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騎行 路在何方

公共安全
文字:婁雅君
攝影:袁宏書
AdminAdmin | 2025-06-18
在台灣,交通設計以車為本,不只人行道普及率不足,自行車路網的建置率更低。我們常見的自行車道,其實並不是專用道。例如在人行道上劃設的車道,在法規上,屬於自行車優先道,一旦遇到行人,要以行人優先。<br /> <br /> 這種人車共道的設計,容易導致人車衝突,不是行人走上自行車道,就是腳踏車騎在人行道上。倡議團體指出,自行車的基礎建設不足,降低民眾作為交通工具的意願。相較於台灣,丹麥的哥本哈根,不只專用道普及,甚至還有自行車高速公路,基礎建設完善並配合各項政策鼓勵民眾作為交通工具,丹麥的單車通勤率超過四成。<br /> <br /> <q>第907集</q><br /> 文字 <a href="/about/Mw" title="在本視窗開啟 婁雅君">婁雅君</a> 攝影 <a href="/about/MTk" title="在本視窗開啟 袁宏書">袁宏書</a>

夾縫中的單車路權,如何打造自行車友善城市?

結論先講

台灣擁有「自行車王國」的美名,卻在都市交通規劃中,對自行車族顯得格外冷漠。儘管政府陸續推動「三橫三縱」的車道建設,然而實際通勤環境仍讓騎士們進退兩難。當自行車只能在人行道與馬路之間游移,路權的模糊不清成為安全隱患的根源。
 

人車共道困境重重 路網不完善成騎行障礙

台北市多數被標示為「自行車道」的區域,實際上僅為劃設在人行道上的「自行車優先道」,行人仍擁有優先通行權,這種設計導致人車混雜與衝突頻傳。

來自愛沙尼亞的自行車路權倡議者Tauno,長期致力推動台灣成為自行車友善國家。他強調,自行車道不應被壓縮在人行道上。這種「人車共道」的設計,往往迫使騎士若要符合法規,必須頻繁下車牽引,或甚至選擇直接騎行在慢車道上。台北市的芳蘭路和長興街雖然擁有台灣少見的自行車專用道,但因沒有實體分隔,常會有汽機車在自行車道上臨停。

車站邊被戲稱為「棒棒糖」的防撞桿,讓自行車騎士的路被截斷。(圖/獨立特派員)


原先設計已有所不足,更出現了政策倒退的現象。北安路的自行車專用道原有綠帶區隔,還有樹蔭遮涼,但這條五星級車道只剩下一段,其他路段全部降級成優先道。交通局對此改動,僅簡短說明是源於附近居民的建議。

目前台灣單車作為通勤工具的比例不到3%,且呈現下滑趨勢。單車通勤者李先生表示,自行車常面臨橋樑難以騎行、巷弄內遭後方車輛催促,以及單車停車位稀缺等實際問題。去年,全台更有超過200名自行車騎士死亡、近2.5萬人受傷,這些數據反映了台灣現有交通設計對單車族群造成的潛在危害。

 

丹麥經驗值得借鏡 完善建設帶動高使用率

丹麥的哥本哈根的自行車使用率極高,根據丹麥科技大學自行車安全研究博士候選人周寬也的觀察,哥本哈根有385公里長的自行車專用道,通勤率高達四成以上。

哥本哈根幾乎每條主要道路都設有寬達三米的自行車高速公路,車道共有兩道,區隔快速通道與適合高齡者的慢車道,並以「綠波」設計引導騎士依20公里時速騎行,達到通行無阻的效果。在政策面上,政府不僅補助購買自行車,更透過稅務減免鼓勵通勤者使用。周寬也以自身經驗為例,他每天通勤15公里以上,若每週通勤四天,一年約可獲得新台幣8000至10000元的退稅。

 
城市規劃師Clotilde Imbert說明,綠燈會即時提示騎士是否以約時速20公里的速度騎行,若綠燈消失表示騎士須加快速度,藉此維持車道通行無阻。(圖/Streetfilms


興建一條自行車專用道能有效增加單車流量10至20%,同時減少汽車流量9至10%。周寬也說明,根據歐盟研究顯示,每人騎行一公里可創造約新台幣30至35元的健康效益,整體下來可以創造好幾百億的健康效益。

 

邁向單車友善:設計革新與思維轉變的呼籲

對照國際經驗,台灣的主要問題之一,在於「以車為本」的交通思維。周寬也指出,都市空間配置應更有效率地運用,劃設更多停車格會導致更多車輛進入市區,而一個汽車路邊停車格每天最多服務50人,若改為自行車道,一小時內就可服務超過50人。

在設計層面,他建議比照荷蘭、丹麥做法,讓人行道與自行車道在道路口不間斷地銜接。此外,他也提出具體改造方案,如將公車亭外推並設計為彎形,使自行車道能順利繞過。針對大型路口,則應設置庇護島,以確實分流自行車與汽機車的方式,提升通行安全。

透過公車停靠區的調整,能使自行車在不中斷道路的情況下安全騎行。(圖/獨立特派員)


在推行自行車路權的過程中,常會遭受來自其他交通工具使用者的批評。對倡議者而言,這陷入了既有思維的無限迴圈中。周寬也表示,應該要反問現在的城市規劃給予汽機車方便,有讓整體民眾滿意嗎?他強調,台灣實際上擁有發展自行車與步行環境的巨大潛力與優勢,因為超過九成的日常活動,都可以透過步行或騎乘單車來完成。

 

沉默騎行傳遞訴求 人本交通亟需政策回應

每年五月第三個禮拜三,世界各地都有沉默騎行活動。透過在路上沉默騎行,來記念那些因在道路上騎單車而失去生命的人。台灣的沉默騎行全程幾乎都騎在慢車道,而這也是主辦方想要彰顯的意義。單車聯盟教練何嘉文表示,騎在慢車道上顯示自行車騎士將自己視為一輛車而不是一個行人,因為他們希望遏止「大車欺負小車、小車欺負單車、單車欺負行人」的惡性循環。

沉默騎行不僅記念因在道路上騎單車而過世的人,也彰顯主辦方不願「大欺小」持續惡性循環的主張。(圖/獨立特派員)


然而,人本交通的未來面貌仍須仰賴政策回應。從國際經驗可見,完善的自行車基礎建設不僅能提升使用率,更能帶來健康效益與環保成果。台灣要達到真正的自行車友善願景,需要的不只是硬體建設的改善,更需要思維的根本轉變,省思以車為本的交通規劃該走向何方。


 
HD 觀看人數x 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