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筱瑩
-
3922011-03-10台灣中小學教育始終脫離不了考試和壓迫的學習困境,讓一部份人出頭天卻可能還有很多人被壓抑埋沒。
一些試圖脫離這種困境的教學機構慢慢在滋長,這會是您的一種選擇嗎?
丁嘉琳,道禾實驗學校家長說:它彈性很大。老師給的彈性很大,他不會要求你要在特定的某個時間點,去完成任何一個標準。
王品蓉,陳惠娟的大女兒說:就是一般公立的學校,他們比較注重課業。然後轉到道禾之後,我發現就是會比較有愛的感覺,就是有回到家的感覺。
陳登欽,宜蘭縣政府教育處處長說:我們只是把不同型態的學校、不同型態的教育理念,呈現在家長的面前,讓家長去做一種選擇,我們真正覺得不足的是這種選擇還不夠多。
這種實驗學校,不管是課程設計或是教學的理念都和體制內的學校有很大的不同,不過,要選擇這種另類教育的代價卻非常昂貴,有的一學期的費用就高達十二萬,恐這不是一般的家庭負擔得起。
不過,國民中小學是義務教育,要這些家長付這麼貴的學費,公平嗎?而對那些付不起學費的人,又公平嗎?
第187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2782011-03-01
-
267
-
387
-
311
-
452
-
375
-
397
-
408
-
320
-
4512010-01-17台北房價貴。 弱勢者期待社會住宅,總統支持。
但是一樣是民選的市長們卻不見得想法一樣。
民眾的前途在哪裡?官員拿不出多贏之道嗎?
台北的房子貴得有多離譜,以台北市來說,平均每坪47萬的高房價,讓許多人望屋興嘆;而升格後的新北市,也在今年以每坪28萬,創下歷史新高。為了讓大台北地區的弱勢族群能夠有房子住,去年在五都選舉時,政府提出要為弱勢族群興建社會住宅,在台北市和新北市規劃了五處社會住宅的地點,不過,選舉過後,當選的郝龍斌一再強調「只要居民反對就不蓋」,而新北市的朱立倫也表示,內政部規劃的那幾個地點只是「暫訂」。究竟政府的社會住宅政策出了什麼問題?會不會成為一張空頭支票?弱勢族群對社會住宅真正的期待又是什麼呢?記者張筱瑩 周明文的報導。
第180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549
-
5192009-11-20馬英九總統在這個星期天,也就是八八風災的第一百天,來到高雄縣杉林鄉月眉農場的永久屋預定地,行禮如儀地主持了動土典禮。
這個災民的安置計畫是由政府和慈濟、鴻海公司共同合作的 ,目前規劃第一期六百戶,將在過農曆年之前完工,讓災民們入住,不過尷尬的是,現在有很多災民打了退堂鼓,他們認為政府違背了「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的重建原則 ,不但要災民們通通離開自己的家鄉,而且只能擁有永久屋的地上物所有權,未來房子年久失修,他們的後代是不是又要流離失所呢? 這些問題,需要災民加入一起來討論,不過,現在政府卻要他們趕快做決定。
我們向相關的慈善團體和官員求證,重建這等大事,為什麼非得搞得這麼匆促不可? 慈濟說,他們發願要在農曆過年讓災民們有個新家,因為台灣人最重視的是農曆年,慈濟說,希望外界尊重他們想要「一次到位」的做法。慈濟說,這也是上人著急的事,上人巴不得災民們明天就住進新家,否則難以安心。
無巧不巧,我們所採訪的官員,似乎也很有默契地順著慈濟的邏輯在思考重建,因為這次蓋永久屋的規模很大,包含了很多來自不同村落的人,為了讓慈濟可以早點確定戶數,以便安排同村、同族的人可以住在一起,所以才希望災民們趕緊決定要不要住進永久屋,看起來不管是政府和慈善團體都是出於善意,看起來很難苛責政府得了有人分擔照顧災民責任的便宜而急於脫身,看起來更難苛責慈濟有沒有「慈善霸權」的心態,但究竟有沒有人想過,是誰面臨不簽永久屋可能流離失所,簽了永久屋卻可能失去回鄉路的風險? 誰才是重建的主體? 誰的想法才最該被尊重? 透過這則報導,也許請您和我們一起來想想:政府和慈善團體的願,也是所有災民的願嗎?
第124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羅盛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