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0403地震週年 觀光篇
震後花蓮觀光仍未復甦 業者探索新方向【獨立特派員】
花蓮長期以來大小地震不斷,但唯獨0403地震是重創花蓮觀光業最深的一次。2024年花蓮觀光人次降幅達54.29%,近十年之最。究其原因,除了地震芮氏規模達7.2,嚇跑觀光客外,世界級旅遊亮點:太魯閣國家公園也受到衝擊,需要好幾年恢復。這讓倚重自然資源的花蓮觀光業驟失吸睛優勢。許多外國團客,例如郵輪直接取消花蓮港停靠點。迫使花蓮觀光業者重新思考,花蓮還有哪些在地風土人情可體驗。

驟失世界級景點
「好爽喔,現在都沒車。你看,剛鋪的柏油,以前(地震)都砸得亂七八糟的!」山月村旅館的老闆鄭明岡,人稱鄭村長,開車載著記者進入太魯閣國家公園。
震後一年多處道路已搶修完成,但是愈深入山區,部分道路仍有巨石矗立,還未處理。
鄭明岡20年前拿下太魯閣園區旅宿標案,投標前,由於腹地小、房數少,「每個同行都說做不起來,」鄭明岡回憶,原本以為有兩三個同業一同競標,沒想到根本沒人標。
從事飯店服務業42年的鄭明岡,一開始就主打太魯閣族文創旅館,40名員工全為太魯閣族人。房間僅37間,在一片不被看好的聲浪中逆勢成長。頭5年虧損,「你會感覺愈虧愈少,像蝸牛一樣爬上去,」第七年開始賺錢,即便受到颱風、地震、疫情等影響也很快復甦,近幾年的年營業額約九千萬元。
但這次沒躲過0403芮氏規模7.2強震。「其實那一震,當下我馬上就知道完了完了完了,因為我們太多經驗嘛。」兩顆超過250公分的巨石從山上砸落至旅館園區。所幸當時所有員工加上85名客人全數平安。然而,旅館受損,加上世界級亮點的太魯閣園區多處受創,無奈只能選擇歇業,員工全數資遣。
外國團客,尤其是日本,過往常會通過郵輪停靠花蓮港造訪花蓮與太魯閣國家公園,如今許多郵輪都暫停花蓮港路線,僅剩外國人自由行。

再加上2024年連續三個颱風過境,往北的蘇花公路、鐵路連番受阻,讓觀光業雪上加霜。近十年來花蓮遊客人次約一千萬至一千四百萬(表1),2018年2月6日發生芮氏規模6.2地震,遊客人次降幅11.75%;此次0403降幅高達54.29%,近十年之最。
即便今年春節等連假都難以恢復往昔水準,「(今年過年平均入住)三成、兩成,有史以來最慘過年,」鄭明岡苦笑。
原住民文化

太魯閣擁有大理石峽谷,景色獨特,在旅遊市場具有競爭力。再加上太魯閣族文化,「歐美客人他們沒有想到台灣也有這種紋面的(文化),他們以為只有紐西蘭毛利人有 ,」鄭明岡觀察到國際旅客的偏好,也讓他更有信心主打太魯閣族文化路線。
過去山月村活動常帶領旅客體驗太魯閣族的口簧琴、木琴、射箭及歌舞等活動,因為獨特的地方文化才是有別於其它名勝景點吸引旅客的關鍵因素,但這卻是台灣業者的弱項。「像很多地方(的旅宿)做得太歐化 ,可是真的老外他寧願去住愈在地、愈本土特色的(旅宿),」鄭明岡觀察。
花蓮當地部分國小國中設有太魯閣族的文化課程,許多太魯閣族孩子從小學習相關樂器與歌舞,「說實在以前覺得很不自在,長大後發現,原來這個東西對大家這麼有吸引力,原來有發光發亮的機會」前山月村旅館員工宋育騰說,現在更懂得欣賞自己族群的文化之美。
宋育騰在山月村工作約五年,目前與同為山月村員工的黃偉帆、許曉芬一起留在花蓮新城鄉開餐廳打拚,並取名「山下村」。三人資歷最短5年、最長15年,從櫃檯、餐廳、活動到場地修繕等都有豐富經驗。
身為太魯閣族的三人,1月17日開張的餐廳主打原民風味餐,「我想自己做生意,創造自己的價值。」宋育騰表示,由於有山月村的旅宿經驗,再加上曾經擺攤過,餐廳的成本與營運較快上手,甚至軟硬體裝潢與圖騰等都自行包辦。他指著餐廳一張長520公分的桌子笑說:「這張木桌請人估價要1萬2千,我自己買材料做1千元有找。」
大多數山月村的員工都有豐富的旅宿服務經驗,在大缺工時代不難找到工作維持生計,「我說我訓練出來的員工去每個飯店應徵,絕對會上,把他們當寶,結果他們都回報:應徵上了,可是不通知報到,因為花蓮生意不好,」鄭明岡表示,即便有豐富經驗,卻必需離鄉背井到外縣市打拚。像宋育騰三人這樣留鄉開業打拚是少數。
有些員工則是受傷至今無法工作。
47歲的李雅琴拿掉手臂吊帶,露出手上的縫補傷痕,皮膚裡是自費十幾萬元裝的支架,以利骨折後復原。地震當下,李雅琴在太魯閣國家公園騎機車,山上滾落的石頭砸中他,機車摔到谷中,他人則摔到地上,「就一直砸一直砸,我心裡想完了完了,可能回不了家了,」李雅琴心有餘悸的回憶當時的狀況。
所幸李雅琴當時看到「一道光」,在滿天塵土中指引他走向隧道,被一家庭開車送至醫院救治,至今他仍不知道那道光從何而來。李雅琴第六根肋骨斷裂、左手骨折,以及右大腿骨折後,脂肪瘤合併脂肪壞死,今年動手術清除。
李雅琴原本在山月村擔任餐廳外場20年,是旅館元老級員工。無奈震後近一年,身體仍未完全康復,甚至需要尋求身心科。「晚上都睡不好覺,只要聽到咕嚕咕嚕的聲音(類似地震當下的天搖地動的聲音)就會大叫,」採訪過程一度哽咽道:「我一直想要工作,」他極度渴望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
如何面對震後創傷是必修學分。宋育騰回憶,地震當天自己是九點的班,但不知為何睡不著,便提前上班,將近七點抵達山月村,「按照原來的班表,地震當下我可能在太魯閣園區的路上。」躲過劫難後,他就告別計畫型生活,「我以前都是活在未來,沒有活在當下;地震後,今天能做什麼就盡力去做,不想做什麼就不做,累了就休息,不累就去動。」
鄭明岡至今仍未放棄重啟山月村的想法,「我捨不得這些孩子。」鄭明岡表示,也不想放棄以文化為底蘊建立起的品牌。
移民文化

花蓮有當地太魯閣族的原住民文化,也有豐富的移民文化史。
像是花蓮新城天主堂,大門前是鋼筋混泥土的鳥居,後頭一排石燈籠及守護神社的靈獸狛犬,此地原是日本神社。1896年(明治29年)12月駐守新城分遣隊一名士兵欺辱玻士林社的少女,引起原住民族憤慨,殲滅13名日軍。日本人在此地立起「殉難將士瘞骨碑」的紀念石碑,至今仍在,成為日治時期台灣東部首次有原住民抗日行動的歷史見證。
另一頭的吉安慶修院則是台灣保存最完整的日式佛寺,移民者來自日本四國島,宗教隨日本移民者進入花蓮。強震後,院內部分神像與建物受損,由於縣定古蹟必須遵守嚴謹的修護流程,至今尚未完成。
尚未復甦的還有遊客人數,慶修院近十年遊客人數,落在20萬至30萬之間,2024年直接腰斬。因此資遣幾位員工,吉安慶修院執行長陳義正苦笑表示,團隊甚至做起副業賺工資,「慶修院的庭院平日都是我們自己維護,所以就告訴親朋好友,若有庭院修護需要可找我們,」颱風後,樹木大量傾倒,又增加移樹的副業項目。
花蓮遺留下的這些據點是漢人、原住民、日本移民、歐洲移民及其宗教交織出的移民文化。若與原住民聊天會發現,有些原住民的父親是山東人(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祖父母是日本、荷蘭或其他歐洲國家的移民者。
海洋文化

花蓮面向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海上日出的絕美景色,讓七星潭成為旅客來花蓮的必遊景點。但七星潭原為漁村,由於花蓮依山傍海,從山上沖刷至大海的營養鹽,吸引隨黑潮洄游、中途在台灣東部海域短暫休息的魚兒們,自日治時期發展出「定置漁法」的捕魚歷史。
來自台北的黃紋綺,外公家就是從事定置漁產業。兒時寒暑假,七星潭是他的遊樂場之一。黃紋綺解釋,定置漁法是將魚網固定在海中,魚可自由進出網子,並不是人主動抓魚,所以很看天吃飯,
一天大概收網三至四次,收網方式也有特別,「漁民會用塑膠漁閥衝浪去(捕魚船隻旁)載漁獲,這也算我們東部這邊很特別的方式。」第一次收網約在早上六點,下午約在三、四點,「配合這邊傳統漁市場的早市跟午市,」黃紋綺解釋。
黃紋綺幾年前創立推廣食魚教育及永續海洋的公司「洄遊吧」,透過體驗活動,例如出海、食魚撲克牌與桌遊等方式,結合觀光旅宿及教育單位業者,讓遊客體驗東部獨有的海洋文化。然而,0403震後,外地觀光客掉了八成。
黃紋綺坦言,地震讓自己與部分觀光旅宿業者重新省思,「過去我們太倚賴自然資源,沒有了太魯閣,那來到花蓮還可以玩什麼樣深度的東西」。
補助能撐多久
震後行政院推出「花東團體旅行振興方案3.0」。
觀光署補助自由行,不分假日每房一晚補助一千,第二晚補助一千五。旅社團客每晚獎勵兩萬,並推出寵物與無障礙旅遊獎勵方案。外國團客也有第二晚兩千,第四晚四千元的獎勵。
文化部則推行1200點文化幣,限定花蓮藝文消費。農業部推出250元農粉幣,鼓勵購買花東農產品。
台灣觀光巴士(簡稱台灣觀巴)今年繼續加碼,享有三折至一折的優惠,一人186就能暢遊花東一日行。
業者認為短期補助如同及時雨,也留住在地縣民的消費。「縣民原本要去外地玩,現在改留在花蓮,讓花蓮業者有點錢可賺,」陳義正觀察。
花蓮縣府編列十億元預算,發給每位縣民三千元振興券,從2024年10月12日開始,於2025年2月底結束,再加上中央與地方政府住宿補助。目前擔任美侖大飯店顧問的鄭明岡觀察,「很多人覺得兩千塊就住到五星級飯店很划算啊,」他表示,業者不可能因此賺錢,但能少賠一點。


2024年國人出國人次約1600萬人(表2),已回復到疫情前的水準。日本位居國人旅遊首選(表3),占比35.65%,其次是中國、韓國,越南 泰國緊追在後。「其實我們要競爭的不是只有國旅,還要跟周邊的日本、 韓國及東南亞國家競爭,」黃紋綺觀察。
即便全球通膨、物價飛漲,2023年國人出國,每人每次平均消費支出仍有新台幣60481元,顯示台灣人並非花不起。
「例如業者偏文化內容類的優化,可以優先得到補助,」黃紋綺建議,文化需要長時間累積,政府若發展主題性的補助,有助促進觀光產業升級,才能與其他國家競爭。
「我覺得要認命但不妥協,」宋育騰認為,大自然給予的震撼,渺小的人類只能認命;但是,「我們不會對文化也好、自己的人生也好,我們不會對這種事情妥協,」他說,面對挑戰就是迎面而戰,「我們太魯閣族有這樣的野心。」
這種態度或許也是政府與花蓮觀光業者所需要的,地震迫使大家重新檢視觀光產業三大核心:自然資源、在地文化、交通韌性,如何重新出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