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格之傷 性影像反制戰

司法人權
文字:李婕綾
攝影:張智龍
AdminAdmin | 2025-06-18
藝人黃子佼非法持有兒少性影像被判刑,引發社會譁然。但其實光是去年,由衛福部成立的性影像處理中心就接到將近2000件申訴案,其中有35%的受害人尚未成年,然而這只是性影像危害的冰山一角。<br /> <br /> 根據國內婦女團體推估,台灣一年至少有79萬位民眾,在知情或不知情的狀況下被拍攝私密影像,同時也提出示警,有性誘拐者埋伏在網路上,透過利誘、圓夢、情感操縱三大手法,鎖定兒少作為獵捕對象。透過報導一起看看,性影像的危害與潛藏風險,以及有哪些反制機制。<br /> <br /> <q>第907集</q><br /> 文字 <a href="/about/MTI" title="在本視窗開啟 李婕綾">李婕綾</a>&nbsp; 攝影 <a href="/about/MTA" title="在本視窗開啟 張智龍">張智龍</a>

性影像外流案件攀升中,各界如何反制犯罪行為?

結論先講

根據婦女團體推估,台灣一年至少有79萬位民眾,在知情或不知情的狀況下被拍攝私密影像,同時也提出示警,有性誘拐者埋伏在網路上,透過利誘、圓夢、情感操縱三大手法,鎖定兒少作為獵捕對象。透過報導一起看看,性影像的危害與潛藏風險,以及有哪些反制機制。

性影像遭外流壓力大 受害者長達一生的「雨季」

婦女團體推估,台灣一年大約有79萬名民眾在知情或不知情的情況下成為性影像受害人,大約是每23人裡有1人受害。同時影像性暴力的傷害也不僅存於拍攝的瞬間。

現代婦女基金會執行祕書吳姿瑩坦言,整個傷害其實蔓延到這個人的人生。受害者發生了這樣的事情之後,其實會有很大的心理壓力,比如說擔心影像被外流、被別人看到,特別是熟悉的人看到的時候,很多指指點點,這個心理壓力是長期存在的。

性影像外流的壓力,除了讓受害者的人生停留在雨季,還常伴隨未知的風險。

吳姿瑩觀察,有很多案件伴隨著個資外洩,會帶來很多跟蹤騷擾。受害者可能在某些時候收到一則訊息,是家裡附近的照片。騷擾者透過這樣的行為暗示—我在你附近、我知道你在哪裡、住哪裡,如果我要傷害你,非常容易。

而影像性暴力除了受害程度升高外,受害者年齡層也開始下降。

台灣展翅協會祕書長陳逸玲指出,兒少性影像的被害人在2023年的通報數是2900件左右,在2024年是3100件左右。平均算下來,一天可能就有8位到9位的兒少遭受到性影像被散布的威脅。

性影像取得手段除了偷拍外,還包括自拍、合意拍攝、強制拍攝以及竊取,除了取得手法多元,受害情況也不少見。(圖/獨立特派員)


法制與科技介入 性影像處理中心受理民眾申訴

網路世界無遠弗屆以及匿名的特性,讓性影像傳播更難以掌控。衛福部在2023年成立性影像處理中心,除了提供民眾諮詢,也受理民眾申訴協助移除網路性影像。中心成立後,光是2024年,諮詢案量就超過8000件,實際受理申訴案件也接近2000件,申訴網址高達6431個。

衛福部保護服務司科長潘英美說明,中心接獲申訴之後,會先行通知網路業者趕快移除下架。兒少的性影像在接獲通知的24小時之內,就必須要移除下架。如果沒有的話,會處行政罰鍰6萬到60萬元;如果一直不配合,就會連續處罰,最嚴重會封網。

性影像的反制,除了提高移除率,目前的偵測比對技術,也可以達到預防上傳的效果。

台灣展翅協會祕書長陳逸玲解釋,系統可以去偵測、判斷是不是可以合理懷疑是裸露影像。例如,會偵測影像裡肉色的比例占多少,如果這可能是屬於裸露的影像,而且這個平台業者不接受裸露或是色情的內容,它就可以把這個影像攔阻或標記起來,不讓他上傳。

而另一項影像比對移除技術,近年來也被使用於預防上傳的機制中。但它並不是比對實際的影像,而是將影像分析轉換成一組數值,未來如果有同一張影像要上傳,一旦比對吻合,就會被攔阻下來。

陳逸玲表示,它不是儲存被害人的性影像,而是把被害人的性影像轉成雜湊值,然後只儲存這組雜湊值,並不儲存性影像。這組雜湊值也沒有辦法反向還原,所以這個是被害人不需要擔心的。

在講台上,社工督導曾峻偉宣導著數位性暴力的危害。對於性影像,長期關注婦幼人權的團體也提出警示,確實有性誘拐者鎖定兒少,埋伏在網路裡面。(圖/獨立特派員)


自我保護觀念向下扎根 社工走進校園破解常見手法

反制性影像,除了法規制度以及數位技術兩大決勝重點外,還需要教育宣導來助攻。

婦女救援基金會社工督導曾峻偉剖析,性誘拐者可能會假借是廠商或者是經紀人的方式去接觸孩子,然後跟孩子說:「現在有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好好栽培你,讓你有更多的粉絲。」他們會在這個過程中,引誘孩子提供自己的性影像。

兒少對影像性暴力的風險意識不足,讓第一線教育者相當擔憂。婦女團體則認為,這與過往隱私權教育偏向實體概念有關。

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杜瑛秋發現,滿多的小朋友缺乏數位身體界線跟數位隱私權的概念。因為他們只有實體界線的概念,可是他們不知道網路上也有界線。

基於預防先於救援的概念,民間團體也將校園宣導降至國小。自從宣導年齡擴及國小,負責校園宣導工作的曾峻偉,他的業務變得更繁忙。揹上教材,這一天,他又將奔赴宣導戰場,力求減少兒少落入網路性誘拐者的圈套

HD 觀看人數x 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