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不一樣的需要,特殊需求牙科醫治身心障礙者

分享文章

對一些身心障礙或認知障礙者而言,要順利看牙是個挑戰。於是1995年政府推動身心障礙者牙科醫療發展計畫,目前全台都設有特殊需求牙科門診。但因特殊需求患者治療風險高,很少牙醫師願意投入此領域。花蓮卻有一位牙醫師,自願走進病人家中,提供到宅服務。

身心障礙者就醫難 特需門診提供協助

一邊輕聲安撫,一邊快速以束縛板固定住,這裡是專為身心障礙,尤其是對認知有困難的人開設的「特需門診」,他們通常無法在一般診所看牙,必須由專業團隊協助。

台大特需牙科示範中心主治醫師楊湘說明,健保局開辦身心障礙牙科的特殊計畫,主要協助第1類的認知障礙,包括智能障礙、自閉症、失智還有精神疾病患者,以及第7類的肢體障礙病人。

由麻醉科、兒童牙科、家庭牙科等專科醫師,為病人提供專屬治療計畫,以往要這些病人看牙非常困難,台大1988年首創以門診鎮靜方式治療。雖然一度因麻醉科醫師退休而縮減門診,但楊湘還是土法煉鋼,包覆束縛板為他們治療。

楊湘解釋,他們在2014年發表了一篇研究,讓病人包覆束縛板以後測量他的心率變異,來看病人的焦慮狀態,發現束縛板的包覆就像被人抱著一般,有穩定心率的功能,所以會讓特定身心障礙病人情緒更加穩定。

過去特殊需求者常因疾病致使就醫困難,根本找不到醫師。由於這些病人通常無法明確表達,一般照顧者很難協助他們完全做好口腔清潔,因此特別容易發生蛀牙。

家屬陸丹表示,孩子看牙齒最不願意張開嘴巴,可是醫生會用各種方式努力地逗他笑,「這裡的醫生和護士人員都很溫柔,讓他來這裡,感覺到非常放鬆和安定。」

醫師在特殊需求病患身上包覆束縛板,穩定病患心神。(圖/獨立特派員)

特殊需求牙科迴響小 醫師為何不願投入?

特殊需求者牙科源自1995年,政府推動身心障礙者牙科醫療發展計畫,從最初補助醫院設備,而後在醫學中心及醫院成立7家示範中心,再陸續擴展至一般醫院、診所。

在花蓮的教養院,林易超醫師每週五都會來這裡幫大家治療牙齒。林易超兒時罹患小兒麻痹,行動不便。雖然到宅服務對他體力負擔很大,但因為沒有人做,即使從推動計畫至今這麼多年過去,還是花蓮唯一的到宅牙醫。

林易超坦言,健保局編了好多年長照到宅醫療的預算,但牙科的執行率都是零。「我本來很天真以為,當牙醫師公會同仁看到我們去做,原來沒有那麼困難,也沒有想像中那麼危險,其他醫師應該很快就會跟上來,結果過了6、7年,回頭一看,沒有人跟。」

這些病人大多長期臥床,免疫力不佳,甚至吞嚥困難,治療過程容易引發嗆咳,產生肺炎的風險;再加上醫師需再進修相關繼續教育學分,才能替特殊需求者治療,導致一般牙醫師較不願意跨入特殊需求的領域。

林易超即使行動不便,仍堅持為特殊需求者到宅服務。(圖/獨立特派員)

本身就是身障者 林易超到宅醫治特殊需求者

「我的身體狀況是全身不能動,能動的就是頭部、脖子局部的移動。林醫師沒有來之前,牙齒就有蛀牙過,痛到要吃止痛藥。想要去看醫生,醫生也不好排人,而且我有戴呼吸器,他們都不太敢用。」特殊需求者品捷說道。

10年前發生意外,造成品捷脊髓損傷,幸好有林易超醫師到宅為他看牙。儘管林醫師單靠一支腳,還要踩踏板,實在難以支撐長時間如此彎腰看診,但他依舊堅持初衷。

為病人解決病痛,幫助不易取得醫療資源的人,林易超在大學時經常跟著學校的義診隊到偏鄉服務,畢業後還與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中華牙醫服務團,到肯亞、尼泊爾、印度、緬甸等國從事海外義診服務。

林易超說:「我很奇怪,在診所工作有錢賺,可是不會快樂。可是我休診一兩個禮拜,好像我們犧牲很多,但是內心是充實的、是快樂的,好像又出去充電了一樣。覺得生活很有意義,我這個人有價值。」

林易超耐心為病患看診。(圖/獨立特派員)

懷抱熱情奉獻,看見不一樣的需要,特需牙科門診還好有這些熱血醫師投入,才能讓特殊需求者獲得適當醫療權利,不只得到健康,也能感受到溫暖與關懷。

(※張筱瑩 周明文/採訪報導)

最新專欄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