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的Logo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

:::
  • 最新報導
  • 主題分類
    • 議題
      • 政治經濟
      • 司法人權
      • 土地環境
      • 國防軍事
    • 民生
      • 食品安全
      • 醫療公衛
      • 公共安全
      • 能源問題
    • 觀察
      • 全球脈動
      • 社福弱勢
      • 青年世代
      • 科學新知
    • 人文
      • 教育
      • 藝術
      • 體育
      • 人物故事
  • 系列報導
  • 關於我們
  • AdminAdmin | 2021-12-01
    關鍵字:
    阿嬤家.再出發
    台灣第一座慰安婦博物館: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去年在各種壓力下熄燈休館後,在11月26日重新開館。暫別一年後,新館以性別暴力防治暨人權教育基地的定位重新出發。我們透過鏡頭帶您走訪這座博物館,看看博物館有哪些別出心裁的展出方式,以及未來要努力的倡議內容。
    第727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張智龍

     

    HD x 364
  • AdminAdmin | 2021-01-20
    關鍵字:
    阿嬤家・待續
    國內致力提升婦幼人權的婦女救援基金會,從1992年設立慰安婦申訴電話以來,就針對台灣慰安婦阿嬤展開調查及對日求償運動。不過,因為事件發生久遠,加上慰安婦阿嬤們隨著時間病弱凋零,慰安婦人權議題在台灣倡議並不容易。

    一直到2016年婦援會才成立國內第一座以慰安婦人權運動為基礎的實體博物館「阿嬤家」。不過去年,因為財務及疫情等壓力,營運四年的阿嬤家不得不熄燈休館,休館之前,婦援會特地召開記者會,強調熄燈不代表結束,而是另一個里程的開始。
    第682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張智龍

     

    HD x 351
  • AdminAdmin | 2017-03-27
    關鍵字:
    書寫二戰
    去年《獨立特派員》在製作二戰七十週年專題時,發現不少年輕世代投入記錄台灣人參與二戰的故事。其中有一位在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工作的陳柏棕,從研究所開始就投入。他訪問過的台籍日本兵差有五十位左右,也包括了他的家族成員。

    二戰期間,台灣有20萬7183人投入戰場,以當時的台灣人口來說,平均每五戶,就有一戶人家的子弟,不是被招募、徵召就是志願出征。陳柏棕的家族也不例外,有多位長輩都參其中,甚至在一次的家族祭祖中,發現自己的叔公祖是海軍特別志願兵,還是1944年11月,被美國軍艦擊沉的護國丸船難事件的生還者。後來他經過長輩的牽線,訪問了叔公祖的戰友,把護國丸船難事件記錄下來。

    當年參與二戰的台灣人已經超過九十歲,對陳柏棕來說每一位受訪者參與二戰的故事,都是一部活歷史。如何將他們的生命拼圖,透過口述歷史完全記錄下來,陳柏棕不只要跟時間賽跑,也是為了給自己一個交待。
    第468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李金龍

     

    HD x 231
  • AdminAdmin | 2017-03-23
    關鍵字:
    沖繩烽火七十年
    二戰結束到今年已經七十年,但後續影響仍持續發酵,沖繩民眾反對在邊野古設立美軍新基地的抗爭,已經持續五百多天,還被部分日本媒體稱為「二次沖繩戰役」。

    1945年的沖繩戰役,當地平民多達十萬人喪生,被迫集體自殺的傷痕、還有被美國佔領長達27年的陰影,至今仍在發酵。而當時,台灣跟沖繩屬同一戰區,命運也奇妙交錯!現在就帶您回到七十年前沖繩戰役現場,看看它如何左右了沖繩人的現在與未來。
    第424集
    文字:
    蘇啟禎 / 攝影:李金龍

     

    HD x 196
  • AdminAdmin | 2017-03-22
    關鍵字:
    台灣戰碑突圍
    您去過沖繩南部的「和平紀念公園」嗎?它是全日本唯一的戰爭遺蹟公園,每年有上百萬訪客,來這裡感受二戰歷史的洗禮。 住在沖繩的台灣人許光輝,這幾年努力推動、希望在園區內設立「台灣人慰靈碑」,讓各界看到台灣在二戰中的角色與犧牲,但由於台日政府不支持,屢屢受挫。

    而透過日本民間團體的協助,「台灣人慰靈碑」終於可望在今年底動土。這背後,也蘊含了很多老一輩沖繩人,對台灣的感謝與感情。
    第423集
    文字:
    蘇啟禎 / 攝影:李金龍

     

    HD x 198
  • AdminAdmin | 2017-03-22
    關鍵字:
    少年造飛機
    很多人不知道,早期台灣曾經參與生產一種戰鬥機,而且是一群由平均年齡14歲半的孩子,飄洋過海到了日本,以半工半讀的方式,生產可以反制B29轟炸機的「雷電」戰鬥機。

    1942年日本海軍在「中途島戰役」大敗之後,開始研發專門要應付B29的戰鬥機,需要的人力,透過台灣總督府,要求學校以不公開的方式募集13-18歲各級學校的學生,透過考試、面試,體檢層層的考核,找到最優秀的八千多名孩子。這群孩子屬於日本海軍工員,又叫做少年工。

    到日本雖然美其名叫半工半讀,但讀書只是一開始而已,戰況吃緊時得24小時排班,日夜趕工,還可能送掉性命,台灣少年工一共打造出128架雷電,而他們念茲在茲的畢業或在職證書,一直到戰後過了好久才終於拿到。但是他們的故事,在二戰歷史比較少被提起,接下來我們來看他們的故事。
    第422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李金龍

     

    HD x 193
  • AdminAdmin | 2017-03-22
    關鍵字:
    戰亂青春何價
    二戰期間,估計有六萬多名台灣人,被派往南洋戰場,到了末期,面對盟軍強勢反攻,很多台籍兵只好躲進深山叢林,展開了他們口中的「走山」。而「走山」期間,被積欠的軍餉,以及存在野戰郵局的錢,隨著日本戰敗,成了一筆爛帳。

    三萬多名戰死或重傷的台籍兵,戰後日本政府更以「他們不再是日本國民」的理由,拒絕給予補償,跨海官司三審敗訴收場,慰安婦阿嬤的官司,也是同樣的結局。這些糾結至今的戰爭遺緒,誰該付出代價?
    第419集
    文字:
    蘇啟禎 / 攝影:黃政淵

     

    HD x 219
  • AdminAdmin | 2017-03-22
    關鍵字:
    烽火少年 台灣義勇
    二戰期間,中華民國和台灣站在敵對面。台灣是日本領土,台灣人民選擇逆勢抗日,是困難而危險的選擇,李友邦就選擇了這條路。李友邦認為,中日之戰可能讓台灣提早脫離日本統治。於是他以「保衛祖國、收復台灣」為號召,在浙江金華創立「台灣義勇隊」和「台灣少年團」,帶領台灣人投入中國抗戰行列。

    然而中華民國戰勝日本、光復台灣之後,很快就丟掉領土,只剩下台灣。李友邦回台灣建設的壯志未酬,便死於祖國統治之下,義勇隊和少年團成員也跟著被牽連。如今少年團成員泰半凋零,李友邦冤屈雖然得到平反,歷史傷痕卻永遠存在。
    第419集
    文字:
    屠乃瑋 / 攝影:賴勳毅

     

    HD x 199
  • AdminAdmin | 2017-03-22
    關鍵字:
    震洋特攻隊
    二次大戰時期,日軍部署在台灣的一支敢死部隊「震洋特攻隊」。這支神秘的決戰隊伍,在過去二戰歷史上,很少被提及,也很少台灣人知道它的存在。震洋特攻隊其實就是70年前日軍即將戰敗前,推出以自殺式攻擊的人肉炸彈。

    今天故事的主角是88歲的陳金村,他是震洋隊第21隊竹內部隊的機關兵,跟著震洋隊出生入死,二戰結束七十年後,他第一次重返震洋隊基地與特攻訓練的左營軍港,也讓世人更了解震洋特攻隊的歷史輪廓與面貌。
    第419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李金龍

     

    HD x 215
Line icon Share
Tweet

Email:ptsinnews@gmail.com
客服專線:02-2633-2000
傳真電話:02-2633-8124
台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75巷50號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隱私政策
 

Copyright © 公視 獨立特派員 2025

奧博科技造訪人次 : 56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