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政府週年 對等關稅戰

政治經濟
文字:邱惠恩
攝影:周明文
AdminAdmin | 2025-05-14
5月20日,總統賴清德就職滿週年,《獨立特派員》將推出系列報導,檢視執政面臨的挑戰。首先在經濟上,前所未有的挑戰就是對等關稅。<br /> <br /> 四月初美國總統川普宣布要向各國課徵對等關稅,歷經一個月,英國、中國對美談判都已經有初步結果,美對中關稅從原本的145%降到30%。台灣面臨32%的關稅,考驗政府團隊的談判能力,到底這波關稅戰對哪些產業影響最大?政府應該如何協助產業升級?<br /> &nbsp;<q>第902集</q><br /> <a href="https://news.pts.org.tw/author/101">邱惠恩</a>&nbsp;文字&nbsp;&nbsp;<a href="https://news.pts.org.tw/author/91">周明文</a>&nbsp;<span style="font-size:1.250em;"></span>攝影

對等關稅戰 台灣調整產業體質的機會

結論先講

川普於美東時間4月2日祭出對等關稅政策,台灣被課徵32%,高於各界預期。學者、專家及業者都表示,高度倚賴出口的台灣經濟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過去常常聽到「產業體質調整」及「產業升級」的口號,真的不能再只是口號,否則在對等關稅的衝擊下,台灣空將從全球競爭隊伍中落隊。
圖1,美國總統川普稱4月2日是「解放日(Liberation Day)」,正式宣布向各國課徵對等關稅,一一唱名重點國家,包括台灣。圖/美聯社

32%的衝擊

美國時間4月2日,被美國總統川普稱為「解放日(Liberation Day)」,宣布要向各國課徵對等關稅,一一唱名重點國家,包括台灣,「台灣把美國的電腦晶片跟半導體都拿走了,美國曾經是這個領域的霸主,我們曾擁有全部,如今卻少得可憐。」

接著川普宣布,台灣的對等關稅是32%。這一數字「其實超過先前一般業界預期的20%左右,」普華商務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李益甄說。

這項消息同時震撼商業界與政治界,「我真的差一點昏倒,」行政院長卓榮泰在記者會上坦言。畢竟113年台灣對美出口一舉突破千億元,來到1,114億美元,改寫歷史新高,總體出口占比從109年14.6%,一路攀升到113年23.4%。

「美國市場目前還是王者。」資誠美國業務負責人蘇宥人表示,美國是已開發國家,賺得多、商品又便宜,消費力驚人,以市場角度來說,美國市場有其不可取代性。

攤開台灣對美出口結構,資通訊、電子零組件占比達65.4%,經濟部預估衝擊較大的恐怕是占比5.8%的傳統產業,包括機械、鋼鋁製品、汽車零組件、手工具、自行車、紡織製品。

賴清德總統第一時間公開表示,「面對美國的對等關稅,台灣沒有計劃採取關稅報復。企業對美國的投資承諾只要符合國家利益,也不會有任何改變。」

受衝擊的不只台灣,川普為了解決美國嚴重的財政赤字及製造業空洞化的現象,對包括台灣在內的185個國家加徵10%至50%不等的關稅。除此之外還有整體一致性10%的進口貨品關稅。公布後全球股債市劇烈動盪。就連部分美國企業都大喊吃不消,像是全美最大連鎖零售商沃爾瑪就表示「不得不在本月(5月)開始漲價。」

美國記者4月6日在總統座機空軍一號向川普提問: 當市場到達什麼承受臨界點時會放棄對等關稅政策?川普直言「這個問題太蠢,」接著表示自己從不希望造成負面效應,「但有時候良藥苦口(sometimes you have to take medicine to fix something)。」

原定美東時間4月9日凌晨上路的對等關稅,川普卻在當日發布暫緩實施90天。除了加拿大與墨西哥維持25%關稅,以及中國調升至125%關稅,累積關稅至145%,部分商品關稅甚至來到245%之外,其他國家統一調降關稅至10%。

緊接著4月11日還公布了免收10%關稅的豁免清單,包括智慧型手機 筆電、半導體製造設備及晶片等產品。正當大家覺得或許有轉圜餘地時,4月15日美國商務部卻啟動半導體、藥品及關鍵礦產調查,表示調查結束後再加徵關稅。這使得相當倚重半導體產業的台灣必須緊張。

 

台灣談判籌碼

(圖2,台灣被課徵32%的對等關稅,高於許多競爭對手。圖/公視)

 

有沒有可能零關稅呢?川普直白回應:「在美國生產與建廠就沒有關稅問題。」符合川普一貫製造業回流美國的政策。

從5月8日英國與美國達成初步協議來看,美國仍會保留10%關稅的「低消」。中國於12日談判後取得重大進展,關稅從145%暫時降至30%。

美東時間5月1日,由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領軍,結束了首輪實體磋商。立法院跨黨派訪團1號也前往美國,為台美談判鋪路爭取最佳利益,並確認台灣是美國首輪談判的國家之一。

盤點台灣談判籌碼,包括擴大對美投資、加碼購買美國產品,如能源、軍購,以及降低部分產品關稅外,中美在半導體產業鏈上是互補而非競爭關係更是關鍵。

「美國幾乎在所有人工智慧領域都處於領先地位,除了半導體製造。」半導體封測大廠日月光執行長吳田玉分析,如果一切都如川普預想那般順利執行美國製造晶片的計畫,美國短期也只擁有20%的產能,建立半導體製造產業鏈則需要10年至15年。然而,若在這期間兩岸發生任何狀況,美國都將有80%的產能空缺。因此,短期來看,擁有先進晶片製造能力的台灣,可以加速並鞏固美國AI霸主的地位;長期來看,台灣可以協助美國建立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

 

企業韌性

對等關稅雖然來勢洶洶,但如果企業具備毛利率高、產線可自動化及無可取代性等條件,那麼面對關稅衝擊的韌性也較高。

蘇宥人表示,川普在第一任期開啟貿易戰時,台商其實已慢慢從大陸外移至其他地區,布局在全球各地,並且嘗試建立自動化廠房,「假設有自動化的能力,可能在美國設廠的機率會變高,」因為可以省下昂貴的勞動力與管理成本。

另一個企業韌性是產品屬性,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指出,美國迫切需要的產品,包括國安類,例如半導體;資安類,比如電動車及其零組件;人身安全類,比如藥品、疫苗等醫療產品,那麼企業話語權跟議價能力也較高。「就怕你產業本身毛利率低,只能留在台灣生產,就比較被動」。

但具備衝擊韌性的企業,絕大部分是資通訊領域的大型企業,本來就有布局全球、隨時移動的「鈔」能力。

較難具備韌性的是中小微企業,尤其是農漁產品相對弱勢。2024年台灣進口美國農產品金額為36.9億美元,出口至美國為8.9億美元,貿易逆差為28億美元。

即便如此,美國仍是台灣重要的出口市場。像是吳郭魚、蝴蝶蘭、蜂蜜、鬼頭刀出口到美國的占比從四成到九成不等;虱目魚、鱸魚及茶葉占比也有二至三成。台灣主要的競爭對手,如中南美洲國家,對等關稅都比台灣低許多。

蘇宥人分析,短期來看,中小微企業資金需求面比大企業較高,是政府需要即時出手撐傘的對象,甚至需要留意第二波衝擊,「未來美國商品近來台灣,勢必衝擊台灣本地產業。」雖然賴清德總統表示,不會為了談判而犧牲農漁業,但依過往國際經貿談判結果來看,農漁業不可避免受到衝擊。

王健全也表示,川普點名台灣的理由是半導體與資通訊產業,但對等關稅「一視同仁」,傳統產業是「未蒙其利,同受其害」,政府理應花更多心思協助這些升級轉型。

 

產業升級不能只是口號

長年負責關稅業務的普華商務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李益甄觀察,川普第一任的貿易戰迫使在中國大陸設廠的台商遷移至東南亞國家,但那只是尋求新的低成本製造據點,「台商並沒有真的去做產品升級或是拓展其他外銷市場,」這次對等關稅戰,必須思考還要不要走降低成本這條老路。

另外,台灣產業升級口號已喊了多年,甚至淪為口號。王健全建議政府趁此對等關稅戰役,調整台灣的產業體質。因為台灣產業結構過於傾斜半導體與資通訊產業,最多人就業的傳產跟服務業卻一直原地踏步,「台灣的保險基金、超額儲蓄都跑到房地產經營,」導致需要產業化的服務業卻苦於沒有銀彈。

台灣的「矽盾」產業,其實也需要升級轉型。王健全分析,台灣對外投資一直是防守策略,害怕護國產業被「整碗拿走」,「但其實可以轉為擴張跟攻擊策略,」王健全說,台灣缺乏軟體長才,再加上少子化缺工,在此次赴美投資的過程中,建議政府制定人才回流及招募外國軟體人才的配套政策。

總統賴清德提出「台灣加1」,也就是「台灣加美國的新布局。」希望希望利用這一次的挑戰化為台灣的機會。這場屬於國家與企業韌性的大考,必須過關,分數還不能低空飛過。賴清德政府上任一週年,經濟挑戰才正要揭開序幕。


 
HD 觀看人數x 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