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盛達
-
22013-07-11「當鮭魚消失的時候,就是世界的盡頭」
艾爾華河的大壩拆除了
也再次讓當地的印地安民族
得以重拾祖靈地的精神與信仰
又到了夏天午後會下豪大雨的季節,雖然台灣年降雨量是世界平均值的2.6倍,但是因為地形關係,加上人口稠密,每個人分到的水資源只有全球平均的七分之一,所以小小台灣有110座水庫,但是問題來了,水庫過去解決了民生用水甚至幫助台灣經濟發展,但是豪大雨沖刷下來的泥沙也讓水庫壽命縮短,以1964年興建的石門水庫來說,只剩28年壽命,但是淤泥已經有一億噸,如果要清除恐怕得花運費一千億,估計砂石車連結起來可以繞地球七圈,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
20年前全世界的工程師和環保人士就在檢討水壩的功與過,當初蓋一座水庫建一個大壩花了浩大的工程,但到頭來卻造成環境的傷害,甚至年限到了有安全上的隱憂,因此人類開始拆壩行動。
美國印第安部落有句古老傳說:當鮭魚消失的那一天,就是世界的盡頭!在華盛頓州艾爾華河流域,是印地安克拉拉姆部落世居的地方,兩千多年來,每年都有族人賴以為生的鮭魚30萬條上上下下迴游。但是在百年前蓋了大壩後,鮭魚只剩下三千條,印地安人神聖的祖靈地也被淹沒了,就在他們的傳說快要成真之前,華盛頓州立法通過,兩年前拆除位於國家公園裡的兩座大壩,想讓艾爾華流域回復原始生態,讓鮭魚群回到睽違一世紀的家鄉,也讓印地安人重拾他們的精神文明,這是擁有八萬座水庫的美國,一個劃時代的里程碑,經歷了20年政治角力和地方對話,可以說是工業和生態拔河的最佳案例。來看獨立特派員深入拆壩現場的觀察報導。
第303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 -
0
-
02013-05-02最年輕的國家公園
睜大眼睛尋芳蹤
國際嬌客在裡頭
台灣幾個國家公園最近提高了入園費,引起民眾不同的反應,有人認為門票太貴,但也有人認為為了保育生態,使用者付費是理所當然的。算一算,台灣幅員不大,卻一共有八座國家公園,為什麼要這麼多國家公園?每一個國家公園的特色和角色又是什麼呢?
獨立特派員將推出國家公園巡禮系列,帶您關心台灣國家公園面臨的挑戰,今天要從台灣最年輕的,卻擁有全世界黑面琵鷺數量最多的台江國家公園看起。黑面琵鷺全世界才兩千六百多隻,但每年九月都來台灣度冬的就有一千六百多隻,今年數量創20年新高,獨立特派員這個春天在台江國家公園捕捉到了牠們的身影。不過現在沙洲逐漸減少,可能帶來生態的災難。獨立特派員的觀察報導。
第293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 -
0
-
02013-04-18曾經的鰻魚王國,
成了人口外移推手,
近年漂鳥回歸,
精緻養蝦、曬烏金,
海口革命再起!
台灣四面環海,照理來說漁業資源應該最雄厚,但卻始終沒有好好開發利用。前幾個星期我們關心台灣農村土地問題,今天要來面對人口流失更嚴重的漁村問題。雲林縣的口湖可說是水的故鄉,如果從衛星影像鳥瞰,有三分之一都是魚塭。民國75年是口湖的黃金時期,全村96%都從事養鰻工作,創造台灣鰻魚王國的美譽,但長年下來因為大量超抽地下水,造成嚴重的地層下陷,加上土地鹽化,年輕人走了,口湖成為全台人口外移最嚴重的地區。
但是這兩年都市生活不容易,農村招回了一批年輕漂鳥,口湖也是,幾個七年級生回到老家把曝曬了20年的魚池重新注入新生命,他們養蝦。這裡同時還是烏魚子的產地,台灣65%的烏魚子來自口湖,製做需要40道工序非常辛苦,現在也有第二代願意回來接棒了。年輕人究竟為漁村帶來怎樣的生機和活力?獨立特派員在口湖的觀察報導!
第291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 -
02013-03-14基改培養抗病蟲作物,
擔憂食用安全?
抑或違反自然定律?
基改是否有對話空間?
上個禮拜我們為大家報導台灣科學家在基因遺傳工程上的傑出成果,解開了作物的基因密碼,甚至可以在實驗室中種出基改作物,不過這些研究面對許多質疑,從食用健康安全問題,到是否影響自然生態、違反大自然定律的道德問題等等,但其實我們吃的豆腐豆漿玉米,絕大多數早就是基改作物,而且還吃了十六七年,動物飼料也都是基改玉米,人類間接也吃了不少!
基改的目的就在培養出抗病蟲害的作物,這跟現在提倡的有機農耕,不用殺蟲劑,其實用意相同,為什麼基改還是不行?美國有一種基改玉米,蟲一咬就死,但人吃了會怎樣?這就是基改讓人擔憂的地方。究竟這場基改和有機的拔河,有沒有對話和相容的空間?
第286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 -
25
-
302011-03-01走設計需要創意,年輕人常有創意,
但要當飯吃或者要得到更多舞台都不是一時衝動可以成全。
在國際間這是一條專業的路。
有夢很好,但怎麼實現?
有人覺得政府應補助他,您覺得呢?
二月18號到23號,英國倫敦正在舉行今年秋冬時裝展。來自台灣新銳設計師陳劭彥的作品參與靜態展出,這是他第三次在倫敦時裝週展出作品。對許多台灣剛畢業的學生來說,可能會很羨慕陳紹彥能夠參與國際時裝週的盛事。
不過,時裝展要付出的代價可不小,動態性的走秀,費用動輒百萬元,陳劭彥參與的靜態性展出,至少也要花費40萬元,這些經費都必須要自己想辦法。對很多正要嶄露頭角的年輕設計師來說,需要的是伯樂的及時支持,而不是在他們靠自己打出天下後的錦上添花,這也是台灣文創法如何厚植軟實力一大挑戰。
第185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羅盛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