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什麼是隱形受災戶?關心花蓮震後弱勢族群!
尹雯慧 鄭仲宏 / 採訪報導 黃郁婷 / 整理報導 除了受地震影響的直接受災戶之外,花蓮還有許多民眾,是因為地震之後觀光客不來,間接失業,影響到家庭生計。為了協助這群隱形受災戶,有學校申請就業機會,幫助失業家長;社福團體也開出新職缺,招聘震後失業的人。期待未來能夠藉由重建家鄉,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天災臨工措施啟動 能否轉為穩定人力資源? 遭逢突如其來的天災巨變,花蓮許多依靠太魯閣觀光產業為生的家長們,面臨失業困境,連帶引發其他隱憂。 花蓮崇德國小校長謝易成表示,地震之後,校方想到家長失業的問題,這是一個全面性的問題。如果沒有照顧好家長的經濟狀況,最大的受害者會是孩子,因為有時候父母親因為經濟的緣故吵架,孩子可能會目睹家暴,甚至受暴。所以校方一直在思考,怎麼樣以學校為主,去推動一些相關的政策。 震後兩週,勞動部提出專案就業補助計畫,啟動天災臨工措施。崇德國小將申請到的名額,全數聘用失業的學生家長。 謝易成校長觀察,很多家長臨時找不到工作,還好這份專案工作現在延長到十月底。可是萬一整體狀況沒辦法馬上復甦的話,是不是十月底以後又會出現一波失業潮。 震災補助雖立意良善,但也有挑戰。同樣為學校申請專案名額的花蓮富世國小校長鄭嘉毅,提出他的見解。花蓮富世國小校長鄭嘉毅分析,因為這次地震受影響的家長,他們以往都從事觀光服務業居多,所以校方雖然有這分美意,可是他們可能有自身的考量,比較不願意來申請這類暫時的工作機會。 天災發生,就業環境條件的限縮,讓賴媽媽想透過工作,翻轉家庭經濟的想望,困難重重。除了物資與急難救助,賴媽媽更期待的是能夠自力更生。(圖/獨立特派員) 「主動廚房」主動出擊 攜手花蓮家扶中心助弱勢 獨立特派員採訪團隊來到了花蓮的「主動廚房」,在廚房裡忙進忙出的陳守實,是主動廚房的創辦人,這個機構專為脊髓損傷的傷友提供就業機會。不靠募款,是自給自足的社會企業。 地震後,主動廚房與家扶中心合作,捐助自家產品給受扶助家庭。除此之外,陳守實也決定開出職缺,招聘傷友以外的一般員工。 主動廚房創辦人陳守實認為,花蓮這次0403地震造成非常深度的影響,很多旅宿、餐飲業的從業人員失業了。所以既然主動廚房有這個空間,再加上目前傷友的產能不足,在這個狀況下,是不是可以提供5個工作名額,給因為地震失去工作的失業者。 透過工作養活自己,讓傷友重拾尊嚴。從受助者成為助人者,更讓他們長出自信。 主動廚房員工歐淳友坦言,經過這次地震,傷友不再只是接受幫助的那一方,也可以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 主動廚房以工代賑,提供花蓮受地震影響的弱勢族群就業機會,協助隱形受災戶。(圖/獨立特派員) 公民團體籲審慎評估重建方向 集中資源助復甦 東華大學美崙校區裡,一棟大樓空地整齊排放各種民生物資,並標出不同價碼。 好人會館創辦人黃榮墩說明,這些物資不是因為地震發生去募來的,是本來就有一個民間的防災系統在運作。其實受地震影響的不是只有受災戶,也有很多人收入減少。所以好人會館把這些物資進一步轉換成共同購買,像是花蓮的單親家庭、身障家庭,或者工作收入受到影響的人,都可以用比市價低廉許多的價格購買取得。 從事公民運動多年的黃榮墩,在地震發生後,第一時間投入救災。面對目前以振興觀光產業為主流聲音的花蓮,他提出了另一種角度的思考。 好人會館創辦人黃榮墩認為,當這個地方受災那麼嚴重,大量的經費就會進來重建。全部的人力、技術、知識,都要從觀光、旅遊、服務的角度來導引和切入嗎?要重建家鄉的這些經費,哪是觀光規模能比的呢? 時至今日,花蓮餘震仍然頻繁,極端氣候下出現的強降雨,也為花蓮脆弱的地質環境,帶來不小衝擊。重建家園的路還很遙遠,重新評估災害規模,將資源導入需要的地方,將是嚴峻的下一步。 林元凡/編輯
專欄
流亡藏人在台灣,深度思考自由的意義
尹雯慧 羅盛達 / 採訪報導黃心亮 / 整理報導 流亡藏人歌手–龍珠慈仁,他和台籍伴侶在印度認識,結婚後來台,原本以為從此可以結束流亡生涯,卻因為無國籍者、台藏婚配的組合,遲遲無法獲得居留權。經過多年抗爭,2018年終於取得居留權的龍珠慈仁,開始以傳統藏地民謠創作者的身分活躍於台灣,也為島嶼的創作空間帶來另一種風貌。 是歌手也是廚師 流亡藏人在台灣的日常   拿著從印度帶來的傳統樂器,哼唱自己創作的藏文歌謠。身穿傳統服飾,捲起衣袖,賣力示範藏地美食的製作工序。這些都是在台藏人–龍珠慈仁在花蓮縣壽豐鄉的生活日常。 龍珠慈仁–他是歌手,也是詞曲創作者;他是廚師,同時投身社區營造工作;他來自中國甘肅的安多藏區,也是擁有台灣身分的台灣女婿。(圖/獨立特派員) 去年開始,他在鄰近家裡的社區辦公室得到一份正職的工作,這是他人生中,第一份有穩定收入的職業。他說:「因為我從來沒有領過穩定的收入,有了穩定的收入,心裡比較開心,也比較穩定。」 多元就業專案經理人李珊說:「勞動部的多元就業方案,目的是希望培力在這個社會上比較難找到工作的人,我們就一起想辦法申請這個計畫。」這個計畫主軸是以食農教育為主,龍珠慈仁本身就非常會做食物,也很願意參與,希望可以學到一些他以前不會的事。 烹煮奶茶時,需要一遍又一遍地不斷嘗試味道。眼前的香料奶茶茶包,是龍珠慈仁從顛沛流離的流亡記憶中,提取出的鄉愁。(圖/獨立特派員) 台藏婚配權益受阻 流亡者如何重獲自由? 龍珠慈仁適應生活環境的困難,他的伴侶蔡詠晴,再清楚不過。2008年兩人在印度相識後,隔年結婚,隨後長子出生。即使兩人婚姻登記合乎台印兩國規定,卻因為龍珠慈仁無國籍者的身分,不見容於台灣當年的移民法令,而遲遲無法取得居留權。 2010年,他們找到「白刷刷黑戶人權行動聯盟」,這個組織致力關注國際家庭、移工、移民等跨界移動者議題,讓台藏婚配權益的問題得以浮上檯面。(圖/蔡詠晴) 白刷刷黑戶人權行動聯盟專員鄭小塔說:「以跟台灣人結婚的藏人配偶來說,2010年的時候,很現實的困難就是生活上經濟花費的困難,當他的護照被註記的時候,他就每半年得要出去一次。我認為還有另一種困難是心境上的,就是你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擁有一般人的生活。」 還有一種刁難,就是兩個人必須要分開做境外面談,問同樣的問題,然後去核對兩人的答案是否相同。 龍珠慈仁的伴侶蔡詠晴說:「譬如說他會問你,你們是幾年幾月幾日幾時幾分約會的,這一定會不一樣,不一樣你們就是假的。再來他們還會問一個最不能問的,就是你們第一次性交是在何時。我覺得他們帶有歧視,跟本來就是有那個惡意,不讓你通過。」 為什麼要做境外面談?國際家庭互助協會主任龍煒璿說:「會透過非常多的面談去刺探、去判斷婚姻的真實性,用這個東西去決定婚姻真假,才決定能不能讓這個藏人配偶進來。」 為了一家能夠團聚,龍珠慈仁與蔡詠晴展開長漫長的抗爭之路。2009年結婚,一直到2018年龍珠慈仁取得台灣身分,這條路他們走了整整9年。困難重重的異國婚姻,是龍珠慈仁始料未及的結果,他想像中的自由國度,存在著流亡者難以理解的地緣政治與國家利益的角力。 與世界的溝通橋梁 音樂成為重要精神寄託 擁有身分是如此重要,卻又如此艱難,也讓音樂創作成為龍珠慈仁最重要的精神寄託,是他和世界溝通的橋梁,也是他梳理思考脈絡的方式。來台灣之前,龍珠慈仁在印度的流亡藏人社群已是小有知名度的歌手,踏上台灣土地面臨的層層試煉,讓他的創作開始轉向。 龍珠慈仁說:「在台灣我開始拿西藏的傳統樂器,才正式地去展現,西藏傳統的歌,與自己的創新。」向傳統根源回溯,反而為龍珠慈仁打開新的藝術表演之路。他獲邀與台灣不同的表演團體合作,像是優人神鼓與台灣國樂團,拓展自身演出內涵的維度。 龍珠慈仁的長子拉木東竹,今年已經14歲,經常跟在父親身邊一起演出。(圖/獨立特派員) 龍珠慈仁長子拉木東竹說:「爸爸不會教我很多東西,我就用我的節拍去配他而已,也不算是學,就是一起練習的概念。」 一路走到現在,對龍珠慈仁來說,什麼才是真正的自由?他說:「真正的自由就是,心裡面沒有任何恐懼,你想要說什麼就說什麼,你想要做什麼就做什麼,你想要住哪裡就住哪裡,不用問任何人。」 黃郁婷/編輯
專欄
強震後建物如何安檢?居家防震重點報你知!
李婕綾 賴振元 / 採訪報導黃郁婷 / 整理報導台灣的地震震度分級新制在2020年上路,其中,震度四的中震,就會讓房屋劇烈搖晃,同時會有家具位移傾倒的狀況,到了震度五弱及五強的強震,就有可能為房屋帶來結構損壞的風險。而4月3日發生的花蓮地震,台灣大部分地區都在震度四以上,房屋結構安全更不能輕忽。 避免家具傾倒受傷 事先該如何固定? 4月3日一大早,台灣發生規模7.2地震,各地都能感受到劇烈搖晃,許多民眾家中出現家具位移、櫃子傾倒的狀況。 台北市防災科學教育館館長詹前洋說明,櫃子如果沒有加固定措施,可能就會應聲而倒,所以可以的話,在這些櫃子上都加上角鐵這種固定的措施。 除了按照用途,使用不同的工具進行家具固定之外,固定時最好也能採取多點進行。 詹前洋解釋,櫥櫃本身都有重量,多點固定的話,它的力量就會分散在各個地方。如果只固定一點,也許地震搖晃真的很大,把這個固定點也破壞掉,它其實也沒有固定到。 天花板上的吊扇,是居家生活中,夏季降溫的好幫手,然而卻也可能帶來防震風險。過去幾次地震,也發生不少吊扇因為地震搖晃掉落的案例。凸顯地震當下,天花板上吊燈與吊扇固定的重要性。 詹前洋認為,家具如果都固定好的話,民眾在地震發生當下,比較不會被這些掉落物擊中。像這次地震,其實台北市震度有到五弱,還是有一些零星的個案在家裡面摔倒、滑倒,或者被玻璃等等砸傷的情形,所以還是要用這個方式來確保人身安全。 居家防震,除了櫥櫃、電器等家具必須進行固定,天花板上的電器,則是一般民眾最常忽略的項目。(圖/獨立特派員) 房屋裂縫透露什麼訊息? 如何判斷建物是否受損? 4月3日的有感地震,台灣大部分地區震度都在四以上,而依照震度分級新制,震度四的中震就會對房屋帶來影響,而震度達五弱與五強的強震就可能造成房屋損壞。 台北市土木技師公會理事拱祥生表示,自我居家檢查的第一步:要去認識什麼樣的構材是結構性的構建,最主要有三大項。一個是柱,垂直的柱;第二個是梁;第三個是剪力牆,這三項是抵抗地震力最重要的結構物元件。 921地震後,國內確立了強柱弱梁的新建建物規範。而在地震後,當建築物的柱結構出現任何裂痕,都是值得注意的訊息,尤其當梁柱接頭出現裂縫,更不能大意。 拱祥生進一步說明,梁柱接頭就是柱跟梁接觸的地方,那個地方如果發生打叉或是45度裂縫的時候就是危險的。如果中間有一些垂直性的裂縫,就要觀察它有沒有進一步擴大。 RC牆的裂痕觀察,除了斜向、橫向以及交叉三種痕跡走向之外,裂縫寬度是否大於0.2公分,也是重要的觀察依據。同時,無論是梁、柱或牆體,如果有鋼筋外露的情形,更不能大意。(圖/獨立特派員) 平日要留意哪些現象? 震後避免從事什麼活動? 當民眾在地震後發現房屋出現裂痕,卻又無法判斷有無危險的時候,由公部門協調提供的專業鑑定,是民眾可以利用的資源。而根據國土管理署統計,4月3日地震發生後,短短兩天內,投入勘災的專業技師就超過339位。同時,請求勘災的建築物約有430件,以花蓮縣、雙北以及基隆市件數最多。 而除了地震,平時就要注意房子是否有不明裂縫出現。 台北市土木技師公會理事拱祥生建議,先看家附近有沒有開挖的工地,如果有開挖的工地,因為開挖的關係,多多少少在正常情況下,都會造成新增的裂縫。如果有的話,就可以向縣市政府反應,要求要鄰損會勘。 而地震後,除了檢查並補強房屋安全之外,也要避免前往山區及相關活動。 台北市防災科學教育館館長詹前洋提醒,地震發生之後,盡量不要往山區移動或者暫時不要從事溯溪活動。因為也許陸續會有土石鬆動的情形,也有可能再發生餘震,又有更多的土石下來。如果沒有餘震,但是可能有鋒面來,又下雨,一樣會有土石沖刷的危險在。所以地震發生後的幾天之內,暫時不要到山林戶外野地去。 4月3日地震發生後,兩天內有超過500次餘震,全台災情與財損還在統計,未有定論。然而可以確定的是,地震結束後,才是居家安全的檢視及補強的開始。 黃郁婷/編輯
專欄
921後最強震,403地震災情第一線觀察!
邱惠恩 周明文 / 採訪報導黃心亮 / 整理報導4月3日花蓮發生芮氏規模7.2強震,震央在花蓮近海,屬於逆斷層地震,25年來最大地震。花蓮市區兩棟三角窗建築在幾秒內瞬間倒塌;台8線中橫公路、崇德隧道都有巨石坍方,一度切斷花蓮聯外道路。這些災情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403地震又傳遞出哪些過去台灣地震研究中,還沒開拓的領域? 25年來最大地震 逆斷層震撼花蓮 4月3日花蓮發生芮氏規模7.2強震,僅次於規模7.3的921大地震。這次的震央在花蓮近海,屬於逆斷層地震,因此全台有感,北部地區不少民眾都感受到地震的威力。 花蓮市區災情最嚴重的兩棟建築,就是天王星大樓及北濱街早餐店,都是在幾秒內瞬間倒塌,畫面怵目驚心。(圖/獨立特派員) 位於明禮路上的花蓮統帥民宅大樓,由於403地震的緣故,10層樓的主結構已經受到毀損,因此只開放給民眾短短10分鐘跟20分鐘的時間,回住宅去收拾行囊。 許多民眾打包完行囊之後,就直接從窗戶丟出來,再到地上來撿拾,為的就是爭取寶貴的時間。(圖/獨立特派員) 而回顧花東地震史,1951年花東縱谷地震系列,從10月到12月期間,發生4起規模7以上的地震,其中3起就發生在花蓮。2018年2月6日,震央花蓮近海,發生芮氏規模6.2地震,統帥飯店以及雲門翠堤大樓倒塌。2022年9月18日,震央台東池上,發生芮氏規模6.8地震,橫跨秀姑巒溪的高寮大橋傾覆斷裂。 這次403大地震,統帥大樓三樓住戶表示,不只搖晃強度更大,造成的現象也不似過去地面隆起、路橋斷裂;本次許多受損的建築物外觀幾乎完好,但建物內裡結構破壞嚴重,難以住人。 統帥大樓只有一二樓嚴重變形,三樓以上仍然完好。主結構毀損最嚴重的二樓,牆壁傾斜、水泥塊剝落,鋼筋則因為擠壓變形爆露而出。(圖/獨立特派員) 追震小組密切監測!403大地震傳遞出什麼訊息? 這次花蓮許多建築物毀損狀況都類似統帥大樓,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顏君毅也觀察到,這次地震雖然跟2018年一樣,都坐落在米崙斷層帶上,然而卻沒有肉眼可見的地表破裂痕跡。 顏君毅說:「地表沒有看到破裂的時候,大部分建築物的破壞,其實就不是因為破裂、剪切,而是因為搖動而造成。大部分這邊的建築物,雖然都在斷層帶上,但是他的搖動,可能造成這些比較老舊建築物的破壞。」 除此之外,顏君毅也認為,這次地震發生在靠近海岸山脈起始點,與台東縱谷斷層系統、中央山脈斷層系統之間的影響是什麼?未來可能觸發什麼樣的結果?都是這次地震的研究重點。 為了瞭解這次地震的前因後果,由台大地質科學系教授郭陳澔率領的追震小組,地震隔一天就開始動作。(圖/獨立特派員) 這次布設了50個臨時地震站,形成密集地震網,最少收集一個月的數據並進行分析。追震小組成員,同時也是台大地質系博士生孫維芳表示:「不僅外海的斷層系統,加上縱谷斷層系統,所有的地震活動,應該可以在這次密集觀測網的記錄下,做出更細緻、更完整的地震活動的紀錄。」 三角窗高樓最致命!房屋倒塌是天災還是人禍? 這次受到地震影響而貼上紅單的危樓,截至7日為止,在花蓮共有32件,黃單則有35件。紅單表示建築物主結構的樑與柱受到毀損,需要進一步仔細的安全鑑定,來決定要進行補強還是拆除;而黃單則是樑柱等結構完好,沒有立即危險,但是外牆裂開、水泥土剝落等,需進一步勘驗並補強即可。 建築師提醒,三角窗高樓的一樓需要留意梁柱與承重牆的結構,否則易形成軟弱,造成倒塌。(圖/獨立特派員) 花蓮縣府地震當天成立「震災後危險建築物緊急鑑定人員」,緊急徵招建築師、土木技師、結構技師到災區現場勘驗,建築師溫天相地震當天便投入鑑定工作。 他從業超過30年,曾參與2018年206、2022年918以及此次403三個強震的建築物建物鑑定作業,他觀察倒塌損毀的房屋,歸納出三個原因,包括是否在斷層帶上、921大地震前防震法規較低的建築物,以及建築物的型態,尤其是一樓軟弱層的高樓尤其致命。 本次倒塌的天王星大樓是三角窗高樓,北濱街早餐店雖非高樓,卻也是三角窗且一樓為騎樓。「一塊基地的容積用到極大化,並且一樓常作為開店、停車場等需要打通空間的用途,在結構上形成軟弱層,地震來襲,柱子承受不住高樓重量進而彎曲變形,最終倒塌,」溫天相表示,建築物更動時,一定要請建築師、結構技師勘驗,確保結構完好。 過往206強震時倒塌的統帥飯店跟雲門翠堤大樓皆是這類建築型態,如果還是建於921強震前並且處於斷層帶上,很難通過強震考驗。 建築師也提醒,要小心短柱效應的建築型態。(圖/獨立特派員) 花蓮建築師公會建築師溫天相說:「一般我們柱子的配置,中間的那個箍筋是比較疏的,但是這樣形成短柱效應以後,就很容易造成柱子的破壞。」 這次倒塌毀損的建物,究竟是天災還是人禍,有待進一步查驗。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地震是天災無法避免,但人禍,則是沒有藉口的。 邱惠恩/編輯
專欄
和馬兒當鄰居,展開陪伴療癒之旅
萬真彣 / 採訪報導 黃政淵 / 攝影 黃心亮 / 整理報導 如果走在自家社區裡,不時可以看見馬兒出現在各個角落,會不會感到驚喜呢?這個景象可是花蓮縣吉安鄉南華社區居民的日常。這座馬場專門做早療課程,而馬兒在社區裡面也有任務,長輩們可以藉著騎馬、餵馬做長照,孩子們也可以到馬場學一技之長,成為位處偏鄉的社區,重要的資源。 馬匹輔助治療 讓孩子重拾笑容 位於花蓮縣吉安鄉的南華社區,是個高齡化的社區,特別的是他們有一座馬場,成立的初衷,是為了協助兒童發展認知、語言、行為等能力。 枋容牽著馬兒,笑得好開心,因為他準備去上他最喜歡的騎馬課。動物輔助講師黃聖雅說:「他們的骨盆是會被馬匹自然而然往前推動的,他就不會覺得說,我是來做復健。」 治療師提到復健,因為這是堂早療課程。而枋容是名有多重障礙的孩子,從兩歲半開始接觸馬匹輔助治療,至今已16歲。(圖/獨立特派員) 馬背上的枋容,總笑得燦爛,媽媽蕭茹雲說:「他在醫院復健就只有哭,但是他在馬場不會哭,很高興。」 黃聖雅提到,不管是聲音、肢體動作,都可以促進他們的能力發展。即使枋容有語言障礙,現在已經能樂於學習表達。枋容的媽媽總是陪著上課,他說上騎馬課後,枋容的改變是奇蹟,讓原本必須放棄說話的他,重新回來做語言治療。 長輩的「馬」朋友 馬匹療癒如何延緩失智?  幾年下來,馬場在地深耕,如今對地方來說有不一樣的意義。一大早,南華社區幾位長輩隨興散步,他們要一起走到當地著名的「不要臉公園」,馬場工作人員會定時把馬兒牽出門,長輩特別來跟馬互動,因為馬就像他們的老朋友。 南華社區的長輩散步的時候,常常會帶孫子、孩子要來公園看馬,已經成為社區的重要景觀。(圖/獨立特派員) 以馬為觀光亮點的南華社區,位在初英山下,居民多務農,和大部分的農村一樣,年輕人口外流嚴重。初英山文化交流協會常務理事鍾寶珠說:「過去南華村有種畜繁殖場,在民國60年的時候聽說還有馬,所以馬的記憶在老一輩裡面是有印象的,所以跟馬的互動就更有感情。」 農業部因應農漁村人口高齡化,推動農村社區綠色照顧計畫,妥善照顧高齡者,讓他們老得健康。而「馬匹療癒」,成為當地綠色照顧的一環。治療性騎乘教練路婕說:「有的長輩失智了,可是你會發覺,我在拿東西給他的時候,他手很自然就過來,嘴巴可能還會說,牠叫什麼名字。長輩心情比較好,就願意跟別人互動,延緩失智退化。」 初英山文化交流協會常務理事鍾寶珠也說:「長輩會順便帶他們家的菜,說馬喜歡吃這個,我覺得那是一種不同形式的互動,在老人家的生活裡面添加了滿多情趣。」 馬匹與居民共生 為社區帶來生命力 而這些馬兒,不只和當地高齡者共生而已,當地有些孩子,會在課餘時間到馬廄來,照顧馬匹的訓練是特別為當地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安排的。 動物輔助講師鄧坤函說:「我們會自己寫計畫,申請到這些經費的時候,就可以讓這些需要的孩子來做能力上的練習。」婷婷原本是名有分離焦慮的孩子,而馬兒天生個性敏感,能幫助照顧牠的孩子,觀察、調整自己的情緒。 以約和婷婷一樣,也很喜歡馬。今天兩人一起清理馬蹄,還會拿著鏟子,進到馬兒的房間四處翻土。如何照顧馬,進而學會騎馬,是這些孩子們的專長。而培養他們這一技之長,讓他們將來有多一個工作的選擇,也是馬場的計畫。 治療性騎乘教練路婕說:「在地的孩子最了解這邊的資源跟自己的文化,所以如果他們願意留下來,我們就交棒給他們,都是很棒的一件事,人口不會一直外流。」 以約和婷婷溫柔地幫白馬刷毛,同時也能掌握力道,輕輕地幫馬匹清理馬蹄。(圖/獨立特派員) 週末這天,南華社區特別熱鬧,許多居民來參加社區的年度盛事「馬匹融合運動會」,由特殊生和一般生一起出賽,讓學生們有成果發表的機會,同時也做一個小小的檢定。而為了舉辦這場熱鬧的比賽,不少以往上過馬術課程的特殊生,自願來幫忙,從學生的身分轉換成能幫助他人的志工,角色的轉換也帶給他們不同的體驗。 除了有必須和馬匹合作、跨過障礙的貼時賽之外,還有和馬兒的20公尺賽跑,讓會場充滿活力。(圖/獨立特派員) 青年志工的到來,讓南華社區充滿生氣,尤其有馬場教練長住社區,讓當地長輩感受到生命力。馬場的馬匹來到南華社區,在這片土地上陪伴著老人、小孩,和居民共生,一起讓地方更幸福。 黃郁婷/編輯
專欄
憂鬱世代中,從黑暗走向光亮的故事
現代人的生活挑戰及環境壓力,讓不少人苦於憂鬱症及各種身心疾病,不過同時也有一群人,在困境中展現旺盛的生命力。45度角畫家金根鴻,車禍後癱瘓,原本憂鬱喪志,卻決定咬起畫筆,戰勝命運;另一位是幫助許多偏鄉孩子的老師王李成雲。他們是如何逆轉黑暗、照亮他人和自己的生命? 從車禍中歷劫重生 「45度角畫家」找到人生方向 布農族生命鬥士金根鴻,頸部以下幾乎全部癱瘓,已經蜷曲變形的雙手、孱弱的雙腿,令人不忍直視。但畫畫改變了他的生命,也因為作畫時的極大角度是45度,被稱為「45度角畫家」。 生命的驟變,就在15歲國中剛畢業時,人生許多夢想正要起飛的那一年,金根鴻發生了一場嚴重車禍,雖然從鬼門關前搶救回來,卻也從此頸部以下癱瘓。 從小就活潑好動的他,乖巧孝順,車禍後頓時墜入無盡的黑暗漩渦,不只父母一時無法接受,知道自己不可能好起來之後,也曾想過就此解脫,一走了之。不過,在回家休養的日子裡,他無意間看到電視裡有人咬筆畫圖,在堅信「他能我也能」的信念下,慢慢地畫出興趣,也被發現有繪畫天分。 受貴人幫助 枯木也能長出新芽  金根鴻前後經過知名口足畫家謝坤山的啟蒙、文化薪傳獎得主沈廷憲的指導,而旅英藝術家陳墨田,更是把他原本單純的畫畫,分裂成無窮的可能性。金根鴻說:「因為我看到一個光,就是我還可以畫畫。」聰明的他,一點一滴進步,為自己打開另一扇窗。 金根鴻最滿意的其中一幅畫《希望》,描繪了在漆黑岸邊的枯槁漂流木,竟長出了努力掙脫束縛的巨大手臂,而枯木上冒出頭的新芽,就象徵著希望,讓黑暗的天空露出曙光。(圖/獨立特派員) 金根鴻生命裡一連出現了許多貴人,就像枯木上冒出的新芽,讓他的心情漸漸豁然開朗。在台灣待用課程協會的協助下,不只請來許多名師,還找來日籍的攝影師岡本孝,教他日本傳統文化、當代文化,介紹日本藝術家作品,給了金根鴻許多靈感與刺激。 提到金根鴻,台灣待用課程協會共同創辦人陳欣婷說:「他大概是我身邊認識所有人裡面,最應該抱怨上天對他不公平,但是他充滿了生命力。」 現在的金根鴻,不只在台北華山文創園區、花蓮文化局美術館開過畫展,畫作也受到台北長庚醫院的定期收藏,還聘請他為長庚的口足畫家,讓他更有自信地創作,還能幫助其他弱勢。上天雖然關了一道門,卻也為金根鴻開啟了另一扇窗,即使是被束縛的軀殼,也禁錮不了有夢的靈魂。 海端書屋 偏鄉孩子永遠的避風港 同樣來自偏鄉的生命力,還有位於台東偏遠部落的海端書屋。由在國小擔任主任的王李成雲打造的海端書屋,把家裡的雜貨店整理一部分出來,帶著孩子們一起煮飯做菜、課後學習,補足心中缺乏的家庭功能。 書屋靜靜守候部落的孩子,就像孩子們的第二個家,讓他們有個快樂學習的避風港。(圖/獨立特派員) 因為部落工作機會少,有近四分之一的弱勢家庭並沒有穩定的收入,或是父母得要到外地工作,疏於照顧加上營養的缺乏、心靈創傷帶來憂鬱的情緒風險,產生了身體上病痛。像是小學五年級的小潔,為了治療自體免疫攻擊腎臟的疾病,長期服用類固醇,導致雙眼白內障,視力不到0.2;剛滿18歲的小安,則是心臟病心律不整,需要靠藥物維護健康。 醫療資源不足、就醫路迢迢,老師也肩負起帶孩子看病的角色,但不只是身體上的病痛,超過6成的偏鄉孩子,生長在單親或祖父母隔代教養的家庭中。肯愛社會服務協會祕書長蘇禾說:「孩子的身體從原來的兒童創傷,發展到情緒的困境,之後所引發的行為障礙、發展障礙乃至於形成慢性病的速度就加快了。」在這樣的環境之中,社服協會也必須要長期關注。 海端書屋教師王李成雲也說:「來書屋的話,小孩子不用回去面對喝醉的家長,或是比較不好的環境。」曾獲得教育大愛菁師獎的王李成雲,甚至讓孩子們寄住在書屋樓上,希望從教育做起,帶領學生翻轉人生。 老師把孩子們視同己出,慢慢地開花結果,滿滿的獎牌、獎盃,還有接受總統的表揚,孩子們的表現有目共睹。老師滿滿的愛,支撐出力量,一步又一步翻轉部落孩子們的宿命,渡過了一波又一波的難關後,希望越過黑暗,看到光亮。 (※廖怡芬 鄭凱文/採訪報導)
專欄
看見不一樣的需要,特殊需求牙科醫治身心障礙者
對一些身心障礙或認知障礙者而言,要順利看牙是個挑戰。於是1995年政府推動身心障礙者牙科醫療發展計畫,目前全台都設有特殊需求牙科門診。但因特殊需求患者治療風險高,很少牙醫師願意投入此領域。花蓮卻有一位牙醫師,自願走進病人家中,提供到宅服務。 身心障礙者就醫難 特需門診提供協助 一邊輕聲安撫,一邊快速以束縛板固定住,這裡是專為身心障礙,尤其是對認知有困難的人開設的「特需門診」,他們通常無法在一般診所看牙,必須由專業團隊協助。 台大特需牙科示範中心主治醫師楊湘說明,健保局開辦身心障礙牙科的特殊計畫,主要協助第1類的認知障礙,包括智能障礙、自閉症、失智還有精神疾病患者,以及第7類的肢體障礙病人。 由麻醉科、兒童牙科、家庭牙科等專科醫師,為病人提供專屬治療計畫,以往要這些病人看牙非常困難,台大1988年首創以門診鎮靜方式治療。雖然一度因麻醉科醫師退休而縮減門診,但楊湘還是土法煉鋼,包覆束縛板為他們治療。 楊湘解釋,他們在2014年發表了一篇研究,讓病人包覆束縛板以後測量他的心率變異,來看病人的焦慮狀態,發現束縛板的包覆就像被人抱著一般,有穩定心率的功能,所以會讓特定身心障礙病人情緒更加穩定。 過去特殊需求者常因疾病致使就醫困難,根本找不到醫師。由於這些病人通常無法明確表達,一般照顧者很難協助他們完全做好口腔清潔,因此特別容易發生蛀牙。 家屬陸丹表示,孩子看牙齒最不願意張開嘴巴,可是醫生會用各種方式努力地逗他笑,「這裡的醫生和護士人員都很溫柔,讓他來這裡,感覺到非常放鬆和安定。」 醫師在特殊需求病患身上包覆束縛板,穩定病患心神。(圖/獨立特派員) 特殊需求牙科迴響小 醫師為何不願投入? 特殊需求者牙科源自1995年,政府推動身心障礙者牙科醫療發展計畫,從最初補助醫院設備,而後在醫學中心及醫院成立7家示範中心,再陸續擴展至一般醫院、診所。 在花蓮的教養院,林易超醫師每週五都會來這裡幫大家治療牙齒。林易超兒時罹患小兒麻痹,行動不便。雖然到宅服務對他體力負擔很大,但因為沒有人做,即使從推動計畫至今這麼多年過去,還是花蓮唯一的到宅牙醫。 林易超坦言,健保局編了好多年長照到宅醫療的預算,但牙科的執行率都是零。「我本來很天真以為,當牙醫師公會同仁看到我們去做,原來沒有那麼困難,也沒有想像中那麼危險,其他醫師應該很快就會跟上來,結果過了6、7年,回頭一看,沒有人跟。」 這些病人大多長期臥床,免疫力不佳,甚至吞嚥困難,治療過程容易引發嗆咳,產生肺炎的風險;再加上醫師需再進修相關繼續教育學分,才能替特殊需求者治療,導致一般牙醫師較不願意跨入特殊需求的領域。 林易超即使行動不便,仍堅持為特殊需求者到宅服務。(圖/獨立特派員) 本身就是身障者 林易超到宅醫治特殊需求者 「我的身體狀況是全身不能動,能動的就是頭部、脖子局部的移動。林醫師沒有來之前,牙齒就有蛀牙過,痛到要吃止痛藥。想要去看醫生,醫生也不好排人,而且我有戴呼吸器,他們都不太敢用。」特殊需求者品捷說道。 10年前發生意外,造成品捷脊髓損傷,幸好有林易超醫師到宅為他看牙。儘管林醫師單靠一支腳,還要踩踏板,實在難以支撐長時間如此彎腰看診,但他依舊堅持初衷。 為病人解決病痛,幫助不易取得醫療資源的人,林易超在大學時經常跟著學校的義診隊到偏鄉服務,畢業後還與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中華牙醫服務團,到肯亞、尼泊爾、印度、緬甸等國從事海外義診服務。 林易超說:「我很奇怪,在診所工作有錢賺,可是不會快樂。可是我休診一兩個禮拜,好像我們犧牲很多,但是內心是充實的、是快樂的,好像又出去充電了一樣。覺得生活很有意義,我這個人有價值。」 林易超耐心為病患看診。(圖/獨立特派員) 懷抱熱情奉獻,看見不一樣的需要,特需牙科門診還好有這些熱血醫師投入,才能讓特殊需求者獲得適當醫療權利,不只得到健康,也能感受到溫暖與關懷。 (※張筱瑩 周明文/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