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的Logo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

:::
  • 最新報導
  • 主題分類
    • 議題
      • 政治經濟
      • 司法人權
      • 土地環境
      • 國防軍事
    • 民生
      • 食品安全
      • 醫療公衛
      • 公共安全
      • 能源問題
    • 觀察
      • 全球脈動
      • 社福弱勢
      • 青年世代
      • 科學新知
    • 人文
      • 教育
      • 藝術
      • 體育
      • 人物故事
  • 系列報導
  • 關於我們
  • AdminAdmin | 2025-04-09
    關鍵字:
    拾荒的艱難
    你日常生活週遭有拾荒者嗎?他們推著推車、堆滿回收物資,經常在大街小巷中穿梭。根據環境部的統計,2023年列冊拾荒者的回收量,占全台灣總量的9%,而清潔隊的回收量占比為10%,兩者幾乎不相上下,而這還不包括未列冊的隱性拾荒者。

    他們對台灣資源回收有重要貢獻,但勞動環境卻既辛苦又危險,不只回收價格低、工作意外頻繁,還得面臨各種檢舉。跟著獨立特派員的鏡頭,一起去看看拾荒者生存面臨的挑戰。
     第897集
    文字:
    尹雯慧 / 攝影:羅盛達

     

    HD x 620
  • AdminAdmin | 2023-05-10
    關鍵字:
    塑膠轉生 淨零的未來
    我們每天回收的塑膠都去了哪裡?有些經過處理後,可以作為紡織品、燃燒發電等用途。循環經濟在2050淨零排放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台灣,有廠商將回收塑膠製品,製作成仿木建材和各式商品。這些產品,在使用完畢之後,還能百分之百回收,再次回到生產線。就連製作過程產生的邊角料也能完全回收,不會產生廢棄物。

    不過這樣的產品在市場上是否具有競爭力?民眾的消費習慣能否接受?以及在政策上是否給予支持?都是循環經濟能否奏效的關鍵。從企業到個人的永續生產與消費,淨零的未來才可能實踐。
    第800集
    文字:
    婁雅君 / 攝影:羅盛達

     

    HD x 376
  • AdminAdmin | 2022-04-13
    關鍵字:
    金屬世紀爭奪戰
    您家裡不用的手機或家電都怎麼處理呢?台灣人每年購買手機大約540萬支,回收率只有5.2%。不過這些手機裡都含有貴金屬,估計每回收1000支手機就能提煉出46公克的黃金、275公克的銀,以及其他稀有金屬。

    繼煤炭世紀和石油世紀之後,人類在高科技產業快速發展,21世紀也被稱作是稀有金屬世紀。高科技產業需要大量仰賴稀有金屬,像我們手機之所以能滑,關鍵就在玻璃的面板有一層透明的導電薄膜,也就是銦,而銦在全球的可開採蘊藏量只有11000公噸,以近幾年開採量來算,再過10年可能就要開採枯竭。

    今年俄烏戰爭爆發,許多金屬價格都持續飆漲,其中鈀金的價格現在比黃金還要貴,而鋁、銅、鎳等金屬價格更創下了歷史新高,使得全球供應鏈大亂。台灣的電子產業發達,如果能加以有效回收這些金屬,即使工業廢料或是電子垃圾其實也能變成一座座礦山。
    第745集
    文字:
    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HD x 370
  • AdminAdmin | 2020-09-02
    關鍵字:
    廢太陽光電板何去何從
    蔡英文政府從2016年執政後,力推再生能源政策。2019年整體發電量中,再生能源發電量占6%,其中,太陽能發電占再生能源發電量超過26%,僅次於水力發電,成長顯著。

    但是政府預估在2035年開始,每年將產生超過10萬公噸的廢棄光電板,廢棄數量相當龐大。廢棄光電板的回收處理必須打掉太陽能板鋁框、剪掉金屬導線,剩下的塑膠背板和大面積的玻璃再送進粉碎機粉碎。而台灣有能力或是願意處理這些廢棄光電板的廠商卻不多,該怎麼妥善處理呢?
    第662集
    文字:
    邱惠恩 / 攝影:李金龍

     

    HD x 312
  • AdminAdmin | 2020-04-22
    關鍵字:
    消滅一次性包裝
    今天獨立特派員要帶您探討的是,生活中被大量使用的塑膠或紙盒等一次性包裝。以網路購物為例,台灣一年至少要用掉三到六億個包裝耗材。很多人愛喝的手搖飲料杯,一年大概也要用掉十五億個。甚至,去一趟傳統市場買菜,一次拿回十幾個塑膠袋也見怪不怪。

    包裝耗材材質不一、種類繁多,很難真正落實分類,進入回收系統。但這些一次性使用的包裝耗材已經對地球造成很大負擔,有沒有辦法從源頭就減少使用量呢?
    第643集
    文字:
    邱惠恩 / 攝影:李金龍

     

    HD x 297
  • AdminAdmin | 2018-07-24
    關鍵字:
    玩具復活記
    美國市調機構NPD集團及國際玩具協會ICTI,去年發布了一項資料,2016年全球玩具工業銷售總值超過900億美元。玩具產值與數量龐大,但回收卻成為一個大問題。由於玩具色彩鮮豔,組成材料複雜,許多回收廠無法處理,回收意願也低。

    台灣玩具圖書館協會長期致力二手玩具回收,這些玩具有七成以上都是塑膠製品,原本他們只是單純整理再利用,不過隨著回收數量越來越來大,他們也開始思考擴充回收的概念,2014年更與新北市社會局合作,共同打造玩具銀行。在玩具銀行裡,回收的玩具透過活化及巧思,可以重生也可以再利用,為玩具創造新的價值。
    第555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張智龍

     

    HD x 337
  • AdminAdmin | 2018-07-24
    關鍵字:
    不塑之道
    上個月,環保署預告從明年七月開始,將禁止四大場所提供塑膠吸管,一下子衝擊既有消費習慣,更引起社會正反兩極的討論。不過早從今年元旦開始,擴大限制使用購物塑膠袋政策就已經上路,包括納管所有材質,取消厚度限制以及新增七類場所不得免費提供等。希望讓塑膠袋部分從現在每人每年使用700個,減少到400個,目標鎖定2025年再減少到100個。

    另外,台灣回收政策行之有年,不過日前部分縣市的環保局證實,包括薄塑膠與紙容器的回收,其實都是做白工,最後還是進入焚化爐,也引發關注。到底回收業者為什麼不要這些政府說可以回收的東西?而減用塑膠袋的政策,讓業者改提供免費的不織布提袋,又可能產生了哪些不環保的垃圾?

    ♦延伸閱讀 →回收塑膠,真的再利用了嗎?

    ♦延伸閱讀 →特派員+《請問你是塑膠嗎》
    第555集
    文字:
    卓冠齊 / 攝影:黃政淵

     

    HD x 299
  • AdminAdmin | 2018-07-17
    關鍵字:
    都市減廢革命
    身處資源豐富的時代,東西壞了、過期了、老舊了就丟棄。環保組織每年都會計算「地球超載日」,2017年的地球超載日提前到8月2日,也就表示人類在這一天就徹底用盡地球花了一年再生、可供人類使用的資源。

    有些人也許覺得東西壞掉時直接買新的比較省事,不過如果我們能看見那些因為方便必須付出的大量隱形成本,也許會試著再給這些物品和自己一次機會。

    我們要帶您拜訪一間在台北市師大商圈的小白屋,它原本是一個閒置空間,但透過志工們的工具分享、DIY家電維修等服務,丟的東西少了,感情卻增溫了,不但讓廢棄物再生,也讓人與人的關係從陌生變成分享互助的一家人。
    第554集
    文字:
    鄭淑文 / 攝影:謝孟甫

     

    HD x 256
  • AdminAdmin | 2017-07-25
    關鍵字:
    垃圾的旅行
    台灣能源極度短缺,98%從國外進口,去年蔡英文總統就職提出「五加二產業發展政策」,循環經濟是其中之一。所謂循環經濟就是讓廢棄物透過再生技術變成生產原料,再重新回到工業製程。譬如像廢輪胎,以往我們回收廢輪胎,有七成都是拿去燒掉,當作燃料使用。

    不過現在屏東有業者成功開發技術,讓廢輪胎回收再做新胎使用的原料,而這花了他們十三年二十億投資經費。再生技術是資源循環重點,政府要打造循環經濟,必須推動市場誘因,然後再輔導再生業者技術能力,而不是像現在光由業者自行發展。
    第506集
    文字:
    張筱瑩 / 攝影:李金龍

     

    HD x 247
  • AdminAdmin | 2017-03-28
    關鍵字:
    紙容器回收記
    不少人習慣早上出門買杯咖啡,中午外帶個便當,這些咖啡、便當都使用紙容器,乍看之下很環保。不過英國媒體BBC調查揭露,英國光是一年就扔掉25億個咖啡紙杯,回收率根本不到1%。

    而獨立特派員調查發現,台灣也不遑多讓。我們一年紙容器使用量高達80億個,只有八億個被回收,回收率只有10%左右。為什麼這些紙杯、餐盒回收率這麼低,原因在哪裡?沒回收的紙杯、餐盒去了哪裡?造成什麼影響?
    第472集
    文字:
    文字:韓瑩 / 攝影:羅盛達

     

    HD x 249
Line icon Share
Tweet

Email:ptsinnews@gmail.com
客服專線:02-2633-2000
傳真電話:02-2633-8124
台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75巷50號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隱私政策
 

Copyright © 公視 獨立特派員 2025

奧博科技造訪人次 : 557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