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的Logo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

:::
  • 最新報導
  • 主題分類
    • 議題
      • 政治經濟
      • 司法人權
      • 土地環境
      • 國防軍事
    • 民生
      • 食品安全
      • 醫療公衛
      • 公共安全
      • 能源問題
    • 觀察
      • 全球脈動
      • 社福弱勢
      • 青年世代
      • 科學新知
    • 人文
      • 教育
      • 藝術
      • 體育
      • 人物故事
  • 系列報導
  • 關於我們
  • AdminAdmin | 2023-09-20
    關鍵字:
    八戶的幸福指數
    日本青森縣八戶市「服務型的高齡者住宅」提供住民照護,並支援在宅的診所醫師合作。八戶市醫師會成立的居護所,相較日本其他地區的醫師會,八戶市醫師會居護所不僅成立得早,也在醫師會交流中心,建立支援設施,積極聯繫地區的在宅醫療,這是台灣少見的作法。

    另外,值得一提的,還有日本「照顧管理師」這個角色,照顧管理師不但能協調不同職種、不同單位,如護理師、居服員等進入個案家裡照護的時間表。發生高度護理需求的緊急狀況時,照顧管理師也會協調醫師,透過撰寫看護指示書,讓護理師一個禮拜每天或一天能有幾次到病患家裡進行必要照護。照顧管理師是在宅醫療的靈魂人物,個案或家屬有任何醫療需求時,都能由照顧管理師協助。
    第819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HD x 326
  • AdminAdmin | 2022-12-07
    關鍵字:
    舉足輕重的護理師
    我們的腳被稱為人類的第二顆心臟,尤其在心血管醫師眼裡,腳的健康狀況常反映身體潛在的警訊。獨立特派員曾經報導過居家護理所的護理師,他們在社區照護及在宅醫療上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其中就有居護所透過到宅照護的經驗,發現有八成的居家個案,他們的腳都有不同程度的問題,嚴重者甚至會造成臥床。

    因此,一群有心的護理師,透過引進國外足部護理課程的訓練,開始投入「足部護理」上的照護工作,希望透過足部護理的預防照護,讓高齡及獨居長者可以生活自理,也及早解決身體上的相關問題。
    第779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HD x 311
  • AdminAdmin | 2022-10-26
    關鍵字:
    到宅護理的幸福
    近幾年台灣積極推動在宅醫療、居家醫療,而居家護理師正是回應高齡化社會及民眾選擇在宅接受醫護照顧時,關鍵的要角。

    108年成立的台灣居家護理暨服務協會,目前有724家的居家護理所,其中超過一半有404家,屬於獨立型的居護所。他們選擇一條比較艱苦的路,不只得跑偏鄉,照護重症、罕見病患,還必須24小時待命服務。

    但現行制度與規定,不管訪視次數與時間,或在宅住院護理人次與訪視費用的給付,都有許多限制,申報之後,不是面臨被核刪,就是常常做白工,他們的挑戰與困境在哪裡?
    第773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HD x 323
  • AdminAdmin | 2021-05-12
    關鍵字:
    中醫師到你家
    台灣在宅醫療的發展不斷與時俱進,從在宅門診、在宅住院、在宅急診、在宅重症、在宅安寧以及在宅急性後期,六種不同照顧型態。現在中醫師也開始加入在宅醫療的領域,貢獻他們最具優勢的照顧模式。

    中西醫如何發揮在宅醫療的精神,相輔相成?獨立特派員特別來到花東地區,因為花東獨居老人的比例,在全國分占第一跟第四名,而醫療資源沒有六都來得充足。一起了解中醫加入在宅醫療之後發揮哪些功能,現階段又碰到哪些問題。
    第698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HD x 321
  • AdminAdmin | 2020-09-23
    關鍵字:
    翻轉病房–回家的難題
    台灣透過不斷到日本取經,引進在宅醫療之後,在國內開花結果,讓民眾可以有不同的選擇權。根據健保署統計,108年13000位新收的在宅醫療個案中,比較前後半年就醫情形,急診少了34%、住院次數少了50%、住院天數下降60%。至於醫療費用部分,急診減少46%、住院減少61%、門診則增加30%,減少的部分當然也受到疫情的影響,不過從大數據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宅醫療的績效。

    目前的居家整合計畫是團隊概念,有不同醫療院所加入,收案數以原始收案照顧的院所來計算,目前有收案的是一千三百多家,登記的則有二千多家。不過要病人回家,或民眾選擇接受在宅醫療,現行的給付、相關制度配套設計,甚至保險是否都已完備呢?

    目前登記加入在宅醫療的收案院所明顯偏低,獨立特派員實際採訪第一線的在宅醫療醫師,他們正面臨「用藥整合有難度」、「給付太低」、「每天每月看診人次限制」等問題。相關的給付與制度,讓在宅醫療團隊相當吃力,許多情況都是靠個別醫師不計成本熱情投入,在這樣的挑戰和困境下,為何還有人堅持?
    第665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HD x 302
  • AdminAdmin | 2020-09-23
    關鍵字:
    翻轉病房–維揚的使命
    台灣在宅醫療正邁向「在宅住院」的照護模式。翻轉病房的觀念,讓家成為最好的病房,而整個社區,甚至訪視居家個案的路線,就成了在宅醫師每天必經的醫院走廊。

    宜蘭羅東的在宅醫療診所–維揚診所,透過所長陳英詔跟他的團隊努力嘗試,在診所照顧的60個個案中,有好幾個案例,已經走向「在宅住院」的照護模式。

    包括他們定期協助病人在家輸血,減少家屬及個案必須定期往返醫院住院的負擔。在宅輸血不只是一種新的嘗試,台灣也幾乎達到日本的水準。不過在宅住院要怎麼做到像醫院一樣的到位,降低風險,來看看維揚團隊的努力及使命。
    第665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HD x 312
  • AdminAdmin | 2019-10-16
    關鍵字:
    家是最好的病房
    台北都蘭診所由醫師、護理長跟具有長照背景的專業人士一起組成,目的是為了發展出台灣在宅醫療的原形。

    台北都蘭診所的所長張凱評曾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與一般診所投入在宅醫療,累積許多個案需求的照護經驗。透過這些實務累積知道:要做好在宅醫療,醫療、長照及社區其他資源的連結,必須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目前台北都蘭照顧個案中,有癌症患者,另外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屬於中風失能者,也包括罕見疾病患者,老人、年輕人、小孩各年齡層都有。診所還提供「在宅諮商」與「預立醫療諮商」。

    由於台灣高齡化速度非常快,日本目前有所謂的在宅全時段管理費,台灣則是相關制度與給付尚未完備。為了儘早運作出都會型在宅醫療的模式,台北都蘭診所將成為全時段支援在宅個案的診所,專心發展在宅醫療。
    第618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張智龍

     

    HD x 313
  • AdminAdmin | 2018-12-11
    關鍵字:
    日本在宅醫療-千愛的在宅醫療
    我們要透過一位小女孩工藤千愛的故事,讓大家更深刻了解,當日本的小兒在宅醫療使用於重症兒童身上,如何在孩子有需要時,從訪診、護理、復健到家長的喘息,提供全方位的照護。

    而受到在宅醫療照顧的孩子又有什麼變化?還有日本為了鼓勵小兒在宅醫療,如何減輕家屬的醫療負擔?
    第575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

     

    HD x 340
  • AdminAdmin | 2018-12-04
    關鍵字:
    日本在宅醫療-青空的希望
    這幾年來,日本小兒在宅醫療成為另一個專業領域,其中一個重要的推手是前田浩利醫師。早在十九年前,他已經看到日本重症兒對在宅醫療的需求,當時日本還是以照顧高齡者為主,於是他先在千葉縣成立第一家青空診所,從照顧高齡者開始,透過支援高齡者的在宅醫療實踐,慢慢開創以兒童需求為主的小兒在宅醫療。

    然後在東京墨田區開了日本第一間小兒專門的在宅醫療診所,現在有好幾個據點,也成為日本小兒在宅醫療的重鎮。日本最近十年必須依賴人工呼吸器的孩子,增加十倍以上,常年待在醫院的重症兒童,不僅感染機率高,更增加許多醫療負擔,這也是小兒在宅醫療需求日增的主要原因。
    第574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

     

    HD x 331
  • AdminAdmin | 2018-09-12
    關鍵字:
    日本在宅醫療-食樂支援到我家
    享受美食是人生一大樂趣,但對很多進食或有吞嚥困難的病患來說,享受用餐的樂趣卻成了奢侈。食樂支援是由「管理營養師」、「齒科衛生士」與「語言聽覺治療師」等跨職種組成的團隊,幫助進食或吞嚥有困難的個案,解決他們在飲食與營養上的需求。讓他們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吃東西,家人也能「快樂輕鬆的支援飲食」。

    除了食樂支援,在宅醫療的觸角也相當全面性,除了醫療照護,診所也接受及開放現職醫護人員或學生營養師等來研習,並讓診所與社區連結,透過專人規劃像是健走俱樂部與兒童食堂等活動,成為社區照護的最佳後盾。
    第562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

     

    HD x 328
  • AdminAdmin | 2018-09-03
    關鍵字:
    日本在宅醫療-兩百年之約
    如何善用醫療資源,讓服務品質更人性,一直是各國努力的目標。我們要帶您到日本中部的岐阜縣,一個人口只有兩萬五千多人的岐南町,卻因為在宅醫療服務吸引各界前來觀摩。

    這個總合在宅醫療診所的主要推動者是院長市橋亮一。每天早上,十三職種、四十人服務團隊,一起喊的口號就是「支援病患可以安心過著期望的在宅生活」,這正是在宅醫療的核心理念。不過要滿足病人在家養病,兼顧家庭之樂及幸福感的強大需求,在宅醫療的照顧必須細膩而多元。

    成功的在宅醫療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出院準備會議,獨立特派員記者記錄這個日本和歐美行之多年的出院準備會議。由不同職種的醫護人員一起和家屬慎重討論病人出院後,如何順利銜接在宅醫療的照護,和建立診所和醫院的雙向轉診通道。院長市橋亮一還立下了兩百年的約定,什麼是兩百年的約定?一起來看看。
    第561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

     

    HD x 392
  • AdminAdmin | 2017-06-13
    關鍵字:
    請醫師到我家
    最近居家醫療、在宅醫療成為一種趨勢,目的是為了翻轉病房,找回醫病關係最初的原點。台灣的在宅醫療起步較晚,現階段以照顧高齡、失能的成年人為主,小兒科還沒有受到重視。

    反觀日本早在18年前就開始注意到重症孩子,以及接受居家呼吸照顧兒童的需求,這幾年來大力推動小兒科在宅醫療。

    雖然台灣還未跨出一大步,但是十年前已經有民間非營利組織NPO、基金會走在政府前面。他們請來剛從國外回來的呂立醫師,還有在國內一直倡議的呼吸治療師楊玲玲,開始走訪接受居家呼吸照顧兒童的家庭,提供協助與專業諮詢。透過他們的協助、家長全力配合,有的孩子甚至八年不曾住院。

    台灣確實有一群有特殊需求的兒童,他們需要跨專業、跨領域整合的在宅醫療照護,有了專業協助之後,在家裡一樣可以把照顧水準做得很好,讓孩子可以快樂過生活。目前兒童在宅醫療醫師雖然很缺乏,但是台灣已經看到這個需求,下一步要怎麼推動?
    第500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

     

    HD x 294
  • AdminAdmin | 2017-03-28
    關鍵字:
    相遇無醫村
    一位三十幾歲的年輕醫師余尚儒,全家在去年秋天搬到台東縣泰源的無醫村,跟醫院一起合作推動居家醫療跟社區照顧合作的故事。醫病關係是醫療體系中重要卻常被人忽略的一環,大學畢業後有機會到原鄉部落服務,跟著家醫科總醫師巡迴醫療的余尚儒,在原鄉部落體會了簡單而真摯的醫病關係。後來又參與安寧療護,並在就讀公衛研究所時,提出了醫療長照複合體的概念,認為醫療與照顧密不可分。

    2014年後他年年參訪日本的在宅醫療,並決定將自己這幾年的綜合體悟,落實在工作中。去年秋天余尚儒應台東聖母醫院的邀請,全家搬到屬於無醫村的「泰源村」,希望由這裡開始做起,建立本土化的「在宅醫療連繫據點」模式。並讓台灣各地根據不同的需求,長出不同的果實,讓社區照顧體系能跟在宅醫療連結與合作,對病患、社區老人做最人性化的服務。
    第478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李金龍

     

    HD x 199
Line icon Share
Tweet

Email:ptsinnews@gmail.com
客服專線:02-2633-2000
傳真電話:02-2633-8124
台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75巷50號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隱私政策
 

Copyright © 公視 獨立特派員 2025

奧博科技造訪人次 : 572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