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盛達
-
142015-03-30許多民眾的物質生活不虞匱乏,但心靈卻經常感到空虛,電腦手機打個不停,人際之間卻缺少實質互動,久而久之,身心失調的種種毛病就找上門。面對這種情況,有愈來愈多西醫開始研究整合性的生物醫學,楊定一就是其中之一。
醫療科技就算再進步,都不能改寫預防勝於治療這句話。強壯的身體從健康的生活開始,包括每天的飲食、運動和作息。自然界本來就可以提供所有生物生命所需的各種物資,只是被自以為聰明的人類給荒廢了,以為可以用人工方式來取代。
另外,修身也得修心,有安定的大腦才能讓身體循環順暢,如果心浮氣躁,身體很快就有反應。想要獲得健康,用錢真的買不到、而是要從自己的心念開始轉變。
第391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 -
102015-03-03台灣的原住民族已經增加到十六族,各族的文化有部分共通之處,但也有一些差異。考古學家2012年在距離台灣西北114海里的亮島,發現亮島人,證實是八千三百年前的南島民族,他們沿著大陸東南沿海一路來到亮島,也由此移入台灣!
講到這裡您許會好奇,亮島是個甚麼樣的地方?過去可能只有馬祖人,或被分派到島上服役的國軍才知道。這個島嶼歸連江縣政府管轄,位在東引和北竿兩個島的中間,雖然面積才0.4平方公里,軍事位置卻非常重要。島上地形險峻,四周的岩壁陡峭,海岸遍佈礁石,國軍長期在此部署一個步兵連,嚴守台灣西北的國防線。這兩年即使國軍大舉撤出金馬,亮島還是留下了部分守軍。也因為它的隱蔽性,讓台灣原住民的老祖先--亮島人得以安眠在這裡八千多年。
第387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 -
102015-02-10引起國內外媒體高度關注的復興航空墜機事件,真相仍然撲朔迷離,有待飛航專家從各項線索抽絲剝繭。而根據飛安會對黑盒子內容的初步分析報告,這架班機先是二號引擎故障,但隨即有人關閉了另外一具一號引擎,導致飛機瞬間失去全部動力,在最後的關鍵72秒飛機一路失速、失控、終致墜河。當然在最後的報告公布之前,無法確認這種情況到底是如何發生的。
復興航空在七個月之內,接連發生兩次空難,出事的ATR機型的確比較輕巧省油,適合短距離飛行,它的安全性也在國際航空界獲得肯定,但復興航空的同型機最近五年卻傳出五次空中熄火,因素包括製造瑕疵以及維修不當,但這一次墜落基隆河的事件可能暴露出另一個嚴重問題,民航局已經要求復興航空71名機師必須重新接受三階段的ATR飛安檢視,只要任何一項不過就得停飛。
在罹難者家屬傷口仍未撫平的此刻,真相或許相當殘忍,但找出真相的目的是為了降低再出錯的機率,讓飛航安全獲得多一層保障。現在就來看獨立特派員的分析報導。
第385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 -
142015-02-02講到德國,工業大大有名。工藝方面像瓷器也執世界牛耳,它還有全球五大快遞之一的DPD,每天在兩百二十多個國家收發140萬件包裹,必須準時到達目的地,成立四十年幾乎零失誤,為什麼?這都歸功他們肯花錢投資人才的培訓,技職生月薪三萬台幣,培訓三年一個人得花費一百八十萬的成本,這就是德國素負盛名的雙軌技職教育。
獨立特派員也參觀了近三百年歷史的德國皇家瓷器,每一件都是純手工打造,從帝國時代就是皇室御用器具,裡頭好幾位設計師彩繪師都從年輕做到老,技巧純熟,老闆不怕員工待得久人事成本增高,反而認為公司經營本來就不該只為賺錢,同時得負社會責任,花三年培訓換得可以工作一輩子的專業員工,是放長線釣大魚最好的投資。回頭想想,為什麼台灣的老闆沒有這樣的遠見?難怪德國人說,很多各國人士來取經,卻總無法學到他們技職教育的精髓。
第384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 -
152015-01-27
-
13
-
142014-12-16上個月底選舉的結果,代表台中市要換新市長了,而除了現任市長胡志強所推動、還在進行中的工程之外,剛當選的林佳龍在也推出十公里免費公車、萬戶平價住宅、以及軌道捷運等政見,這些建設完工之後,台中市會變成什麼樣子?老台中人可能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就是台中變得好快。
在三十年前,台中市區只有57公頃大,歷任市長推出一期又一期的重劃區,就像接力賽一樣;做到八期,市區面積就已經增大三十倍,而目前總共有14期,規模會比現在更大。
當然,城市本來就有新陳代謝,也有發展的需求,但是台中的快速發展,衍生了一些效應,包括商店豪宅進駐市區,工廠向外圈移動,吞掉了原本的農地;也因為擴張的速度超過更新的腳步,使得舊市區顯得越來越破爛,跟美侖美奐的市區差異更大。而許多豪宅的主人都是來自外地的投資客,房子買來空著不住,只是等著要增值。這已經不是在地人印象中台中的模樣。
第378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 -
142014-12-09除了買不起房子之外,台灣年輕人最常見的抱怨還有找不到工作,要不然就是薪水太低,從小唸書到大學甚至研究所畢業,結果連養活自己的能力都沒有,產學之間的落差相當嚴重。一個社會除了有白領階級,還得有更多人做藍領工作,當多數人都只想坐辦公室或做服務業,就業市場的供需就會失衡,也不利於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
今天我們來看看一個跟台灣觀念完全不同的國家。提到德國工藝,相信大家都會豎起大姆指,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後,全球經濟一片慘澹,但德國卻能安然度過風暴,這跟他們的中小企業始終保持堅強實力有絕對的關係。
德國政府從1969年開始推動雙軌制技職教育,年輕人一進高中,老師就協助尋找未來可能投入的職場,企業也可以儘早培育人才,由基層起步,經過日復一日的磨練,長年累積下來的技術是個人和企業,甚至國家的重要資產。
這裡要特別一提的是,德國的做法跟台灣的建教合作完全不同,他們的學徒跟正職員工一樣領全薪,絕對不會把實習生當做廉價勞工!難怪德國人說,全世界都來向他們取經,但卻極少看到複製成功的國家。
第377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 -
162014-10-13講到荷蘭,風車、木鞋是它典型的印象,很多人去那裏玩必定帶回來的伴手禮,但是你也許不太知道風車木鞋是做甚麼用的,這正是低地國與大海抗爭的工具。荷蘭半數以上的國土低於海平面,很多形成了濕地,隨處都是,農民住在風車裡,要抽水,他們穿木鞋好踩在泥濘的地上。
荷蘭人造陸,排水、圍堤、填海、開採泥炭,曾經讓世人十分崇拜,但是濕地因此被破碎分割,卻從來沒人說他們是破壞自然。十年河東十年河西,荷蘭人如今大大逆轉他們的觀念和做法,由過去凡事以人的角度出發,到今天積極推崇自然,除了撤除人為設施,還主動復原做環保,引進野馬野牛等大型動物,就如同非洲大草原般,讓整個生態系統回復自然運作,獨立特派員親眼看到了濕地上的奇蹟。
第369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 -
172014-10-06風車、木鞋是典型的荷蘭印象,很多人去荷蘭玩必定帶回來當伴手禮,但是大家也許不知道風車木鞋到底是做甚麼用的,這正是低地國與大海抗爭的工具。荷蘭半數以上的國土低於海平面,很多形成了濕地,隨處可見,荷蘭人因此造陸,排水、圍堤、填海、開採泥炭,曾經讓世人十分崇拜,但是濕地也因此被破碎分割,卻從來沒人提到這是破壞自然。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荷蘭人如今大大逆轉他們的觀念和做法,由過去從人的角度、被動做環保,變成今天極度尊崇自然,積極保育,除了撤除人為設施,還引進野馬野牛等大型動物,讓整個生態系統自行運作,就如同非洲大草原般,獨立特派員親身看到了濕地上的奇蹟。
荷蘭人造陸,過去再怎麼自豪,卻很快的從自然中學到教訓,學會謙卑,台灣人不知上了多少堂大自然的課,卻還一再犯錯。面對大自然,人真的很渺小, 應該試著與萬物共生,但是在人的社會,卻依舊有強弱之分,其中部分就顯示在居住問題上,要不分階級的平權,是個理想,怎麼落實?
第368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 -
212014-09-23連續幾個星期,獨立特派員報導穿越歐洲九個國家、萊茵河的整治過程,今天繼續帶您來看沿岸最大的重工業區—也就是德國的魯爾區、怎麼樣從黑翻白, 由重度污染城市搖身一變、獲選為歐洲文化之都。
德國一向以重工業聞名於世,原因包括他們有發達的航運、像萊茵河,也有豐富的地底資源、像魯爾區的煤礦。在全盛時期,魯爾區有多達3200個礦坑、250座礦廠,工業產值佔全德國40%,有一千萬人口住在這個地方。但是、在快速發展的同時、重工業也帶來嚴重的污染。
有一位作家曾經描寫、煤炭工廠不斷冒黑煙、鑄造廠不停排出紅褐色的水,空氣中的懸浮粒子讓所有東西蒙上一層灰,萊茵河更像是調色的雞尾酒。看了這段文字,您眼前浮現什麼樣的畫面呢?在經過反思之後,1980年代、德國開始產業轉型,實施環保政策,魯爾這個地方徹頭徹尾地改頭換面,礦坑工廠變成了展覽休閒場地,每年八月到十月中旬、舉辦魯爾藝術節,在廢棄的廠房演出馬克白,讓很多德國人覺得不可思議。現在、我們也跟著獨立特派員、走進由大型洗煤機改裝的博物館,見證這裡驚人的轉變。
第366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 -
192014-09-16
-
232014-09-09人經常站在自己的高度,輕視其他物種,但終究還是無法違逆自然,古今中外的許多經驗,不斷提醒我們這個鐵律。金門小水獺的走失是一項警訊,而遠在歐洲的萊茵河流域,也有一段鮭魚無法迴游的歷史,背景是工業化產生的嚴重污染。但我們今天要帶大家來看看,這幾年當地如何亡羊補牢。
在工業革命後的兩三百年間,世界人口迅速增加,為了發電為了航運,萊茵河流域沿途築起十座水壩,以穩定水量與流速,但如此一來,雖然馴服了大河,河裡的生態卻受到衝擊,五十年前盛產的鮭魚從此絕跡。
可能有些觀眾朋友還記得,獨立特派員先前曾拜訪美國奧林匹克國家公園,那裡的印地安人有個古老傳說:相信鮭魚消失的那天就是世界盡頭,這個故事還真的有科學根據,因為鮭魚的確是一種環境指標,當河流不適合鮭魚生存,又怎麼能養活人類呢?於是美國人動手拆除艾爾華流域的大壩,讓鮭魚重返,而歐洲人現在也想讓萊茵河的鮭魚回來,但是從北海迴游返鄉,得游上千里路,萊茵河的鮭魚辦得到嗎?
第364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 -
242014-09-01台南的港尾溝溪排水疏洪工程,花了十億蓋堤防,才啟用二十天就崩塌,外界批評這是好貴的豆腐渣工程,不管是否有偷工減料,但長久以來大家習以為常,用工程手段來擋土防洪,絕對不是聰明的作法,無法應付氣候變異下,一次比一次大的水患,而是要了解水,用管理方式順勢而為,獨立特派員從這週起推出大河命運交響曲系列報導,要帶您逐一觀察橫跨歐洲九國,養育五千萬人口的萊茵河,怎麼從一條臭水溝,或者有人說它是公廁,還原它原本美麗澄清的面貌。
全長1232 公里的萊茵河,發源於瑞士阿爾卑斯山,流經九個國家,最長的一段在德國,最後由荷蘭出海,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流域之一。 工業革命後,歐洲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年代,許多重工業矗立在萊茵河畔,重金屬及化學物直接排放到河裡,河水被嚴重污染,一夕之間魚蝦死光光,這才引起沿岸人民的群起抗議,九個國家共同成立跨國政府平台,訂定嚴格的法規和監測辦法,歷經三十年通力整治,萊茵河才慢慢回復它清澈的面貌。獨立特派員這次很難得的參與國際萊茵河保護委員會的跨國年會,見證九個利益不同的國家如何妥協合作,來守護這條影響五千萬人民的河流。
第363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