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基隆捷運拍板定案,可能存在哪些挑戰?【獨立特派員】
行政院上個月宣布拍板基隆捷運,目標要在2032年四月完工。不過我們實際走訪基隆,每天通勤台北的民眾,對於新捷運的搭乘意願都很低。學者更預估,未來不但得跟台鐵搶旅客、還將面臨嚴重虧損的命運。基隆捷運希望能夠達成基隆、台北、新北的三贏,除了財務負擔和成本效益,接下來的環評還有土地徵收,再再都是必須要克服的實際挑戰。早上七點半,基隆火車站附近人們行色匆匆,都是要趕著搭火車或客運去台北上班上學。基隆36萬人口,有超過11萬人每天通勤到台北,其中22%搭火車,31%開車,搭客運人最多,佔總數的33%,王小姐也是其中之一。 王小姐告訴《獨立特派員》,雖然客運可以直達台北市南京東路的辦公室,但從家裡騎車、等車加上搭客運,每天通勤還是一個半小時起跳,最無奈是遇上大塞車,最久甚至花上超過兩個小時。 排隊、轉車或塞車,是基隆人揮之不去的通勤惡夢。為了解決基隆到台北的交通,行政院拍板基隆捷運路線,共設13站,從南港往東、在樟樹灣與民生汐止線整合、經過汐止、五堵、六堵,終點站是八堵,全長16.05公里、2032年四月通車。八堵到基隆則列為第二期路網。 只是基隆捷運沒到基隆,不只王小姐表示因距離關係將來不會搭乘,在客運站問起通勤族未來意願,也幾乎都得到一樣的答案。就連搭火車通勤的民眾也認為,多了捷運的轉乘路線,不僅不方便也可能延長通勤時間。   基隆有高達三分之一的民眾使用客運通勤。(圖/獨立特派員) 捷運轉乘路線複雜,方便性低使民眾卻步  而究竟未來基隆捷運轉乘到底方不方便,經過《獨立特派員》實測發現,八點二十七分的區間車,從基隆站出發,大約七分鐘就到達八堵火車站,不用出站直接從台鐵月台,可以走地下連通道,接到未來的八堵捷運站。   基隆捷運是中運量運輸,類似於台北捷運的文湖線。將以高架路段、穿過七堵、六堵、五堵及汐止,進入台北市南港展覽館後改走地下,到達五鐵共構的南港車站終點站。   未來南港站的地下,從北到南分別有基隆捷運、高鐵、台鐵及台北捷運板南線,基隆捷運要轉乘板南線,得先越過高鐵及台鐵。地下就算有連通道,因為各系統的軌道在地下不同樓層,距離也不能以直線三百公尺來計算。 實際走一次轉乘動線,得先搭電扶梯到地下二樓,穿過高鐵大廳、再搭電扶梯到地下一樓、繞過百貨商場,才能到達台北捷運板南線的入口。 在沒有迷路的狀況下,大約花費五分鐘的時間,而未來南港站有商場、有兩線捷運又有雙鐵,如果標示不夠清楚、將會是轉乘大考驗。 不只南港,基隆捷運的其他車站也一樣。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理事鄭羽哲說明,例如汐止區公所站、百福站都是在與台鐵車站四到五百公尺的範圍內。一旦出現轉乘不方便的情形,可能會導致民眾只選擇單一交通工具的問題,最惡化的情況則是完全放棄捷運與台鐵,改為自行騎車或開車。  台鐵相較優勢多,捷運轉運量十分有限  基隆捷運許多路段都與台鐵平行,汐科站、汐止區公所、百福跟七堵站,都在台鐵的火車站附近、距離相差幾百公尺。未來的基隆捷運七堵站,位於基隆河畔的停車場,距離台鐵大約六百公尺,民眾若要轉乘得步行十分鐘。   捷運與台鐵平行的模式,是否會導致兩者的旅客都分別降低,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基隆市議員陳薇仲表示,由於基隆通勤人數本來就不多,因此兩個系統共存可能會產生營運困難。 台鐵正準備公司化、等待脫胎換骨,又有基隆捷運來挖旅客,兩鐵相爭不只比服務跟轉乘方便性,票價也得比一比。 以台北捷運費率計算,未來基隆捷運八堵到南港大約40元,到台北車站大約55元,但搭台鐵卻分別只要22元跟36元。 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李克聰分析,由於不論是行車時間或是票價,台鐵相較基隆捷運都更佔優勢,因此將來在雙線平行的狀況下,從台鐵轉移到基捷的運量其實非常有限。就算民眾願意多掏錢、多花時間,去搭一條嶄新的捷運,但以台鐵沿線進出站人口來看,最多人的汐止每天也僅有1.9萬人搭乘。 基隆捷運經費預估425億,中央負擔七成七,其他由台北市、新北市及基隆市協調分攤。學者認為,難題不只是誰要出多少錢、還有未來該由誰來負責營運、負擔虧損。李克聰補充,由於目前捷運招標情況成本大量上漲,因此目前的425億仍是嚴重低估,將來必定還會追加預算。  民代憂心雙線並行的形式,將為兩者帶來營運困難。(圖/獨立特派員)  虧損機率高,地方開發有疑慮  即使台北捷運每日運量突破兩百萬人次,去年依舊大虧損五十億,基隆捷運虧損已經是必然的宿命,而中央地方都在想辦法創造運量。 交通部鐵道局委託基隆市政府,規劃開發七堵站區,行政院長視察時簡報,會將七堵發展為新創及研究智庫。 基隆市都市發展處長徐燕興表示,目前的草案初步計算大概有140億的效益,但七堵是不是真的會有140億的大未來,地方民代很懷疑。 因為基隆市政府才剛花4200萬,規劃北五堵國際研發新鎮,且原本2020年底就應該完成的工程,至今仍沒有完工。 基隆市議員陳薇仲說明,基隆市政府到現在都無法完成的原因,是因為涉及軍方及私人土地糾紛,目前整體計畫可能會延宕到2023年。 而政府連北五堵的研發新鎮都還沒規劃好,又端出七堵要建新創及研究智庫,也難免讓地方對開發效益畫上問號。 鐵道局規劃,基隆捷運是要串起內科、南港,然後帶動沿線工業區升級,將北五堵、百福、六堵、七堵與八堵,串聯成基隆河谷的產業廊帶。 但沿線這一大片貨櫃場要轉型,需要的時間恐怕遠超過捷運建設的十年。 五年前,總統蔡英文宣布基隆輕軌Tram Train計畫,原本是要買新車、運行在台鐵的第三軌,幾經折衝、五年後提升為中運量捷運。 而隨著經費變多了、運量變大了,不變的是城市的捷運路線,成為日復一日把居民往外送的城際運輸。 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理事鄭羽哲分析,往後民眾不論是在求學或是就業上,都會需要透過通勤進入台北都會區,而當民眾的生活依賴於其他縣市時,對於基隆的商業活動跟基隆當地的運輸發展就會造成傷害。   現有人口、經濟及運量,都難以支撐基隆捷運,雙北對基隆的磁吸效應,更可能因為捷運而更加嚴重。基隆捷運將開往什麼樣的未來,不只是港都民眾等了二十年想要問的問題,還攸關北北基生活圈的國土規劃。基隆捷運的難題,也是台灣各地軌道建設的難題。  (※ 林珍汝 賴振元/採訪報導)
專欄
台灣跨性別者倡議免術換證,人權與治安能否平衡?【獨立特派員】
現行法令規定,跨性別者必須經過性別重置手術,才符合更換身分證性別的資格。有幾個歐美國家,已經通過跨性別者免術換證。但台灣政府和民眾卻會擔心,若跨性別女性沒有摘除性器官,自由進出女性專屬空間,可能造成性犯罪。這樣的擔憂是否合理?性別重置手術是唯一解方嗎? 性別重置手術風險的,免術換證可行嗎? 吳伊婷出生時,被醫生指定為男性,也就是生理男性,但從小被當男生教養的他,卻總覺得自己的靈魂與男性身體格格不入。強烈的內心矛盾驅使著吳伊婷,不斷地自我探索,直到他終於確定,住在自己男生身體裡的,根本是個女生。此後,吳伊婷選擇忠於自我,不但改穿女裝,還改了名字,以女生的姿態過日子。2015年,他更依照規範,決定做性別重置手術,以更換身分證上的性別。 跨性別者吳伊婷認為,因為一生就活這一次,身分證就拿這一張,要不要這一張跟你的認同是一樣的。它就是代表我的認同,我覺得我是誰,所以證件上就是我是誰。 只是,再聊起當年的性別重置手術,吳伊婷的情緒還是難免波動。吳伊婷說,到手術的前一天,她已經在泰國了,醫生再跟她說一次,你確定?當下她猶豫的不是風險,反而是這個性別重置手術做下去,從此就不能生育,而且可能會有後遺症。 台灣現行法令規定,如果要更改身分證上的性別,必須經過兩位精神科醫師評估,診斷為性別不安,並經鑑定後才可以實施性別重置手術。 跨性別者陳孜穎說明,手術就是絕育,不管是男跨女、女跨男。男跨女手術完之後,要定期保養自己的人工陰道,要拿擴張棒去擴張人工陰道。可能有一些人會有一些奇怪的副作用,比如說沾黏。 跨性別者強納森擔心,使用荷爾蒙這件事情,是最近才有的,它並沒有經過很長時間的研究,所以我們很難知道荷爾蒙長期使用對身體會有什麼影響。還有一些人是經濟不允許,因為做變性手術費用也是滿高的;而有些人是身體沒有那個條件可以動這麼大的手術。 WHO國際疾病分類第11次修訂本指出,跨性別是人類多元性別的現象。(圖/獨立特派員) 人權與治安如何平衡?社會溝通與配套需雙管齊下 政府和部分民眾擔憂,若生理男性的跨性別者,沒有動手術切除陰莖就更改身分證性別、自由出入女性使用空間,則可能發生性侵等犯罪事件。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陳宜倩分析,女性容易受到性騷擾、性侵害,在沒有完全解決之前,人們很容易把這樣子的恐懼轉投射在跨性別者身上。 長年關注性別議題的律師李晏榕點出,與其擔心性犯罪,還不如先設立性別友善的空間,不但能保障跨性別者的人權,還更能防範性犯罪,是最有效的解決辦法。但即使免術換證是台灣可以努力的方向,還是需要有配套。 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分享,免術換證的確有它的道理,因為很多案例已經相當確定有性別不安的問題,醫生們雖然都已經建議他可以動手術,但事實上能夠動手術的都是少數。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陳宜倩表示,免術換證必須符合某些要件,例如他已經做荷爾蒙治療一定時間以上了,或者是他有去找心理師、社工師或精神的醫師闡述他的困境。 從性別友善的角度去思考公共空間的規劃。(圖/獨立特派員) 跨性別不是病,認同與手術仍然只能二選一?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疾病分類第11次修訂本指出(ICD11),出生指定的性別,跟自我認同的性別不一致,是人類多元性別的現象。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陳宜倩認為,跨性別族群過去認為是疾病,但現在透過這麼多年的科學研究跟性別研究的累積,我們發現,原來這是人類多元的性別的經驗,不是疾病。 既然跨性別者已經去疾病化,那麼要求他們動手術的合理性,恐怕需要被檢視。 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坦言,在社會的契合上,還要討論滿長一段時間。性別認同是滿複雜的,不是像0跟1那麼簡單的區別。 陳宜倩表示,可以讓這一群人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再那麼痛苦了,這個對他們而言是生存的問題,對其他人而言可能就只是一點點不方便,或者是重新改變我們如何看待人們的方法。 在2022年世界衛生組織認定人類性別多元的新觀念底下,或許人們可以試著跳脫性別二元的框架,還給跨性別者應有的基本人權保障。 (※萬真彣 黃政淵/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