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報導
-
重要 2025-03-11 專題
在勞動之外,更清晰的移工面貌!
對來自異國的移工來說,適應台灣生活並不容易,但有些移工因為熱愛台灣文化而深深融入其中。他們學會台灣的傳統藝術,並將台灣文化與母國文化相互交流。隨著外籍移工數量不斷增長,他們對台灣勞動市場的重要性日益明顯。為幫助移工融入台灣生活,一群年輕人組織提供免費中文課程,並鼓勵移工參加華語文認證考試,提升他們的語言與職業技能。這些來自東南亞的移工,已成為台灣社會的一部分,卻仍常被模糊稱為「外勞」,未被充分理解與尊重。
-
2024-12-10 專題
維護治安與偵辦刑案,警察值勤中!
隨著台灣步入超高齡社會,失智人口逐漸增多,許多家庭面臨長輩走失後無法回家的困境。為此,警政署已通令各地警方重視失智協尋,但尋人過程並非簡單,如何應對失智者、運用相關知識,都是挑戰。警方因此收集個案影片進行檢討並嘗試新訓練,希望未來能與民眾有效配合,減少走失事件,並提高失智者回家的機會。此外,儘管法律授權警察可以開槍逮捕犯人,但在台灣,員警通常不敢輕易開槍,因為開槍的情境充滿不確定性,包括何時可以開槍、開幾槍等問題,且開槍後可能面臨長期司法訴訟和高額賠償,這些因素使員警執法時猶豫不決。
-
2024-12-10 專題
如何守護原住民傳統文化與領域?
原住民千年的文化中,與山林的連結不只是居住,而是分享與共生。尤其狩獵,不僅是日常生活重要的部分,更包含精神層面的意義。但獵人、警察和法庭之間的糾紛,卻不斷上演,打獵孝親的布農族獵人王光祿,甚至被判三年半有期徒刑。台灣法律再次重創多元文化和部落尊嚴,我們要思考的是,現行法律的邏輯,放在原民文化的脈絡中是否合理?
-
2024-12-10 專題
台灣設計嶄露頭角,文創產業面臨哪些挑戰?
台灣近幾年瘋文創,台北、台中、嘉義、花蓮、台南陸續把過去的酒廠、倉庫改造,成立五大文創園區,台南文創上週開園。這讓我們想起今年年初,被柯市府點名假文創的台北松菸,和市府簽下BOT案的富邦與承租的誠品,三方關係吵了好一陣子,現在看來好像已經偃兵熄鼓,但確實一把火照亮了文創的假象,究竟什麼是文創?有文藝氣息的包裝、創新的設計就是文創嗎?
-
2024-12-10 專題
地方政府的財政難題
每年的四月正是各級行政機關編列明年預算的忙碌時刻,緊接著下半年各縣市議會就會進入忙碌的預算審查會期。 不過這幾年台灣不少縣市的財政狀況持續惡化,甚至瀕臨破產邊緣。攸關人民納稅錢的預算,明明從中央部會到地方政府都設有財政監督機制,卻還是有縣市超額舉債,每年財政赤字連連。究竟問題出在哪裡呢?
-
2024-12-10 專題
拚觀光與環境保育的拔河
隨著觀光發展,台灣各地的自然資源和生態逐漸面臨管理與保護的挑戰。例如,一些潮間帶被納入保育管理,需要解說員帶領並收取觀光保育費,然而收費後遊客卻轉向免費的景點,帶來了保育費收取的困難。同樣地,北投的溫泉業發展蓬勃,但酸性溫泉水排放至河川,造成水質酸化,影響生態,學術界和環保團體紛紛要求改善。再如宜蘭南澳地區的沙灘車活動,雖然極受歡迎,但卻帶來環境破壞和生態傷害,並且缺乏相關法律規範,地方政府難以有效管理。中央政府已提出沙灘車管理指引草案,並啟動稽查,但如何平衡觀光發展與生態保護,仍是各界關注的焦點。
-
2024-12-10 專題
他鄉亦故鄉,在台新移民的故事
越南西南部有座被稱為「台灣島」的小島,這裡的居民因為跨國婚姻與台灣建立了深厚的連結。隨著越南女性嫁到台灣尋求更好的生活,當地逐漸成為跨國婚姻的縮影。然而,並非每段婚姻都順利,一些新住民因婚姻或經濟問題,將孩子送回越南,形成跨國隔代教養的現象,並衍生出孩子無戶籍、無法上學的問題。台灣的越南籍配偶人數超過11.8萬,台越新二代逐年攀升,卻面臨著無國籍者的困境,尤其是曾經因婚姻問題而無法獲得居留權的外籍配偶。 這些無國籍者的身分問題,主要來自於過去的國籍法規定,外籍配偶必須放棄母國國籍才能申請台灣國籍,期間若婚姻破裂,可能會撤銷申請,造成無國籍的困境。儘管國籍法在2016年進行修訂,許多外籍配偶仍面臨困境,無國籍狀態使他們無法享有基本的權益保障,且缺乏明確的專責單位提供協助。隨著台灣未來將繼續開放外籍人士來台,如何保障這群新住民的權益,成為台灣社會必須面對的挑戰。
-
2024-12-10 專題
極端氣候時代來臨,氣象預測的二三事!
每年平均有三到四個颱風侵襲台灣,而當颱風還在海上時,因為海上沒有實際觀測資料,目前只能靠衛星來推估颱風強度及暴風圈大小,經常產生誤差,將強烈颱風判斷成中度颱風,首當其衝的就是必須決定是否要上班上課的各縣市首長們。過去放不放颱風假都被罵翻天的情況屢見不鮮,究竟該怎麼做才能獲得更精準的颱風資訊呢?「飛進颱風眼」是科學家們努力的方向。 最近幾年,氣象局雖然跟科技部旗下的颱風洪水研究中心,合作例行性的追風計畫,但受限於噴射機的安全性,只能繞颱風的外圍飛行,暴風圈內的資料一樣蒐集不到。颱洪中心從去年開始,引進一款來自澳洲的無人飛機,進行密集測試。希望透過遙控的方式,在今年颱風季成功穿越暴風圈,飛進颱風眼,讓颱風的預報及防救災體系,都能夠掌握更多資訊。
-
2024-12-10 專題
從歷年重大司法案件,看司法改革的關鍵進程
1997年的白曉燕命案成為台灣治安史上的重大事件,揭開了社會對犯罪被害人處境的關注,並催生了《犯罪被害人保護法》。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法案暴露出許多不足之處,因此在2023年進行了大修,改名為《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並正式上路實施。這部新法擴大了對犯罪被害人從保護到權益保障的範圍,並提供了更全面的服務與支持,包括法律援助、心理重建等。然而,死刑問題仍是社會熱議的焦點。今年,37名死刑犯聲請釋憲,並最終影響他們未來的命運。釋憲判決指出,死刑案件必須一致判決,並要求在兩年內修改多項法律,未來將影響死刑的執行與判決。台灣社會對死刑的支持度依然高,儘管死刑執行人數已大幅下降,廢死議題仍無法達成共識。此次釋憲結果將對台灣的死刑制度產生深遠影響。
-
2024-12-10 專題
毒品成癮容易,戒治難 – 那些關於毒癮的
菲律賓總統杜特蒂點名台灣是菲律賓毒品的來源國,讓台灣毒品氾濫的情況引起國際關切。根據法務部統計,今年上半年執行毒品案件裁判確定有罪人數總計22084人,比去年同一個時期增加11.6%。 更嚴重的是國家衛生研究院調查報告指出,未成年者首次吸毒的平均年齡已降到12.5歲,首次碰毒場所23%在學校,非法藥物近四成來自同儕,我們的青少年幾乎被環繞在一個充滿毒品誘惑的環境中。 不管是什麼原因開始使用毒品,一旦染毒,幾乎像是踏上不歸路。政府各部門雖然大力反毒緝毒,但上癮容易,戒毒難。最近五年來,全台灣監獄裡頭的毒品受刑人比例高達45%,不少人因為吸毒反覆進出監獄。政府雖然大力反毒緝毒,但戒毒是多麼重要,卻又多麼不容易的挑戰。
-
2024-12-10 專題
送愛到遠方,台灣國際援助足跡
緬甸,東南亞最後一個從孤立走向開放的國家,在經歷了超過半世紀的軍事極權統治後,於2016年迎來了民主變革。然而,2021年的軍事政變讓這個國家陷入了內戰,造成數千人死亡,至少150萬人流離失所,人民的生活仍在困苦中掙扎。在這樣的背景下,台灣的青年志工們帶著新南向政策的使命,前往緬甸偏鄉,通過提供教育資源來幫助當地孩子。他們走過艱辛的旅程,來到缺乏資源和師資的華文小學,面對的是貧困與教育資源匱乏的現實。 這些學校的孩子多來自困苦家庭,學習華文成為他們改變命運的重要機會。台灣志工們在教學過程中發現,緬甸的教育資源稀缺,特別是在偏鄉,孩子們不得不離鄉到專門接待貧困學生的學校中心生活。然而,這些學生中心多數經費不足,環境簡陋,無法提供完善的居住條件,且孩子們中有許多來自單親或毒品問題家庭。儘管如此,這些教育資源仍是他們能夠脫離困境、尋找希望的唯一途徑,讓台灣的援助行動成為緬甸偏鄉學童改變人生的契機。
-
2024-12-10 專題
策馬新南向
中美貿易戰開打已長達六年,在美國對外貿易「去中化」的影響下,全球供應鏈移轉,許多跨國企業採取中國加一的策略,也讓東南亞近幾年成為新世界工廠。尤其台商在國際布局改變,以及地緣政治影響,過去的西進,現在則把東南亞變成台商主要的海外投資地。 泰國汽車工業發達,近幾年很多台灣電子產業都已經進駐泰國卡位。除了汽車電子,醫療科技也是台泰合作重點項目。泰國觀光醫療發達,在泰國政府積極推動下,每年約有兩百萬外國遊客到泰國接受醫療服務。泰國和台灣的醫療體系也積極進行合作交流,引進多項台灣智慧醫療科技。 電子科技是台灣強項,東南亞這幾年發展快速,剛好彌補了台灣市場規模小的遺憾,因此積極開拓南向,不論是技術或人才,都有助台灣擴展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