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的另類健身房
衰弱族群的大重量訓練,醫師力推逆轉衰弱
結論先講
一般人認為衰弱患者應該靜養休息,但屏東潮州一位醫師卻反其道而行,專門讓這些患者進行大重量訓練。這位身兼健力選手的林永昌醫師發現,透過刺激健康肌肉分泌激素,竟能修復受損部位。許多在傳統復健中看不到效果的患者,在這裡卻有了驚人改善。這套全球首創的訓練法究竟如何運作?
顛覆醫界認知 從靜養到肌力激發
位於屏東潮州的這間健身房獨樹一格,不歡迎身強力健者,專為衰弱族群服務,吸引了許多中風、腦傷、脊椎手術、腦性麻痺等患者慕名而來。林永昌醫師具備家庭科醫師、健力選手雙重身份,他將健力訓練調整後,運用於高齡患者治療。這間訓練中心只提供兩項運動:直立撐與臥推,林永昌表示,這兩項運動已能涵蓋大部分的關節與肌肉受力。
有別於過去建議衰弱者暫緩或僅進行緩和運動,林永昌的訓練法不只強調要做主動訓練,更要做大重量訓練。
2020年頂級醫學期刊研究揭示,人體肌肉能分泌超過650種不同激素,具備抗發炎、延緩皮膚老化、幫助血管再生等多重功效。因此林永昌主張應打破舊思維,即使患處需要休息,健康部位仍應持續運動和訓練。慈濟大學體育教學中心專任教授温蕙甄也表示,有氧與阻力運動不僅有助於增加大腦養分如BDNF,也能刺激生長激素IGF促進肌肉生長,增加肌肉量。
而林永昌的訓練法,即是利用健康肌群分泌激素,不僅修復患部,也對即將退化的肢體有益。
如何避免安全風險?
這套訓練法遭醫界質疑,認為其對衰弱族群存在風險。為了確保訓練安全,林永昌團隊發展出完整的防護機制。訓練過程採用漸進式負重,從空槓開始逐步增加重量,護槓人員數量隨之調整。每位患者的手腕、膝關節、臀腿部位都需要專業保護。對於病情較嚴重的腦麻患者,最多需要九名工作人員協助護槓。

林永昌強調,團隊致力於讓無法自主運動的患者獲得肌力訓練益處,同時將傷害風險降至最低。訓練過程中患肢不會直接承受重量,而是透過專業技巧協助患者,讓核心和較健康的肢體出力,避免產生負面影響。
護槓的教練和志工需要精準判斷患者的承受能力,教練姚晏揚表示,對於有膝關節退化的學員,會透過人工輔助提供膝蓋穩定,避免因下踩時的疼痛感,而使患者不敢出力。訓練設計也會盡量避免讓學員在肌肉收縮(向心)和伸展(離心)時出力過多,藉此降低血壓、眼壓、腦壓受到傷害,以及關節過度負荷的風險。
真實案例分享:生命重燃的希望
許多學員在此接受訓練後,見證了生命的轉變。二度中風的藍老伯,腳無力無法行走,曾在其他地方復健兩年卻不見起色。來到這裡訓練一個月後,家屬發現他睡覺時自己會翻身,站立時也比較有力氣。脊椎手術後持續疼痛的戴小姐,醫師原建議進行第二次手術。自109年開始訓練後,她的負重能力從初期50公斤進步至直立撐280公斤、臥推250公斤,疼痛症狀完全消失。
14歲時因車禍腦傷、幾乎全癱的蘇春米,多年來嘗試各種復健治療。來到這裡訓練不到一個月,腦傷導致的左腳張力外翻問題明顯改善,踩地速度加快許多,站立時也更穩定有力,不再需要過多手部輔助。腦傷影響表達能力的她,甚至能流暢對答,讓媽媽驚喜。今年二十歲的小米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在社會上獨立自主地工作,並能像車禍前一樣,重回舞台站著表演長笛。

高張型腦麻的Joy訓練一年多後,原本僵硬緊縮的手腳筋膜打開,站姿從半蹲變得較伸直。用助行器行走時,家屬從需要用力拉住到只需輕扶即可穩定。她訓練後感到全身放鬆舒服,手腳鬆開,睡覺時腳也能伸直。她現在甚至可以穩定地坐在輪椅上,不再需要固定帶或扶手。
專業評估與未來展望
運用重量訓練治療腦性麻痺,這在全球醫學文獻中前所未見的創舉。温蕙甄指出,運動及訓練的好處在於,能讓患者脫離被動吃藥或開刀的治療手段,而能主動參與並慢慢復原。林永昌如今也開始將這套訓練法推廣至特殊教育領域,義務訓練腦性麻痺的學生,期望為他們提供更多幫助。
林永昌醫師結合醫學專業與健力訓練,為衰弱族群的復健開闢了一條前所未有的新徑。這項前所未見的主動訓練法正在突破復健醫學的認知框架,為更多患者帶來重新站起來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