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
Google Search
Toggle navigation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
:::
最新報導
主題分類
議題
政治經濟
司法人權
土地環境
國防軍事
民生
食品安全
醫療公衛
公共安全
能源問題
觀察
全球脈動
社福弱勢
青年世代
科學新知
人文
教育
藝術
體育
人物故事
系列報導
關於我們
:::
議題
政治經濟
司法人權
土地環境
國防軍事
民生
食品安全
醫療公衛
公共安全
能源問題
觀察
全球脈動
社福弱勢
青年世代
科學新知
人文
教育
藝術
體育
人物故事
:::
全部人文
教育
藝術
體育
人物故事
人物故事
108
人物故事
系列報導:在勞動之外,更清晰的移工面貌!
文字:萬真彣
攝影:黃政淵
2023-12-20
移工就愛台灣味
要適應台灣生活,對來自異國的移工來說,可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報導中的兩位主角,是當年來台灣當移工的印尼人,他們來台灣工作後,因為迷上台灣文化,所以愛上台灣。
吳咪非常會唱台語歌,不但擁有很多台灣粉絲,還考上街頭藝人證照;Pindy跟台灣老師學會做捏麵人,現在自己也當上了老師,教台灣人和印尼移工做捏麵人,以捏麵人串起兩國文化交流。
第832集
文字:
萬真彣
/ 攝影:
黃政淵
76
人物故事
系列報導:在勞動之外,更清晰的移工面貌!
文字:婁雅君
攝影:羅盛達
2020-03-18
蘇格澳底和移工們
來自東南亞的移工,已經是台灣日常的一部分。左鄰右舍不乏來照顧長輩的看護們,在大家的口中,他們被喚作印尼的、越南的,或者是外勞。他們已經是我們不可或缺的勞力,但是這群來自不同地區,有不同面貌和名字的人,卻顯得面目模糊。
在東北角的一個小漁港,有個二手書店–蘇格澳底,提供當地移工一個借書、休憩的空間。老闆操著簡單的印尼話,和當地移工話家常,還提供他們需要的生活物資。
第638集
文字:
婁雅君
/ 攝影:
羅盛達
61
人物故事
系列報導:他鄉亦故鄉,在台新移民的故事
系列報導:在勞動之外,更清晰的移工面貌!
文字:婁雅君
2018-12-11
她們的廚房
近年來台灣大街小巷中,出現了不少東南亞美食。這些食物文化,隨著新移民和移工一起來到了台灣,並且相當受到本地人的歡迎。對台灣人來說,它們是南洋料理、異國美食。但是對飄洋過海的這群人來說,食物不只是家鄉味,更是一股鄉愁。
在宜蘭冬山鄉的社區裡,有棟精巧可愛的綠色建築IBU廚房,IBU是印尼語媽媽的意思。這間廚房,不只料理美味的南洋食物,也是一個提供新移民、移工聚會和上課的東南亞基地。
第575集
文字:
婁雅君
/ 攝影:
鄭凱文
51
人物故事
系列報導:在勞動之外,更清晰的移工面貌!
2017-03-27
移人的夢田
這群平均年齡接近三十歲的編輯團隊,之所以不願意放棄,是有感於台灣還有40萬的新住民,跟60萬的東南亞移工,尚未獲得真正的平權與尊重。而所謂「移人」是指「移動的人」,代表移工、新移民族群。英文名字叫「Migrants’Park」,也就是移人的園地。
為了減少營運成本,團隊暫時不支薪,也沒有固定的工作室,要延續他們的夢想,還得靠接案子來維持開銷。不過也就在《移人》創刊兩個月後,世新大學傳播學院嘗試轉型為社會企業的新《四方報》,也如期上線。但是為何新住民、移工,還是獨鐘《移人》呢?請看以下的報導。
第462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
李金龍
Share
Twe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