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善用眼動輔具,助障礙者以「雙眼」發聲【獨立特派員】
重度肢體障礙的孩子,大多伴隨語言障礙,沒有口語能力。但現在台灣有一群老師,讓重症孩子們可以透過眼動輔具說話。孩子們用眼睛看著螢幕,就可以操作電腦,讓這群孩子有翻轉人生、決定自己命運的機會。不過目前眼動課程的資源和師資都不足,身障平權這條路,需要更多人同行。不一樣的音樂會 「眼動科技」幫助重症孩童說話 這天,幾位身障小朋友,從各縣市來到台中歌劇院,他們都是有重度肢體障礙的孩子。目目非營利教學總監蘇沛如表示,腦性麻痺、中風、帕金森氏症或者是一些罕見疾病、肌肉萎縮等等,90%以上其實是沒有口語的。目目非營利所舉辦的這場音樂會,就是為不能說話的他們舉行的。 幫重症孩童說話的輔具,是「眼動科技」,而孩子們每周要上一堂課,學習運用眼動輔具。蘇沛如說:「它收集了非常多眼球的移動的資訊,投影到電腦的螢幕上面,螢幕上面就會出現一個遊標,老師就會依照這個學生的狀態跟能力,去選取適合的眼動軟體來進行操作。」 目光凝視螢幕,螢幕下方有個長條型帶鏡頭的儀器,會追蹤眼球的方向,讓孩子能眼控滑鼠來操作電腦。進入課程前玩的佩佩豬遊戲,是為了校正眼睛擺點,確保孩子的視覺落點能精準控制游標,再設定他們的視覺喜好。 為重症孩子帶來學習機會 眼動教育師資供不應求 眼動教育推廣的原由,是因為重症孩子的學習機會往往被剝奪。目目非營利教學總監蘇沛如提到,在教育現場,其實特教老師人員是不足的,非常多重度的肢體障礙者、無口語能力的孩子,都是被放在教室的最後一排。 眼動老師林亮妤也說:「長期的被忽略,很多時候他們就是放空發呆,漸漸地 也會失去自我的概念。」而眼動科技,給了孩子們改變的機會。林亮妤表示,上課過一段時間之後,會發現有越來越多孩子的聲音出現,甚至願意給予反應。 大部分重症的孩子,連為自己說話的機會都沒有,更無法想像有一天能操作電腦、自主學習。眼動科技,或許能為孩子們減少障礙、拉近教育落差,但眼動老師培養不易,目前師資供不應求。 蘇沛如說:「訓練就大概半年的時間,所以培訓一個眼動老師,時間其實是非常長的。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我們需要帶老師去認識這個孩子。現在重度的肢體障礙者大概是三十萬名,我們現在僅協助到120位小朋友。」 眼動教育的課程也有烹飪課,將教育帶進生活。不只是孩子,隨行的家長們也有重要任務,課堂上要學習控制電腦,輔助孩子們用眼控。 用眼睛表達說不出口的話 開啟不一樣的人生 眼動科技讓孩子們用眼睛說出快樂記憶,甚至還能選擇要創造什麼回憶,讓自己感到幸福。參與課程的家長吳雅琪說:「我覺得不只有眼睛,他可能連說話都有進步,是我意想不到的。」 另一位學生庭安,因自體基因突變,沒有行動和口語能力。庭安的媽媽張婉玲說:「我永遠忘不掉的是,那時候她3歲,我們剛接觸到眼動,要讓庭安來認(照片)爸爸媽媽還有家裡面的成員,但其實那時候我內心很忐忑,我從來不太敢確定他認不認得我們。在他第一次二選一,哪一個是媽媽、媽媽在哪裡,他眼睛真的是一瞬間就轉到我照片上,我真的是眼淚都要飆下來。」 那一瞬間,庭安的媽媽至今仍然無法忘懷,因為從那一刻開始,他才知道,自己的孩子不是沒有意識的布娃娃,他只是被困在軀殼裡面、沒有辦法表達。學了眼控的庭安,開始表達浪漫的自己,用眼睛說出愛與感謝。眼動科技幫重症孩子,用靈魂之窗開啟屬於自己的人生,也讓身障平權的落實,往前邁進了一大步
專欄
孕前帶因者篩檢,守護下一代的健康!
廖怡芬 鄭凱文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 如何降低少子化衝擊,讓想生、願意生的人,能有健康寶寶,已經成為現今醫療科技的重要課題。帶領成功大學基因體醫學中心團隊的孫孝芳教授,攜手本身也是罕見疾病患者的陳燕麟醫師,希望結合台灣的醫界與學界,推動孕前帶因者篩檢,減少罕見疾病家庭的發生率! 父母為帶因者 無家族遺傳史也可能罹患罕病? 喜歡圍繞在媽媽身邊玩耍撒嬌,他是罕見疾病肌肉萎縮症病友–阿暴,現在國二的他,因為家族沒有遺傳史,大班時才確認罹患了肌肉萎縮症,媽媽坦言,當初也曾經陷入情緒壓力,不能自己。 家人需要堅強面對,病友們更需要經常互相扶持。在中華民國肌萎縮症病友協會中,陳燕麟不僅是協會的理事長,其實更是三軍總醫院精準醫學暨基因體中心主任。 穿上醫師袍後的陳燕麟,是醫師也是病人,也因此更能體會病人身心的痛。(圖/獨立特派員) 陳燕麟在國二時開始發病,高一確診為罕見疾病肌肉萎縮症患者後,第一步就是往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人,去一探究竟,檢測後發現姊姊也有輕微症狀,弟弟是帶因,而妹妹最幸運,完全沒問題。 降低罕病發生率 「孕前帶因者篩檢」是什麼? 成大基因體醫學中心主任,同時也是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所長的孫孝芳教授,攜手陳燕麟醫師,接下來希望能推動「孕前帶因者篩檢」,喚起國家和社會的關注與重視,也降低少子化社會帶來的衝擊。 孫孝芳說:「如果父母親是帶因者的話,他們帶有一個異常的基因,在每一次的懷孕,其實都有四分之一的機會,生下一個有病的小孩。」 陳燕麟也說:「如果我爸媽在生小孩前有檢驗的話,就會發現,也許真的可以避免掉這件事情。」 因此,孫孝芳教授希望善用最新的精準預防醫學,讓想懷孕的夫妻,藉著簡單的抽血來篩檢,不只能找出許多種隱性遺傳疾病帶因的風險,更能盡量降低罕病家庭的發生率。 目前新生寶寶疾病的檢測時程,可以分成三個階段。(圖/獨立特派員) 對於已經出生的新生兒篩檢,由國家推動,成效良好;往前推,是已經懷孕的產前檢查,除了健保,現在更有許多自費、非侵入性檢查,只是如果面對具有疾病的寶寶是否引產,對整個家庭會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因此,如果再往前推,加強第三階段的孕前帶因者篩檢,事先知道疾病風險,就可以考慮做試管嬰兒,不過都需要自費,而且目前民眾普遍對此意識也不高。 不只希望推廣孕前帶因檢測,成大基因體醫學中心孫孝芳教授團隊的「智慧優質胚胎預測系統」,利用大數據建構一套人工智慧AI模型,能協助醫師精準預測胚胎植入的成功率,準確度達到92%,讓試管嬰兒的成功率提高。 有效提高了最後胚胎植入的成功率,孕前的帶因者篩檢,更顯得至關重要。從事遺傳諮詢有數十年經驗、曾任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局長的林秀娟醫師就認為,目前優生保健法規定,懷孕24週以前如果發現胎兒有嚴重的重大疾病,或對胎兒未來的發展有疑慮,才能人工流產。如果能在孕前做帶因者篩檢、試管嬰兒胚胎篩選,是目前能有效降低人工流產這種倫理困境的選擇。 面臨社會倫理問題 推廣帶因者篩檢行不行? 孫孝芳教授認為,以長遠的醫療體系預防照護來說,真正應該努力的是加強孕前的帶因者篩檢。成大基因體醫學中心副主任湯硯安說:「科技的進步,我們有了次世代定序的技術,所以一次可以篩檢上百個,甚至上千個基因。只要抽一管血,就可以檢查數十個或是數百種的帶因疾病,我們把它稱為擴展型的帶因篩檢。」 從院所收到檢體之後,就會經過混合和分裝,才能準備開始萃取DNA。(圖/獨立特派員) 以全球來說,近年來像是美國、荷蘭或澳洲,正在評估推廣帶因者篩檢的效益,但專家也提醒,如果推廣普篩,可能也為會碰到社會倫理上的問題。 奇美醫學中心講座教授林秀娟說:「很多人怕被貼標籤,擔心被篩檢出來,你們家的種不好,這個是一個很大的心理壓力。第二個是很多人擔心,我萬一帶什麼病,是不是就沒辦法保險?」 雖然有倫理上的問題,但看見許多罕見疾病家庭所面臨的龐大壓力,許多專家也呼籲政府,將推廣補助孕前帶因者篩檢,列為未來政策方向。想要有效因應台灣少子化、超高齡社會的來臨與衝擊,透過基因遺傳學,善用日益精進的精準預防醫療科技,往前邁出守護下一代健康的一大步。 黃郁婷/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