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長照也要精準,喚醒長者生活期盼來延緩失能【獨立特派員】
精準長照有別於精準醫療,並非要將人的失能治好,而是讓更多人可以過有意義、快樂的生活。 隨著超高齡社會的到來,未來會有更多比例的長者需要被照顧,但與其讓照護成為沉重壓力,不如思考如何讓長者可以對生活有期盼的動力,而能夠適度照顧自己也支持他人。社會時空不斷改變,台灣的長照理念也在不斷進化中,同理與用心同時實踐,才能豐富彼此的人生。 比利時由於轉變照顧理念,護理之家改名為生活照顧中心。為了朝新方向發展,除了編制護理社工人員,更設置品質控管專員,不再只透過幾位教授審閱書面資料詢問問題,而是利用系統性的科學調查來檢視住民滿意度。 伊莉莎白生活照顧中心品管專員安娜司普莉表示,透過報告的相關比較分析,可以得知住民滿意度投票成績,也能得知有哪些項目是相對滿意或是不滿意,而團隊就能針對成績不夠理想的部分商討改善。 目前在法蘭德斯最高的居住滿意度高達九成二,而伊莉莎白生活照顧中心則是七成三。生活照顧中心除了護理復健部門,也特設活動設計帶領部,聘請活動高手與職能治療師主管合作,希望能進一步提升照顧品質。 比利時的護理之家因改變照護理念而更名。(圖/獨立特派員) 活動與復健結合,進一步提升住民幸福感 根據研究顯示,當被照顧者離家搬來居住時,所感受到的幸福感可能立刻失去五成,因此當住民居住進來的時候,機構會事先參考相關背景,透過觀察了解生活期待,希望藉此緩解幸福感的流失率。 布魯塞爾大學職能治療系教授派翠西亞說明,個別訪談可以幫助機構集合對生活具有相似期待的住民。而在照顧人力日益短缺的趨勢下,這樣的作法更是多贏。 生活照顧中心支持、輔助住民自己進行活動,而當達到一定程度使被照顧者能夠自己接手時,照顧者就能夠不再花費大量心力照護,以節省下更多時間。   在生活照顧中心的住民,有的喜歡聽朗讀小說,有的喜歡玩UNO牌,有的喜歡照顧鳥兒,有的則是喜愛打排球。不論喜好為何,都紛紛藉由感興趣的活動與復健結合,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   伊莉莎白生活照顧中心行為治療師妮可解釋,這樣的方式能幫助住民忘記自己正在進行治療,看似彼此開心地玩球、遊戲,享受樂趣、與人互動,實際上也是為治療運動的一種。 生活照護中心的住民開心的一同打排球。(圖/獨立特派員) 大學修改學習模式,學生研發長照多贏新模式  社區衰老人口增加,豐富生活全靠人才創意,荷蘭大學校園也進行大改款,配合社區修改學習方式,全面推動以設計為基礎的學習。以社工系為例,學生大二整年在外實習,藉由現場培養能力,搭配國會通過的社會參與法,研發身心障老化孤單者配對關懷多贏創新模式。   荷蘭史丹登大學社工系教授史美表示,與以往的教育大不相同,學生必須根據程度逐步學習,在沒有人提點的狀況下自行思考社會需要什麼新創科技。而更多對於研創工具的學習,也使得他們成為真正的專業人士。   學生們各自懷抱夢想主題,並在每隔周回到學校省思核心價值,再一起就遇到的挑戰找尋新構想。這樣的學習模式,不僅讓學生更有學習動機,思考更也更加周延。 荷蘭史丹登大學社工系學生佛西也說,學校採取的方式幫助學生看到了更多不同的觀點,由於所碰觸的問題大多沒有絕對的正確解答,因此也讓他們有了保持開放的態度的習慣。佛西認為,多聽別人的意見並取得回饋,便是改善問題的最有效方式。 荷蘭史丹登大學更改教育模式,讓學生為社區貢獻心力。(圖/獨立特派員) 整合跨域創新,豐富被照顧者的日常生活  而除了學生們的實作學習,荷蘭大學的教授們也發展整合跨域創新,從不同衰弱階段分析新的豐富生活方式。 荷蘭史丹登大學社工系教授艾佛臨說明,荷蘭對健康的定義已不再是沒有疾病,而是與各種疾病共存,讓人生中擁有美好生活。 除了規劃失智友善社會住宅,降低照顧負擔、豐富失智者生活外,社區的許多基礎建設也連帶有新的發展思維。 如當地的公共圖書館,就有藝術家結合據點長者寫作與手工,發展失智健腦專區,幫助失智或腦損者透過所提供的材料進行腦部訓練。 許多新的倡議宣導鼓勵大眾,豐富生活靠所有人同理創造。而面對著如此有意義的日常生活,國家迎接超高齡社會,悲歌早已不是必然,老年生活的幸福依舊可期待。   (※ 周傳久 鄭仲宏/採訪報導)
專欄
竹竹苗拋合併議題,台灣是否需要第七都?【獨立特派員】
台灣需要第七個直轄市嗎?日前新竹縣長林智堅拋出新竹縣市合併升格直轄市的議題,新竹縣長楊文科表示不反對,苗栗縣長徐耀昌則主動表態應把苗栗一起併入。隨著台灣社會結構的改變,在國土規劃上需要中央和地方雙向整合的仔細考量,這樣不論直轄市或一般縣市的民眾,才能在有限資源下安居樂業的生活。 日前新竹市長林智堅提出新竹縣市合併升格為直轄市的訴求,掀起社會話題。林智堅表示,整個大新竹本來就是一個共同生活圈,不論是就歷史脈絡、地理位置、交通環境與醫療資源來看,人民的生活都是緊密相連。 林智堅一番話說的堅定,原因是他所提出的縣市合併訴求,立基點正是橫跨新竹縣市屹立41年的新竹科學園區,它的年產值相當於全台生產毛額的14%,讓新竹縣市的創稅能力,成為台灣的前段班。「新竹縣市一年創稅1920億,為全國排名第五名。」林智堅說,以目前資料來看,有兩個直轄市的創稅能力還不如大新竹。 但目前新竹縣市分得的中央統籌配款,都分別只佔全台的2%,和兩地創稅成果不成比例的情形,縣市政府和地方民意代表皆有共識。因此林智堅提出竹竹併的第一時間,新竹縣長楊文科便表態支持。 林智堅提出新竹縣市合併升格直轄市訴求。(圖/獨立特派員) 大新竹合併,是刻不容緩還是操之過急? 從優點來看,新成立直轄市可獲得更多財源、共務員名額職等增加、鄉市鎮改為區、優化地方民意代表。但何時才是適合的合併時機?新竹市長林智堅指出,新竹半導體業的從業人員,光是2021年就增加了6000位,因此半導體產業擴廠的資源取得,和衍生的交通與制度相關需求應盡速解決,才能讓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更具競爭力。 林智堅以為產業發聲為由,提倡竹竹併的時間越快越好。只是民意代表質疑,在高喊刻不容緩的同時,卻缺乏效益評估和執行計畫。新竹市議員蔡慧婷告訴《獨立特派員》,包含市府未來要設置於何處、舊城區發展是否可能因為合併更加沒落、交通問題是否真的能得到改善等,許多問題都尚未得出定論,且新竹縣市原本就不斷地在發展半導體產業,林智堅沒有具體指出可以帶來哪些直接效益。 林智堅指出,大新竹合併能有效幫助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圖/獨立特派員) 未達法定升格標準,新竹合併疑慮尚多 相較於林智堅的刻不容緩,新竹縣長楊文科的立場是合併不宜倉促,等到2026年各方充分溝通取得共識後,才是適合合併的時機。事實上眼前除了合併的時間點成關鍵爭議,還有不少疑慮存在。 現行的地方制度法規定,人口聚居達125萬人以上,且在政治、經濟、文化及都會區域發展上,有特殊需要之地區得設直轄市。但2021年11月底的資料顯示,新竹縣市人口加總僅約102萬人,未達法定升格直轄市的125萬人標準。 對此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提出地方制度法修正草案,將「且」改成「或」即可位人口數限制解套,但這樣的作法被質疑是因人設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呂育誠認為,地方制度法的修法不過是基本門檻,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大新竹未來發展的認知與期望為何,相關的訴求會遠比執著在人口數上的改變更能獲得民眾支持。 新竹縣市雖產值高昂,但人口總和卻不及法定升格標準。(圖/獨立特派員) 檢視過往升格案例,城鄉差距問題備受關心 部分民眾則擔心升格直轄市後,鄉市鎮將被統一併為區,鄉市鎮民代表將會消失,區長也由市府指派,地方上的基層民意可能因此埋沒。而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呂育誠則是提出不同看法,表示減少管道並不等於完全失去表達意見或是參與機會,因此地方聲音並不會因為少了一個選舉就無法發聲。 此外,也有民眾擔心合併後會產生城鄉差距過大的問題。以台南市為例,升格直轄市11年來原台南市區增加7000多人,而原台南縣則減少了5000多人,原為台南縣重鎮的新營、鹽水與柳營區人口更是逐步銳減,也驗證了人口更往都會區集中的現象,資源也可能因此更不平均。 對此新竹市長林智堅持相反意見,認為大新竹合併升格只會讓城鄉差距縮小,現在新竹縣市加起來預算僅有550億,合併之後預算規模將可以突破1000億,只要有了更多的資源就有辦法照顧更多的區域。 民眾擔憂縣市合併反而導致區域發展不均。(圖/獨立特派員) 避免成為都市邊陲,苗栗縣提共同合併 一旦新竹縣市合併,不少人也擔心磁吸效應會發生在大新竹與苗栗之間。苗栗縣議員曾玟學解釋,一旦合併之後苗栗將成為台北到台中間唯一的非直轄市,不論是在行政資源或是資金分配上面都會出現很大落差。 新竹縣市與苗栗縣三地合併升格直轄市,是苗栗縣長徐耀昌的主張。只是即便苗栗縣與新竹縣市合併,若未來發展重心多著重在新竹縣市,苗栗也可能面臨另一個危機。 「苗栗會不會成為新的第七都裡面的邊陲,是從過去六都升級中所發現很可能會發生的狀況。」曾文學補充,未來如果走向竹竹苗合併,除了交通、教育跟產業的資源要能在各區合理配置外,苗栗也必須設置行政中心,才能縮小城鄉差距。 苗栗縣長徐耀昌主動表態希望將苗栗縣一同合併升格。(圖/獨立特派員) 合併並非唯一解答,升格必要性仍需思索 不論是竹竹併或是竹竹苗併升格直轄市,都意味著台灣可能誕生第七都。而和鄰近的中國相比,幅員廣大的中國僅有四都,那麼地狹人稠的台灣真的設越多直轄市越好嗎?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呂育誠指出,其實除了合併升格,解決區域發展問題其實還有許多選擇,如公共事務的同步化、交通運輸的區域化、以及垃圾資源的合作與整合,都是可以嘗試的方向。 內政部資料顯示,台灣目前有七成人口集中在六都,有人口過度集中在城市的現象。或許竹竹或竹竹苗合併升格,能讓地方取得比現在更多的資源,但人口和資源大量集中在直轄市,對台灣整體的發展和人民的生活來說,真的比較有利嗎? 合併升格,是否是區域發展魚躍龍門唯一的萬靈丹,還有待辯證。而政府在規劃合併升格政策的同時,也應同等重視資源集中直轄市導致其他縣市相對弱勢的效應。都市發展和降低城鄉差距之間,該如何取得平衡,或許這個老問題需要新思維。 (※ 萬真彣 黃政淵/採訪報導)
專欄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逾300萬難民湧入歐洲,人民何去何從?
俄羅斯入侵後,烏克蘭成了戰場,全世界都受到影響。面對擁核自重的俄羅斯,歐美謹慎應對,避免挑動第三次世界大戰。學者觀察,歐洲東部幾乎每10年就會發生一次衝突,停火只是為了再奪取更多資源的準備。現在逾300萬的難民進入歐洲,為歐洲帶來人道救援的重大挑戰。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蒲亭為何而戰? 俄羅斯總統蒲亭不顧各國警告,宣布入侵烏克蘭,當武力威脅成為現實,煙硝戰火四起,改變了烏克蘭,也影響了全世界。 俄羅斯總統蒲亭宣告:『我決定進行一次特別軍事行動,目標是要保護在過去8年飽受基輔政權實施種族滅絕的人們。試圖干涉或對我們國家和人民造成進一步威脅的人,應該知道俄羅斯會立刻做出反應,都將面臨前所未見的後果,對於各種可能結果我們已經準備好。』 烏克蘭總統傑林斯基則回應,他會繼續留在首都,家人會留在烏克蘭,小孩也會在烏克蘭。根據他所掌握到的消息,敵軍的首要目標是他,第二是他的家人。他們想消滅國家元首,在政治上摧毀烏克蘭。 防彈背心是人權工作者每天執行任務時的標準配備。(圖/獨立特派員) 國際制裁力道 歐美強權步步斟酌 烏克蘭總統傑林斯基第一時間要求歐美盟友的支持,也以行動證明自己捍衛國家主權的決心。不過當俄烏開戰,國際應對相對謹慎保守,有對俄羅斯擁核自重的忌憚,也有政治利益的精打細算。 美國聖湯瑪斯大學國際研究中心助理教授葉耀元分析,俄羅斯作為全球第一大的核子國家,至少用核子彈的數目來看的話,你今天要介入這場戰爭,等於說要預備好,當這場戰爭一直增溫的時候,它可能真的會變成第三次世界大戰。 隨著俄烏交戰時間拉長,俄羅斯坦克朝烏克蘭規模最大的札波羅熱核電廠砲擊,俄軍不斷逼近首都基輔,甚至生化戰的威脅,讓各國逐步加強制衡力道,從金融經濟制裁,禁止俄羅斯石油、天然氣等能源進口,跨國企業陸續退出俄羅斯市場,歐盟和北約組織也採取更積極的作為。 美國總統拜登在開戰第17天發表制衡手段,決定和北約盟國及G7集團–加拿大、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英國及歐盟共同宣布幾個新措施來對蒲亭施壓,以讓他對侵略烏克蘭負責,其中最重要的是決定每個國家都將拒絕給予俄羅斯最優惠國待遇。 人權工作者每天都開著一台塞滿醫療物資和食物的小車,到處運送物資。(圖/獨立特派員) 逾300萬難民湧入歐洲 烏克蘭人的抉擇 在基輔人權組織工作的Liudmyla Yankis,大學讀護理,卻因為戰爭才成了護士。他決定留在基輔加入醫療團隊,每天和夥伴開著裝滿藥物和糧食的小車橫跨幾百公里,照顧傷患和獨居的老人。 Liudmyla Yankis和獨立特派員分享自己在戰爭中生死一瞬的感受:『昨天我感覺也許就這樣了,因為有一個很大的轟炸就在我身邊,我覺得可能生命就要結束,我得就此跟我的生命告別了,但我還是得繼續做該做的事情。』 Liudmyla Yankis有好幾次在路上,覺得自己要被炸死了。(圖/獨立特派員) 有人留下,有人卻不得不離開,長期人道救援政治犯和國際記者的基輔人權組織執行長Tetiana表示,戰爭後他必須在家中浴室、地下停車場和地鐵站中避難,也因為工作為自己的人身安全帶來危險,他只能倉皇離開。 基輔人權組織ZMINA執行長Tetiana Pechonchyk在處處充滿危機的戰事中認知到,現在最重要的決定就是要阻止蒲亭,因為如果不阻止他,這將是對全歐洲,對所有民主國家最大的挑戰,因為歐洲從來沒有面對規模如此大的難民潮。 俄烏戰爭不僅牽動全球政經變化,也讓同樣敏感的台海情勢受到矚目,烏克蘭和台灣是否能類比,學者有以下觀察。 葉耀元分析,烏克蘭某種程度給了台灣很好的一課,今天如果我們願意保護自己的國家,不管在軍事上面,不管在民心士氣上面,都有很強烈的態度,這個態度是可以嚇阻中國的話,中國就必須三思而後行。 加入北約及歐盟向來是烏克蘭的兩大訴求,甚至將之入憲,也是俄羅斯總是感覺芒刺在背的主因。為了迎來和平,烏克蘭總統傑林斯基對加入北約組織鬆口,希望能透過談判結束戰爭。學者認為,雙方要停火撤軍,各國的斡旋調停和俄烏彼此端出的條件能否達成共識才是關鍵。 (※陳廷宇 羅盛達/採訪報導)
專欄
福島食品有條件解禁,政府如何食安管理?【獨立特派員】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引發大海嘯,造成福島核災,當時全球包含台灣有55個國家、地區對日本食品採取管制措施。不過在過去幾年,由各國專家學者進行的風險評估調查與檢驗報告後,至今年二月前全面禁止福島及周邊地區食品進口的,只剩下台灣與中國。而2月8號起,台灣也宣布有條件解除11年的禁令,不過目前還沒有業者提出輸入申請,政策開放後業者觀察市場風向,也細細評估消費者的意願與需求。包含日本福島生產的蘋果、櫪木的草莓以及茨城的農產在內,這些原本在台灣被禁止進口的福島五縣食品,2月8號行政院召開記者會宣布,自2月21日起將開始有條件解禁。 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主任許輔表示,過去10年衛福部食藥署針對日本食品所作的邊境輻射檢驗,總計有18萬餘件,且截至去年底全部皆為合格,台灣並不會進口任何核食。 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也出面闢謠,澄清與日本間並不存在任何交換條件,若台灣希望加入如CPTPP 類型的高標準國際經貿組織,類似的不合理貿易障礙勢必得自行排除,不然可能無法達到加入的最起碼前提。 政府宣布有條件解禁日本五縣食品。(圖/獨立特派員) 三原則三配套措施,重新解除11年禁令 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福島核災,當時台灣宣布全面禁止福島、茨城、櫪木、群馬及千葉五縣食品進口。11年的禁令,政府宣布以三原則、三配套,將原本「禁止特定地區進口」改為「禁止特定品項進口」。 福島五縣的野生鳥獸肉、菇類、漉油菜以及日本國內限制流通的產品仍然禁止輸入,其他福島五縣開放的品項則需擁有輻射檢驗與產地證明才可通關,入境時也要逐批檢驗。 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主任許輔說明,所謂輻射檢驗證明的意思,是指產品出口前時需先自行送驗一次,待進入台灣邊境時再由官方檢驗第二次。未來對於福島五縣市的產品,都會採取這樣雙重檢查的方式進行,待確認都合格之後,產品才能正式入口台灣。 政府採三原則、三配套方式開放福食。(圖/獨立特派員) 進口食品種類多樣,產品特性導致輻射累積 根據原能會核能研究所歷年邊境檢測資料,全台累計超過18萬件日本食品。檢驗結果都低於法規標準但有236件檢出微量輻射,其中以茶類148件最多,其次是水產品39件。 原能會核研所副研究員黃玶吉解釋,些許植物因為本身特性,較會累積放射線物質。而透過一些前處理濃縮,因此比較容易檢出微量的輻射。 台灣目前食品輻射檢測項目及容許量是「碘131」不能超過每公斤100貝克,「銫134」與「銫137」總和也不能超過100貝克。考量到嬰幼兒及過去曾有微量檢出的品項,即使非福島五縣,部分地區如宮城、岩手的菇與水產品,靜岡的茶以及宮城、埼玉、東京都的乳製品與嬰幼兒食品,也同樣需檢附輻射檢驗及產地的證明,並依風險程度抽驗。 「檢測項目是依據食藥署於105年所公布的標準,規範了『碘131』、『銫134』跟『銫137』3個核種。」黃玶吉進一步補充,國際上制訂這些核種的原因為當核子事故發生的時候,這些放射性核種比較容易沉積在環境當中。特別是「銫137」的半化期有30年左右,所以一般會做為長期監測的指標。 茶葉、香菇等作物因自身特性,容易累積放射性物質。(圖/獨立特派員) 民間機構積極參與,檢驗量能備受關注 台灣每年進口食品數量有四分之一來自日本。2012年政府在日本壓力下,希望將食品中輻射污染銫的容許量從原本每公斤370貝克調高到600貝克,結果受到主婦聯盟及環保團體表達強烈反對,最終才停止修正草案。 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 常務監察人賴曉芬認為,政府主要是從產品抽驗出來的數字去判斷,但產品源頭是更需要重視的東西。不管是生長環境,還是所用的水跟土壤,相關資料都可以幫助預測哪些東西可能還有淺在風險。 「日本政府優進行農地或是果園的除污,泥土都刨5公分或幾公分起來。可是山上並沒有等同處理,因此一旦水流沖刷,受汙染的土壤可能就會進入下游河川中,進而影響魚類品質。」賴曉芬說,日本在車諾比事件之後,民間社會就非常積極的學習自主監測,台灣應該也要讓民間機構也擁有相較簡單的偵檢機器,方便民眾可以就近送驗或是討論學習。 主婦聯盟與環保團體長期關注食品輻射議題,2016年也實際前往日本福島了解核災後當地的情況。他們強調通路把關責任以及公民參與機制,同時也擔憂邊境的人力及檢驗量能是否足夠。 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主任許輔則回應,邊境把關人力在民國100年時有46人,而到了民國110年已有103人,提升幅度超過一倍,而實驗室量能也從當年的2萬件提升到了7萬件。以往日本進口查驗數量每年約1萬7千件,再加上福島五縣產品預估1萬件,總計邊境檢驗需求約2萬7千件。以全台每年量能7萬件來說,還有4萬多件可提供各地方政府做市場抽驗。 主婦聯盟與環保團體的嚴正抗議,成功使政府停止修正草案。(圖/獨立特派員) 國際貿易與食安管理,政府如何找到平衡? 為了讓消費者能夠清楚辨認,之前規定日本食品產地必須標至「都道府縣」,而在解禁之後,政府也宣布將擴大查核。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建議,一般人可額外暴露的輻射年劑量不可超過1毫西弗,而台灣自2016年也依國人飲食習慣,以日本食品檢出的輻射殘留量,做出六份風險評估調查。 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主任許輔表示,調查的立論基礎是採用台灣人的飲食習慣,而食材則是選用日本五縣含輻射檢出的合格食品進行模擬。六份報告中所得出最高風險值為每人每年0.023毫西弗,相當於是照一次胸部X光。若以搭飛機從台北到洛杉磯來回大概約0.07毫西弗做為假設基準,可以了解到相對風險是十分的低。 而面對政府的再三保證,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執行長吳碧霜則認為,雖然現在政府提出許多管制機制,但是未來是不是執行到位仍有待觀察。而他們也期待後續政府在公民參與跟社會溝通方面,可以有更多具體的積極作為。 自由貿易下,國家有必須符合國際標準的壓力,更透明的資訊公開、更多的公民參與,才能讓民眾釋疑,在國際貿易與食安管理中找到平衡。 (※ 張筱瑩 周明文/採訪報導)
專欄
新時代的跨代、跨群、跨域共生,社區面臨什麼挑戰?【獨立特派員】
過往農村社會的時代,往往只要家裡有事,左鄰右舍都會彼此幫助,這樣互助的精神,如果在現在的社區營造形式來看的話,是一種共生的概念。透過社區所建立的平台,以及各種服務模式,社區居民可以彼此互相幫助,是共生社區最主要的精神。 建立共同生活感 互助精神成當代顯學 樓高五層的建築,是一棟結合臨托及長照據點的青銀共居社會住宅,一樓的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暨C級巷弄長照站,還有另外一個很生活化的名字「好客廳」。 社工師翁弘育說明「好客廳」的特色,住戶有青年戶,也有長青戶,所以我們有更多機會可以把既有的巷弄站當成一個據點,藉由這樣的設計,讓更多的孩子們跟青年戶有機會來到這裡一起參與多元式的代間共融活動。 以「好客廳」為平台,透過各種活動聚集社區居民,建立共同生活感。除了社區裡的長輩可以共聚一堂,不同世代的孩子也在這裡得到照顧與陪伴。 採訪這天,住戶李萱妤打算回家晒衣服、做家事。將小孩寄給鄰居或是留在好客廳與長輩作伴,是這棟社宅的日常。 翁弘育觀察,比如說樓上住戶發現另外一戶的的父子檔,可能沒有衣服,都是穿薄的,然後冬天他會主動分享一些衣服或用不到的外套。樓上的媽媽們也會彼此互助共生。比如說這個媽媽在家煮飯,其他媽媽可能要出去工作,這一戶就變成是臨托的場地,他願意幫其他媽媽跟孩子煮飯,然後媽媽下班一起來這邊吃。 弘道基金會執行祕書林博樺分析,會因為這個社區的組成,可以有不同主題的關注。譬如說這個社區,青壯年都外移去工作,可能在這裡會有很多的老人、小孩或者是外籍配偶等等的。在這樣的形態裡面,我們會希望社區的這些人都可以一起參與,那它可能發展的特色會是跨代共生。 青銀共居已逐漸成為跨代共生主要模式。(圖/獨立特派員) 打破語言、族群隔閡 化解矛盾後的共生模式 在生活上彼此互助是共生社區的主要概念,其中青銀互助的跨代共生是過往最常見的型態,不過,隨著社會發展,共生的型態也越趨多元。 福氣教會所在的社區有許多年長者和看護移工,在發現雙方的溝通障礙後,教會從中做起橋梁的工作。除了傾聽困難、提供建議與協助,也設計一系列的課程。透過對家鄉的介紹了解彼此的生活背景;透過自畫像知道對方的愛好;透過家庭圖了解對方的情感牽絆;透過飲食、服裝等文化則認識了彼此的生活習慣。 福氣教會長青牧區傳道黃照旺分享,讓看護教長輩自己的母語,然後長輩教看護中文,就互相的。他們因為這樣子之後,這位被照顧者的精神越來越好。 以教會為橋梁,跨海而來的移工與被照顧者有機會更好的在社區裡一起生活。隨著台灣族群與文化的多元發展,為了各族群間可以彼此互助共融生活,跨群共生的社區型態也應運而生。 打破語言隔閡後,不同族群間也有共生型態。(圖/獨立特派員) 社區藥局著重預防醫學 陪長者走過亞健康時期 廖昱喬一家從爺爺時代就在當地經營藥局,隨著時間過去,客戶逐漸年老,加上人口外移,社區高齡人口比例逐漸增加,使得這家在地老字號重新思考藥局在社區裡的定位。 藥局業者廖昱喬表示,社區藥局怎樣帶領長輩們在進入醫療前的亞健康時期,做最好的關懷跟健康管理。對他們來講就是更知道,自己最近的健康管理是不是有做好,而且是透過專業的藥師,甚至是我們藥局也有設置護理師,給他們專業建議跟照顧。 以預防醫學專門店作為社區藥局的定位,讓藥局不只是賣藥的地方,也為社區提供健康照護。而這類以跨領域的方式在社區裡與居民共存,是跨域共生的新型態。 林博樺解釋,共生的精神,就是他會去看重,每一個人都是重要的、有貢獻的參與者。在這個社區裡面如何有一個交流的平台,讓大家可以連結這樣的互動,建立起互助關係。 彼此幫助、共同生活,是共生社區的核心精神,同時強調必須是雙向或多向,而非單向的照顧關係。在彼此幫助、共同生活的社區架構下,即使沒有家人的關係,社區也能成為另一種家。 (※李婕綾 張智龍/採訪報導)
專欄
面對邊境逐步開放,台灣準備好了嗎?【獨立特派員】
台灣這幾個月因為本土個案相對穩定、第三劑疫苗普及率上升到五成之後,將放寬商務客入境限制,入境檢疫天數也從14天縮短成10天,未來還會視疫情再縮短。但隨著邊境逐步開放,未來本土確診病例勢必增加,台灣的解封之路要怎麼走,與病毒共存要從他山之石或政策概念,變成民眾的日常生活,不只防疫政策,醫療體系還有人們的心理素質,都得重新檢視。戴著口罩,跟著音樂活動筋骨,或是跟久違的朋友話個家常,台北市微解封第一天,信義區五全里辦公室,就迎來滿滿人潮。 民眾林女士開心的告訴《獨立特派員》,能夠久違的與大家再度聚在一起,真的很開心。民眾沈先生也說,現在的疫情已經沒有過去來的緊張,大家都可以放心出門活動。 不過長輩要參與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課程,也不是全無限制,不僅得使用健保卡實名制、噴酒精消毒,還得確認已經施打兩劑疫苗。而面對台北市微解封開放共餐,五全里還是選擇先等等。 「社區當然是乾淨的,但如果開放室內共餐,我還是擔心。」台北市五全里長吳秀好說明,因為長者活動屬於流動性質,不斷地往來各式地方,若要脫下口罩用餐,自己依舊認為不太安全。 五全里採用打包的方式,將飯菜包成飯盒給長輩帶回家享用。(圖/獨立特派員) 地方政府宣布微解封,中央縮減檢疫天數 台北市自2月15起微解封,除了恢復長青課程,學校也從一人確診、全校停課的防疫標準,改成不同班地兩人確診,才全校停課。市長柯文哲解釋,自從年後八天台北市都沒有出現社區感染案例,因此準備開始逐步解封。 而面對地方政府自創微解封,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澄清,並沒有所謂的微解封,只有部分於二級警戒內授權地方政府的相關管理。而對於三月起台灣邊境的逐漸開放,檢疫天數從14天縮短為10天,陳時中表示縮減緣由是來自於過去經驗, 99%以上的病患能在10天內就都被檢驗出來。 「我們目標走向是大概7天,試試看7天內遭檢驗確診、或是在發病的Ct值是否就已經很高,以這樣的指標做出精確判斷。」陳時中也坦言,指揮中心是以國際疫情、國內傳染控制、及疫苗普及率三個指標,來判斷是否開放,未來也不排除再將檢疫天數再度縮短。 隨著台灣邊境慢慢開放,檢疫天數也隨之縮減。(圖/獨立特派員) 解封重振觀光經濟,旅遊業尚有漫漫長路要走 而隨著逐步解封,政府才剛宣布要開放國際商務客,國內有旅行社已經迫不急待、開賣三月底日本賞櫻自由行,航運股甚至應聲大漲,但旅行業者不諱言,台灣民眾想要出國旅遊,還得再等等。 旅行業品質保障協會發言人李奇嶽表示,政府預計三月份接待商務客,接續是國際間的來台客,等輪到全面開放台灣人出國旅遊時,很可能已是下半年。 而就算下半年可以出國旅遊,市場也不會大爆發,聯合國國際觀光組織甚至預測,全球觀光得等到2024年、才可能恢復到疫情前水準,在這段期間,政府及產業得先做好準備。 李奇嶽解釋,過去兩年旅行社總體家數並沒有大幅降低,但是從業人口卻是大幅度的衰減,許多人都已經轉職到其他行業。面對突然的放寬,要立即全部找回根本來不及,因此如何重拾因疫情流失的人才,是旅遊業者的重要課題。 面對逐步解封,民眾與旅遊業者紛紛摩拳擦掌。(圖/獨立特派員) 以「清零」作為目標,崩潰的香港醫療體系 蕭條了兩年多的觀光業,雖然終於有機會迎來暌違的國際遊客,但走訪台北市西門町商圈,平日傍晚遊客只剩三三兩兩、空著的店面貼滿招租廣告,但店家面對開放,卻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台北市西門町店家林女士說,自己擔心被傳染,面對政府的解封也感到憂心,深怕現在香港的慘況在台灣再次上演。 兩個月以來,香港確診人數已經超越過去兩年的總和,單日病例突破五萬,多數死亡病例中,大部份都沒打疫苗。香港醫院外的停車場,全是躺在病床上,等待新冠肺炎檢驗報告的病人,寒流來襲、又濕又冷,得加蓋鋁箔、才能抵擋寒風。 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解釋,為了要清零,香港把醫院當作隔離病房,收容輕症的病患,並要求每一個病患要採檢陰性兩次才可放行。但面對高傳染力的Omicron、這樣的做法卻拖垮了香港的醫療體系,為了不重蹈香港的覆轍,專家建議台灣在開放前必須有所準備。 「輕症並不是放著不管,而是要規劃好收容位置,另外所需要的物資也都要事先準備好。」何美鄉認為,新冠病毒絕不可能在地球上消失,就算打了3劑疫苗,效力也隨時間會衰退,台灣總有一天必然得跟上國際腳步、面對病毒。 疫情下的西門町商圈,平日遊客稀稀落落。(圖/獨立特派員) 全面防疫或是與病毒共存,台灣社會的未來難題 請來樂隊表演、慶祝重啟邊境,澳洲21號開放所有已經接種新冠疫苗的國際旅客入境、再也不用隔離。英國雖然每天還有兩萬多人確診,但因為大多是輕症,政府甚至宣布將不再篩檢,確診者可以正常出門上班、上學。 對此民眾意見不一,但英國的開放之路還是持續往前,不只歐美,日本也宣布三月將迎來商務客、隔離期縮短到三天,新加坡一天最高有將近兩萬人確診,也持續擴大國門的綠色通道。 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表示,若想要與病毒共存,就得要有心理準備 不能被數字過度驚嚇,新加坡一天可以處理兩萬人的病患,我們一天就要可以處理八萬人的病患。 台灣自一月以來共確診750例Omicron本土病例,近四成無症狀、六成輕症,只有兩例中重度以上,其中一人死亡。不過即使絕大部分都為輕症或無症狀,但一旦邊境開放後,確診人數從個位數飆到成千上萬,台灣社會是否能承受,現有疫調與隔離政策又是否要持續,皆須再三思考與評估。 世界各國紛紛開始宣布解封。(圖/獨立特派員) 口服藥物與新疫苗進度,成為走向流感化關鍵 Omicron入侵至今,全台有兩萬多人因為與確診者接觸,被匡列居家隔離14 天,劉先生也是其中之一。在一家四口、三房兩廳的房子中,他一個人關在主臥室隔離14天,因無法與家人接觸,傳達訊息得透過喊叫,甚至視訊輔助,生活補給全得靠太太支援。 劉先生說,自己十分擔心家人安全,畢竟過去台灣曾出現不少陰轉陽的案例,為了家人的健康,他與太太只能小心再小心。而除了擔心會不會確診,劉先生更擔心被外人知道自己被匡列。「那時候在民宿時,我們還沒也入住就快速離開退房,老闆娘還交代我們能不能供稱路過就好,整個社會氛圍讓我很害怕。」劉太太補充,比起生病的恐懼、周遭歧視的眼光更可怕。 劉先生因為居家隔離,全家生活出現極大變化。(圖/獨立特派員) 民眾對新冠病毒高度緊張、還有對確診者獵巫的心態,都與邊境開放的趨勢背道而馳。台大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陳秀熙直言,絕大部分民眾依舊希望個案數越少越好,而這樣的心理就會直接影響到台灣人民對於防疫上的心態,以及政府防疫政策的走向。 陳秀熙認為,雖然台灣只要控制在每天50到70個個案以下,都可以算是動態清零,但未來防疫勢必得走向類流感化。不過正式宣告類流感化的時機點,不應只是無法有效控制確診個案數時,而應該是等到病毒能完全被預防及治療才可以。口服藥物的來臨及新疫苗的引進,將會是代表是否能流感化的重要指標。 (※ 林珍汝 賴振元/採訪報導)
專欄
台東池上斷層研究,探索屬於「池上」的地震故事【獨立特派員】
台東池上鄉的池上斷層,是全世界位移速率很快的一條活動斷層,台灣地科界在這裡記錄到斷層潛移的觀測資料,累積相當豐富的科學數據。其中有位功不可沒的法籍地質學家安朔葉教授,從1981年開始每年到台灣進行研究,讓池上的活動斷層,成為國際地震研究的重點之一。另外中研院地科所在全台灣還有離島打造的三十幾個寬頻地震站,除了與世界最大的地震資料中心進行資訊交換外,也在全球地震觀測上做出貢獻。 池上斷層屬於縱谷斷層的一部份,根據中央地調所的調查,全長約67公里。從過去一百年來的地震記錄來看,跟池上斷層有關的地震,包括了1951年的花蓮地震、1972年的瑞穗地震、2003的成功地震、2006的卑南地震以及2018年花蓮地震後的系列地震。 中研院地科所研究員李建成表示,最顯著、嚴重的一次是於民國四十年的花蓮大地震,而兩個月後在玉里與池上,也分別接續發生芮氏規模七與六點多的地震,而規模比較小的就被稱作是池上斷層地震。 目前在短短兩、三公里方圓內的池上地區,一共設有五個地震站。而光是斷層帶上就布有三個地震站。其中一個斷層線上的潛變儀,曾測量觀測到高達70%-80%的變形量,精確的幫助研究員掌握斷層移動情形。 由中研院所設置的地殼潛移精密測量儀。(圖/獨立特派員) 人性化設計,地震觀測站的規劃巧思 為了因應活動斷層不同的特性,地震觀測站的設計,也有著不同的巧思。如池上國中地震觀測站,採圓形空間設計,方便一個人下去操作,還有著可以放筆電的平台,讓維護人員更好作業。 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助理牟鍾香介紹,池上國中地震站採用全包覆的架設方法,可以預防降雨時大量雨水滲入。每年維護時也須一同更換內置的乾燥劑,維持裡面機器可以在良好的狀況下運行。 而位於錦園村保安宮的地震觀測站,除了擺放寬頻地震儀,還設有一個傾斜儀。「寬頻地震儀主要為記錄當地地球訊號的能量,而傾斜儀則是記錄地表的傾斜方向。」牟鍾香說,由於每年台灣乾濕季轉換之時,地表皆會因為地下水變動而跟隨起伏,因此中研院藉由記錄兩種不同的訊號,探討斷層的活動特性。 採用圓形空間設計的池上國中地震站。(圖/獨立特派員) 斷層位移速率快,擠壓抬升痕跡明顯 位於池上斷層帶上的大坡國小,校內明顯可以看到受到斷層擠壓抬升,造成地表破壞的現象。池上鄉大坡國小校長林素慧表示,校內溜滑梯的水泥墩與擋土牆,皆有著很明顯的落差與抬升跡象,根據研究人員的測量,每一年約平均上升2-3公分,是十分珍貴的斷層移動證據。 而池上鄉民眾潘有營叔叔的住處余宅,因同樣位於斷層帶上方,也能同樣看出因斷層擠壓造成圍牆房屋傾斜變形、破裂的情形。「只要地震一搖晃,房子就會裂開,我們都有見證整個過程。」潘有營還說,現在當地的專業解說員,會將叔叔的住處當作教材,向前來遊玩的觀光客解釋緣由。 中研院地科所研究員李建成解釋,由於池上斷層屬於全世界板塊中,位移速率較快、潛移性質的斷層,因此相較於其他地區更容易觀測到位移痕跡。 位於大坡國小的池上斷層運動痕跡。(圖/獨立特派員) 池上斷層研究,「他」功不可沒 池上鄉的地牛故事館,是為了紀念法籍教授安朔葉對於台灣所付出的貢獻所設。而在故事館內,也珍藏著他每次來台灣進行田野調查時,所留下的手稿筆記影本。 中研院地科所研究員李建成告訴《獨立特派員》,其實現在的研究團隊,就是來自於法國安朔葉教授的個人發想。他認為自己要從地質眼光一探池上斷層的真面目,因此在差不多八〇年代末展開研究。 「安教授最後一、二十年,很喜歡池上鄉。因此就在思考是不是可以在這裡,做一個紀念性的東西。」李建成說,安教授的手稿就像是一幅畫,自己希望能利用這些畫來展示教授於台灣各個角落的記錄,以及他對台灣這塊土地、人們之間的故事。 法籍教授安朔葉於台灣研究時影像。(圖/獨立特派員) 寬頻地震站,台灣地震研究的核心 台灣寬頻地震網玉里站,是中研院地科所2000年打造完成的設施。站內不僅設計了三道大門,地震儀也設置於山壁裡頭。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助理紀宗志解釋,因為寬頻地震站須建立於岩盤上面,不能選在沖積層上,因此需要尋找安靜、沒有人煙,且又有網路及道路可到的地方,要找到合適地點十分不容易。 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技師梁文宗也補充,向山壁內挖掘是為了盡量避開人為干擾。以玉里站收到的訊號來說,即時訊號大概與現場差距於四秒以內。目前島內寬頻地震觀測網的測站位置大多位於山區,最遠的測站甚至到南沙群島,西部的話則有延伸至馬祖、金門與烏坵。 目前全台與離島,共設有三十多部寬頻地震站,它們既是永久站,也是中研院研究地震的骨幹。站與站之間距離大約30公里。其中有七個站點,跟全世界最大的地震中心進行資訊交換。梁文宗表示,透過資訊交換,台灣能很輕易的拿到全世界幾千部地震儀的資料,十分有助於研究與分析。 (※ 李瓊月 袁宏書/採訪報導)
專欄
寵物保險需求高,消費者如何為毛小孩選擇適合保單?【獨立特派員】
寵物保險需求漸增 投保前務必釐清關鍵差異 台灣飼養寵物的風潮越來越興盛,寵物保險市場,就逐漸出現需求。只是這些相對新興的保險產品,哪些規則可能引發疑慮?理賠的方式,又真能幫到飼主和毛小孩嗎? 狗飼主Ally幫寵物麻糬買了份保險,希望往後愛犬的醫藥費,能有個保護傘。但值得注意的是,寵物保險和人身保險,其實有個很基本的差異。 淡江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教授郝充仁說明,人身保險公司處理人,寵物是動物,所以寵物保險就會是產險公司來經營,而不是人身保險公司,牠被認定是飼主所擁有的東西。而人身保險是長年性契約,一旦決定以後,就必須維持費率,不能改變。目前寵物保險當中,比如說死亡、意外、醫療,它的發生機率,保險公司還沒有辦法那麼快速掌握,所以擺在產險裡面讓牠一年一約。 寵物險在產險一年一保的制度下,保費是一年繳一次,這樣或許對部分飼主來說比較方便,但長期來說,保障卻有可能因此打折扣。 寵物保險業者汪瑞敏表示,寵物險不是保證續保,保險公司會針對體況,還有之前理賠的狀況來決定是否可以續保。 寵物保險業者周乃翔舉例說明,比如說牠已經有牙齒的問題了,可是飼主發現洗牙可能要1萬元,這時再去投保寵物保險,投保完等30天後再去洗牙,便可獲保險理賠。有些客戶會鑽這樣的漏洞,造成許多道德風險。 一年一保的寵物險,也許可以幫助保險公司規避在飼主方面產生的道德風險。但飼主必須注意,一年一保也讓保險公司在來年是否續約的評估上,擁有絕對優勢。毛小孩可能今年獲得理賠,來年就被拒絕續保。飼主同時也該關注的,還有寵物險理賠的項目與方式。 寵物保險業者汪瑞敏解釋,自負額指的並不是「全額賠付」,保險公司負擔其中80%的補償費用,剩下20%由飼主自行負擔。 寵物保險業者周乃翔表示,理賠的時候只會理賠必要性治療,如果是預防性的,通常是不理賠的,比如做健檢,或是幫助牠更快復原的保健食品,也不列入理賠範圍。 寵物保險需求漸增。(圖/獨立特派員) 動物天性大不同 並非所有品種都能投保 「帶寵物出門的時候,不小心造成對方受傷或是物品上的損失,侵權責任就是提供這些補償的費用。」寵物保險業者汪瑞敏說明。即使寵物保險能夠幫助飼主負擔侵權責任,但就實務上來說,該如何執行?目前並沒有法定流程。這項保障,恐怕流於空談。 寵物保險業者周乃翔強調,如比特犬這樣的鬥犬,在某幾家保險公司是不能保保險的,因為牠的攻擊性太強,損率非常之高,如果今天導致遺憾,保險公司將理賠不少錢,因此會除外如比特犬這類具攻擊性的犬隻。 淡江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教授郝充仁則說,寵物咬到別人,甚至咬到別人的寵物,飼主一旦落跑,後面該如何處理,這部分目前似乎仍空白的,他提醒有關機關必須做相關處置。 動物天性大不同 並非所有品種都能投保。(圖/獨立特派員) 寵物保單昔日乏人問津 未來如何健全保障制度 2004年,台灣推出第一張寵物險保單,乏人問津。直到2018年保單內容改良後,寵物保險市場才有開始成長。但根據業者的觀察,目前保單設計的趨勢,是往保障縮水,保費增加的方向走。 淡江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教授郝充仁建議,我們保險如果要比較健全的話,最好由主管機關制定示範條款,有明確的法律定義,這樣業者運作會比較方便,像我們看到的死亡險、意外險、醫療險都會有示範條款。 國外的寵物保險行之有年,但台灣的寵物保險才剛起步,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接下來這個市場該如何發展,才能提供對飼主更有利的保單,並給幾百萬毛小孩一份安心的保障?需要消費者、業者與政府三方一起努力。 (※ 萬真彣 黃政淵/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