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言論自由嗎?

司法人權
2022得獎
SystemAdmin | 2021-07-28
過去,我們總擔心媒體報導不公正,影響民眾的判斷;網路時代,看似多元,但社群平台也成為另類的媒體總編輯,掌握資訊通路,成為影響民眾認知的關鍵角色。<br /> <br /> 根據統計,台灣人最普遍使用的社群網站,前三名依序為臉書、Instagram、Twitter。臉書身為台灣最多人使用的社群媒體,每個月擁有1900萬的活躍用戶數。<br /> <br /> 不過,臉書是一個深受「同溫層」現象侷限的園地。許多人的關心事件或角度多半來特定社群或自媒體塑造的印象和立場。例如最近大家都很關心的疫情、疫苗,在自己看得到的動態上,很可能只會有類似的觀點。<br /> <br /> 數位時代,人人都有發言權,但是言論自由,真的受到保障嗎?當今的年輕世代,如何看待數位世界的言論自由、又是如何看待各社群平台的演算法、突破同溫層呢?<br /> <q>第709集</q><br /> 文字:<a href="/about" title="在本視窗開啟 關於我們">鄭淑文</a>&nbsp;/&nbsp;攝影:<a href="/about" title="在本視窗開啟 關於我們">劉建邦</a> <p>&nbsp;</p> <br /><br /> <cite>媒體素養獎</cite><br /> <ins>鄭淑文、劉建邦</ins> <p>&nbsp;</p>

 

臉書身為台灣最多人使用的社群媒體,每個月擁有1900萬的活躍用戶數,但卻是一個深受「同溫層」現象侷限的園地。數位時代,人人都有發言權,但是言論自由,真的受到保障嗎?年輕世代如何看待數位世界的言論自由以及各社群平台的演算法,又該如何突破同溫層呢?

 

社群平台亂象頻傳 科技人直言是新國安危機

 

數位時代,網路發達,資訊快速流通。假消息、假新聞也隨之猖獗。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直言,大家都知道台灣是全世界有名,是亞洲新聞自由第一名或第二名,但同時,台灣也是假新聞最多的地方。

 

杜奕瑾以科技人的身分觀察社群平台亂象。

 

杜奕瑾說明,現在一般使用者得到資訊或新聞的來源,就是社交媒體平台。Google加上Facebook,占絕大多數閱聽人主要的消息來源。但有趣的是說,它雖然是消息來源,但它同時也可以選擇使用者看的內容,它也可以依照內容去挑選哪一個排在前面,哪一個排在後面。

 

杜奕瑾認為,平台巨獸濫用言論審查權,用演算法幫閱聽大眾選擇內容,是新國安危機。

 

杜奕瑾告訴獨立特派員,現在全世界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認知安全。這種社交媒體平台不需要為自己的內容負責,但是它又擔任了這些新聞媒體的總編輯。

 

例如台灣的科技防疫新聞,既非假消息、也非仇恨言論,卻全都被下架。社群平台不只成為另類總編輯,也不需要為內容付出成本。

 

資深媒體人黃哲斌分析,以往資訊的詮釋權,幾乎被掌握在少數的媒體管道裡面。但現在的內容創作者面對的另外一個矛盾是,雖然獲取很大的資訊自由,可是相對來講,專業生產者面臨越來越嚴苛的挑戰。

 

探討公共議題卻遭平台「黃標」 創作者面臨什麼挑戰?

 

當吸引閱聽眾目光的社群平台掌握著資訊通路,年輕創作者自行開立頻道,討論公共議題。

 

《圖文不符》共同創辦人張志祺認為,所謂的資料是一種單純的事實,經過有意義的解讀之後變成資訊,資訊透過內化會變成知識,再透過反覆的行動會變成智慧。他在做的事情,就是想辦法把資訊內化成知識的速度,加快一點點。

 

經營議題性創作頻道《志祺七七》,每天七分鐘討論公共議題,包括YouTube黃標制度的爭議。

 

張志祺說明,黃標這個機制,一般大家在看影片的時候,是看不出來有沒有被黃標的。黃標就是YouTube覺得這部影片可能不太符合一般廣告商想要的東西,所以會影響到一些內容的推播。

 

被列為黃標的內容創作者,還有就讀性學研究所,以推廣性教育為主的YouTuber超直白。

 

性學教育創作者超直白表示,很多人都對性學所有誤解,但其實性學所就是專門朝性治療、性諮商跟性教育去發展的。

 

為社會大眾分享性學相關知識,但因為涉及成人議題,超直白大部分的創作影片無法獲得收益。

 

性學教育創作者超直白告訴獨立特派員,他的頻道全部都是黃標,沒有一支影片是綠標。當有一些破百萬觀看次數的影片,大家就會覺得YouTuber很好賺,但其實這些都沒有錢的。

 

真假訊息快速流通 社群媒體如何影響大眾?

 

掌握傳播管道的節奏,面對既有的限制,數位世代也有應對之道。

 

《圖文不符》共同創辦人張志祺分享,閱聽人要拓展接收資訊的管道。在他的成長過程,或是《圖文不符》團隊的成長過程當中,都是很大了之後才開始接觸社會議題。可是社會議題的討論,應該要在更早的時候開始,那個東西對思想的啟蒙是有幫助的。

 

社群媒體的獨大、壟斷、以商業利益為出發點,社交平台很難中立。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坦言,在社交媒體平台上,只要有錢買廣告,聲量就可以不斷提高。在商用社交媒體平台上,基本上誰擁有這個社交媒體,誰就是神。

 

以前,打開報紙看新聞;現在,可能是打開電腦網路看看世界發生了什麼事。社群平台對閱聽人的思考或認知上產生的影響,是數位時代的每個人都需要時刻省思的關鍵議題。

 

(※鄭淑文 劉建邦/採訪報導)

 

(※本則影音報導為第48屆曾虛白先生新聞獎–媒體素養獎得獎作品)

 

HD 觀看人數x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