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
Google Search
Toggle navigation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
:::
最新報導
主題分類
議題
政治經濟
司法人權
土地環境
國防軍事
民生
食品安全
醫療公衛
公共安全
能源問題
觀察
全球脈動
社福弱勢
青年世代
科學新知
人文
教育
藝術
體育
人物故事
系列報導
關於我們
李婕綾
文字記者
報導
李婕綾
60
醫療公衛
文字:李婕綾
攝影:張智龍
2022-04-20
確診 在家中
最近疫情升溫,連續幾天確診案例都破千例以上,不少民眾周遭也開始有親友確診或被匡列的消息,所幸大部分確診案例都是輕症。不過確診數上升,也讓很多人開始思考或準備,如果自己確診或匡列該怎麼辦?
4月8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居家照護草案,確定輕症確診者可以在家隔離的防疫方針,目前已經有超過十個縣市開辦「輕症在家」。
不過台灣輕症在家的措施,無論是隔離天數或解隔離規定都較新加坡及韓國等鄰近國家嚴格。帶您一起看看,台灣以及周遭國家新加坡及韓國輕症在家的相關政策,還有當與確診者同住時,有哪些注意守則。
第746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
張智龍
40
社福弱勢
文字:李婕綾
攝影:張智龍
2022-04-06
銀髮健身房
為了配合雲嘉地區高齡友善城市的政策,經濟部技術處主導自行車中心,在嘉義成立健康促進部門,執行健康促進計畫。計畫小組成員不但開發了一套針對長輩體適能狀況的監測指標,還進行一系列的運動規劃及器材開發,其中器材開發不但結合遊戲元素,還具備運動、復健功能,宛如銀髮版的健身環大冒險。
第744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
張智龍
36
公共安全
系列報導:台灣進入百年強震週期!如何防災與因
文字:李婕綾
2022-03-30
0323地震啟示
3月23日凌晨1點41分,花蓮近海發生芮氏規模6.6的強震,全台都可以感受到地震搖晃,這也是花蓮近海處48年來最大的地震,主震後餘震不斷,高達上百次。0323的地震,雖然沒有造成太大的傷亡,不過有學者提出預警,台灣很可能即將進入強震百年週期。透過這個地震,重新省思國內地震資料建立、屋齡老化以及防災觀念三大問題。
第743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
鄭凱文
58
醫療公衛
文字:李婕綾
攝影:張智龍
2022-03-30
確診的模樣
3月中旬,中研院社會所展開社會意向調查預試,其中,對於縮短國人入境居家檢疫天數,預試結果約有50.9%的民眾反對,如果對象改成外國商務人士,反對比例更上升到61.4%,顯示國人對邊境管制鬆綁依然有相當疑慮。
後疫情時代,我們該過什麼樣的生活?透過一位確診者的經歷,實際了解染疫後對健康及生活的影響,同時參考其他國家的他山之石,思考如何面對未來的疫情。
第743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
張智龍
48
司法人權
文字:李婕綾
攝影:張智龍
2022-01-19
天秤上的人權
從2003年起,每兩年,移工團體就會舉辦一次移工大遊行,每次遊行都有一個主題,今年的移工大遊行是第十屆,主題是自由轉換雇主。根據目前的就業服務法規定,如果移工不能證明雇主違法,就必須要雇主同意才能轉換雇主。
移工團體認為,這明顯違反自由與公平的人權價值,也衍生失聯移工的問題。不過這個訴求卻也引起長照雇主的強烈反彈,認為如果沒有配套政策,重症患者家庭將永遠成為被丟棄的一環。究竟這天秤上的人權兩端各面臨什麼樣的挑戰?
第734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
張智龍
50
土地環境
文字:李婕綾
攝影:張智龍
2021-12-22
林下經濟在部落
108年4月「適地發展林下經濟」政策正式上路。透過申請,農民在林地可以適度經營段木香菇和木耳、林下養蜂以及金線蓮等高價值經濟作物,讓山林經營不再只有單一「造林」這項產業。
位於台灣南端的牡丹鄉,在去年就決定以林下經濟做為地方創生主軸,選定段木香菇以及林下養蜂來進行部落創生。一起看看,林下經濟的概念是什麼?以及林下經濟為位處山林的原鄉部落帶來哪些改變?
第730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
張智龍
50
司法人權
文字:李婕綾
攝影:張智龍
2021-12-01
阿嬤家.再出發
台灣第一座慰安婦博物館: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去年在各種壓力下熄燈休館後,在11月26日重新開館。暫別一年後,新館以性別暴力防治暨人權教育基地的定位重新出發。我們透過鏡頭帶您走訪這座博物館,看看博物館有哪些別出心裁的展出方式,以及未來要努力的倡議內容。
第727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
張智龍
44
政治經濟
文字:李婕綾
攝影:張智龍
2021-11-24
手動輪椅認證記
在國內被列為一級醫療器材的機械式輪椅,也就是俗稱的手動輪椅,原本在上市販售的許可申請過程中,並不需要附任何檢驗認證的文件,導致許多劣質產品大量傾銷到國內市場,也衍生出產品容易損壞,甚至造成使用者受傷的情況。
為了保障消費安全,從去年開始,手動輪椅都必須檢附通過檢驗的認證文件,才能申請到販售許可。這個立意良善的措施確實阻擋了劣質產品進入台灣市場,不過卻也導致有部分高階產品無法進口。其中問題出在哪裡?
第726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
張智龍
45
司法人權
文字:李婕綾
攝影:張智龍
2021-10-13
家在圳道邊
2012年臺北縣新店地區,一戶位在瑠公圳圳道邊的民宅,因為瑠公農田水利會把土地轉賣給建商,遭到建商提告拆屋還地,原住戶中有一名年近百歲的長者,引來外界對於「百歲人瑞遭迫遷」的關注,這個事件也被稱為「新店瑠公圳迫遷案」。
原住戶與買下土地的建商展開達九年的訴訟,最終三審定讞,屋主敗訴,法院也展開強拆履勘,不過事件卻發生轉折。監察院發布一份調查報告,指出當初水利會轉賣土地的決策有待商榷之外,還意外揭露,許多類似的迫遷案不被人所知的隱情。
第720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
張智龍
54
醫療公衛
文字:李婕綾
攝影:張智龍
2021-09-01
幼兒園戰疫紀實
9月1日是開學日,也是五月中旬防疫升級停課以來,高中以下學生回校園的日子。不過,早在兩個禮拜前,另一個學習場域–幼兒園、安親班就已經開放,也有孩子回到幼兒園。然而疫情卻大幅改變了幼兒園生活與學習的樣貌,在疫情影響下,幼兒園有哪些變化?復課後,幼兒園又該如何進行防疫?一起看看幼兒園,在這場疫情風暴中做了哪些努力。
第714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
張智龍
54
公共安全
文字:李婕綾
攝影:張智龍
2021-06-09
工安的考驗
今年四月發生的太魯閣號事故,意外引發社會對國內工程文化及工地安全的重視。事實上,從職安署最新的年報資料來看,2019年重大職業災害死亡人數營造業占了一半以上,高達168人。換句話說,平均每兩天就有一名營造業勞工因為職災死亡,可以說是風險最高的行業。
為了降低工地職災,高雄市政府在今年訂定「加強建築工地公共安全實施方案」,其中除了明訂上工前酒測之外,還有高密度的實地查核措施。實施以來,發現了哪些問題?工地文化又如何影響工安?
第702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
張智龍
54
公共安全
文字:李婕綾
攝影:張智龍
2021-06-02
太魯閣之慟-火車之傷
台鐵局在5月底公布太魯閣號意外事故共12人的懲處名單,最高層級到副局長記過一次,最重則是花蓮工務段長記一大過,與2018年的普悠瑪事故最高懲處層級到副局長,最重記一大過加上調職處分,共究責17名相關督導主管,懲處輕重相差無幾。
事實上,普悠瑪事故的刑事案件還在法院審理,同時還有十多名家屬堅持不肯與台鐵和解,其中就包括當時事故死傷最重的董家。
事故發生後,罹難者家屬需要更多關注,同時避免相同的悲劇重演。 一起來看,他們的生活發生什麼樣的變化?人生又要面對哪些挑戰與考驗?
第701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
張智龍
60
能源問題
文字:李婕綾
攝影:張智龍
2021-05-05
抗旱總動員–漏水搶救攻略
前陣子鋒面通過,全台有雨,不過缺水危機依然沒有解除。水庫在進帳不足之虞,還要面對水管漏水的水資源流失問題。
台灣自來水漏水率以109年的13.9%來估算,大約有4.5億噸的漏水量,不但超過2.3座石門水庫的蓄水量,也相當於全台人口66天的用水量,其中有相當高的比例是看不見的地下漏水。
台灣自來水公司就有一個相當特殊的工作–檢漏員,檢漏員以步行方式,檢查守護全台灣總長約6萬公里的地下自來水管線。
第697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
張智龍
46
社福弱勢
文字:李婕綾
攝影:張智龍
2021-03-31
旅館防疫日誌
武漢肺炎對許多產業造成巨大衝擊,其中旅館業可說是首當其衝。除了觀光客大量減少外,去年3月開始,入境台灣要居家檢疫14天,讓防疫旅館需求湧現。
隨著疫情嚴峻,疫情指揮中心要求從今年開始,居家檢疫必須一人一戶,防疫旅館就成了許多入境者必要的選擇。對入住防疫旅館的房客而言,只是在房間內隔離14天,不過這14天的背後,卻需要許多工作人員付出努力。
第692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
張智龍
49
司法人權
文字:李婕綾
攝影:張智龍
2021-03-10
巢運下一步
1989年台灣規模最大的居住權運動–無殼蝸牛運動,至今超過三十年。六年前,多個關注居住議題的民間組織,組成巢運團體接續推動居住改革。
今年二月,巢運宣布,將啟動新一波改革倡議。有別於過去兩次,以夜宿模式來開啟運動,這一次的行動非常有創意,他們開了一家房屋仲介公司–天龍房屋,以行動藝術的方式和社會議題結合倡議。一起來看看巢運新的居住改革方向。
第689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
張智龍
52
社福弱勢
文字:李婕綾
攝影:張智龍
2021-02-24
無障礙旅途的挑戰
疫情因素帶動國旅熱潮,各種型態的旅遊方式更加蓬勃發展,其中就包含了無障礙旅遊。跟一般旅遊不太一樣的是,無障礙旅遊從出發前的規劃、服務人員的配置以及活動過程中的應變,都相當考驗從業人員,成本也會比一般旅遊來得高。一起看看目前業者如何經營台灣的無障礙旅遊?以及整體無障礙旅遊的環境到底如何?
第687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
張智龍
最前
2
3
4
5
6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
Share
Twe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