以為從此可以結束流亡生涯,落地生根。卻因為無國籍者的身分,台藏婚配的組合,不見容於當時台灣的移民法規,而遲遲無法獲得居留權。
經過多年抗爭,2018年終於取得居留權的龍珠,開始以傳統藏地民謠創作者的身分,活躍台灣。多元文化的台灣環境提供龍珠展演的舞台,龍珠也為島嶼的創作空間帶來另一種風貌。
第847集
文字:
尹雯慧
/ 攝影:
羅盛達
58
人物故事
文字:邱惠恩
攝影:鄭仲宏
2024-03-06
從戰爭來的人
俄烏戰爭開始後,聯合國統計超過八百萬的烏克蘭人被迫遠離家園,到其他國家生活。其中,有一些人來到萬里之外的台灣。他們離開了家鄉,但心靈卻永遠駐紮在自己的國家,並且用自己的方式繼續告訴這個世界:家園如何被入侵、戰爭有多殘酷,以及反戰對每一個人有多重要。
雖然他們說的是自己在戰爭下的故事,但傳遞的卻是和平的訊息。目前,這場戰爭的和平尚未降臨,然而這些身在台灣的烏克蘭人卻不約而同地告訴獨立特派員的記者,在烏克蘭人的字典裡沒有「放棄」一詞,一起來看他們的生命故事。
第842集
文字:
邱惠恩
/ 攝影:
鄭仲宏
32
藝術
攝影:袁宏書
2020-11-11
以塗鴉之名
一位靠自學噴漆畫,找到成就感及舞台的女孩陳若欣。今年22歲的陳若欣,他說自己17歲前的人生,幾乎沒有快樂的回憶,直到17歲自學噴漆畫之後,開始在南台灣各個景點擺攤,以表演噴漆畫、販賣噴漆畫、介紹自己而受到矚目。
這半年多來,他從噴漆畫轉到塗鴉,挑戰過各式形式、主題,最高、最難的紀錄,他一個人獨自畫了20個貨櫃,還爬上二、三樓層高的鷹架作畫。他邊作畫,邊在社群媒體拍片分享,希望給跟他同樣年齡,在學校覺得自己邊緣、找不到定位、有同樣困擾的學生一些鼓勵,讓他們知道,只要願意,人生可以有不同的風景。
第672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
袁宏書
33
藝術
攝影:周明文
2019-11-13
藝起翻轉
在桃園,有一群從事藝文工作的年輕人,他們在地方組成「桃園藝文陣線」,希望用藝術的方式來改變社區。他們連續四年舉辦「回桃看藝術節」的活動,每年都有不同的議題設定,用各種不同的創新模式去展現。
今年藝術節主題「封印解除」是以學生為主體,除了請業界導師協助學生創作,更想藉由年輕人實際參與社區的過程,讓藝術走入社區,用藝術的創新模式實現在地經營,留住年輕人。
第621集
文字:
張筱瑩
/ 攝影:
周明文
28
藝術
2018-10-30
初心
藝術這件事情,到底在人類的日常生活中有甚麼重要性?就現實層面來講,對經濟產業有幫助嗎?一般認為,搞藝術創作,除非才華洋溢、鴻運當頭,否則難保落得像大畫家梵谷一樣,終生潦倒。搞藝術,真的就只能是顧得了靈魂,填不飽肚子的事情?
獨立特派員要帶您認識台南的兩位女性藝術家,呂之蓉與江枚芳。他們如何兼顧理想與現實,堅持自己的創作,並且還能支持後輩年輕的創作者。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祕訣就是忠於自己的初心,不逃避人生的試煉,把挑戰當作創作的養分。
第569集
文字:
呂培苓
/ 攝影:
許中熹
Share
Twe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