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
Toggle navigation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
:::
最新報導
主題分類
議題
政治經濟
司法人權
土地環境
國防軍事
民生
食品安全
醫療公衛
公共安全
能源問題
觀察
全球脈動
社福弱勢
青年世代
科學新知
人文
教育
藝術
體育
人物故事
系列報導
關於我們
首頁
主題分類
議題
議題
36
土地環境
文字:邱惠恩
攝影:周明文
2025-10-29
看見避難弱勢
馬太鞍堰塞湖潰壩後,獨立特派員記者前往災區,發現許多居民存在相同的疑問:不清楚要去哪裡避難才安全。其實早在十八年前就有相關政策,鄉、鎮、市、區公所應公告防災地圖和相關資訊。
以光復鄉重災區大平村為例,疏散避難圖標示出避難處所,也就是光復國中跟光復鄉公所,箭頭則表示建議的避難路線。但您可以發現,這兩處避難所也成了災區,如果居民真的按照這個地圖,恐怕是遭難,而不是避難。
再來看東華大學團隊協助規劃的疏散避難圖,清楚標示出大平村的行政範圍,避難收容處所是大進國小,上面有三種標示,代表發生水災、地震跟土石流等災情時,可以到這裡避難。不過,這項防災地圖的政策是否有被認真執行,以及看不懂地圖的弱勢族群該怎麼辦呢?
第926集
Share
Tweet
:::
主題分類
議題
政治經濟
司法人權
土地環境
國防軍事
民生
食品安全
醫療公衛
公共安全
能源問題
觀察
全球脈動
社福弱勢
青年世代
科學新知
人文
教育
藝術
體育
人物故事
:::
全部議題
政治經濟
司法人權
土地環境
國防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