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戒嚴後 – 媒體背後黑手

全球脈動
文字:楊虔豪
攝影:羅盛達
AdminAdmin | 2025-06-25
這回南韓戒嚴風波後,針對軍警涉案人士展開的調查,又發現一個驚人內幕。政府曾預謀在戒嚴當晚,對MBC電視台等四家媒體,斷水、斷電,尹錫悅政權將黑手伸入媒體的陰謀,昭然若揭。<br /> <br /> 事實上,尹錫悅就任總統後,南韓政媒關係,重新陷入緊張。追查第一夫人金建希炒股案的記者與媒體,紛紛被檢調扣押搜索或起訴;最大的公共電視台KBS,被親政權人士空降後,也儼然成為尹錫悅擦脂抹粉的傳聲筒。<br /> <br /> 第二大公共電視台MBC,則積極透過各種訴訟與假處分申請,力阻政權的箝制,也在新聞中,透過調查報導揭發政權的弊端,拉大對尹錫悅的批判力道。這幾年,南韓媒體出現什麼樣的變化?《獨立特派員》實地走訪KBS與MBC兩家電視台,帶您深入探究南韓的新聞自由現況。<br /> <br /> <q>第908集</q><br /> 文字 <a href="/about" title="在本視窗開啟 關於我們">楊虔豪</a>&nbsp; 攝影 <a href="/about/MTM" title="在本視窗開啟 羅盛達">羅盛達</a>

政治黑手伸入媒體?南韓新聞自由現況為何?

結論先講

隨著2025年南韓總統尹錫悅遭國會彈劾並下台,媒體與政治的關係再度引發熱議。MBC與KBS,這兩家具有代表性的公共電視台,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一家因堅守調查報導精神逆勢崛起,另一家則在政治干預下失去光環,體制弊病亦浮上檯面。這場政治與媒體間的角力,不僅是南韓現代史的重要篇章,也將決定未來公共媒體的發展方向。

MBC的反擊:從權力傳聲筒到新聞自由的捍衛者


MBC在保守派李明博與朴槿惠執政時期,一度淪為權力的傳聲筒,員工曾為此發動罷工抗爭,成功迫使親保守派的經營層下台。到了尹錫悅執政時期,MBC以其敢於批判的報導風格,重新贏得社會聲譽。

MBC當家主播趙顯龍與金秀在新聞尾聲加入評論,針對軍事化與威權化傾向提出質疑。對於外界批評公共電視台發表評論有損中立立場,趙顯龍直言反駁,認為新聞不該只維持「機械性中立」;金秀智也表達作為媒體從業者的期許,認為應說出觀眾想說的話,並給予觀眾解放感與慰藉。

而早在2022年9月,一則尹錫悅訪美的新聞便讓MBC聲名大噪。MBC不顧總統府以會「導致外交問題」施壓,仍首先播出尹錫悅說出情緒性粗話的報導,引起國內對尹政府的批評。MBC記者李奇柱回憶,粗話風波後,總統府指稱MBC產製假新聞,不僅拒絕MBC記者搭乘專機採訪,總統府秘書官更與李奇柱發生過激烈口角衝突。

事件延燒後,尹錫悅從此取消應答環節,李奇柱則面臨人身威脅、名譽毀損指控及檢方調查。而這段與當權者針鋒相對的過程,讓MBC收穫大量支持,MBC新聞頻道在YouTube上的訂閱與點閱量大幅提升,晚間新聞更躍升為全國收視冠軍。
 

一張含有 行動電話, 文字, 小工具, 可攜式通訊裝置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MBC新聞的YouTube頻道在事件後,一度成為全球新聞品牌冠軍。(圖/獨立特派員)


檢方後續也證實,尹錫悅閃電宣佈戒嚴當日,曾指示要對包括MBC在內的媒體斷水斷電,只因戒嚴未成功才未付諸實行。對於緊急戒嚴一事,MBC採訪中心長韓東洙表明捨棄新聞中立,並投入強烈價值觀報導的原則,強調媒體在重大事件中應扮演積極撥亂反正的角色。

 

KBS的淪陷:從領先到失守的公共媒體

自2024年4月起,MBC的新聞收視率逐漸高於KBS,戒嚴事件後MBC全面領先,國會彈劾尹錫悅當晚,收視率更相差四倍之多。這樣的轉變主要來自於預算減少,以及人事異動兩個層面。

在預算方面,尹錫悅上任後繞過國會,發動取消收視費與電費綁定的行政命令,由於缺乏繳納費用的強制性,嚴重衝擊KBS財務。收視費被取消後,KBS每年預算短少約新台幣10億元,連帶影響商業廣告收入。根據全國媒體工會KBS本部長朴相炫說法,企業質疑節目品質,紛紛觀望甚至撤回廣告,對KBS造成更重大的打擊。

人事異動更是關鍵轉折,KBS記者出身的社長金儀喆在任期未滿下遭強行解雇,改由保守派報紙《文化日報》總編輯朴敏空降,開始對台內人事與節目展開大規模整頓。KBS記者協會會長盧泰榮指出,記者主動提案的報導內容,多數未被採用,取而代之的是高層直接指定題材播出,記者淪為「接受報導命令」的執行者。

尹錫悅夫人金建希收受名牌包的爭議爆出後,KBS派當家主播朴樟釩進入總統府拍攝專訪,將焦點轉移至批評取證時的手段,並在節目中將名牌包稱為「小錢包」,淡化爭議的做法引起輿論撻伐。不久之後,朴樟釩便被尹錫悅任命為KBS社長。
 

尹錫悅邀請朴樟釩坐在總統辦公桌前的畫面令人衝擊。KBS前報道本部長孫琯洙直言批判,這樣的關係,朴樟釩如何還能批判權力?(圖/KBS特別對談 「走進總統府」)


此外,過去由社長任命的報道局長,原應透過記者同意制度產生,但兩任親政權社長皆揚棄此傳統。盧泰榮強調,該制度讓記者能信任並追隨報道局長的路線,而局長也能藉由記者的認可產生自信感,進而強化新聞品質。如今廢棄記者同意制度,只彰顯經營層的不自信,也直接導致了KBS整體評價降低的情況。
 

一張含有 文字, 報紙, 廣告, 新聞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包含KBS的老三台實行報道局長記者同意制,須有半數以上記者出席,在出席者中超過半數同意,方可任命。(圖/獨立特派員)

 

制度缺陷與改革呼聲:修法仍是未竟之路

面對媒體遭政治力操弄的問題,修法成為呼聲最高的解方。事實上,早在文在寅政府時期,媒體工會與改革團體便提出修改《放送法》的訴求,要求打破董事會由總統與朝野政黨單方面推薦的結構,擴大納入學界、職能團體與觀眾代表參與,以強化公共性與獨立性。

慶熙網路大學教授沈榮燮指出,民主黨主張擴大民眾參與,但國民力量依舊堅持以國會比例分配權力。然而,朴相炫直言,文在寅執政時期,主導國會的進步派民主黨未推行修法,讓政治力量有機可趁。如今民主黨重新全面執政,是否會重蹈覆轍?外界皆在密切關注。

 

新契機與未來展望

尹錫悅下台後,在野陣營主導的國會重新通過恢復收視費隨電費徵收,緩解了KBS的財務困境。MBC採訪中心長韓東洙期盼,《放送法》能朝去政治化的方向修訂,即便政權更替,公共電視仍能優先考量公共利益,監督違反民意的政權。

而這場媒體與政權的較量,不僅重新定義了公共電視台的角色,更為民主社會中媒體獨立性的重要價值提供了深刻的省思。


 
HD 觀看人數x 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