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
Toggle navigation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
:::
最新報導
主題分類
議題
政治經濟
司法人權
土地環境
國防軍事
民生
食品安全
醫療公衛
公共安全
能源問題
觀察
全球脈動
社福弱勢
青年世代
科學新知
人文
教育
藝術
體育
人物故事
系列報導
關於我們
李婕綾
文字記者
報導
李婕綾
365
教育
文字:李婕綾
攝影:張智龍
2010-08-19
說媽媽的話
為什麼媽媽是越南人,孩子卻不會說越南話?
2015年,東協整合成累歐盟的經濟實體,新台灣之子是台灣拓展外交的生力軍?
根據教育部估計,目前就讀國中小的新住民子女已經超過15萬人,到民國103年,新住民子女的就學人數會突破20萬人。許多新住民小朋友不但不熟悉媽媽的文化,甚至不會說媽媽的語言。台北縣的光華國小就打算要幫新住民小朋友找回母語優勢 …
第160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
張智龍
339
土地環境
文字:李婕綾
攝影:張智龍
2010-07-22
0.25保衛戰
台北縣永和市的人均綠地,已經少於半張報紙大小?
而永和市內仁愛公園的便道拓寬計畫,又要砍掉更多的樹?
在熱島效應的影響下,台北市凌晨的溫度已經比45年前升高了2.5度,而為了減緩都市熱島效應,成功國宅在去年被選為試驗社區,計畫耗資2200萬進行社區改造;反觀人口密集的台北縣永和市,面對人均綠地小於半張報紙的窘況,仁愛公園的便道拓寬計畫,市公所又被民眾質疑將會砍掉更多的樹,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沒樹的地方花大錢改造,有樹的綠地卻屢屢面臨砍伐危機?
第156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
張智龍
269
公共安全
文字:李婕綾
攝影:張智龍
2010-07-15
治安風水(上)
一般住家該如何防竊?有哪些漏洞?
一起跟著治安風水師來做居家檢測,找出破綻。
每個小時就有1.6件住宅竊案發生。面對破案率不到40%的住家竊案,民眾該如何自保?從門鎖的選擇、鐵窗的形狀、玻璃的強度到監視器的裝設,一起跟著偵辦竊盜經驗豐富的資深員警,來看看民眾家裡有哪些環節可能成為小偷下手的破綻...
第155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
張智龍
534
政治經濟
文字:李婕綾
攝影:羅盛達
2010-07-15
六月圍城 - 大埔事件
怪手輾平了結穗的稻田,六月的大埔很不平靜。
從監察院到總統府,農民的心痛官員們感受到了嗎?
苗栗縣的後龍和大埔,最近都因為土地徵收案件引發社會關注和討論。為了擴大竹南科學園區以及周邊地區特地區的開發,大埔里附近許多農地被劃入徵收範圍,苗栗縣政府採用地徵收條例,完成土地收購程序,但不願意賣地的農民怎麼辦呢?他們不懂,為什麼土地權狀不算數了?一次又一次北上抗議,官員聽到了嗎?
第155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
羅盛達
503
人物故事
系列報導:他鄉亦故鄉,在台新移民的故事
文字:李婕綾
攝影:張智龍
2010-07-01
愛美選村長
台灣第一個參選公職的新住民,參選了六月的村里長選舉,在保守的彰化縣秀水鄉金興村,她會面臨什麼樣的挑戰?
十八年前,從印尼來台灣上班的鄭愛美,在這裡遇到了未來的先生;十八年了,爽朗的她,說著一口流利的台語。今年六月的村里長選舉,鄭愛美確定參選的決定,為保守純樸的彰化縣秀水鄉金興村,投下一顆震撼彈。台灣第一位參選公職的新住民,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和挑戰?她的競爭對手和金興村的村民又是怎麼看待這件事?
第154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
張智龍
453
政治經濟
文字:李婕綾
攝影:張智龍
2010-06-10
來去阿里山(下)
八八風災重創阿里山,當地觀光大受影響,但難道只有蓋大飯店、蓋纜車,才是拯救觀光的唯一救星?
原本一到假日,奮起湖商店街就擠滿觀光人潮,但去年八八風災後,人潮就一去不回。嘉義縣長張花冠提議比照日月潭,興建纜車配合森林鐵路,控制遊客總量,同時提供另一項遊樂交通系統的選擇,但這真的是重現阿里山風華的唯一方式嗎?在瑞里,有一群年輕人出錢出力,期望透過改造民宿,打造阿里山觀光的另一種風貌。
第151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
張智龍
415
政治經濟
文字:李婕綾
攝影:張智龍
2010-06-10
來去阿里山(上)
從高鐵到高捷,台灣的BOT建設大案頻頻出包,而阿里山鐵路的BOT案,又是如何走到破局的場面?
兩年前,在反對聲浪中,官方與民間各自懷抱期望、熱烈展開合作情誼,最後為何卻發展成不但破局,甚至還可能對簿公堂?三合一方式的BOT案,命運乖舛,前後碰到多次天災,不但修復責任和費用談不攏,雙方對合約的解讀也不同,一起聽聽合約簽訂的兩造─宏都公司和嘉義林管處,是怎麼看這次的合作破局?
第151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
張智龍
345
教育
文字:李婕綾
攝影:張智龍
2010-04-29
青年非典工運
台灣的青年貧窮化問題,讓一群學生毅然投入勞工運動 「青年九五聯盟」的成立,點燃了一場截然不同的工運火花。
2004年,國內勞工運動出現一批年輕的學生面孔,他們沒有五四運動的激昂,也沒有野百合學運的悲壯,他們倡議的內容很生活化,只想凸顯這個世代青年貧窮化問題,同時爭取讓年輕人可以繼續生活下去。有別於傳統勞工運動上街頭的激情,青年九五聯盟將年輕人的活潑創意融入行動裡,很快在社運界打響知名度,來找他們求助的對象,也從打工的學生,擴大到社會各階層。
第146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
張智龍
290
教育
文字:李婕綾
攝影:張智龍
2010-04-03
小孩不壞
花蓮的少年學園,收容了許多行為偏差的孩子,規律嚴格的生活,另外一種關愛的方式,可以改變孩子嗎?
清晨的雲霧還沒散去,孩子們一天的生活就從晨間操開始。花蓮信望愛少年學園,主要收容有犯罪之虞,行為偏差的青少年,其中,有些孩子帶著犯罪紀錄,由法官裁定到學園來接受保護管束。在這裡,他們必須過規律的生活,一切作息都要按表操課。在部分人的眼中,或許會用斯巴達來形容這樣嚴苛的管教方式,不過,這樣就不好嗎?
第142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
張智龍
475
教育
文字:李婕綾
攝影:張智龍
2010-04-03
狂飆背後
我們的孩子出了什麼問題?半夜十二點,正是少年隊出勤的重要時刻,一起跟著少年隊去看看青少年深夜未歸的問題,以及透過社工員的工作和觀察,來看看孩子狂飆背後的故事!
深夜不歸的青少年,往往成群聚集,不過,聚集的地點會因為警察勸導或取締而轉移。每次參與聚會後,社工員劉柏傳會詳細記錄與少年的談話細節。厚厚的筆記,記滿了每一個青少年最近的動態,是劉柏傳重要的輔導工具,不但像極了一本青少年的行事曆,也讓劉柏傳發現,他所輔導的青少年都有不簡單的地方…
第142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
張智龍
507
教育
系列報導:維護治安與偵辦刑案
文字:李婕綾
2010-04-03
夜行者
我們的孩子出了什麼問題?半夜十二點,正是少年隊出勤的重要時刻,一起跟著少年隊去看看青少年深夜未歸的問題,以及透過社工員的工作和觀察,來看看孩子狂飆背後的故事!
在少年事件處理法以及兒少福利法中,對未成年行為有許多規範,尤其在夜間,只要超過12點,未成年人沒有家長陪同,就會被警方勸導或是帶回。而目前在全國通報資料庫中,還有239個輟學行蹤不明的名字,同時18歲以下的失蹤人口還有350個沒有被找到。
第142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
賴秉寰
387
人物故事
文字:李婕綾
攝影:張智龍
2010-03-25
米店老闆的兒子
傳統碾米廠隨著時代變遷,逐漸走向沒落。年輕兒子於是帶著老爸聯手展開一場「傳統米店改造大作戰」。
早期,交通運輸不方便,為了延長保存期限,台灣稻米大多以糙米的型態散入各地,再交由各地碾米廠碾成白米,賣給民眾,所以當時的碾米廠大多以小而美的姿態生存在鄉鎮巷弄之間。隨著交通時間縮短加上保存技術進步,碾米廠走向大型化、機械化,小型碾米廠於是逐漸式微,以基隆為例,呂火土當學徒時期,基隆地區至少有20家碾米廠,現在,只剩他還堅守碾米這個行業。還好,他有兩個分別會計和資管兒子,他們繼承了父親對稻米的熱情。
第141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
張智龍
379
司法人權
文字:李婕綾
攝影:張智龍
2010-02-15
潛景不明
被社會遺忘的潛水伕,比危險還危險的工作。每一趟都是冒險,這是一條漫長看不到終點的潛水路。
潛水意外,被歸類為溺斃處理,保險理賠的盲點,讓潛水伕的職業風險難以浮出水面,不但無法統計到底有多少職業潛水伕因公身亡,也讓他們的死亡原因永遠石沉大海。電影〈不能沒有你〉中爸爸「武雄仔」的經歷想必讓很多人印象深刻,一起來看看,在水面水底穿梭的潛水伕故事。
第137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
張智龍
533
土地環境
系列報導:台灣重大水災啟示錄
文字:李婕綾
攝影:張智龍
2010-02-11
原水的挑戰
原水濁度太高必須停水的狀況 ,越來越頻繁,怎麼辦呢?
去年莫拉克颱風造成南部地區停水長達一個多禮拜,而前年的卡玫基颱風也讓中南部各地淨水場停擺多天。連著兩年的大停水,背後原因都是水庫原水濁度飆高,所以無法供水。對自來水公司來說,這樣的情況在十多年前是相當罕見的,但是,未來幾年,原水濁度太高必須停水的狀況,可能會越來越頻繁。怎麼辦呢?打開水龍頭喝一口水,真的有那麼難嗎?記者李婕綾、張智龍的報導。
第136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
張智龍
605
人物故事
系列報導:婚姻平權
文字:李婕綾
攝影:張智龍
2010-01-28
披著彩虹飛行
晶晶書庫創辦人─ 賴正哲的故事為什麼他曾經被判刑?猥褻的定義又是什麼?
在臺北市文教區內,有一家獨立書店,叫做晶晶書庫。書店老闆賴正哲曾經因為販賣男體寫真雜誌,被依「妨害 風化」的罪名判刑。這個案件讓台灣社會熱烈討論同性戀的「性權」,也引發了到底甚麼是「猥褻」的爭議。學建築出身的賴正哲,從來不避諱自己的同志身份。他也試著將書庫打造成一個可以反映同志生活的空間。一起來看看, 賴正哲的書店,他的人生,還有他的人生觀。
第134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
張智龍
最前
10
11
12
13
14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
Share
Twe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