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報導

  • 專題

    逃離迫害,難民的漫漫流亡路

    在馬來西亞沙巴州,無國籍人士的生存困境極為嚴峻。這些人往往來自巴瑤族、緬甸或其他戰亂與經濟困難的地區,由於沒有國籍,他們無法享有基本的醫療和教育權利。很多無國籍人為了生存,甚至不得不在垃圾山中撿拾回收物品。對於他們而言,如何維持基本生活成為最大的挑戰。幸運的是,一些非營利組織開設學校,提供無國籍孩童受教育的機會,給予他們重拾人生的希望。 同時,隨著緬甸軍事政變以來,數百萬緬甸難民逃往周邊國家,其中不少人進入馬來西亞。隨著難民數量的激增,當地社會對難民的接受度逐漸降低,並且對外來的難民潮產生反感和反彈。這樣的情況,使得難民面臨更大的生存壓力。馬來西亞不僅是東南亞的旅遊熱點,也成為無國籍和難民困境的一個縮影,當地的政府與國際組織如何合作處理這些難民問題,成為東南亞區域政經情勢中的重大挑戰。

  • 專題

    民生之必需,基礎建設學問大!

    民生之必需,基礎建設學問大!

  • 專題

    閱讀習慣改變,出版業面臨巨大挑戰!

    台灣的出版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隨著數位媒體和多元資訊管道的興起,傳統紙本書的銷量逐年下降。線上影音串流、Podcast等平台迅速崛起,使得許多人將閱讀轉向更便捷的數位載具,導致書店與出版業的產值持續萎縮。據統計,台灣出版業的產值已從2010年的367億元下降至目前約200億元,而知名書店如誠品和金石堂也不得不關閉多家門市。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民間和官方努力推動閱讀,尤其是透過讀書會、書展和跨界結合音樂、藝術等元素,來吸引讀者重新關注紙本書。像是台中的中央書局,從2021年起舉辦的讀書會,便成功吸引了許多讀者重新關注經典書籍,並促使多本作品再版。然而,儘管有這些積極舉措,數位閱讀的增長仍是不可忽視的趨勢,讓出版業如何突圍並重新找到生存之道,成為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 專題

    精障者易受歧視,各方支援就業之路!

    工作,是自我實現或在社會立足,很重要的方式。但有精神障礙的人,在求職路上卻比一般人來得困難重重。原因大半來自社會偏見引起就業歧視,導致雇主對於錄取精障者有所疑慮,擔心他們的能力及穩定性,甚至認為他們無法勝任工作。 事實上,很多精障者可以與症狀共處,他們透過訓練累積經驗後,不但能穩定發揮他們的工作能力,還能成為職場上的好幫手。獨立特派員記者帶您來看幾位精神障礙的朋友,他們透過庇護工場、機構和學校的協助,一樣能融入社區,踏穩就業之路。

  • 專題

    台灣歷年法規倡議與修法進度追蹤

    台灣在法規倡議與修法進度方面,面臨多項議題的挑戰與改革需求。從最近的自然災害如山陀兒颱風的停班停課問題,揭示了「颱風假」的必要性與爭議;到都市發展與商業規範的衝突,像是台北中山商圈的土地使用爭議,這些都凸顯出台灣在法規設計與執行上的不平衡。此外,少年犯罪處理制度也受到關注,民間團體對現行《少年事件處理法》的呼籲修法,特別是前科塗銷的問題,引發社會討論。離婚與贍養費問題則突顯出台灣民法規定未跟上現代社會需求,婦女團體更提出了修法的呼聲。 而環保方面,台灣的海洋法規,雖然在2019年已通過海洋基本法,但相關法律仍未全面完成立法,對於過度捕撈與海洋資源保護的挑戰依然存在。同時,職業安全問題也引起關注,尤其是營造業的工地安全文化與職災頻發,促使地方政府推出針對性安全措施以減少工災發生。最後,台灣的司法改革也進行中,國民法官制度的推行,讓更多民眾能參與刑事審判,進一步提升司法透明度與民眾信任。這些議題表現出台灣在法規修訂和更新方面的努力,儘管仍有不少進展空間。

  • 專題

    台灣重大水災啟示錄

    台灣每年都面臨極端氣候帶來的重大水災,像是今年七月的凱米颱風,強降雨重創中南部,尤其是高雄平地的單日累積雨量超越了2009年的莫拉克風災,並引發了滯洪池無法有效發揮功能的問題,顯示出台灣現有的水利設施面對極端氣候挑戰的脆弱性。台南、嘉義的豪雨也造成堤防潰堤,農田與畜牧業損失慘重,台南災損金額高達三億五千多萬。雖然政府已經投入巨資進行治水工程,但隨著氣候變遷與極端天氣的頻繁發生,現有的防災設計與工程標準不再能完全應對如此劇變的天災。面對未來,我們該如何提升水利基礎設施,強化防災能力,才能更有效應對日益嚴峻的水災風險,並減少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

  • 專題

    特搜|回家路好難,交通資源分配的複雜課題

    台灣的交通資源分配面臨諸多挑戰,尤其在面對天災或極端氣候時更顯脆弱。蘇花公路作為花蓮與北部唯一的聯外快速公路,近期因地震與持續餘震造成多處路段損毀,並且暴雨引發土石流,導致部分路段管制通行。這不僅影響了居民的返鄉,還衝擊當地的經濟活動,令其未來的交通規劃成為焦點。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南橫公路,該路在經歷了2009年莫拉克颱風後的13年修復,雖然在今年全線有條件開放,但隨著交通事故頻發,凸顯出路線維護的高成本和大自然的不穩定性。此外,觀光的增長也帶來了與環境和當地社區的衝突,使得交通規劃和資源分配變得更加複雜。如何在面對極端天氣、土地脆弱性和地方發展的需求之間找到平衡,並確保交通運輸的永續性,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

  • 專題

    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人類將面臨什麼挑戰?

    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已經不再是遙遠的威脅,而是現實的挑戰。隨著巴黎氣候協定中將升溫控制在1.5˚C的目標岌岌可危,台灣也面臨嚴峻的升溫影響。根據最新的國家氣候變遷報告,預計到世紀末,台灣的氣溫可能上升多達4.5˚C,帶來更乾旱的乾季、更濕潤的濕季,並使颱風降雨增強35%。海水溫升和海平面上升將威脅西南沿海的土地,若不加速減碳,最壞情況下海平面將上升1.75公尺。這些變遷不僅會影響台灣,全球範圍內的極端天氣已經成為常態,從熱浪到洪災,農業生產已經受到重創。 在台灣,尤其是台北盆地,熱島效應越來越嚴重,都市中心的高溫已經達到50度,並向郊區蔓延,這樣的情況迫切要求我們提早做好應對準備。加上聖嬰現象的來臨,台灣的颱風強度可能增強,冬天將變得較暖,春雨可能增多,極端天氣頻發已成為常態。而在全球範圍內,北極地區正以四倍的速度升溫,這一現象不僅改變了生態,也使得北極航道成為大國爭奪的焦點,顯示出氣候變遷對全球政治、經濟的深遠影響。 這一切突顯了人類面臨的困境:我們在爭奪資源的同時,卻正在失去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氣候變遷的影響已無法忽視,無論是台灣還是全球,各地的科學家和政策制定者都在積極探索應對之道,這片融化的冰原與我們的未來息息相關。

  • 專題

    大巨蛋開唱,準備好了嗎?

    大巨蛋園區在台北東區的繁華都心,附近被商辦大樓包圍,更是全球獨有的下沉式建築,草皮層位於地下10.5公尺深,興建過程引發許多公共安全疑慮,至今都還沒完全釋疑。原本辦比賽時,頂多4萬民眾入場,未來開演唱會,將增加到5萬5千人,場館的安全禁得起考驗嗎? 演唱會燈光暗、設備多,還可能有各種特效,民眾處於亢奮狀態,更增加混亂風險。類似的大型群聚活動的公共安全,攸關生命,必須被首要關注。

  • 專題

    花蓮403地震特輯

    4月3日花蓮發生芮氏規模7.2強震,為25年來最大地震,僅次於921大地震。震央位於花蓮近海,屬逆斷層地震,全台有感,尤其北部地區震度達四以上,民眾感受強烈。地震後,民眾需檢視與補強居家安全。災後道路中斷,影響居民返鄉及當地經濟,特別是花蓮至宜蘭的公路,未來是否應設置常態海上航線成為關注焦點。太魯閣的防護措施在此次地震中幾乎全毀,地貌變化令人震驚,這也讓太魯閣旅遊安全問題引起關注。

  • 專題

    特搜|賴清德、蕭美琴520上任,新政府有

    賴清德、蕭美琴將於5月20日正式就任總統、副總統,但他們將面臨許多挑戰,尤其是在內政方面,立法院成為關鍵。新一屆國會呈現三黨不過半的局面,開啟台灣國會新篇章。立法院不僅是法律制定的場所,也是代表民意的最高殿堂,但長期以來,卻因黑箱操作、議事混亂等問題而形象不佳。新科立委在今年2月上任後,迅速通過《立法院職權行使法》和《刑法》增修條文,引發關注。這些修法擴大了國會調查、聽證權,並新增藐視國會罪,雖然增強了權力,但也引發濫權的爭議。

  • 專題

    菜市場進化論系列報導

    傳統市場在快速發展的時代中逐漸顯得弱勢,尤其老舊環境是普遍問題。為改善現狀,經濟部近日宣布將補助3億元,協助全台29處傳統市場與夜市更新,再造;並已編列21.93億元用於耐震補強。然而,環境改善只是起點,如何轉型以符合現代消費習慣成為焦點。轉型是否能保證效益提升?背後可能存在犧牲。儘管現代購物管道多樣,傳統市場仍保有購物外的人情味和在地特色,但由於購物環境差、攤商缺乏接班人等問題,傳統市場正面臨衰退。經濟部統計顯示,近3年全台關閉91個公有零售市場,占總數超過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