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欄

  • 兩條平行線交會 高中生夜訪無家者

    一群16歲、17歲高中因著一句「睡路邊也沒關係」的玩笑話,開啟關懷無家者的社會行動。明媚燦爛的青春高中生開始直視時常在黑暗出沒的無家者,兩條平行線交會後,學生意識到自己的無知、正視自身對無家者的誤解與恐懼,也瞭解到評價他人之前先去了解一個人。

    黃心亮
  • 私校退場後,校地改成社會住宅可行嗎?

    少子化衝擊加速私校退場,這些校地該如何利用?改為社會住宅是選項之一。不過雙北與都會區社宅需求較大,目前教育部評估的中州科技大學、台灣首府大學及和春技術學院,區位卻都不在都會區中,這些退場校地規劃轉型的社會住宅,真的能吸引年輕人嗎?

    黃心亮
  • 聖嬰再臨,高溫破紀錄,如何因應史上最熱年?

    全世界氣候專家預測,今(2023)年底到明年初將迎來聖嬰年,加上暖化的影響,各地都可能出現極端天氣。對台灣而言,聖嬰年除了颱風強度偏強,也可能讓冬季偏暖、春雨變多。另一方面,台灣升溫狀況更超越全球,都市中心體感50°C已成日常,熱島效應還有往郊區擴散的趨勢。

    黃心亮
  • 少子化浪潮下,台灣為何掀起凍卵熱潮?

    凍卵熱潮興起,反應了年輕世代在不婚不生的趨勢下,許多女性內心依舊期待能孕育與自己血脈相連的下一代。也有部分縣市觀察到這股趨勢,開始編列預算補助凍卵。究竟是什麼樣現實的衝突或糾結,讓殷切想成為母親的女性,願意花錢挨針,辛苦完成凍卵療程呢?

    黃心亮
  • 鮮乳售價高,農民卻喊賺不到?台灣酪農面臨多重挑戰

    台灣鮮乳終端售價高,但收購生乳的乳品廠與通路銷售的費用卻占了鮮乳售價的7成,生乳收購價亦沒有反應近年高漲的飼料成本,酪農表示快要撐不下去。再加上2013年台灣與紐西蘭簽訂《台紐經濟合作協定》,2025年紐西蘭液態乳進口將遞減至零關稅,酪農的挑戰接踵而來。

    黃心亮
  • 傳統酪農業易釀環境問題,如何走向永續轉型?

    台灣酪農業者正面臨永續轉型的困境,新冠疫情期間通貨膨脹,原物料、飼料大漲,淨零排放政策也讓酪農非常困擾。酪農常因無法妥善處理乳牛的排泄物被開罰,甚至還有因連續開罰、罰金太高而離酪的案例。要怎麼解決養牛帶來的環境汙染,走向永續?

    黃心亮
  • 《物理治療師法》修法通過,將帶來哪些改變?

    國人肩頸痠痛盛行率高,大部分都是接受儀器治療。不過儀器只能舒緩、暫時止痛,還得搭配徒手以及運動治療才能真正發揮效果。在健保以量取勝的制度下,物理治療師空有專業和技術卻難以發揮。其實物理治療不只復健,對健康促進、運動防護以及延緩失能都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黃心亮
  • 有望翻轉主流演藝圈?一窺台灣地下偶像文化

    地下偶像發源自日本動漫,相對於主流偶像,他們背後沒有大經紀公司支持、沒有完美形象,依賴粉絲陪伴一起成長。原本許多台灣粉絲會去日本追地下偶像,但疫情期間無法出國,轉而關注國內的地下偶像,使得台灣的地下偶像文化,在近3年間百花齊放。

    黃心亮
  • 贍養費取得門檻高成傳說,婦團籲修法改革

    規定在民法中的贍養費,從民法制定後就沒有太大更動,導致以現在的社會狀況,離婚婦女要拿到贍養費的裁決變得相當困難。離婚婦女一旦陷入貧窮風險,也容易面臨經濟困境。國內婦女團體用「嚴苛」來形容贍養費裁決的高門檻,也因此提出修法的呼籲。

    黃心亮
  • 橫跨半世紀重返蘭嶼,薩米藝術家的奇蹟之旅

    今(2023)年5月,來自挪威的國寶級薩米原民藝術家馬漢士,舉辦了《薩米文化|台灣印象》半世紀回顧展。馬漢士44年前第一次來到台灣,在台灣各地及蘭嶼旅行,留下深刻的印象。現今在旅居挪威的策展人王湘鄉協助下,馬漢士帶著自己的藝術創作,重返心心念念的島嶼。

    黃心亮
  • 中高齡勞動力成生力軍,能改善缺工現象嗎?

    根據調查,台灣15到44歲的勞動力正在大幅衰退,只有45歲到64歲的勞動力增加,中高齡勞動力將成為台灣產業的生力軍,有助於紓緩國內缺工危機。如何協助中高齡者重返職場,並打造友善的工作環境?而他們到底能為人力缺口挹注多少?

    黃心亮
  • #MeToo性騷擾浪潮 共犯結構全解析

    自5月31日前民進黨黨工於個人臉書發文控訴性騷擾事件後,其他領域受害者陸續站出來,忍著傷痛揭開瘡疤,造就一場台灣版MeToo運動。被指控性騷擾的加害者,並非刻板印象中的地痞流氓,反而是有名望地位或專業學識者,令社會大眾譁然。性騷擾成因,不能只看加害者本身,而是一整個社會長期以來對性與身體界線建立起的文化與價值觀,在這個共犯結構下,恐怕沒有人是局外人。

    黃心亮
  • 為達成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氫能將為可能解方?

    氫氣,被視為終極的潔淨能源,是達成碳中和以及淨零排放的重要選項。2023年,台灣的氫能元年,在經濟部頒布的氫能關鍵戰略行動計畫中,氫能的應用從今年開始。台灣在氫能的布局上,如何跟上各國的腳步,無法單靠產業之力,需要政策的支持並與國際合作,才能邁向淨零之路。

    黃心亮
  • 部分國家實驗「週休三日」,在台灣可行嗎?

    去(2022)年「週休三日」實驗在歐洲大規模進行,而以高工時聞名的台灣,除了週休三日已在網路公共政策平台通過連署外,也有其他關於工時的議題正在進行連署。在台灣要推行縮短工時,會有哪些問題?勞工要達到工作生活平衡,是否有其他選項?

    黃心亮
  • 身障者自立生活難,如何透過修訂《身權法》改善?

    台灣推動自立生活,支持障礙者回歸社區居住已經10幾年,但讓不同障別團體等待已久的《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修法草案,至今尚未完成三讀程序。許多身心障礙者面臨個人助理時數不足,長時間無人照護的困境;個人助理也因未被制度化,而可能有權益沒被保障。

    黃心亮
  • 發展僅半世紀的滑板 從街頭走向奧運

    滑板歷史僅約50年,便登上擁有127年歷史的奧運殿堂。2020東京奧運首次列為競賽項目,得獎選手年紀平均18歲,最小年紀13歲,成就奧運史上最年輕的領獎台風景,印證「英雄出少年」。然而,台灣滑板選手想成為「英雄」,相比他國要克服的困難更多,從場地、教練、風氣、賽制、教育環境等都是關卡,甚至有很長一段時間,滑板常跟「不念書的壞孩子」畫上等號。

    黃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