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盛達
-
122013-07-26
-
52013-07-18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帶走累積近半世紀的大壩淤積物
讓老一輩才見過的沙灘重現
也讓艾爾華河流域重生
蘇力颱風剛過,它又急又快帶來超大雨量。台灣就是這樣,水資源看似豐富,卻在極短時間內就沖刷入海一切還給大自然,人類過去以為用工程就能建設並改善人居環境,但是這一百年看下來卻往往徒勞無功,還要花更大的力氣去彌補人定勝天這種觀念和作為的錯誤。
上個星期獨立特派員報導了美國華盛頓州艾爾華流域拆除大壩的現況,今天要繼續分析為什麼拆除兩座大壩需要四年的時間?因為拆大壩最大的挑戰來自多達3000萬立方米的土石淤積物,如果用卡車一車一車運出去,得花非常多的人力財力和時間,工程專家在成本效益及鮭魚生態復育多重考量下,決定以四年時間分階段拆除,讓艾爾華河流域本身的能量將這些土石淤積物沖刷下去,也就是讓大自然當搬運工。
不過和大自然合作並不容易,專家必須精密計算拆除大壩的時間,同時持續不斷進行監測,獨立特派員特別跟著監測小組溯溪攀岩,走遍艾爾華流域的上中下游,來看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怎樣重新刻劃愛爾華河流域的新面貌。
看到大自然掙脫人類的束縛重新奔放的過程,真的讓人震撼動容! 台灣也有很多束縛自然的工程,在氣候急遽變遷的今天,我們理解到要謙卑的和大自然共存,其中得學到的一課就是借力使力,善於利用自然的力量。
第304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 -
132013-07-11建壩容易 拆壩難
耗時四年
分隔鮭魚群的兩座大壩終於拆除
百年來在壩底徘徊的鮭魚
也隨之洄游歸鄉
美國印第安克拉拉姆部落的祖居地─艾爾華河上的兩座大壩終於進行拆除。蓋的時候就是個大工程,要拆更困難,考驗工程人員的技術和創新思維,由於經費限制和生態復育考量,兩座大壩得花四年的時間分階段來拆,但令人振奮的是,曾被兩座大壩隔絕棲息地的鮭魚群,竟然在拆除的第一時間時就老馬識途的重新游回他們睽違一世紀的原生地。
這是鮭魚的天生本能,很神奇: 孵化完成的小鮭魚會順流而下游到大海裡成長,18個月後,成年的鮭魚自動由一種神祕的力量驅使,從出海口逆流而上要回到原生地產卵! 同時,原本被淹沒在人工湖中的部落祖靈地也重見天日! 跟著獨立特派員來看鮭魚返鄉
第303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