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台灣處非常時期 下任總統需具哪些特質?
中共近年在國際場合上屢屢打壓台灣,共機擾台強度不減反增,可見兩岸情勢真的是越來越劍拔弩張。兩岸議題,在下一任總統的待辦清單上絕對是重中之重!節目《獨立特派員》2024請問總統系列特別報導:相較承平時期,處於非常時期的台灣,下任總統需要具備哪些特質?
-
台灣車價高,真的只因「萬萬稅」嗎?
在台灣買車,不管是要買進口或是國產車都會發現車價偏高。在國外賣一百萬的進口車,台灣可能就要賣到兩百萬,同樣的車型在台灣的售價,跟國外差到一倍之多,究竟原因何在?也有駕駛人認為,既然台灣車價高,就買二手車來降低購車成本,不過要注意哪些細節才能不踩雷?
-
移工團體上街頭,訴求廢除私人仲介
移工大遊行在12月10日登場,希望在大選前,各黨的總統、副總統候及立委候選人們,能夠重視他們訴求–廢除私人仲介,由政府承擔聘僱責任。廢除移工仲介制度,在2019年移工大遊行中首次成為主要訴求。為什麼時隔4年又再度被提及?移工仲介制度到底有哪些問題?
-
國籍法舊法,導致部分新住民成無國籍者
外籍配偶嫁到台灣來,如果要拿到身分證,依照以前的國籍法,必須先放棄母國國籍,才能提出申請。等待期間,如果因離婚等因素,就可能撤銷申請,導致他們淪為無國籍者。不過這樣的認定原則對外籍配偶不盡公平,這群人沒有身分,也不能回母國,政府該如何協助他們?
-
泰國搶攻電動車商機,如何打造泰式護國神山?
根據統計,東協有超過七成的電動車都來自泰國,雖然泰國的汽車製造業相當發達,但從燃油車轉型電動車,在電機、電控以及電池這些關鍵技術,都還需要時間引進技術,培育專業人才。泰國對電動車產業祭出許多優惠的投資政策,透過吸引國外資金及技術,帶動本土產業發展。
-
台積電布局全球,德國設廠面臨哪些挑戰?
疫情造成全球晶片荒,各國都希望積極發展自己的晶圓廠,確保晶片供應。台積電最近宣布三個海外設廠計畫,分別是美國亞利桑那州、日本熊本及德國德勒斯登。獨立特派員實地前往德國一趟,看看為什麼台積電歐洲廠,會選擇在德勒斯登設廠?這裡的投資環境如何?
-
921震後台中三叉坑部落重建,行政疏失導致土地糾紛
921大地震之後,位於台中東勢山區的三叉坑部落被迫遷村重建。不過,現在重建區內,卻有族人被提告要求拆屋還地。直到這時候族人才發現,自家房子底下的土地一直沒有完成過戶。這件隱藏了20多年的行政疏失,終於在部落裡沸騰起來,居民何時才能安心展開新生活?
-
台北機廠轉型鐵道博物館,如何典藏文物與歷史?
台北市市民大道上,有一個占地16.79公頃的園區,從日治時代開始,就是台灣最重要的鐵路車輛維修基地–台北機廠。這塊地原本面臨被資產活化的危機,經過各界抗爭才指定為國定古蹟,規劃成為國家鐵道博物館。一個荒廢的園區、還有年久失修的機具,要如何變成典藏鐵道文物的展區?
-
台灣新住民人口增加,如何完善權益?
目前在台灣就學、就業的外籍人士,加上外籍配偶,多達150萬人,他們都是廣義的新住民。但台灣至今連一部保障權益的專法都沒有,也沒有專責單位協助。新住民不論在台灣生活多久,不歸化,就沒有相關權益保障。如何完善新住民權益,是台灣必須做好的準備。
-
看護移工申請門檻放寬,為何私人聘僱仍有困難?
勞動部在10月份宣布放寬家庭看護移工的申請門檻,包含使用長照服務6個月以上、被診斷輕度失智、以及呼吸器官重度障礙、吞嚥機能中度障礙等身心障礙者,將不用經過巴氏量表就可以聘僱家庭看護移工。不過這並無法解決私人聘僱制度的根本問題,雇主和看護移工真正面臨的難題是什麼?
-
新冠疫情降溫,流行性傳染病風暴襲來怎麼辦?
新冠疫情期間,因為戴口罩、勤洗手等防疫措施,大幅減少的流感、腸病毒等流行性疾病,在解封後的今年冬季大規模爆發。而且流感病毒不只在冬季流行,春夏也成為流感好發季節。在疾管署的監測統計中,台灣的流感季有什麼樣的變化?我們該如何面對、增加自身抵抗力?
-
中東火藥庫爆發,以哈之間為何而戰?
以哈戰爭爆發快兩個月了,衝突持續加劇。巴勒斯坦地區,向來有中東火藥庫之稱,究竟哈瑪斯為何而戰?以色列和哈瑪斯之間,長年以來的宿怨又是什麼?台灣能從中獲得什麼樣的啟示與思考?
-
【記者在烏克蘭4】戰地記者 小心成為國家大外宣工具人
當戰地就是自己的國家時,記者面對攸關國家形象的暗黑面,該剖開真相抑或視而不見?曾登上《時代雜誌》封面人物的《獨立基輔報》總編輯奧爾佳.魯登科表示:「忠於記者身分、忠於新聞原則、忠於事件事實,」這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被撼動的新聞室準則。長駐烏克蘭的獨立記者陳彥婷也說:在前線打開眼睛跟耳朵去觀看、去聆聽、去查證,然後還原事件面貌。
-
【記者在烏克蘭5】戰火下城市如常運轉 政治人物責無旁貸
戰爭之下,除了前線,民眾與各行各業都得照常過日子,如何讓整座城市在戰爭威脅下仍然正常運轉,政治人物責無旁貸。經歷大屠殺事件的布查市(Bucha)市長費多盧克表示:「我非常確定除了專業心理輔導外,最好的公民復健就是讓城市恢復市容。」公視於9月13日到9月27日走訪烏克蘭首都基輔(Kyiv)、布查(Bucha)、伊爾平(Irpin)以及烏克蘭第二大城市、東臨俄羅斯邊境的哈爾基夫(Kharkiv)。除了少數全毀的建物,大部分皆已恢復市容。
-
【記者在烏克蘭1】消防醫護承受戰火 救死扶傷凝視死亡
俄烏戰爭前後,消防與醫護人員任務一樣,然而,在承受敵軍攻擊的當下仍要進行救援任務,風險遽增。消防員身上裝備總重量從原本20公斤增加至40公斤;在斷水斷電的醫院中,醫護人員得救治傷患,甚至自行拖運埋葬屍體。伊爾平市立醫院院長安東.多夫霍波爾說:「一個從未直視死亡的人,永遠不能真正理解死亡是什麼」。
-
【記者在烏克蘭2】綁架烏克蘭公民 俄軍有目的性挑選
俄軍全面入侵烏克蘭後,人權組織調查,有些烏克蘭民眾被俄軍有目的性的挑選並綁架。這些「被消失的生命」是戰爭罪的其中一項。全烏克蘭,包括政府與民間單位分頭進行調查戰爭罪,尋找倖存者錄口共。「蒐集所有罪證只為確保一件事:正義或遲或早都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