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筱瑩
-
1702014-04-08台灣新住民人數超過48萬,教育部統計,其中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小的佔國小總人數十分之一,依目前成長速度,17年後台灣25歲青壯年世代有將近13.5%是新住民之子,他們將參與台灣的未來。在台灣,大家很重視每個人的人權,包括新住民、移工,因此獨立特派員花了一年時間,貼身紀錄三個從越南嫁來台灣的女人故事。
他們為什麼要跨越兩千公里來到這麼陌生的地方,將命運交付給一個連語言都不通的人家?透過孩子的一份家庭作業:幸福是甚麼,我們慢慢了解,在他們原本很單純,只是想讓家人過更好的生活,用自己的生命來交換之外,其實他們也有著恐懼和不安,他們在越南的家人同樣有著不捨。很多人來到台灣幾年都沒法回去團圓,還好有個外婆橋計畫,幫助學校老師帶著孩子和越南媽媽回娘家,獨立特派員也隨行採訪了三個星期,確實,到了越南,包括老師和我們才終於實地體會這些女人不得不的抉擇。
用心、瞭解就是最好的一種溝通。在台灣現在有很多新住民的報導和節目,甚至有各種東南亞語言的報紙和電台,但台灣民眾還是很少走進他們的生活圈,這部紀錄片希望能架起一座橋,跨越語言和文化,看見人性,彼此尊重。讓我們翻開這本幸福作業簿!
第342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張智龍 -
2012014-03-25318學生佔領立法院事件到今天已經一個星期了,學生從最早先反服貿在立院強行通過審查過程,打破了立法院玻璃門佔據議場,到前幾天號召大家包圍國民黨各地黨部,周日更有人在總統記者會後衝進行政院,抗爭節節升高也漸漸脫序,最終被強力水柱驅離,造成近百人流血受傷。這場染血的太陽花學運,原本單純而善意,會被註記在台灣近代民主運動上的一頁,但最後卻發生這樣的失控狀況,令人遺憾。
其實群眾運動本來就有高度風險,學生的訴求在各界支持下已經擴及全台甚至國際,要怎麼拿捏分寸、完滿收場需要很大的智慧。僵持到今天,學生提出的訴求包括召開公民憲政會議、兩岸協議監督法制化等,終究需要有人接招與回應,得回歸到朝野協商,府院共同解決。公視新聞這一週來守在學運最前線,首先就來還原這場風暴的導火線,以及不同於過去野百合世代,這群年輕人如何串連起這場太陽花學運。
第340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200
-
1072014-02-04
-
1822013-10-24「什麼時候 才有辦法回家一趟?」
橫跨兩千多公里的距離
累積了數年的思念
一趟外婆橋之旅,滿載無數愛的故事
台灣的新住民目前有46萬人,子女在國小有15萬,超過國小總人數十分之一,17年後這些孩子長大了將是台灣社會的中流砥柱,估計會佔25歲人口的13%。雖然內政部和教育部陸續推動很多計畫,去照顧輔導新住民的孩子,不過,措施越多越容易淪為各級單位只是為了消化年度預算而已,站在教育第一線,國小老師真的了解新住民家庭嗎,他們能夠給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學習方式嗎。
自2011年起,有一項外婆橋計畫,讓學校老師跟著新住民媽媽和孩子一起回外婆家,每年暑假進行一場20天的家庭訪問,獨立特派員全程觀察記錄,發掘許多令人感動的生命故事。
透過星儒這個小女生的眼睛,我們看到越南母親想家的思念之情,也看到星儒努力用功,未來要好好工作存錢,讓外公外婆來台灣玩,就是這麼簡單的心願。因為瞭解,才能產生同理心,讓這個社會真正懂得尊重多元文化。
第318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張智龍 -
161
-
1292013-03-14學舉重、贏獎金,
供吃供住、繳學費,
教練成爸爸,舉起重量與希望。
台南大內國中有一支很特別的體育隊伍,不是籃球隊不是棒球隊,而是舉重。教練楊豐田20年前回母校,原本只是希望讓不愛也不會讀書的孩子,藉體能展現自信,甚至用體育成績上大學,但後來意外發現,參加的孩子許多都來自單親貧窮的問題家庭,為了賺比賽獎金而來。
楊教練為了幫這些孩子,供吃供住,還幫他們繳學費,後來越收越多,就成了一個擁有十幾個孩子的大家庭。獨立特派員訪問好幾個孩子,談到家庭、談到自己的叛逆與未來,都掉下淚來,他們感謝有這樣一個大家庭和不忍放棄他們的教練,即使訓練很苦,卻可能是翻身的機會。他們舉起的不僅僅是重量,還有心中滿滿的愛與希望。
第286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張智龍 -
150
-
160
-
169
-
1952013-01-03現代人生活真不容易,工作壓力生活壓力都好大,這一年上精神科求診的人數超過210萬,真正屬於精神疾病的有11萬,十年內增加了一倍!您對精障者的印象是什麼呢?很可怕?像不定時炸彈?覺得是一種見不得人的病?一輩子都不會好?這些都是因為不了解產生的負面印象,甚至可以說是歧視。
幾年前,台北市衛生局曾想為精障者正名,透過票選取了「奇夢子」這個名字,可是辦了兩年活動後就無疾而終。兩個月前,11月,精神醫學年會再度呼籲,要去污名化,建議將精神分裂症更名為「思覺失調症」。不管叫奇夢子還是思覺失調症,重要的是要改變社會對精障者的負面印象,因為他們在康復的過程中除了靠吃藥和醫生的幫助,更需要周遭朋友的包容和關懷。
第277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張智龍 -
1562012-11-30
-
1502012-10-11「一人失智,全家失能」,這句話對失智者及家屬而言,
刺痛,但卻真實。
如此漫長艱辛的道路,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行政院政務委員薛承泰最近指出,過去三大德政將拖垮政府,包括七零年代公教優利存款十八趴、廣設高中大學,以及健保長照制度,其中教育和健保長照制度正是獨立特派員持續關注的議題。隨著世界人口逐漸老化,失智者越來越多,流行病學研究,65 歲以上5% 有失智症,85 歲以上增加到20%。
其實,失智症如果能及早治療,可以延緩病情惡化。目前台灣已經有機構為失智長者設計專業課程與活動,讓他們多動腦、多運動,減緩退化速度。但可惜絕大部分失智長輩都在家,能接受專業照顧的少之又少,全台總共才四間團體家屋,和需求不成比例。
第265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張智龍 -
1612012-10-04你知道嗎?臺灣在15年後,65歲以上的人口即將突破5百萬人。
你知道嗎?到時候等於是每5個人當中,就有一個是老人。
你知道嗎?受過培訓的照顧服務員,只有三成的人願意從事這份工作。
根據經建會推估,臺灣15年後65歲以上人口將突破5百萬,也就是每5人中就有一個老人。為了因應未來老年人口的需求,勞委會說,會開放鐘點外籍看護工,一小時240元,不過本地的照顧服務員聽到很不滿,因為目前台灣居服員時薪只有150,而且十幾年來沒調過,為什麼臺灣的照護人力如此廉價?難怪培訓七萬,真正走進社區服務的才六千多人,人力缺口永遠補不滿。跟著獨立特派員去看他們的工作,瞭解問題到底出在哪。
第264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張智龍 -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