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欄

  • 規模最大植物保種中心在台灣,望成現代方舟。

    近年來,各國紛紛展開保存物種計畫,期能盡力降低物種消失的危機。而全球最大規模的熱帶及亞熱帶植物保種中心就在屏東,已成功培育 逾3萬4千 種來自世界各地的植物,替逐漸消失、野外滅絕的物種建立庇護所,打造開往未來的方舟。一起來認識這一群肩負地球永續重任的保種鬥士。

    黃心亮
  • 預防生物滅絕,「小蘭嶼計畫」復育自然生態。

    全球暖化未曾稍歇,當地球面臨生物滅絕的威脅,該如何面對生物存續?博物學家李家維對地球生命與自然萬物充滿熱愛,除了建立保種中心,具體實踐守護生命多樣性的信念。他選定小蘭嶼為演練重建自然的試驗場,積極推動小蘭嶼復育,希望蘭嶼重現蘭花之島的風貌。

    黃心亮
  • 失控的學生低頭族 滑掉學習力

    「低頭族」已然成為台灣日常風景,尤其新冠疫情開啟遠距教學模式後,更助長「指尖失控」的現象。當這些出生在網路與數位載具時代的「數位原住民Z世代」,陷入16:9的世界中無可自拔時,將重擊孩子的大腦發育,讓思考、閱讀、說話、社會性發展全面停滯,並衍生親子衝突及師生角力問題。南投縣人和國小呂家賢老師耗時近四年,陪伴一群沉迷網路世界的學生,奪回數位載具主控權,使其成為孩子們飛翔的翅膀,而非囚籠。

    黃心亮
  • 部落地方創生,成太麻里飛向世界的翅膀?

    台東太麻里各地正進行地方創生,為部落點亮光芒。已經走了11年的「向陽薪傳木工坊」,從一間廢棄小學搖身一變,不僅提供部落就業機會,也帶動多良車站發展。部落族人也經營民宿及文創工作室等,為太麻里創造更多觀光景點。木工坊帶動太麻里發展成社區產業萌芽之地

    黃心亮
  • 航勤出現罷工潮,勞資之間有哪些爭端?

    因為不滿年終獎金不如同集團的長榮航空,長榮航勤在跨年期間集體請假,造成長榮航班大亂;而中華航空旗下的桃園航勤,也一度醞釀在春節罷工。這群負責機場地勤業務的勞工,過去兩年也在第一線面對疫情的衝擊。為什麼在觀光復甦的此刻,勞資爭議一觸即發?長榮航勤元旦集體臨時請假 航班大亂後如何平息?

    黃心亮
  • 金鐘獎加持後 歌仔戲有突破同溫層嗎?

    2022年是歌仔戲榮耀的一年。歌仔戲的代名詞楊麗花、演員陳亞蘭、名伶唐美雲先後奪得傳藝金曲獎與金鐘獎等獎項。歌仔戲相關報導攻占各大媒體版面將近兩個月,彷彿又回到20世紀上半葉的歌仔戲盛世。然而,台灣本土發展出長達百年的表演藝術歌仔戲, 在鍍「金」後便因此突破同溫層接觸更多觀眾嗎?我們採訪的歌仔戲從業人員皆表示,要培育有專業有創意的戲曲演員,同時也要培養懂得欣賞戲曲的觀眾,缺一不可。

    黃心亮
  • AI人工智慧機器人大量進駐服務業,未來社會樣貌如何演變?

    AI機器人大量進駐需要人力勞動的服務業,業者估算,AI機器人在餐廳支援送餐,平均每月可以節省2個人力;在飯店24小時待命引導客人、遞送毛巾,則可以抵掉3個人力。AI人工智慧的機器人逐漸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越來越多的角色,我們的生活又將產生什麼樣的改變?服務業缺工趨勢浮現 疫情促數位經濟時代提前來臨?

    黃心亮
  • 醫院不再公益?法規下的財團法人醫院出現什麼問題?

    醫療工會抗議健保調漲,但血汗醫護現狀依舊,調漲後的給付全進了醫院的財務大水庫。而在醫療法上,醫療財團法人享有很多稅賦減免,因此需具有公益性,但醫改會從財報分析發現,有些財團法人醫院已成財團的小金庫。偏鄉醫院致力於公益,但對於其他享有稅賦優惠的財團法人醫院,該如何監督?

    黃心亮
  • 醫院靠業外收入賺錢?一窺醫院財報下的祕密

    台灣醫院最主要的盈餘來自業外收入,而在健保制度下,給付醫護人員專業技術的費用並不高,在醫療本業經營困難,於是醫院買藥賺取價差,自費項目更是重要財源,使醫師必須衝高業績,或是為病人創造更多自費需求。造成大醫院靠美食街、停車場和自費項目賺錢,而偏鄉醫院經營則愈來愈艱辛的現象。台灣健保便宜 使醫院收入仰賴美食街和停車場?

    黃心亮
  • 【卓越大賞】社群媒體壟斷現象浮出檯面,言論真的自由嗎?

    臉書身為台灣最多人使用的社群媒體,每個月擁有1900萬的活躍用戶數,但卻是一個深受「同溫層」現象侷限的園地。數位時代,人人都有發言權,但是言論自由,真的受到保障嗎?年輕世代如何看待數位世界的言論自由以及各社群平台的演算法,又該如何突破同溫層呢?

    黃心亮
  • 牛斗山蓮藕產業沒落,新住民二代踏上傳承之路

    嘉義縣民雄鄉的牛斗山村,早年盛產蓮藕,當時耕地面積和種植人口都位居全臺第一,然而隨著農村年輕人口大量外移,牛斗山的榮光不再。近幾年來,出現許多新住民第二代投入蓮藕產業,讓在地產業得以維持,年輕的新二代孩子踏入一條少有人願意走的路,充滿挑戰和艱辛,卻也闖出自己的一片天。踏入沒落傳統產業 青農的傳承路途艱辛?

    黃心亮
  • 校園鏟屎官 流浪動物最佳解方?

    2017年實施流浪動物零撲殺政策後,各縣市收容所陸續爆滿,最後只能結紮後原地野放,人與流浪動物的衝突仍持續上演。目前有愈來愈多學校開始認養流浪動物當作校犬校貓。犬貓萌樣固然療癒師生,但是拿掉可愛濾鏡後,從管理人力、經費、衛生環境、家長抗議等問題皆待磨合。照顧犬貓過程中,學生們會發現「愛」不是紙上談兵的口號,愛是要付上代價、是要彎腰屈膝把屎把尿,是生命與生命碰撞在一起時無可迴避的選擇,而這或許也是整個社會面對流浪動物時該有的覺悟。

    黃心亮
  • 微型電動二輪車掛牌納管,能改善哪些亂象?

    微型電動二輪車過去最大的問題是違法改裝非常嚴重,改過的車可以很輕易騎到時速五、六十,但因為沒有牌照,形成取締及管理的困難。納管之後可望解決部分改裝問題,不過因為還是不用考照,在缺乏騎乘安全教育的狀況下,車禍數能不能下降,還是得繼續觀察。微型電動二輪車亂象多 納管後能改善哪些情況?

    黃心亮
  • 烏魚養殖遭遇困境,光電和漁業能否共存?

    嘉義沿海養殖漁業發達,近年來由於野生烏魚捕獲量減少,人工養殖的烏魚已成為烏魚子加工主要來源。由於人力、飼料漲價,以及養殖環境變化等原因,使養殖烏魚成本與價格增高,政府力推「漁電共生」,更導致魚塭減少,甚至讓漁民面臨租不到魚塭的窘境。烏金價格創新高 產出烏魚子要經歷哪些步驟?

    黃心亮
  • 當AI走入田間,新科技為農業帶來怎樣的助力?

    台灣農業面臨人口老化、缺工等問題,雖然近年鼓吹青農返鄉,但是務農不但辛苦,還得靠天吃飯。有了AI人工智慧系統,農業不再只是憑藉個人經驗,而是根據科學數據,精準地輔助田間工作,甚至得到降低成本、節省人力的效果,有助於青農及新手投入農業。科技結合農業 AI如何輔助農田工作?

    黃心亮
  • 金門缺乏輔具資源,志工團隊服務如何補上缺口?

    離島金門,當地有些年長的居民,早年因為踩到地雷,造成肢體損害需要輔具,但當地沒有輔具廠商的維修中心,他們往往為了修一個小零件,甚至只是一顆小螺絲,就得搭機到台灣本島。不僅耗費時間金錢,對行動不便的老人家來說,更添加許多困擾。該如何解決?

    黃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