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盛達
-
22014-09-23連續幾個星期,獨立特派員報導穿越歐洲九個國家、萊茵河的整治過程,今天繼續帶您來看沿岸最大的重工業區—也就是德國的魯爾區、怎麼樣從黑翻白, 由重度污染城市搖身一變、獲選為歐洲文化之都。
德國一向以重工業聞名於世,原因包括他們有發達的航運、像萊茵河,也有豐富的地底資源、像魯爾區的煤礦。在全盛時期,魯爾區有多達3200個礦坑、250座礦廠,工業產值佔全德國40%,有一千萬人口住在這個地方。但是、在快速發展的同時、重工業也帶來嚴重的污染。
有一位作家曾經描寫、煤炭工廠不斷冒黑煙、鑄造廠不停排出紅褐色的水,空氣中的懸浮粒子讓所有東西蒙上一層灰,萊茵河更像是調色的雞尾酒。看了這段文字,您眼前浮現什麼樣的畫面呢?在經過反思之後,1980年代、德國開始產業轉型,實施環保政策,魯爾這個地方徹頭徹尾地改頭換面,礦坑工廠變成了展覽休閒場地,每年八月到十月中旬、舉辦魯爾藝術節,在廢棄的廠房演出馬克白,讓很多德國人覺得不可思議。現在、我們也跟著獨立特派員、走進由大型洗煤機改裝的博物館,見證這裡驚人的轉變。
第366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 -
12014-09-16
-
22014-09-09人經常站在自己的高度,輕視其他物種,但終究還是無法違逆自然,古今中外的許多經驗,不斷提醒我們這個鐵律。金門小水獺的走失是一項警訊,而遠在歐洲的萊茵河流域,也有一段鮭魚無法迴游的歷史,背景是工業化產生的嚴重污染。但我們今天要帶大家來看看,這幾年當地如何亡羊補牢。
在工業革命後的兩三百年間,世界人口迅速增加,為了發電為了航運,萊茵河流域沿途築起十座水壩,以穩定水量與流速,但如此一來,雖然馴服了大河,河裡的生態卻受到衝擊,五十年前盛產的鮭魚從此絕跡。
可能有些觀眾朋友還記得,獨立特派員先前曾拜訪美國奧林匹克國家公園,那裡的印地安人有個古老傳說:相信鮭魚消失的那天就是世界盡頭,這個故事還真的有科學根據,因為鮭魚的確是一種環境指標,當河流不適合鮭魚生存,又怎麼能養活人類呢?於是美國人動手拆除艾爾華流域的大壩,讓鮭魚重返,而歐洲人現在也想讓萊茵河的鮭魚回來,但是從北海迴游返鄉,得游上千里路,萊茵河的鮭魚辦得到嗎?
第364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 -
22014-09-01台南的港尾溝溪排水疏洪工程,花了十億蓋堤防,才啟用二十天就崩塌,外界批評這是好貴的豆腐渣工程,不管是否有偷工減料,但長久以來大家習以為常,用工程手段來擋土防洪,絕對不是聰明的作法,無法應付氣候變異下,一次比一次大的水患,而是要了解水,用管理方式順勢而為,獨立特派員從這週起推出大河命運交響曲系列報導,要帶您逐一觀察橫跨歐洲九國,養育五千萬人口的萊茵河,怎麼從一條臭水溝,或者有人說它是公廁,還原它原本美麗澄清的面貌。
全長1232 公里的萊茵河,發源於瑞士阿爾卑斯山,流經九個國家,最長的一段在德國,最後由荷蘭出海,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流域之一。 工業革命後,歐洲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年代,許多重工業矗立在萊茵河畔,重金屬及化學物直接排放到河裡,河水被嚴重污染,一夕之間魚蝦死光光,這才引起沿岸人民的群起抗議,九個國家共同成立跨國政府平台,訂定嚴格的法規和監測辦法,歷經三十年通力整治,萊茵河才慢慢回復它清澈的面貌。獨立特派員這次很難得的參與國際萊茵河保護委員會的跨國年會,見證九個利益不同的國家如何妥協合作,來守護這條影響五千萬人民的河流。
第363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 -
13
-
142011-03-01走設計需要創意,年輕人常有創意,
但要當飯吃或者要得到更多舞台都不是一時衝動可以成全。
在國際間這是一條專業的路。
有夢很好,但怎麼實現?
有人覺得政府應補助他,您覺得呢?
二月18號到23號,英國倫敦正在舉行今年秋冬時裝展。來自台灣新銳設計師陳劭彥的作品參與靜態展出,這是他第三次在倫敦時裝週展出作品。對許多台灣剛畢業的學生來說,可能會很羨慕陳紹彥能夠參與國際時裝週的盛事。
不過,時裝展要付出的代價可不小,動態性的走秀,費用動輒百萬元,陳劭彥參與的靜態性展出,至少也要花費40萬元,這些經費都必須要自己想辦法。對很多正要嶄露頭角的年輕設計師來說,需要的是伯樂的及時支持,而不是在他們靠自己打出天下後的錦上添花,這也是台灣文創法如何厚植軟實力一大挑戰。
第185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羅盛達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