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
Google Search
Toggle navigation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
:::
最新報導
主題分類
議題
政治經濟
司法人權
土地環境
國防軍事
民生
食品安全
醫療公衛
公共安全
能源問題
觀察
全球脈動
社福弱勢
青年世代
科學新知
人文
教育
藝術
體育
人物故事
系列報導
關於我們
羅盛達
攝影記者
報導
羅盛達
89
土地環境
文字:尹雯慧
攝影:羅盛達
2025-04-16
緬甸震殤安魂曲
3月28日,緬甸發生百年來最強的地震,斷層經過的地區造成嚴重災情,至今罹難人數還難以統計。緬甸軍政府一方面向國際社會求援,但一方面又控管進入救援的組織,甚至禁止國際媒體前往緬甸採訪,當地真實的情況也因此更不透明。
緬甸2021年爆發軍事政變,內部反抗軍政權的抗爭不斷,持續的內戰並沒有因為這場地震而平息。《獨立特派員》獨家取得緬甸反抗軍的訪問,他們控訴軍政府在地震發生後持續進行轟炸,甚至波及已經飽受震災之苦的平民,即使軍政府對外宣稱已經停火,但在各地的轟炸依然持續。
第898集
文字
尹雯慧
攝影
羅盛達
101
土地環境
文字:尹雯慧
攝影:羅盛達
2025-04-09
拾荒的艱難
你日常生活週遭有拾荒者嗎?他們推著推車、堆滿回收物資,經常在大街小巷中穿梭。根據環境部的統計,2023年列冊拾荒者的回收量,占全台灣總量的9%,而清潔隊的回收量占比為10%,兩者幾乎不相上下,而這還不包括未列冊的隱性拾荒者。
他們對台灣資源回收有重要貢獻,但勞動環境卻既辛苦又危險,不只回收價格低、工作意外頻繁,還得面臨各種檢舉。跟著獨立特派員的鏡頭,一起去看看拾荒者生存面臨的挑戰。
第897集
文字:
尹雯慧
/ 攝影:
羅盛達
86
土地環境
文字:尹雯慧
攝影:羅盛達
2025-02-12
慢食在台東
今年一月中,台東池上舉行了一場很特別的節慶活動–台東慢食節。慢食–是一種源自義大利的飲食文化以及環境倡議運動,由義大利學者在1989年發起,「優質、純淨、公平」是它的核心精神。
慢食的理念落腳台東已經十多年,揉合在地多元族群的飲食文化,漸漸發展出獨特的樣貌。策展團隊甚至還仿效米其林餐廳星等,針對台東地區餐廳,推出《慢食評鑑》飲食指南,兩年出版一次。跟著獨立特派員的鏡頭,一起來瞭解。
第890集
文字:
尹雯慧
/ 攝影:
羅盛達
68
全球脈動
文字:尹雯慧
攝影:羅盛達
2025-02-05
【卓越大賞】印度崛起–甦醒的南亞雄獅
印度人口總數去年已經到達14.28億,正式超越中國,成為全球人口總數最多的國家。龐大的年輕勞動力族群,被視為是印度未來黃金十年的發展關鍵。近年印度不只積極投資航太科技,更成為史上第一個成功登陸月球南極的國家,挾帶人口紅利的優勢,南亞雄獅正蓄勢待發。
第888集
文字:
尹雯慧
/ 攝影:
羅盛達
74
司法人權
文字:尹雯慧
攝影:羅盛達
2025-02-05
【卓越大賞】印度崛起–兩個世界
印度經濟爆炸性的成長,意味著社會進步與改變的契機。根據研究,印度大約有2.29億的人口,生活在每日2.15美元的最低生活基準,也就是貧困線以下,更有超過五分之一的兒童處於貧困狀態,數量是全球最多。
另外在全球性別差距指數方面,印度在146個國家當中排名第135名,性別平權的推動幾乎是敬陪末座。保守封閉的性別偏見、受教權的被剝奪、經濟主權操控在男性手中,在在使得女性進入勞動市場困難重重,成為印度經濟發展的隱憂。
第888集
文字:
尹雯慧
/ 攝影:
羅盛達
73
土地環境
文字:尹雯慧
攝影:羅盛達
2025-01-22
汙名的外衣
2024年9月,台東縣金峰鄉賓茂部落發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多名部落族人分食阿粨–一種小米包裹蝸牛製作而成的傳統食物後,產生不適症狀緊急送醫。最後造成4人死亡、8人重傷,目前仍有1人昏迷,震驚台灣社會。
全案到12月底偵結,原來是部落老婦人製作阿粨時,誤用混入托福松農藥保存的小米種子,才造成這起遺憾,老婦人也已經中毒身亡。雖然全案查無人為故意或過失,但這起不幸事件在網路上引發熱議,也出現對原住民傳統飲食文化汙名化的獵巫現象。
第887集
文字:
尹雯慧
/ 攝影:
羅盛達
78
土地環境
文字:尹雯慧
攝影:羅盛達
2025-01-15
老瀝青 新面貌
你注意過腳下每天行走的柏油路嗎?在台灣,公路養護的方式大多是直接刨除瀝青,再鋪設新路面。
根據統計,全台3年來大約產生1500萬噸的瀝青刨除料,再用率只有15%。保守推估,近十多年,全台已經累積超過三千萬噸的瀝青刨除料,無處可去。
工研院經過多年研發,開發出再生劑與瀝青砂石分離技術,可將瀝青刨除料分離出70%的新砂石,以及30%的瀝青砂,為台灣天然資源永續循環利用,提供新解方,不過,推廣過程也有不少挑戰。
第886集
文字:
尹雯慧
/ 攝影:
羅盛達
74
土地環境
文字:尹雯慧
攝影:羅盛達
2025-01-01
祈安清醮知多少
去年底台中大甲鎮瀾宮,舉辦了為期一個月的重修慶成祈安清醮慶典,吸引了大批民眾參與。鎮瀾宮建廟已經有290多年歷史,上次建醮是在民國77年,相隔36年後,因寺廟建築與裝飾出現毀損,廟方特地找來國寶級工藝大師陳三火等人主持重修。
歷時3年完成後,於是決定擴大辦理慶成醮典。也因為不定時舉行的特性,對許多人來說,可能是一生中,僅有的一次機會參與。這次一共設置7個醮壇,分布在大甲信仰圈裡的53庄。跟著獨立特派員一起來認識這場難得的慶典。
第884集
文字:
尹雯慧
/ 攝影:
羅盛達
65
司法人權
文字:尹雯慧
攝影:羅盛達
2024-12-11
黑箱日記
日本有一位35歲的獨立記者伊藤詩織,2015年被前TBS電視台華盛頓分局長,利用開會的名義邀請吃飯,席間將他下藥迷昏,帶回飯店性侵。
案發後幾經思索,伊藤詩織決定採取法律途徑,不過報案後警方卻消極辦案。為了不讓真相被掩埋,伊藤詩織最後決定露臉具名,召開記者會公開控訴。並以記者的身分,持續追查自己的案情,揪出政治與媒體的黑幕,並將過程拍成紀錄片《黑箱日記》。
第881集
文字:
尹雯慧
/ 攝影:
羅盛達
76
教育
文字:尹雯慧
攝影:羅盛達
2024-11-27
竹苗艱難升學路
在少子化趨勢下,參與國中會考的人數,逐年下降,不過,這種情況在新竹縣市及苗栗卻剛好相反。高科技產業發展帶來人口移入,竹北是全國近五年來,人口成長率最高的縣轄市,導致學生數量遠多於公立學校名額,新竹縣公立高中、高職入學率只有全國的一半左右,交通建設不足也導致通勤上學困難。更有家長團體認為,竹苗區目前採取的三級分制,有高分低就的疑慮,甚至組成自救會要求改革。
第879集
文字:
尹雯慧
/ 攝影:
羅盛達
79
教育
文字:尹雯慧
攝影:羅盛達
2024-11-27
高中入學,免試嗎?
為了減低升學競爭與壓力,台灣2014年開辦高中全面免試升學。但所謂的免試,除了衡量多元學習表現、志願序之外,學生還是必須參加國中教育會考,而且會考成績依然是比序最重要的指標。
中研院的一項研究就指出,為了取得會考的好成績,台灣國中生補習率,近年來不減反增,而且以前的學生補英文、補數學,現在甚至連國文、作文班都炙手可熱。
而分析十年來的國中會考成績,英文科C級分,也就是程度待加強的考生占比,依然居高不下。免試入學這項政策走過十年,學生的壓力真的減輕了嗎?
第879集
文字:
尹雯慧
/ 攝影:
羅盛達
78
教育
文字:尹雯慧
攝影:羅盛達
2024-11-06
店家裡的藝穗節
你有想過,在旅社房間裡,也能看戲劇表演嗎?今年十月,苗栗舉辦了第四屆店仔藝穗節,連續三個週末,六檔演出輪番上陣。演出地點不在正式場館,而是與在地店家合作,有咖啡館、旅社,甚至是古蹟空間,近距離的演出形式,是苗栗少有的嘗試。
不過根據獨立特派員的觀察,這次活動很可惜,跟在地居民互動非常低。台灣近年來,各縣市的藝術節百花齊放,這樣的活動形式如何跟在地連結?又有何侷限?
第876集
文字:
尹雯慧
/ 攝影:
羅盛達
55
教育
人物故事
系列報導:他鄉亦故鄉,在台新移民的故事
攝影:羅盛達
2024-09-18
湄公河上有座台灣島
你可能沒聽過,越南西南部有座「台灣島」。要到這座小島,得搭渡輪越過湄公河。島上人口大約3萬,這個世紀開始,有不少女性,為了改善生活,選擇離鄉背井,嫁到台灣,這座島因此成了當地人口中的「台灣島」。
只不過,並非每段跨國婚姻,都是美滿順利,部分新住民因為婚姻問題或經濟因素,將小孩送回當地給外公外婆撫養,形成跨國隔代教養的現象,也衍生出部分孩子因為沒有戶籍,無法正規上學的問題。
目前,在台的越南籍配偶人數超過11.8萬,台越新二代人數更是逐年攀升,而這座小島,可以說是整個越南南部,20多年來,跨國婚姻現象的縮影。
第869集
文字:
蘇玲瑤
/ 攝影:
羅盛達
62
全球脈動
攝影:羅盛達
2024-09-18
跨國勞動方程式
越南河內的人力仲介產業現場,如今上演的跨國勞動力爭奪戰。台灣從2000年開始引進越南勞工,20多年來,一批又一批的移工,帶著改善生活的夢想,前仆後繼來到台灣,成為製造業的主要勞動力。
但20多年後,人口老化讓台灣很多行業人力缺口越趨嚴重,日本、韓國同樣面臨缺工困境,但這一兩年,日韓頻頻祭出不少新政策,要延攬包括越南移工在內的海外勞工。面對這股隱約浮現的搶工潮,台灣還有優勢嗎?
第869集
文字:
蘇玲瑤
/ 攝影:
羅盛達
57
土地環境
文字:尹雯慧
攝影:羅盛達
2024-08-14
凱米啟示錄
七月底凱米颱風來襲,強降雨重創中南部,其中高雄平地單日累積雨量,超越了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加上天文大潮,全市25個滯洪池全滿,造成許多地區汪洋一片,滯洪池的效果受到質疑。
而台南、嘉義的超大豪雨,也造成洪水沖破八掌溪橋旁的堤防,淹沒大片農田,讓畜牧業者損失慘重,光是台南地區,災損金額就高達三億五千多萬。
二十年來,中央與地方政府都投入龐大的治水經費,推動各種水利工程建設,但是極端氣候帶來的災害,卻一再挑戰工程設計的安全標準。面對氣候變遷,我們還能再做些什麼?
第864集
文字:
尹雯慧
/ 攝影:
羅盛達
52
土地環境
文字:尹雯慧
攝影:羅盛達
2024-07-10
公正轉型,起步走
很多民眾都看過,早期用來耕耘的鐵牛車,如今在一些農村載著觀光客體驗農村風光。宜蘭縣員山鄉的內城社區,就有很出名的力阿卡。
不過傳統的力阿卡燒的是柴油,大批遊客使用下,排放黑煙反而汙染了農村,因此內城社區最近開始推動能源轉型,要將力阿卡電動化,而且還要以水力發電的綠電,來供應力阿卡電力。但運用水力發電,又可能排擠原本的農業用水。淨零轉型的過程中,如何不遺落任何人?來看看內城社區這場公正轉型的革命。
第860集
文字:
尹雯慧
/ 攝影:
羅盛達
1
2
3
4
5
下一頁
最後
Share
Twe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