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政淵
-
512
2017-11-28 -
450
-
479
2017-11-06換季了,您是怎麼處理不穿的衣服呢?大多數人會整理打包後,投入街頭巷尾的回收箱。長久以來,我們對這些被我們丟入回收箱的舊衣有一些既定的想像。例如這些自己不穿的衣服會被送給慈善團體為窮苦人寒冬送暖,或是送往遙遠的非洲,而非洲當地孩童穿著台灣學生制服的畫面,一直以來便與公益畫上等號。
但其實舊衣回收在台灣,早已自成一套商業運作模式,真正做資源分配的是環保回收商,他們將舊衣分級,在傳統市場廉價販售,也外銷到第三世界國家。早期舊衣還能賣到對岸,但這幾年中國經濟崛起,反倒還成為台灣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對手。
利潤不如以往,加上垃圾處理費提高,舊衣沒有再利用的價值,就變成了沒有人要的垃圾。這個現象,在都會地區的民眾可能還感受不到,但是在中南部,這幾年已有業者因為不敷成本,決定跟政府毀約,撤掉回收箱,不收舊衣。舊衣變垃圾,將來往哪裡丟?
第519集
文字:卓冠齊 / 攝影:黃政淵 -
462
2017-10-24 -
453
-
482
2017-08-14一個到法國學美術的女生黃珮珊,在房東老奶奶家,看到伊朗動畫電影《茉莉人生》的原創漫畫。《茉莉人生》是改編自伊朗漫畫家瑪嘉莎塔碧的自傳性作品《我在伊朗長大》,從回溯一個九歲小女孩長大的過程,娓娓道盡伊朗幾十年來的政治社會變遷。這部動畫電影讓黃珮珊起心動念,回台後創辦一間專門出漫畫的出版社。
不過他的野心不小,出版的作品,必須取材個人生命經驗,或是真實發生過的社會事件。要找到能創作這種漫畫的作家,非常不容易。於是她用等量的敬意,對待辛苦取得手繪畫作。這位是社長也是總編輯的女生,用人工製版,調墨絹印,再以一針一線親手縫製,裝幀如藝術品,因此慢工出細活,一年只出一冊作品。來看這個在出版業不景氣的年代,一人出版社的故事。
第509集
文字:卓冠齊 / 攝影:黃政淵 -
626
2017-07-11 -
526
2017-07-04中國與香港,透過深圳河這道地理防線區隔,遙遙相望。過去香港是繁榮進步的代名詞,但二十年來,反倒由深圳逐步佔上風,高樓林立,成為摩天大樓最多的中國城市。反觀另一側的香港,因為禁區開發限制,保留濕地漁塘,放眼望去,仍是一方綠地。
隨著中港融合,邊界範圍從殖民時期的2800公頃縮減至400公頃。而且從2003年開始,深港37公里的防線,陸續開放了6個關口。路通財通,大批水貨客進香港搬貨,文化差異擾民舉動,引發香港人的不滿。
另外,「跨境就學」這個特殊群體也持續增加,在今年攀升到最高峰,每天有近三萬名學童進出深港兩地,關口像是校門口。當制度促使兩邊越靠近時,人的衝突也越多。而對香港人來說,他們視中國如遠親也如近鄰,心中始終有道警戒線。
第503集
文字:卓冠齊 / 攝影:黃政淵 -
580
2017-06-27今年7月1日,香港脫離英國殖民156年統治,主權移交中國,實施「一國兩制」屆滿二十年。香港成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除了人民能繼續保有西方資本主義的生活方式,與中國各省區最大的不同、特別行政區有行政長官領導自治、有代議的立法會、獨立司法系統、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香港移交二十年的系列報導首先要帶您從歷史了解香港問題。香港如何從一塊殖民地,一躍成為亞洲金融中心?
五十年前香港發生了六七暴動事件,整整延續半年才平息,港英政府警覺建設香港的重要性,從此改善施政,中英雙方也加速香港未來歸屬的談判腳步。一位喜愛研究香港歷史的中英混血青年,踩著單車重回六七暴動事發現場,說出他對香港的觀察。
同時,在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訂前,中英雙方對香港前途走向的談判細節,也在三十年後的今日,官方機密檔案公開解密一一曝光後,一群香港年輕人,知道他們錯過以被殖民者身分參與決定香港發展的機會。他們從史料中抽絲剝繭,重返談判現場,想要爭取在2047年與中國坐下來談二次前途命運的可能。
第502集
文字:卓冠齊 / 攝影:黃政淵 -
454
-
426
-
438
-
493
-
456
2017-04-05兩週前,香港的特首選舉產生了第一位女特首林鄭月娥,寫下歷史新頁。香港人對這個結果不意外也不滿意:他們認為一個低民望的候選人能夠勝出,明顯是中國政府介入操作,一錘定音。1997至今香港回歸二十年,中港之間不斷在一國兩制的落實狀態彼此角力。
除了政治參與,是檢驗民主的指標之一,言論自由也能看出,中國讓香港能自治到哪個程度。兩年前,中國政府主動警示香港人,民主不能越界,特別不能碰這幾年越來越從思想昇華為行動的港獨。但是眼見民主即將畫下休止符,走向一國一制。
香港年輕一代逐漸發出本土、自決甚至獨立的聲音,從「我是香港人,還是中國人」這個問題,思考香港的前途未來。
第490集
文字:卓冠齊 / 攝影:黃政淵 -
454
2017-03-283月26日香港將選出第五任行政特首,這也是香港自回歸二十年來,最具爭議的一次民主考驗。十年前中國曾承諾,讓香港循序漸進,在十年後也就是今年,可以一人一票選出特區行政長官。
但在2014年的8月31日,中國政府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2017年特首選舉,將繼續以1200個選委,少數人的小圈子,代表370多萬多數香港選民,行使選舉權。
眾所周知,也因為「831框架」,引發了79天的雨傘運動。透過這場社會運動累積的能量,香港的政治板塊開始鬆動:先是去年9月的立法會議會選舉民主派大勝,緊接著12月負責選特首的選委選舉,也搶下了超過四分之一的席次,這是香港自從有選舉以來,民主派最大的勝利。
中國精心設計的小圈子選舉,裡應外合,看似給了香港人參與民主的機會,實際上卻是透過不完全民主的機制,掌握選舉結果。從過去兩屆的經驗,民主派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無論他們推舉誰出來競選,制度就是不可能讓香港人選出一個擁護民主的特首。
於是雖然他們今年握有三百多張選票,是史上最多的一次,但是他們放棄提名,提出「Lesser Evil」兩害取其輕的口號,拿選票跟魔鬼交易。打算把三百多張選票全數押在某一個比較有勝算,比較可能推動普選的候選人身上,他們想賭一把,看看能不能,讓中國輸了這場選舉。中國政府又是怎麼想呢?
第488集
文字:卓冠齊 / 攝影:黃政淵 -
471
2017-03-28去年金馬獎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頒給了年僅34歲的年輕導演趙德胤。其實趙德胤是來自緬甸邊境的僑生,他十六歲來台念書,從為三餐煩惱求生存的異鄉人,短短六年內,他以出生地,長年內戰的滇緬異域為背景,以家庭成員販毒、挖礦、偷渡打工的真實人生為腳本。
在難以取得拍攝許可的緬甸打游擊,以接近一年一部的速度,完成了四部劇情片及兩部紀錄片,而後接連在威尼斯坎城等國際影展大放異彩。有趣的是,來自緬甸的趙德胤說自己籌錢拍電影的方式是土法煉鋼,仿效早期台灣商人帶著一只皮箱走天下,只不過他賣的是故事是劇本。來看趙德胤,如何在艱困的台灣電影環境中,特立獨行,找出自己的生存之道。
第488集
文字:卓冠齊 / 攝影:黃政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