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雅君
-
65
-
50
-
43
-
532015-05-12還記得嗎,年初全台發生大規模禽流感,總共撲殺了九百間養殖場共四百六十萬隻禽類,到現在市場上供貨只剩一成,二萬隻,因此每斤賣到八十塊,一隻動輒六七百元。禽流感的高峰期過了,大家好像沒事了,有誰關心產地的狀況?獨立特派員重返養殖場,裡頭空空的,錢包也空空,中央政府說可以復養了,地方卻說不行,沒有一套標準流程。
要恢復供貨,首先得有蛋,得有小雞小鵝吧,全台灣幾乎殺光光,有沒有想過,種鵝種雞哪裡來?原本大家都說禽流感是天外飛來的病毒,政府強制規定要蓋密閉式養殖場,花了更多成本卻一樣得到禽流感,疫情搞不清楚也控制不住,就連農委會所屬的畜產試驗所也接連爆發疫情,幾百隻準備供農民復養的哨兵雞全被撲殺,等不到哨兵雞,可憐的養雞養鵝業者怎麼辦?
第397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賴振元 -
58
-
522015-04-07
-
422015-03-30台灣面臨 67年來最嚴重的旱災,各地水庫都創下了蓄水量新低紀錄。從今年一月以來,各地水庫已經實施了好幾次的人工增雨,民眾可能認為,下一場雨,就能緩解旱象。但其實人為加工的方式,對於雨量的幫助非常有限。
而且在降雨量已經減少的季節,要進行人工增雨,還得看老天爺給不給機會,如果氣候條件不足,是不可能憑空造雨的。因此早期所說的人造雨,說法並不精確。
獨立特派員走訪最缺水的石門水庫,實地拍攝了地面人工增雨的施作情況。和您一同瞭解,人工增雨的作業情形,它的成效其實和一般民眾的想像可能有段差距。也和您一同探討,這樣的抗旱手段,是不是也應該跟著極端氣候一起進行調整呢。
第391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賴振元 -
742015-03-09元宵節剛過,平溪天燈又是人擠人,今年已經舉辦第十七年了,國際知名,還被譽為每個人一生必遊的世界14大旅遊景點之一,讓不到五千人的平溪小鎮每天都幾乎是元宵節,每天都有人放天燈。
過去曾經因為煤礦場一個個關閉,小鎮沒落,但近年又旺了起來,居民很多都做天燈的生意,要不,就是賣吃的發觀光財。一個個的天燈寫上了祈福的字句,帶著人們的祝願升上天空,很美,但也給當地居民帶來莫大的危機,包括每天得清理掛在樹上、林子裡、河床和屋頂上的天燈的殘骸,鄉公所乾脆動員居民撿到五十個換一瓶醬油或洗衣粉,十個換一包衛生紙,但是最糟糕的是,常有天燈還沒燒完就掉下來引起火災。天燈究竟能保誰的平安?
第388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賴振元 -
27
-
36
-
582015-01-27禽流感疫情持續擴大,農委會之前進行三天大消毒,沒效,因此又宣布,一直到今天中午為止,禁宰家禽四天。這一個月疫情爆發以來,總計撲殺了三百多家養殖場、近百萬隻禽類,目前還不曉得疫情何時結束。
這波禽流感究竟怎麼來的?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比對出包括H5N8的三種病毒株,認為是同一批候鳥帶來的。候鳥嗎?為了追查真相,獨立特派員特地跟著採樣的野鳥學會跑了一趟蘭陽平原,他們追查十幾年下來,從雁鴨的糞便驗出三十多型不同的禽流感病毒株,這次查到有H7N9 H4N6,就是沒有引發全面疫情的H5N8 H5N3。找不到證據,查不到源頭,如何防疫?
我們到一家養鵝場去看,業者現在除了每天例行餵養工作外,還時時刻刻揹著消毒桶到處消毒,甚至用土法放鞭炮趕鳥,因為沒人告訴這些禽農究竟該怎麼應付從天上來的病毒,在疫情期間,如何隔絕鳥類,成了每一個養殖業者最頭痛的問題,還有獸醫師教他們乾脆把樹砍了。
過去,多數養殖場防疫根本不夠,運送家禽和飼料的車子經常從這家到那家,進進出出,病毒或許因此很快蔓延開來,加上各地疫情未能即時公布,業者每天搞得神經緊張,不知明天又有哪間養殖場出問題。台灣禽流感每年都有,為什麼每次都搞得手腳慌亂人人不安。
第383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賴振元 -
392015-01-13今年實施健保20周年,20年來大家不斷讚揚台灣有健保,卻同時看著健保黑洞持續加深,束手無策。問題當然很多,包含生命末期醫療資源浪費等等。醫改會調查,死前住院的人有3成面臨呼吸器、洗腎等「一路救到掛」的末期醫療,其實八成六的民眾寧願選擇善終,減少折磨,只因為在急救現場,面對天人交戰家屬往往慌了,不知道何時放手,簽同意書放棄最後急救的不到5%,這難免排擠不少醫療資源,好難的人生抉擇。最後一堂課而且是人生必修課,到底怎麼學會?
成大醫院去年公布了一段真實影片,記錄一位癌末病人的家屬如何在最後關頭忍痛放下,讓親人有尊嚴的走,這成了醫護人員和所有民眾最好的教材。
插管是侵入性的,急救過程有的也是有傷害性的,沒經歷過的人真的難以想像。從102年一月修正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條文至今,簽署的人才18萬,不多。在快速老化的社會,長期照護和尊嚴善終是必要的配套,呼吸照護病房不應該被當成營利使用,醫政衛教單位也要鼓勵大家正向思考,人生最後一哩路怎麼走。
第381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賴秉寰 -
392015-01-07就在大家談台北違建的同時,到底有多少人因為經濟能力不許可,只能住在又小又破的廉價雅房裡,勉強棲身? 就在大家把焦點放在蓋青年住宅、照顧年輕家庭之餘,又有多少老人殘障弱勢為租屋所苦。獨立特派員今天就帶您看看弱勢中的弱勢。
位在台北市萬華的南機場公寓曾經是全台灣第一個公有住宅,當時蓋了一千兩百多戶,有自己獨立的水庫和汙水處理場,電線桿率先地下化,最特殊的是飛天旋轉梯,可以逃生、通風、採光又好,更妙的是設有垃圾投放口,樓上的住家不必下樓,垃圾直接往下丟就好,當時菲律賓、印尼與泰國華僑都分批來參觀,是指標性的建築,但五十年後這裡卻破爛不堪,又老又窮,像貧民窟,當了十六年的里長一天到晚都碰到令人鼻酸的事,沒依沒靠的獨居老人經常沒聲沒息死在屋裡。社工沒那麼多人力照顧,每天只能靠志工送餐,順道看看老人家還好不好、在不在。我們在前後兩個月採訪過程中就親眼目睹獨居老人死在屋裡的悲劇。
歷經五十年滄桑,南機場公寓老了,居民也老了,集中的老年人口讓弱勢更弱勢。
第380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賴秉寰 -
372014-11-24就在選舉前夕,候選人一個個聲嘶力竭做最後拉票,但是這半個月競選期間看下來好像沒有多少市長候選人具體談到未來的城市規劃,有,恐怕也是一種夢想,到底怎樣才能讓人民安居樂業有踏實的感受?
成功大學完成一份台灣土地容受力北部地區的調查,發現北台灣普遍綠地、埤塘等大幅減少、建地增加、整體景觀趨向破碎,造成無計畫性的人口湧入,使得都市邊緣因為土地容易取得又便宜,出現一連串開發案,到處都是新市鎮,也隨之引發一個接一個的抗爭,尤其桃園變化最大。
獨立特派員窩台灣系列調查報導,今天就來到下個月即將升格為六都之一的桃園,再度檢視台灣史上最大的徵收案桃園航空城,在即將被徵收的農地上,民間也辦了個地景藝術節,相對於九月份縣府花費數千萬的玉兔,這回換了造價才十萬的小熊,滿臉迷惘的坐在農地上,附近八十歲的老農夫,種田一甲子,到老卻遇上土地徵收案,得搬進電梯大樓,頓失生活重心,這樣的影響不是開發帶來的商業數字能計算的。
第375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賴秉寰 -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