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報導

  • 專題

    南韓社會議題

    目前南韓獨立檢調小組,準備當面偵訊總統朴槿惠,來釐清他在世越號船難期間的行蹤和親信干政的詳情。而獨立特派員也觀察到,在國會通過朴槿惠彈劾案前的民調顯示,朴瑾惠在20-30歲支持度為0%,是所有年齡層中最低的。 這些韓國年輕世代不滿總統的主要原因,包括了特權濫用、經濟狀況不佳、還有沉重的課業壓力加上高失業率。讓韓國青年世代自嘲現在是身處地獄朝鮮,甚至形容他們現在是戀愛、結婚、生子、人際關係、買房、夢想、希望都要通通拋棄的「七拋世代」,而這也反映出南韓政府對青年政策的不用心。

  • 專題

    共享這條路

    從2013年國際叫車平台Uber進入台灣後,引發各種爭議,至今仍在延燒,這也讓台灣社會正視像是Uber、Airbnb等共享經濟衍生出的種種缺失。包括無法可管、衝擊台灣的法令制度、安全風險無法掌控、以及如何課稅等問題。 不過除了Uber、Airbnb,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國際共享平台,台灣這幾年也陸續發展在地的共享品牌,共享的項目也相當多元,例如共享停車位以及共享家電等。然而,在這條新興又具備爭議的共享創業路上,這群新創業者會遇到哪些問題?台灣的共享經濟該如何發展自己的經營模式?

  • 專題

    航空爭議題

    65年歷史的復興航空,上週無預警停飛,董事會後更直接宣布解散,引發各界譁然。一時之間旅客無機可搭、旅行社更是手忙腳亂緊急更改行程,消費端的問題不斷。而一千七百多名員工面臨失業,要得到多少遣散費,現在也充滿變數。 這一連串停飛到宣布解散的過程中,政府在其中監督管理的角色有沒有改進空間?而台灣民航業從這起事件又可以學到什麼教訓? 過去空服員和機師因為特殊的工作型態及相對優渥的待遇,一直名列年輕人就業的熱門選項,但曾幾何時,航空業因為長程飛行的特殊需求,卻也因此造就了多少血汗勞工。獨立特派員追蹤實際案例及法規面,來探討這場航空業的高空革命。

  • 專題

    半島和與平

    北韓在金正恩領導下全力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但是饑荒、貧困、專制極權、核武飛彈試爆,種種負面形象也如影隨形,形塑著國際社會所認識的北韓。 因為國際制裁,北韓不得與他國通商貿易,北韓人不得赴海外打工,於是「觀光」成為北韓賺取外匯的重要管道,每年有超過五萬名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基於好奇心,前往北韓旅遊。這樣的體驗,究竟有幾分接近真實呢?透過觀察這個國家的最新樣貌,來了解接近真實的北韓。

  • 專題

    前瞻的代價

    《八千億博未來》 根據朝野角力後的版本,前瞻建設一共有七大項目,包含城鄉建設、水環境、軌道、數位建設、綠能、改善少子化及食安建設,不過這七大領域到底有沒有前瞻性?能不能改變台灣人民的生活都倍受外界質疑。獨立特派員從各個領域實際檢視這個攸關全台未來的法案,首先就從這八年八千億的特別預算看起。 《綠能本色》 根據台灣的條件,太陽光電和離岸風力是最主要的兩大方向,其中太陽光電要達到20GW,而離岸風力要達3GW,綠能可說是前瞻基礎建設的重要工程。其中要在台南高鐵特定區蓋一座沙崙綠能科學城,就佔了綠能經費的四成。究竟這座綠能科學城最主要是做什麼?台灣要發展綠能重要關鍵在哪裡?前瞻綠能計畫到底有著什麼樣的問題呢? 《我們要捷運》 這次前瞻建設中,新竹市也提出環線輕軌的計畫,而在基隆到台北之間,還計畫引進國外結合傳統鐵路既有路線的Train-Tram系統,到底這些系統要怎麼蓋?可不可行?還有蓋了之後養不養得起恐怕才是最需要關心的重點。 《高雄軌道》 前瞻計畫通過後,高雄將有更多軌道建設推動。總體來說,高雄已經有兩條捷運。正在施工的有輕軌,未來還有捷運往北延伸與黃線。究竟高雄現在如何規劃?已經營運的高捷又帶來哪些啟示? 《水的明天》 在前瞻計畫中的水環境建設,總共超過2500億的經費,包含水與發展、水與安全、水與環境三個大項。不過仔細檢視這些項目,大多仍屬於基礎建設,社會所期待的前瞻性項目,反而編列的不多。如何透過政策鼓勵再生水發展,將為下一個世代的水資源找到解答。 《汪洋中的未來》 台灣每次颱風或豪大雨來襲,淹水就成了許多縣市的最痛。都市水患已經是近年來全世界的治水難題。不過近年來有一種海綿城市的概念,不斷被提及,而透水性鋪面,就是海綿城市其中重要的一環。近年來豪大雨越來越頻繁,該如何與遽變的年代共處,前瞻計畫的治水思維,需要納入更多彈性的思考

  • 專題

    舊衣去哪兒

    換季了,您是怎麼處理不穿的衣服呢?大多數人會整理打包後,投入街頭巷尾的回收箱。長久以來,我們對這些被我們丟入回收箱的舊衣有一些既定的想像。例如這些自己不穿的衣服會被送給慈善團體為窮苦人寒冬送暖,或是送往遙遠的非洲,而非洲當地孩童穿著台灣學生制服的畫面,一直以來便與公益畫上等號。 但其實舊衣回收在台灣,早已自成一套商業運作模式,真正做資源分配的是環保回收商,他們將舊衣分級,在傳統市場廉價販售,也外銷到第三世界國家。早期舊衣還能賣到對岸,但這幾年中國經濟崛起,反倒還成為台灣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對手。 利潤不如以往,加上垃圾處理費提高,舊衣沒有再利用的價值,就變成了沒有人要的垃圾。這個現象,在都會地區的民眾可能還感受不到,但是在中南部,這幾年已有業者因為不敷成本,決定跟政府毀約,撤掉回收箱,不收舊衣。舊衣變垃圾,將來往哪裡丟?

  • 專題

    年金改革進行式

    蔡英文總統在本週六就職滿週年。一年前,蔡英文總統提出年金改革勢在必行,經過民意激戰論辯,反改革團體多次陳情抗議,最近終於進入下半場的修法關鍵期。前兩週,公務員及公校教師的退休撫卹法草案,率先在立法院完成初步審查,最快再一個月可能三讀通過。 緊接著,勞退及政務官修法都陸續登場。公教人員福利如何縮減,不僅關係著退休者的權益。如何讓年金不破產,也連動著公僕們將來領不領得到退休金。數百萬的勞工也在觀望,公教年金的調整幅度,可能對照出勞動者的未來期望值。來關心公教鐵飯碗的年金改革進行式。

  • 專題

    台青西進之路

    中國龐大的人口紅利,市場商機潛力無窮,很多台商在對岸都有設廠投資。不過,以往如果沒有雄厚資本,很難在市場立足,近十年,中國經濟飛速成長,台灣有些人也選擇到中國工作。而在2015年之後,越來越多年輕人直接跑到中國創業,因為中國總理李克強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雙創政策,提供很多創業誘因,要激發年輕人的創業熱情。 在中國各地興起許多孵化器,專門協助青年創業。不只提供住宿,有專人輔導,協助創業青年建構人脈、熟悉市場。當然還提供最重要的創業資金,辦公室也免租金,直接拎包即可進駐。其中,在東莞有兩個80後的台灣醫生,他們放棄高薪,到中國創業養魚,以科學化管理,不使用抗生素的方式,協助漁民從事健康養殖,一起來看看他們的故事。

  • 專題

    核去何從

    日本核災食品到底應不應該開放進口?吃了有沒有問題?這些爭議從去年11月到現在,已經吵了兩個月。民眾或許不是很了解,日本311大地震過了五年,福島鄰近五縣市的輻射汙染,究竟還嚴不嚴重。但是大家卻很清楚,要不要開放這些在健康風險上有疑慮的食品輸入,背後有來自日本政府的關切,以及WTO的經貿壓力。 即使政府宣布暫緩開放,先做好風險溝通再說。即使少了五縣市的供給,台灣對日本食品的消費需求不減,反而大幅增加,為什麼還必須做進一步的開放?這是一道「全民健康」與「國際貿易」的選擇題嗎?政府要怎麼解答?

  • 專題

    血淚巴士

    觀光產業因為陸客團減少面臨的挑戰與轉型還沒解決,七月十九號,國道二號發生陸客團火燒車意外,更讓許多旅遊業者覺得雪上加霜,這場陸客火燒車意外造成26人死亡,事發至今,檢方還在釐清事故原因,不過從車體安全到駕駛的身心狀態,都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到底在陸客團的產業生態下,遊覽車駕駛的工作出了甚麼問題,獨立特派員實際跟著一位遊覽車駕駛,了解運將們載團體客工作的實況,以及他們面對的困境,除了運將的工作狀態,遊覽車本身的安全如何把關,我們也要帶您一探從進口底盤,到打造出遊覽車的過程,來看看產業及政府,如何從車的安全及駕駛的工作狀態著手,來降低遊覽車意外。

  • 專題

    體檢交通

    台灣交通議題 綜合整理報導

  • 專題

    核去何從

    日本核災食品到底應不應該開放進口?吃了有沒有問題?這些爭議從去年11月到現在,已經吵了兩個月。民眾或許不是很了解,日本311大地震過了五年,福島鄰近五縣市的輻射汙染,究竟還嚴不嚴重。但是大家卻很清楚,要不要開放這些在健康風險上有疑慮的食品輸入,背後有來自日本政府的關切,以及WTO的經貿壓力。 即使政府宣布暫緩開放,先做好風險溝通再說。即使少了五縣市的供給,台灣對日本食品的消費需求不減,反而大幅增加,為什麼還必須做進一步的開放?這是一道「全民健康」與「國際貿易」的選擇題嗎?政府要怎麼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