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虻 廚餘新價值

土地環境
攝影:賴振元
AdminAdmin | 2025-04-30
在台灣,有一群微小卻強大的生命,正在默默地幫我們處理每天產生的廚餘。這些小蟲是被稱為「環保小幫手」的黑水虻。牠們能在短時間內分解大量有機物,正逐漸成為廚餘處理的新主角。<br /> <br /> 新竹縣環保局已經導入這項生物科技,用黑水虻來吃廚餘,比起傳統廚餘廠的處理程序更有效率、更省電,廚餘也可以變身有機肥料。面對日益嚴重的垃圾問題,黑水虻在循環經濟中到底扮演什麼角色?發展還面臨哪些難題?<br /> <br /> &nbsp;<q>第900集</q> <div class="Detail__CompilerSection-gdvq7b-7 jzHaDb"> <div class="Detail__Compiler-gdvq7b-4 kxpmIc">文字<a class="Detail__Text-gdvq7b-3 kBDZbj" href="/about">顧展瓏</a>&nbsp; 攝影<a class="Detail__Text-gdvq7b-3 kBDZbj" href="/about/MTg">賴振元</a></div> </div>

黑水虻廚餘廠開工!讓廚餘變資源、走向綠色循環

結論先講

黑水虻能在短時間內分解大量有機物,正逐漸成為廚餘處理的新主角。新竹縣環保局已經導入這項生物科技,用黑水虻來吃廚餘,比起傳統廚餘廠的處理程序更有效率、更省電,廚餘也可以變身有機肥料。面對日益嚴重的垃圾問題,黑水虻在循環經濟中到底扮演什麼角色?發展還面臨哪些難題?

廚餘很寶貴!廚餘廠裡的「特殊員工」是誰?

每天來自新竹縣的家庭和商業場所的廚餘,都會通過市區的清潔車,送到新竹縣政府這處廚餘處理廠。在這裡,廚餘不再是垃圾,而是成了寶貴的資源。所有的廚餘倒入撿拾平台,先經過初步的篩選和分類,人工去除混雜的異物,緊接著進入破碎機進行處理。

把廚餘加入發酵液,經過破碎與脫水的前處理,就能去除大部分的異味與水分,整個流程從進廠到脫水完成,不到10分鐘,這全都是為了讓廠內勤奮的「特殊員工」黑水虻,提供最佳的食用條件,讓牠們更容易消化,提高處理效率。
 

黑水虻把營養吸收進去、消化了之後,剩下的纖維,還有牠吐出來的蟲糞就變成很好的肥料。(圖/獨立特派員)


黑水虻這小小的昆蟲,擁有神奇的生物能力,能在短時間內將廚餘轉化為有機肥料,過程中不會產生有害物質。不僅有效減輕了廚餘對環境的壓力,也為農業提供了可再利用的有機資源。目前新竹縣環保局和專業廠商合作,導入黑水虻處理系統,探索更有效率的資源再利用方式。
 

葉明珠表示,1公斤的蟲蛹,可以產生42公克的蟲卵,1公克的蟲卵就可以產生2萬隻的蟲,也會試算蟲的食量來估計處理量。


黑水虻從蟲卵孵化、培養成可工作的1公分左右大小,大約需要7到10天,業者把這樣的工作蟲比喻為「最會吃的國中生」。葉明珠表示,黑水虻是靠蠕動去消耗牠的熱能,24小時都不休息的,唯一不動的時候,就是要育蛹成蟲的時候。

處理過的廚餘送入養殖槽,黑水虻的工作正式展開。透過吸收食物的水分與營養快速成長。牠們食量驚人,每隻每天能消耗1到2公克的廚餘,在高效的養殖體系下,能在短時間內處理大量廚餘。此外,牠們的蠕動不僅有助於消化,也能產生熱能,使養殖環境在冬季仍能維持適當溫度,無須額外加熱設備,形成一個完全天然且節能的處理系統。

 

最強清道夫 黑水虻面臨什麼限制?

黑水虻的生命週期短暫,大約只有28到40天,從孵化、成為「工作蟲」,到化蛹、羽化產卵,一批黑水虻還可循環使用三到四次。這些「蟲蟲大軍」就像是環境的清道夫,在新竹廠每天可處理15到20噸廚餘。

新竹縣從去年底改用黑水虻處理廚餘,解決了傳統快速發酵的耗電與處理時間長等問題。與傳統堆肥需30至90天發酵相比,黑水虻只需3至4天即可完成初步處理。黑水虻系統佔地小,只需要傳統堆肥場1/16的空間,並採貨櫃堆疊設計提升處理量。設備設在廚餘產地,也能減少運輸費用,且自動化設計使得整個廠區只需6人運作,有效解決了運輸和人力問題。

若能擴大推廣,黑水虻有望成為更環保且高效的處理方式,但仍面臨一些限制。新竹縣政府環境保護局局長蕭宏杰表示,技術上的限制的話,因為黑水虻只能吃熟廚餘,如果是縣政府在處理上其實是沒有問題的,可是如果說是牠處理一般事業廢棄物,也就是事業所產生的廚餘的話,《廢棄物清理法》上,它還不是通案再利用,那它必須要專案來跟環境部來申請。

另外費用也是一大考量,以熟廚餘再利用為例,新竹縣使用黑水虻處理方式,包括廚餘濾液委外處理的成本每噸就要3700元。以每日處理20噸廚餘估算,採用黑水虻後,處理費用每年大約971萬元。而免費的養豬再利用處理,一年只要571萬,但貴了七成。

此外,黑水虻或高效堆肥無法處理的廚餘濾液,縣府還得再送往其他再利用機構進行厭氧發酵,增加約1000萬元的處理支出。因此,廚餘多元再利用的推動,仍需仰賴政府預算支持。

除了新竹縣,彰化縣田中鎮、雲林縣口湖鄉、嘉義縣梅山鄉的清潔隊,也開始利用黑水虻。新竹縣政府環境保護局局長蕭宏杰認為,由於城市地區空間狹小或許推動不易,但在鄉村地區,以社區為單位來推動黑水虻處理系統,甚至能有效利用這些處理後的產品,如堆肥與蟲體,來改善土壤質量或作為飼料養殖動物,這樣的方式不僅更具可行性,也更能融入當地的農業生產與資源循環。

 

新創公司專攻黑水虻 循環經濟成趨勢

在解決有機廢棄物處理問題的領域中,也有新創公司,也正致力於利用黑水虻來推動環保與循環經濟,透過黑水虻的生物處理技術,將廚餘、食品工業副產品、汙泥等有機廢棄物,轉化為有價值的蛋白質和肥料。這群不到30歲的年輕人,執行長陳重宇原本是商管背景,後來開始研究相關市場的規模與趨勢,進一步修讀環境工程,一腳踏進廢棄物處理相關領域。

儘管公司成立不久,但已經跟一些大企業合作,協助企業的員工餐廳或食品廠的廢料進行循環處理。黑水虻處理流程,在這裡分為五大階段,首先是繁殖,透過飼養黑水虻並讓牠們交配產卵。接著進入培育,將卵孵化後培養成幼蟲,在短時間內快速成長。第三是轉化,將各類有機廢棄物投入幼蟲槽中,讓黑水虻進行分解。完成後進行過篩,將蟲體與轉化後的有機肥料分離。最後是加工,蟲體會製成高蛋白飼料,肥料則經發酵包裝,供市場使用,讓廢棄物變成有用資源。

國際研究機構估計,未來黑水虻全球市場,有三到四十億美元,台灣正走在打造綠色未來的道路上,將廚餘從環境負擔轉化為資源循環。而這過程,正是仰賴黑水虻的奇妙能力──這些微小的昆蟲,展現出科技與自然結合的無限可能。
 

HD 觀看人數x 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