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戒嚴後 – 政治社會撕裂

全球脈動
文字:楊虔豪
攝影:羅盛達
AdminAdmin | 2025-06-25
南韓總統大選出現政權輪替的關鍵,是去年12月3日,當時的總統尹錫悅,突然發動戒嚴,引發海內外輿論譁然。<br /> <br /> 發動戒嚴,代表國家處於被攻擊或重大災變的緊急狀態,尹錫悅發布戒嚴的理由,卻是在野陣營持掌多數的國會,杯葛政府預算與人事案,導致「國家癱瘓」。在野陣營則反駁,檢察官出身的尹錫悅,完全忽略與反對派的對話,並多次否決國會通過的多項法案,當中包括對妻子金建希的獨立調查。<br /> <br /> 尹錫悅的作為逼得在野陣營使出極端手段應對,而政治上的激烈對立,也延伸至民間。《獨立特派員》獨家專訪了南韓執政黨黨魁,還有最初建議國會動員解嚴的在野黨議員,也在街頭目睹到南韓的意識形態撕裂。<br /> <br /> <q>第908集</q><br /> 文字 <a href="/about" title="在本視窗開啟 關於我們">楊虔豪</a>&nbsp; 攝影 <a href="/about/MTM" title="在本視窗開啟 羅盛達">羅盛達</a>

朝野鬥爭不斷升溫,政治對立撕裂南韓社會!

結論先講

2024年底,南韓政局劇變,一場突如其來的戒嚴令,不僅癱瘓國會,更引爆一連串政治對立與社會對抗。從總統尹錫悅宣布戒嚴、到憲法法院罷免其職務,再到2025年總統大選,南韓歷經一場憲政與民主的極限考驗。這場風暴揭示出的,是假訊息蔓延、政治對話失靈與社會情緒極化等深層問題。

戒嚴風暴的始末

2024年12月3日晚間10點20分,南韓總統尹錫悅突然發布緊急戒嚴,消息傳出後,國會遭警備隊封鎖,軍隊也隨即進駐。共同民主黨國會議員金翰奎表示,最初以為是假新聞,直到驚覺事態嚴重,隨即在議員群組中呼籲,根據《憲法》規定,國會有權要求解除緊急戒嚴,要求議員立即前往國會議場。

當晚,包括國會議長禹元植在內的多位議員翻牆進入國會,職員與黨工則利用障礙物封鎖出入口阻止戒嚴軍進入。民眾也無視戒嚴禁令,在國會前集結抗議,高喊「逮捕尹錫悅」等口號。最終,190名在場議員一致通過解嚴決議,戒嚴於凌晨1點03分解除。
 

一張含有 室內, 牆, 瓶子, 大廳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經過190位議員表決,戒嚴令於三小時內解除。(圖/獨立特派員)


檢警隨即展開調查,包括國防部長金龍顯在內,軍警界共10人遭到逮捕。多人供稱尹錫悅曾指示要將朝野領袖與國會議員「一網打盡」,引起輿論譁然。

事後,南韓國會在12月14日表決通過尹錫悅彈劾案,地方法院則於1月19日發布對尹錫悅的拘票。然而,擁護尹錫悅的群眾無法接受判決結果,闖入法院砸毀設施,並攻擊警察和記者,導致139人被捕。

 

政治對立的根源與激化

尹錫悅宣佈戒嚴的背後,是長期「朝小野大」累積的政治對立。自2022年尹錫悅上任以來,尹錫悅屢次否決國會通過的法案,兩年半期間行使24次否決權,遠超歷任總統,否決的案例包含阻擋梨泰院慘案的真相調查特別法。金翰奎直言批評尹錫悅無視國會權限,對國民情緒毫無體察,也從未嘗試與在野黨協商。

為了反制法案頻遭否決的處境,在野黨發動22次官員彈劾,透過刪減預算進行政治對抗。對此,執政黨國民力量國會議員金龍泰認為,共同民主黨濫用多數優勢發動彈劾,已對南韓民主體制造成危機,並直指黨魁李在明應負全責。

政治學者指出,尹錫悅與李在明分別為檢察官與律師出身,缺乏協商與對話經驗,且保守與進步兩派的側翼力量衰退,使政治對立轉向國民力量與共同民主黨對抗的「零和遊戲」,造成選民情緒兩極化。梨花女子大學斯克蘭頓學院教授余成振指出,選民不再以政策或理念為依據,而是讓對立情緒主導政治傾向,對立場不同的政黨走向無原因的不喜歡與厭惡。

 

假消息傳播與極化現象

社會情緒的撕裂,也反映在資訊傳播與網路言論中。兩大陣營支持者每週舉行集會,展現截然不同的政治立場。反尹錫悅集會參加者李成昊表示,不能接受尹錫悅作為內亂禍首卻仍未被逮補,這是他走上街頭的最大原因。

而擁護的群眾歷經尹錫悅被國會彈劾與逮捕,情緒更為憤怒激昂,高舉著要求讓尹錫悅復職的標語,現場頌唱的歌曲也具極高的排他性。極右派網紅申惠植直播主聲稱有國會議員靠選舉舞弊當選,不僅支持尹錫悅逮補這些議員,更期待發生二次戒嚴。
 

一張含有 服裝, 人的臉孔, 人員, 男人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尹錫悅的支持者高舉「YOON AGAIN」標語。(圖/獨立特派員)

 

儘管法院駁回126件選舉舞弊相關訴訟,但相關陰謀論仍透過網路持續擴散。尹錫悅更在彈劾案表決前兩日的電視談話中,與網紅言論呼應,提及「北韓駭客攻擊選管會」與「(選舉的)電算系統不可信」。

傳播學者指出,直播主透過「超級感謝」等捐款機制,獲得可觀收入,持續散布不實資訊,形成惡性循環。慶熙網路大學媒體影像宣傳學系教授沈榮燮憂心,南韓目前缺乏對這類「從業者」的責任規範與罰則,難以制衡假訊息擴散。

 

司法審判與政治重整

南韓憲法法院最終在2025年4月4日,對尹錫悅戒嚴涉及內亂的彈劾案作出宣判,8名法官不分立場一致投下罷免贊成票。南韓憲法法院代理院長文炯培指出,尹錫悅發布戒嚴已背叛民主共和體制下的南韓國民信任,侵害國民基本人權。

高麗大學教授法學專業大學院教授車珍兒表示,法院認定尹錫悅發布的戒嚴並未符合法定程序與要件,且具有明顯妨害國會活動的意圖。然而,她也指出審理過程倉促,恐導致未來刑事審理與憲法判決出現落差。

而隨著尹錫悅遭罷免,保守派再次面臨信任危機。朴槿惠和尹錫悅兩任總統先後被彈劾,重創執政黨國民力量形象。國民力量代理黨魁金龍泰坦言,選民可能將政黨視為擁護戒嚴的一方,因此他主張重新界定與尹錫悅的關係,並公開表示戒嚴是錯誤決策。

儘管尹錫悅在選前兩週脫黨以擴大支持基盤,卻引發極右派反彈。最終,進步派候選人李在明在總統大選中勝出,創下進步派歷來對保守派最大差距的勝選紀錄。
 

一張含有 服裝, 人員, 文字, 男人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尹錫悅彈劾案通過後,南韓大選由進步派共同民主黨的候選人李在明勝出。(圖/獨立特派員)

 

新政府亟需重建民主共識

這場自戒嚴開始引爆的政治風暴,不僅動搖南韓的民主根基,也揭露出制度設計的脆弱與社會對立的深層矛盾。從國會對抗到網路戰場,從法律攻防到群眾運動,南韓經歷一場橫跨政治、媒體與司法的重大考驗。

如何修補社會撕裂,重建民主共識,成為南韓政治的當務之急。在資訊爆炸與政治極化的時代,對話與信任,或許是最難的課題,也最迫切的重建基石。
 

HD 觀看人數x 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