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最近幾年社會上抱怨的聲音多了,仰賴社會福利補助的貧窮線也提高了,這其實是全球現象,自由市場運行的結果,大者恆大,弱者很難翻身,因此有人開始思考一定要大才是美嗎? 很多年輕人於是投入一種社會企業的行列,不以賺錢為出發點,而是弱者相互扶持,用賺來的錢持續投入,解決社會或環境問題,形成新的公民自覺運動,甚至可以改變政府的公共政策。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孟加拉的窮人銀行。在台灣也有社企相繼成立,想要簡單生活讓環境永續發展的年輕人陸續加入,農業就是最主要的部份,但農業得靠經驗、技術,很多都市人要入行得跨過這個門檻,還要克服一般印象中又苦又累體力上的考驗,加上如果以自然農法耕種,規模小,大型通路商嫌麻煩,根本不會找他們收菜,幸好有像王福裕這樣的人,成立了社區型的支持團體,少而多樣,雖不符合經濟效益,卻是對土地最友善的耕作方式,他的魔法食堂想要傳給年輕人一種快樂經濟學。在大家都想做大生意賺大錢,很多企業也轉而經營生機農場,也都以大、以企業化經營為導向,但是真的只有這樣才能存活才會快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