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書
-
392020-09-23台灣透過不斷到日本取經,引進在宅醫療之後,在國內開花結果,讓民眾可以有不同的選擇權。根據健保署統計,108年13000位新收的在宅醫療個案中,比較前後半年就醫情形,急診少了34%、住院次數少了50%、住院天數下降60%。至於醫療費用部分,急診減少46%、住院減少61%、門診則增加30%,減少的部分當然也受到疫情的影響,不過從大數據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宅醫療的績效。
目前的居家整合計畫是團隊概念,有不同醫療院所加入,收案數以原始收案照顧的院所來計算,目前有收案的是一千三百多家,登記的則有二千多家。不過要病人回家,或民眾選擇接受在宅醫療,現行的給付、相關制度配套設計,甚至保險是否都已完備呢?
目前登記加入在宅醫療的收案院所明顯偏低,獨立特派員實際採訪第一線的在宅醫療醫師,他們正面臨「用藥整合有難度」、「給付太低」、「每天每月看診人次限制」等問題。相關的給付與制度,讓在宅醫療團隊相當吃力,許多情況都是靠個別醫師不計成本熱情投入,在這樣的挑戰和困境下,為何還有人堅持?
第665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39
-
402020-08-12武漢肺炎全球流行以來,目前已經超過2000萬人確診,70多萬人死亡,而台灣從4月12日最後一例本土病例確診後,四個月來,除了境外移入,沒有再新增本土案例,台灣真的就從此沒有本土病例了嗎?
過去一兩個禮拜以來,陸續出現疑似武漢肺炎的的隱形感染者,感染源又從何而來?到底社區存在多少無症狀感染者?以及確診者身上的抗體有沒有保護作用,會不會消失?都有待更多追蹤與科學證據提出解答。
為了釐清這些問題,台大公衛學院與彰化衛生局、彰化基督教醫院、中研院合作的新冠病毒血清抗體檢測,是國內第一個大規模血清抗體調查計畫。設定的調查對象是五大高風險族群,包括十幾位確診者。由台大公衛學院提供抗體檢測試劑,彰化衛生局找出受試對象抽血,透過有系統的血清檢驗,可以反映疫情的樣貌。
獨立特派員從六月中第一場抽血檢測,就開始記錄,目前已完成大約三、四千人,初步檢驗發現有1~2%受試者,呈現陽性反應。在五大類族群中,有四類族群都有人驗出抗體陽性反應,證實的確有些非典型或無症狀感染者漏接的案例存在。
但是對於初步報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未來研究結果出爐再做參考,並強調「中央追求是風險可控,社區裡有潛在的無症狀個案是可以預期」,跟公衛學界看法,各有見解與堅持。
第659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342020-08-05一生致力推動台灣民主化、本土化,確立台灣主體地位的前總統李登輝先生,人生謝幕,享耆壽98歲。
1923年李登輝出生在三芝鄉小農家庭,歷經日本殖民、二二八與白色恐怖時期。之後從一位傑出的農經學者踏入政壇,一路從農復會、政務委員、台北市長、省主席做到副總統職務,三年八個月擔任副總統期間,讓他獲得了解國政的機會,有助於日後他兩任總統任內的施政與改革。十二年六次修憲,台灣走過寧靜的革命,告別威權。
被稱為民主先生的李登輝前總統,是台灣第一位民選總統,他推動的務實外交、促成兩次辜汪會談、提出兩國論、戒急用忍、南向政策都深深影響著台灣的發展。
他也是第一位接受國史館進行口述歷史訪談的卸任元首。獨立特派員的報導中,有關李前總統訪談部分,就是取自國史館的訪問紀錄。一起來見證李登輝前總統在變動年代中,所留下的足跡及影響。
第658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312020-07-08台灣今年六月經由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宣布,終於正式從口蹄疫區除名了。整整24年的時間,台灣養豬產業對抗口蹄疫的過程相當艱辛。
從86年3月口蹄疫疫情爆發,5月施打疫苗開始,歷經98年全面停止施打疫苗,但後來仍發生七例口蹄疫病例,拔針失敗,102年5月是台灣最後一例口蹄疫發現的時間,到108年7月台澎馬停打疫苗一年,終於到今年正式除名,這也代表台灣豬肉可以恢復外銷。
24年來台灣養豬戶及養豬數都大幅減少,如今要重返國際市場跟全球豬肉品牌競爭,台灣還有哪些不足或占有哪些優勢?台灣的養豬策略與環境是否能趕上國際變市場的變化呢?不同世代對台灣豬肉打國際品牌策略,又有哪些不同看法呢?針對台灣豬肉外銷,農委會已經訂出四年計畫,這個目標容易嗎?還是低估了?台灣豬肉要建立品牌跟國際競爭,還有哪些制度與做法需要改弦更張、大刀闊斧解決呢?
第654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302020-06-10
-
402020-05-27截至五月底,全球已經累計五百多萬武漢肺炎的確診病例。台灣因為超前部署,加上全民配合防疫,並沒有發生新的本土病例。
武漢肺炎對全球衝擊,不只改變一般人的生活方式,在醫療部分,國際上也出現兩種新的做法,第一是住院的病人,如果沒那麼嚴重,可以回家,由在宅醫療接手。第二,如果是輕症個案,讓他們回家裡進行追蹤,也同樣由在宅醫療團隊照護,以減輕醫院醫護人員的負擔。
面對這波前所未有的疫情衝擊,台灣的在宅醫療團隊不只開始行動建立模式,日前也在COVID-19在宅醫療線上世界大會,把台灣居家防疫的經驗分享給世界。
不過即使有在宅醫療接手,社區防疫才是根本。現在台灣成立「全國社區防疫行動聯盟」,嘉義新港鄉還率先全國成立「社區防疫行動委員會」,來整合警政、衛生、醫療、教育、宗教等一起分工合作。
第648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392020-04-29歷經一年的籌備,香港銅鑼灣書店在台灣重生了,開幕日期4月 25日,正是林榮基離開香港,流亡到台灣一週年的日子,別具意義。
發生在2015年的香港銅鑼灣書店事件震驚兩岸三地,書店的股東、經理、店長、員工等五人被失蹤,林榮基還因此在中國被關了八個月,罪名是「違法經營書籍銷售」,回到香港之後處處受到監控。銅鑼灣書店事件不只讓香港人年輕人擔心出版、言論自由被剝奪,還間接影響了去年的香港反送中運動,更讓一輩子賣書、看書的林榮基,成為香港反共人物的代表、台灣人認識香港的重要窗口。
去年九月,林榮基透過募資平台,籌募到開書店的基金之後,從找房子、設計書店、到拜訪出版社、書商,幾乎都是自己一手包辦,獨立完成。
銅鑼灣書店重啟的這一天,六四運動學生領袖,也是華人民主書院創會董事會主席王丹,特別請人寫「自由」兩個字,致贈給林榮基。銅鑼灣書店在台灣重新開幕,林榮基想說些什麼?又將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第644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322020-04-15目前農委會提出來的農退儲金條例草案,是針對未滿65歲的實耕農,而且是農保被保險人,採自願方式,由農民根據勞工基本工資,選擇1%-6%的存繳比例,而政府則會拿出同額的比例,放進農民退儲金專戶。根據農委會的估算,農民如果以6%,存繳25年,65歲後可以月領的退儲金加上老農津貼,大約是1萬8千元;存繳35年則大約是2萬6千元左右。不過必須有參加的農民才能領這筆退儲金,沒有參加者的農民只能繼續領老農津貼。
至於維持了三十幾年的農保投保金額10200元,保費跟保障都過低的問題,並沒有隨著這次方案的提出進行調整。這個方案提出後,農民參加的意願夠不夠?對農民老後的保障是否足夠?而不讓老農福利津貼落日,未來的財政負擔是否可以長久等問題都需要思考。政府跨出第一步之後,考驗才要開始。
第642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332020-04-08怎麼照顧看天吃飯的農民,常被各界關切,目前軍公教、勞工都有可以支領退休金的保險制度,但農民卻只有每逢大選就被拿來當選舉支票的「老農福利津貼暫行條例」可以依循。
農民的收入來源,不像一般職業,有固定的薪水,農業更常受到天候影響,收入變得不穩定,加上沒有完善的退休金保障,沒有離農架構設計,讓年輕人從農意願受到影響。
根據農委會統計,未滿65歲的農保被保險人數,近十年來,平均以3.62%逐年遞減,以此推估,15年後,大概只剩下約35萬人。
今年3月農委會已經提出「農民退休儲金條例」草案,這項制度主要針對65歲以下參加農保的農民。但是一般青農、即將屆滿65歲農民、及學者們對退休金制度又有什麼意見呢?
第641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382020-03-25面對武漢肺炎全球大流行,各項防疫措施不斷滾動更新,務必要做到滴水不漏。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的第32例確診案例,是一位在醫院陪病雇主的失聯移工。也讓大家開始關注,目前在台灣將近五萬的失聯移工,是否會成為防疫破口?
民間關心移工的團體與學者,呼籲政府「不驅離、不處分、重新給予合法身分」,也就是無論移工的身分是否合法,都應該被納入防疫體系之內,讓失聯移工願意配合防疫。
獨立特派員記者訪問失聯移工,有人曾在SARS期間跟著雇主,走過和平醫院封院的風暴,如今也有一群外籍看護工,在這波疫情中,承受著極大的風險進出醫院。台灣目前缺工嚴重,不管是長照或相關產業,都是由71萬的移工補足缺口,有將近五萬名失聯移工,就代表台灣有近五萬名的雇主,非法雇用他們。
如何把這群失聯移工納我們的防疫體系,兼顧長照、農業與各個產業缺工的需求,勞動部應該提出具體辦法,解決移工制度三十年的沉痾,才能把台灣的防疫網補全。
第639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33
-
482019-12-11香港,是全球金融重鎮與主要港口,充滿發展動能。1997年,從英國的殖民地回歸到中國之後,民眾和港府之間的衝突不斷、紛爭不息。
《傾城之搏-香港反送中之路》的紀錄片。帶您看看從2019年6月9日開始,百萬港人在金鐘一帶「反送中」遊行,反對港府修改,允許將嫌犯引渡至中國的《逃犯條例》。這也是香港自九七以來,最大規模的遊行,引發國際注目。自此之後,政治未爆彈,終於炸開;民眾遊行不斷,要求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下台。
為了爭取實現五大訴求,警察和示威者激烈互抗,警察甚至動用武力造成死傷,學生也罷課陳抗,衝突越演越烈。
除了記錄「反送中」歷程中的關鍵轉捩點,更邀請五位不同職業的港人,真實地貼近他們的生活,記錄他們在整場運動過程中參與的角色。
有來自上海定居香港的大學教師黎明,他為什麼要絕食抗議到送醫治療,也義無反顧?
參與社會運動十幾年的社運人士巫堃泰,為何終究對一國兩制感到失望,決定參選議員?
記錄過雨傘運動的攝影師Sam,為何在這次「反送中」的拍攝中,感到前所未有的茫然?
以及年過半百的廚師吳志輝,為何決定成立香港第一個廚師工會,走上街頭抗爭,又如何研發各式創意料理,諷刺港府?
還有面對來自各方恐嚇和威脅的學生彭家浩,為何毫不退縮,還積極舉辦活動,向國際學生表達香港困境?
這處在不同生活樣貌的五人,對香港的未來,是如何的期待跟擔憂?而香港未來的命運,將會何去何從呢?
第625集
文字:萬真彣 / 攝影:袁宏書 -
372019-11-27台灣自然災害多,地震時,耐震指數偏低的老舊房屋容易毀損,危及居民的生命安全。內政部統計,107年底,台灣30年以上的住宅有410 萬戶,而且在10年內就會提升到640萬戶。超過150萬戶的房子可能有危險,需要做耐震評估,這些危老屋對民眾的居住安全產生重大影響。
但是過去執行都更引發諸多爭議,造成都更腳步緩慢。為了加速危險房子改建,政府在106年推出《危老條例》,也就是針對危險及老舊的建築物加速重建的條例,並且增加容積獎勵10%的條款。截至9月底,透過《危老條例》核准重建的案子達到273件,成果顯著。
不過大部分核准的案子都集中在台北市跟新北市,中南部幾乎是個位數,為什麼呢?而《危老條例》真的解決了釘子戶、以及住戶跟建商之間的矛盾了嗎?我們實際走一趟南部,了解想要房屋改建的人,遇到哪些困難。
第623集
文字:邱惠恩 / 攝影:袁宏書 -
33
-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