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的艱難
資源回收系統關鍵人力–拾荒者面臨哪些生存難題?
根據環境部的統計,2023年列冊拾荒者的回收量,占全台灣總量的9%,而清潔隊的回收量占比為10%,兩者幾乎不相上下,而這還不包括未列冊的隱性拾荒者。他們對台灣資源回收有重要貢獻,但勞動環境卻既辛苦又危險,不只回收價格低、工作意外頻繁,還得面臨各種檢舉。
基層回收商關閉消息頻傳 為何經營困難?
九○年代環保意識抬頭,加上回收政策推廣,基層資源回收廠一度蓬勃發展,但近年來卻頻頻傳出關閉的消息。2023年2月,位於台北市萬華區寶興街,經營超過50年的回收廠,不敵壓力,停止營業,引起關注。
回收廠業者坦言,收起來的原因最主要應該是環保局吧!它是管理單位,但沒有來協助,反向聯合會勘,透過都發局勒令停業,召開協調會也沒有用。
根據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自治條例規定,回收廠只能開在保護區、工業區及農業區。不過,寶興街回收廠早在法規頒布前,便已成立。
看守台灣協會祕書長謝和霖指出,簡直就是把基層回收商往都市的周圍趕。現在大台北地區的都市中心、離社區居民近的地方,哪有什麼工業區、保護區。他認為,針對比較中型、大型的回收商這樣要求合理,但是對於基層的回收商根本不合理。
根據「2024台灣拾荒者調查報告」,從事拾荒工作的人,65歲以上者占了總數近7成,其中又以女性居多。寶興街回收廠結束營運後,萬華只剩一間位於西藏路的回收廠。兩個地點相隔兩公里,單程步行近半小時。距離–是消耗年邁拾荒者體力的沉重枷鎖。

環境部提高收購價格 為何多數拾荒者無法受惠?
回收價格低,是拾荒者與基層回收業者普遍的困境。為了改善拾荒者的經濟條件,環境部(環保署)2019年開始推行「資收關懷計畫」。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永續消費回收組科長鍾昀泰說明,從保價收購開始,訂了一些回收物的品項,以高於市價的價格,跟回收業的個體業者收購這些東西,等於說換個形式來給他們一些補貼。
根據環境部資源循環署的統計,2023年列冊拾荒者的回收量占全台灣總量的9%,而清潔隊的回收量占比為10%,幾乎不相上下,而這還不包括未列冊的隱性拾荒者人數。顯示拾荒者在台灣資源回收產業的重要性,經常被低估。不過,要獲得補助,必須要先進行登記。
五角拌共同創辦人廖宏翊坦言,有很多拾荒者在列冊這一關就過不了,一方面可能是因為他們沒有收到這個資訊。另外一部分是,拾荒者會害怕說,如果要跟政府打交道的話,可能需要把個資交出去,像是身分證、銀行帳戶等等。再來是他原本就覺得自己的工作是不太光彩的,不想要人家知道他在做這份工作。

五角拌攜手企業 與拾荒者共創循環模式
每逢星期二和星期五的午後,許多拾荒者會帶著一袋一袋的回收寶特瓶,來到南機場附近的一棟社區大樓。乾淨敞亮的環境,有別於傳統回收廠雜亂的刻板印象。
五角拌共同創辦人施舜仁表示,他們會用三倍的回收價格跟這些拾荒者收購寶特瓶。希望藉由這樣的方式,創造一個企業、拾荒者、NGO(非政府組織)共好的循環模式。
除了經濟困境需要被看見,拾荒者的勞動尊嚴同樣需要被重視。去年七月,環境部長彭啟明受邀參加五角拌舉辦的拾荒體驗,賴阿姨有了和部長對話的機會。
拾荒者賴阿姨向部長彭啟明說:「因為我們做回收,比較占空間、比較髒亂,人家會檢舉,環保局就開罰單。賺不到錢啦!鄰居也感覺很不好看。」
環境部長彭啟明表示:「我們回去再檢討整個體系,是不是能夠再更完善一點點,尤其是剛剛講到一個是費率,一個是體系的健全性。」
隨著時代變遷,關於拾荒者,衍生出許多偏見與誤解。事實是,拾荒者為台灣資源回收產業提供了可觀的貢獻,卻面臨歧視與惡劣的勞動環境。政府推行淨零轉型政策的同時,也不應遺落任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