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624
台灣即將進入強震百年週期。民眾如何防災與因應?【獨立特派員】
2022年3月23日凌晨1點41分,花蓮近海發生芮氏規模6.6強震,這也是花蓮近海處48年來最大的地震。雖然沒有造成太大的傷亡,不過有學者提出預警,台灣很可能即將進入強震百年週期。透過這個地震,重新省思國內地震資料建立、屋齡老化以及防災觀念三大問題。 斷層破碎帶藏有哪些訊息? 台灣學界持續監測 2018年花蓮地震後,郭陳澔就組成研究團隊開始在東部埋設地震儀,布成密集地震站網收集數據。 台大地質科學系教授郭陳澔說明地震儀的功能,可以讓我們知道下面是有破碎帶的,這個破碎帶會觸發哪些斷層,有沒有觸發其他斷層,是如何的破碎,地震儀都可以提供非常重要的資訊給我們。 埋在地下的地震儀,就像X光機,可以探測、記錄地層的活動,建置密度越高,空間解析度就越好,數據相對更精準,也有助於建立目前國內還相當缺乏的盲斷層資料。 郭陳澔進一步解釋,大家說地震的週期百年或者200年、300年。這些資訊都是透過基礎資料不斷累積,我們才知道這個週期到底是多長,或是多短,或者它的活動狀況是怎麼樣。以及它對建築物是否相對比較穩固或是不穩固,都可以提供資訊。 3月23日的地震後,郭陳澔的團隊除了收取之前埋下的地震儀所記錄的資料,還加設了34個點,希望透過更縝密的地震站網絡,為地層活動做更詳細的資訊紀錄。 埋在地下的地震儀,有助於建立目前國內還相當缺乏的盲斷層資料。(圖/獨立特派員) 雙北危老屋數量龐大 防災型都更迫在眉睫 台北市土木建築學會理事長余烈直言,不可能那麼幸運,每一次地震都在南投、在台南、在花蓮,距離台北那麼遠。回顧過往台灣幾次造成重大災情的地震,長期關注建築安全的余烈有感而發。 余烈說,政府在推都更,所謂危險、老舊的建築物的都更,推動都不是很順利。所以台北市、新北市到處都是這種老舊的建築物。那都是地雷,一顆一顆的地雷,什麼時候爆炸不知道。耐震係數提高是新建物的必備要件,同時,強柱弱梁的抗震設計更可以提高震災中的倖存機率。 余烈解釋強柱弱梁的重要性,如果不幸,在台北地區發生淺層地震,而且規模達到六級、七級,這個建築物非倒不可。但是起碼梁先壞,柱子還撐在那裡。不會像維冠大樓,或是雲翠大樓,瞬間倒下來。 新建房屋有更強的結構設計對抗地震災害,而對於屋齡已高的建築,則要盡速進行專業評估。 余烈建議,當然要做耐震能力詳細評估,才能知道說,你的老舊建築物可以抵抗多少的地震力。 龐大的老房子數量,凸顯防災型都更、危老重建的迫在眉睫。 (圖/獨立特派員) 地震避難要點有哪些? 堅固家具才是最佳掩護 台北市防災科學教育館的模擬地震屋中,桌子是唯一的實體家具,也是地震當下家庭裡的最佳避難點。  台北市防災科學教育館館長詹前洋提醒,堅固的桌子是我們最好、最優先的選擇,但桌子如果是玻璃材質的,就不適合,因為掉落物會把它砸碎。 現場沒有桌子的話,就到梁柱或牆角的地方蹲下來,一樣是保護自己的頭部,做掩護。 桌子與牆角是地震避難的優先地點,至於家具之間的所謂黃金三角空間,並不推薦。 詹前洋解釋,你沒有辦法控制家具倒的方向,反而讓你受傷。 所以我們不要去迷思有黃金三角的空間,一定是找堅固的家具的底下做掩護才是正確的。 同時,家中一定要準備緊急避難包,最好每位成員都有一個,裡頭裝的物品,以符合食衣住行四大基本需求為原則。  詹前洋說明,食的話需要放一些乾糧、飲水;衣的部分會有一些保暖的衣物、外套或者輕便雨衣;住的部分,可能會有收音機、手電筒,以及它們所需要的乾電池;行的話,身分證及健保卡的影本、少量的現金跟鈔票。  不管推測中的地震百年週期是否來臨,蒐集更多地震資訊、降低震災風險以及強化防災意識,這些事項都需要有更多準備,才能因應危機。  (※ 李婕綾 陳廷宇 羅盛達 鄭凱文/採訪報導)  
#防災地圖
#地震
#防震
#危老條例
黃郁婷

2022年4月5日

946
基隆捷運拍板定案,可能存在哪些挑戰?【獨立特派員】
行政院上個月宣布拍板基隆捷運,目標要在2032年四月完工。不過我們實際走訪基隆,每天通勤台北的民眾,對於新捷運的搭乘意願都很低。學者更預估,未來不但得跟台鐵搶旅客、還將面臨嚴重虧損的命運。基隆捷運希望能夠達成基隆、台北、新北的三贏,除了財務負擔和成本效益,接下來的環評還有土地徵收,再再都是必須要克服的實際挑戰。早上七點半,基隆火車站附近人們行色匆匆,都是要趕著搭火車或客運去台北上班上學。基隆36萬人口,有超過11萬人每天通勤到台北,其中22%搭火車,31%開車,搭客運人最多,佔總數的33%,王小姐也是其中之一。 王小姐告訴《獨立特派員》,雖然客運可以直達台北市南京東路的辦公室,但從家裡騎車、等車加上搭客運,每天通勤還是一個半小時起跳,最無奈是遇上大塞車,最久甚至花上超過兩個小時。 排隊、轉車或塞車,是基隆人揮之不去的通勤惡夢。為了解決基隆到台北的交通,行政院拍板基隆捷運路線,共設13站,從南港往東、在樟樹灣與民生汐止線整合、經過汐止、五堵、六堵,終點站是八堵,全長16.05公里、2032年四月通車。八堵到基隆則列為第二期路網。 只是基隆捷運沒到基隆,不只王小姐表示因距離關係將來不會搭乘,在客運站問起通勤族未來意願,也幾乎都得到一樣的答案。就連搭火車通勤的民眾也認為,多了捷運的轉乘路線,不僅不方便也可能延長通勤時間。   基隆有高達三分之一的民眾使用客運通勤。(圖/獨立特派員) 捷運轉乘路線複雜,方便性低使民眾卻步  而究竟未來基隆捷運轉乘到底方不方便,經過《獨立特派員》實測發現,八點二十七分的區間車,從基隆站出發,大約七分鐘就到達八堵火車站,不用出站直接從台鐵月台,可以走地下連通道,接到未來的八堵捷運站。   基隆捷運是中運量運輸,類似於台北捷運的文湖線。將以高架路段、穿過七堵、六堵、五堵及汐止,進入台北市南港展覽館後改走地下,到達五鐵共構的南港車站終點站。   未來南港站的地下,從北到南分別有基隆捷運、高鐵、台鐵及台北捷運板南線,基隆捷運要轉乘板南線,得先越過高鐵及台鐵。地下就算有連通道,因為各系統的軌道在地下不同樓層,距離也不能以直線三百公尺來計算。 實際走一次轉乘動線,得先搭電扶梯到地下二樓,穿過高鐵大廳、再搭電扶梯到地下一樓、繞過百貨商場,才能到達台北捷運板南線的入口。 在沒有迷路的狀況下,大約花費五分鐘的時間,而未來南港站有商場、有兩線捷運又有雙鐵,如果標示不夠清楚、將會是轉乘大考驗。 不只南港,基隆捷運的其他車站也一樣。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理事鄭羽哲說明,例如汐止區公所站、百福站都是在與台鐵車站四到五百公尺的範圍內。一旦出現轉乘不方便的情形,可能會導致民眾只選擇單一交通工具的問題,最惡化的情況則是完全放棄捷運與台鐵,改為自行騎車或開車。  台鐵相較優勢多,捷運轉運量十分有限  基隆捷運許多路段都與台鐵平行,汐科站、汐止區公所、百福跟七堵站,都在台鐵的火車站附近、距離相差幾百公尺。未來的基隆捷運七堵站,位於基隆河畔的停車場,距離台鐵大約六百公尺,民眾若要轉乘得步行十分鐘。   捷運與台鐵平行的模式,是否會導致兩者的旅客都分別降低,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基隆市議員陳薇仲表示,由於基隆通勤人數本來就不多,因此兩個系統共存可能會產生營運困難。 台鐵正準備公司化、等待脫胎換骨,又有基隆捷運來挖旅客,兩鐵相爭不只比服務跟轉乘方便性,票價也得比一比。 以台北捷運費率計算,未來基隆捷運八堵到南港大約40元,到台北車站大約55元,但搭台鐵卻分別只要22元跟36元。 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李克聰分析,由於不論是行車時間或是票價,台鐵相較基隆捷運都更佔優勢,因此將來在雙線平行的狀況下,從台鐵轉移到基捷的運量其實非常有限。就算民眾願意多掏錢、多花時間,去搭一條嶄新的捷運,但以台鐵沿線進出站人口來看,最多人的汐止每天也僅有1.9萬人搭乘。 基隆捷運經費預估425億,中央負擔七成七,其他由台北市、新北市及基隆市協調分攤。學者認為,難題不只是誰要出多少錢、還有未來該由誰來負責營運、負擔虧損。李克聰補充,由於目前捷運招標情況成本大量上漲,因此目前的425億仍是嚴重低估,將來必定還會追加預算。  民代憂心雙線並行的形式,將為兩者帶來營運困難。(圖/獨立特派員)  虧損機率高,地方開發有疑慮  即使台北捷運每日運量突破兩百萬人次,去年依舊大虧損五十億,基隆捷運虧損已經是必然的宿命,而中央地方都在想辦法創造運量。 交通部鐵道局委託基隆市政府,規劃開發七堵站區,行政院長視察時簡報,會將七堵發展為新創及研究智庫。 基隆市都市發展處長徐燕興表示,目前的草案初步計算大概有140億的效益,但七堵是不是真的會有140億的大未來,地方民代很懷疑。 因為基隆市政府才剛花4200萬,規劃北五堵國際研發新鎮,且原本2020年底就應該完成的工程,至今仍沒有完工。 基隆市議員陳薇仲說明,基隆市政府到現在都無法完成的原因,是因為涉及軍方及私人土地糾紛,目前整體計畫可能會延宕到2023年。 而政府連北五堵的研發新鎮都還沒規劃好,又端出七堵要建新創及研究智庫,也難免讓地方對開發效益畫上問號。 鐵道局規劃,基隆捷運是要串起內科、南港,然後帶動沿線工業區升級,將北五堵、百福、六堵、七堵與八堵,串聯成基隆河谷的產業廊帶。 但沿線這一大片貨櫃場要轉型,需要的時間恐怕遠超過捷運建設的十年。 五年前,總統蔡英文宣布基隆輕軌Tram Train計畫,原本是要買新車、運行在台鐵的第三軌,幾經折衝、五年後提升為中運量捷運。 而隨著經費變多了、運量變大了,不變的是城市的捷運路線,成為日復一日把居民往外送的城際運輸。 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理事鄭羽哲分析,往後民眾不論是在求學或是就業上,都會需要透過通勤進入台北都會區,而當民眾的生活依賴於其他縣市時,對於基隆的商業活動跟基隆當地的運輸發展就會造成傷害。   現有人口、經濟及運量,都難以支撐基隆捷運,雙北對基隆的磁吸效應,更可能因為捷運而更加嚴重。基隆捷運將開往什麼樣的未來,不只是港都民眾等了二十年想要問的問題,還攸關北北基生活圈的國土規劃。基隆捷運的難題,也是台灣各地軌道建設的難題。  (※ 林珍汝 賴振元/採訪報導)
#基隆
#獨立特派員
#基隆捷運
李季軒

2022年3月30日

548
長照也要精準,喚醒長者生活期盼來延緩失能【獨立特派員】
精準長照有別於精準醫療,並非要將人的失能治好,而是讓更多人可以過有意義、快樂的生活。 隨著超高齡社會的到來,未來會有更多比例的長者需要被照顧,但與其讓照護成為沉重壓力,不如思考如何讓長者可以對生活有期盼的動力,而能夠適度照顧自己也支持他人。社會時空不斷改變,台灣的長照理念也在不斷進化中,同理與用心同時實踐,才能豐富彼此的人生。 比利時由於轉變照顧理念,護理之家改名為生活照顧中心。為了朝新方向發展,除了編制護理社工人員,更設置品質控管專員,不再只透過幾位教授審閱書面資料詢問問題,而是利用系統性的科學調查來檢視住民滿意度。 伊莉莎白生活照顧中心品管專員安娜司普莉表示,透過報告的相關比較分析,可以得知住民滿意度投票成績,也能得知有哪些項目是相對滿意或是不滿意,而團隊就能針對成績不夠理想的部分商討改善。 目前在法蘭德斯最高的居住滿意度高達九成二,而伊莉莎白生活照顧中心則是七成三。生活照顧中心除了護理復健部門,也特設活動設計帶領部,聘請活動高手與職能治療師主管合作,希望能進一步提升照顧品質。 比利時的護理之家因改變照護理念而更名。(圖/獨立特派員) 活動與復健結合,進一步提升住民幸福感 根據研究顯示,當被照顧者離家搬來居住時,所感受到的幸福感可能立刻失去五成,因此當住民居住進來的時候,機構會事先參考相關背景,透過觀察了解生活期待,希望藉此緩解幸福感的流失率。 布魯塞爾大學職能治療系教授派翠西亞說明,個別訪談可以幫助機構集合對生活具有相似期待的住民。而在照顧人力日益短缺的趨勢下,這樣的作法更是多贏。 生活照顧中心支持、輔助住民自己進行活動,而當達到一定程度使被照顧者能夠自己接手時,照顧者就能夠不再花費大量心力照護,以節省下更多時間。   在生活照顧中心的住民,有的喜歡聽朗讀小說,有的喜歡玩UNO牌,有的喜歡照顧鳥兒,有的則是喜愛打排球。不論喜好為何,都紛紛藉由感興趣的活動與復健結合,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   伊莉莎白生活照顧中心行為治療師妮可解釋,這樣的方式能幫助住民忘記自己正在進行治療,看似彼此開心地玩球、遊戲,享受樂趣、與人互動,實際上也是為治療運動的一種。 生活照護中心的住民開心的一同打排球。(圖/獨立特派員) 大學修改學習模式,學生研發長照多贏新模式  社區衰老人口增加,豐富生活全靠人才創意,荷蘭大學校園也進行大改款,配合社區修改學習方式,全面推動以設計為基礎的學習。以社工系為例,學生大二整年在外實習,藉由現場培養能力,搭配國會通過的社會參與法,研發身心障老化孤單者配對關懷多贏創新模式。   荷蘭史丹登大學社工系教授史美表示,與以往的教育大不相同,學生必須根據程度逐步學習,在沒有人提點的狀況下自行思考社會需要什麼新創科技。而更多對於研創工具的學習,也使得他們成為真正的專業人士。   學生們各自懷抱夢想主題,並在每隔周回到學校省思核心價值,再一起就遇到的挑戰找尋新構想。這樣的學習模式,不僅讓學生更有學習動機,思考更也更加周延。 荷蘭史丹登大學社工系學生佛西也說,學校採取的方式幫助學生看到了更多不同的觀點,由於所碰觸的問題大多沒有絕對的正確解答,因此也讓他們有了保持開放的態度的習慣。佛西認為,多聽別人的意見並取得回饋,便是改善問題的最有效方式。 荷蘭史丹登大學更改教育模式,讓學生為社區貢獻心力。(圖/獨立特派員) 整合跨域創新,豐富被照顧者的日常生活  而除了學生們的實作學習,荷蘭大學的教授們也發展整合跨域創新,從不同衰弱階段分析新的豐富生活方式。 荷蘭史丹登大學社工系教授艾佛臨說明,荷蘭對健康的定義已不再是沒有疾病,而是與各種疾病共存,讓人生中擁有美好生活。 除了規劃失智友善社會住宅,降低照顧負擔、豐富失智者生活外,社區的許多基礎建設也連帶有新的發展思維。 如當地的公共圖書館,就有藝術家結合據點長者寫作與手工,發展失智健腦專區,幫助失智或腦損者透過所提供的材料進行腦部訓練。 許多新的倡議宣導鼓勵大眾,豐富生活靠所有人同理創造。而面對著如此有意義的日常生活,國家迎接超高齡社會,悲歌早已不是必然,老年生活的幸福依舊可期待。   (※ 周傳久 鄭仲宏/採訪報導)
#獨立特派員
#長照
李季軒

2022年3月30日

1323
台灣跨性別者倡議免術換證,人權與治安能否平衡?【獨立特派員】
現行法令規定,跨性別者必須經過性別重置手術,才符合更換身分證性別的資格。有幾個歐美國家,已經通過跨性別者免術換證。但台灣政府和民眾卻會擔心,若跨性別女性沒有摘除性器官,自由進出女性專屬空間,可能造成性犯罪。這樣的擔憂是否合理?性別重置手術是唯一解方嗎? 性別重置手術風險的,免術換證可行嗎? 吳伊婷出生時,被醫生指定為男性,也就是生理男性,但從小被當男生教養的他,卻總覺得自己的靈魂與男性身體格格不入。強烈的內心矛盾驅使著吳伊婷,不斷地自我探索,直到他終於確定,住在自己男生身體裡的,根本是個女生。此後,吳伊婷選擇忠於自我,不但改穿女裝,還改了名字,以女生的姿態過日子。2015年,他更依照規範,決定做性別重置手術,以更換身分證上的性別。 跨性別者吳伊婷認為,因為一生就活這一次,身分證就拿這一張,要不要這一張跟你的認同是一樣的。它就是代表我的認同,我覺得我是誰,所以證件上就是我是誰。 只是,再聊起當年的性別重置手術,吳伊婷的情緒還是難免波動。吳伊婷說,到手術的前一天,她已經在泰國了,醫生再跟她說一次,你確定?當下她猶豫的不是風險,反而是這個性別重置手術做下去,從此就不能生育,而且可能會有後遺症。 台灣現行法令規定,如果要更改身分證上的性別,必須經過兩位精神科醫師評估,診斷為性別不安,並經鑑定後才可以實施性別重置手術。 跨性別者陳孜穎說明,手術就是絕育,不管是男跨女、女跨男。男跨女手術完之後,要定期保養自己的人工陰道,要拿擴張棒去擴張人工陰道。可能有一些人會有一些奇怪的副作用,比如說沾黏。 跨性別者強納森擔心,使用荷爾蒙這件事情,是最近才有的,它並沒有經過很長時間的研究,所以我們很難知道荷爾蒙長期使用對身體會有什麼影響。還有一些人是經濟不允許,因為做變性手術費用也是滿高的;而有些人是身體沒有那個條件可以動這麼大的手術。 WHO國際疾病分類第11次修訂本指出,跨性別是人類多元性別的現象。(圖/獨立特派員) 人權與治安如何平衡?社會溝通與配套需雙管齊下 政府和部分民眾擔憂,若生理男性的跨性別者,沒有動手術切除陰莖就更改身分證性別、自由出入女性使用空間,則可能發生性侵等犯罪事件。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陳宜倩分析,女性容易受到性騷擾、性侵害,在沒有完全解決之前,人們很容易把這樣子的恐懼轉投射在跨性別者身上。 長年關注性別議題的律師李晏榕點出,與其擔心性犯罪,還不如先設立性別友善的空間,不但能保障跨性別者的人權,還更能防範性犯罪,是最有效的解決辦法。但即使免術換證是台灣可以努力的方向,還是需要有配套。 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分享,免術換證的確有它的道理,因為很多案例已經相當確定有性別不安的問題,醫生們雖然都已經建議他可以動手術,但事實上能夠動手術的都是少數。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陳宜倩表示,免術換證必須符合某些要件,例如他已經做荷爾蒙治療一定時間以上了,或者是他有去找心理師、社工師或精神的醫師闡述他的困境。 從性別友善的角度去思考公共空間的規劃。(圖/獨立特派員) 跨性別不是病,認同與手術仍然只能二選一?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疾病分類第11次修訂本指出(ICD11),出生指定的性別,跟自我認同的性別不一致,是人類多元性別的現象。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陳宜倩認為,跨性別族群過去認為是疾病,但現在透過這麼多年的科學研究跟性別研究的累積,我們發現,原來這是人類多元的性別的經驗,不是疾病。 既然跨性別者已經去疾病化,那麼要求他們動手術的合理性,恐怕需要被檢視。 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坦言,在社會的契合上,還要討論滿長一段時間。性別認同是滿複雜的,不是像0跟1那麼簡單的區別。 陳宜倩表示,可以讓這一群人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再那麼痛苦了,這個對他們而言是生存的問題,對其他人而言可能就只是一點點不方便,或者是重新改變我們如何看待人們的方法。 在2022年世界衛生組織認定人類性別多元的新觀念底下,或許人們可以試著跳脫性別二元的框架,還給跨性別者應有的基本人權保障。 (※萬真彣 黃政淵/採訪報導)
#獨立特派員
#跨性別
#LBGT
黃郁婷

2022年3月27日

528
竹竹苗拋合併議題,台灣是否需要第七都?【獨立特派員】
台灣需要第七個直轄市嗎?日前新竹縣長林智堅拋出新竹縣市合併升格直轄市的議題,新竹縣長楊文科表示不反對,苗栗縣長徐耀昌則主動表態應把苗栗一起併入。隨著台灣社會結構的改變,在國土規劃上需要中央和地方雙向整合的仔細考量,這樣不論直轄市或一般縣市的民眾,才能在有限資源下安居樂業的生活。 日前新竹市長林智堅提出新竹縣市合併升格為直轄市的訴求,掀起社會話題。林智堅表示,整個大新竹本來就是一個共同生活圈,不論是就歷史脈絡、地理位置、交通環境與醫療資源來看,人民的生活都是緊密相連。 林智堅一番話說的堅定,原因是他所提出的縣市合併訴求,立基點正是橫跨新竹縣市屹立41年的新竹科學園區,它的年產值相當於全台生產毛額的14%,讓新竹縣市的創稅能力,成為台灣的前段班。「新竹縣市一年創稅1920億,為全國排名第五名。」林智堅說,以目前資料來看,有兩個直轄市的創稅能力還不如大新竹。 但目前新竹縣市分得的中央統籌配款,都分別只佔全台的2%,和兩地創稅成果不成比例的情形,縣市政府和地方民意代表皆有共識。因此林智堅提出竹竹併的第一時間,新竹縣長楊文科便表態支持。 林智堅提出新竹縣市合併升格直轄市訴求。(圖/獨立特派員) 大新竹合併,是刻不容緩還是操之過急? 從優點來看,新成立直轄市可獲得更多財源、共務員名額職等增加、鄉市鎮改為區、優化地方民意代表。但何時才是適合的合併時機?新竹市長林智堅指出,新竹半導體業的從業人員,光是2021年就增加了6000位,因此半導體產業擴廠的資源取得,和衍生的交通與制度相關需求應盡速解決,才能讓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更具競爭力。 林智堅以為產業發聲為由,提倡竹竹併的時間越快越好。只是民意代表質疑,在高喊刻不容緩的同時,卻缺乏效益評估和執行計畫。新竹市議員蔡慧婷告訴《獨立特派員》,包含市府未來要設置於何處、舊城區發展是否可能因為合併更加沒落、交通問題是否真的能得到改善等,許多問題都尚未得出定論,且新竹縣市原本就不斷地在發展半導體產業,林智堅沒有具體指出可以帶來哪些直接效益。 林智堅指出,大新竹合併能有效幫助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圖/獨立特派員) 未達法定升格標準,新竹合併疑慮尚多 相較於林智堅的刻不容緩,新竹縣長楊文科的立場是合併不宜倉促,等到2026年各方充分溝通取得共識後,才是適合合併的時機。事實上眼前除了合併的時間點成關鍵爭議,還有不少疑慮存在。 現行的地方制度法規定,人口聚居達125萬人以上,且在政治、經濟、文化及都會區域發展上,有特殊需要之地區得設直轄市。但2021年11月底的資料顯示,新竹縣市人口加總僅約102萬人,未達法定升格直轄市的125萬人標準。 對此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提出地方制度法修正草案,將「且」改成「或」即可位人口數限制解套,但這樣的作法被質疑是因人設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呂育誠認為,地方制度法的修法不過是基本門檻,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大新竹未來發展的認知與期望為何,相關的訴求會遠比執著在人口數上的改變更能獲得民眾支持。 新竹縣市雖產值高昂,但人口總和卻不及法定升格標準。(圖/獨立特派員) 檢視過往升格案例,城鄉差距問題備受關心 部分民眾則擔心升格直轄市後,鄉市鎮將被統一併為區,鄉市鎮民代表將會消失,區長也由市府指派,地方上的基層民意可能因此埋沒。而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呂育誠則是提出不同看法,表示減少管道並不等於完全失去表達意見或是參與機會,因此地方聲音並不會因為少了一個選舉就無法發聲。 此外,也有民眾擔心合併後會產生城鄉差距過大的問題。以台南市為例,升格直轄市11年來原台南市區增加7000多人,而原台南縣則減少了5000多人,原為台南縣重鎮的新營、鹽水與柳營區人口更是逐步銳減,也驗證了人口更往都會區集中的現象,資源也可能因此更不平均。 對此新竹市長林智堅持相反意見,認為大新竹合併升格只會讓城鄉差距縮小,現在新竹縣市加起來預算僅有550億,合併之後預算規模將可以突破1000億,只要有了更多的資源就有辦法照顧更多的區域。 民眾擔憂縣市合併反而導致區域發展不均。(圖/獨立特派員) 避免成為都市邊陲,苗栗縣提共同合併 一旦新竹縣市合併,不少人也擔心磁吸效應會發生在大新竹與苗栗之間。苗栗縣議員曾玟學解釋,一旦合併之後苗栗將成為台北到台中間唯一的非直轄市,不論是在行政資源或是資金分配上面都會出現很大落差。 新竹縣市與苗栗縣三地合併升格直轄市,是苗栗縣長徐耀昌的主張。只是即便苗栗縣與新竹縣市合併,若未來發展重心多著重在新竹縣市,苗栗也可能面臨另一個危機。 「苗栗會不會成為新的第七都裡面的邊陲,是從過去六都升級中所發現很可能會發生的狀況。」曾文學補充,未來如果走向竹竹苗合併,除了交通、教育跟產業的資源要能在各區合理配置外,苗栗也必須設置行政中心,才能縮小城鄉差距。 苗栗縣長徐耀昌主動表態希望將苗栗縣一同合併升格。(圖/獨立特派員) 合併並非唯一解答,升格必要性仍需思索 不論是竹竹併或是竹竹苗併升格直轄市,都意味著台灣可能誕生第七都。而和鄰近的中國相比,幅員廣大的中國僅有四都,那麼地狹人稠的台灣真的設越多直轄市越好嗎?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呂育誠指出,其實除了合併升格,解決區域發展問題其實還有許多選擇,如公共事務的同步化、交通運輸的區域化、以及垃圾資源的合作與整合,都是可以嘗試的方向。 內政部資料顯示,台灣目前有七成人口集中在六都,有人口過度集中在城市的現象。或許竹竹或竹竹苗合併升格,能讓地方取得比現在更多的資源,但人口和資源大量集中在直轄市,對台灣整體的發展和人民的生活來說,真的比較有利嗎? 合併升格,是否是區域發展魚躍龍門唯一的萬靈丹,還有待辯證。而政府在規劃合併升格政策的同時,也應同等重視資源集中直轄市導致其他縣市相對弱勢的效應。都市發展和降低城鄉差距之間,該如何取得平衡,或許這個老問題需要新思維。 (※ 萬真彣 黃政淵/採訪報導)
#新竹縣
#獨立特派員
#直轄市
#新竹市
李季軒

2022年3月20日

829
台東關山電光部落 農村慶典傳承族群創生文化【獨立特派員】
每年冬天農忙之後,位於關山鎮的電光社區都會舉辦電光農村趣的慶典,內容有阿美族對抗清兵的雷公火之役戲劇表演,也有由部落裡阿美族與客家居民共同參與的巴歌浪完工宴。部落歷史的戲劇表演,成為族群創生的核心動力,就算偶有挑戰、困境,但時間永遠是他鄉變故鄉的最佳潤滑劑。台灣東部的花東縱谷,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條件,不僅盛產好米,同時也是台灣原住民文化最多元的地區。舊名雷公火的電光部落,位在海岸西側山腳下,與關山鎮隔著卑南溪遙遙相望。 每年12月秋收農忙過後,部落放眼望去,隨處可見一畝畝由翠綠轉為橙黃的田地。暫時休耕的稻田,搖身一變成為電光部落舉辦電光農村趣慶典的舞台,有演出,有市集,還有熱鬧的巴歌浪完工宴。 近年來,從一個原本社區同樂的規模,逐漸蛻變成當地頗為知名的文化盛事,吸引許多外地觀光客參與。電光社區發展協會執行秘書潘寶瑩表示,為了營造出農村好玩、活潑、多元化的樣貌,因此名字取作「電光農村趣」,而「戲說雷公火」則是其中的一個部分。 電光部落為近年知名的旅遊景點。(圖/獨立特派員) 將口述化作戲劇,電光部落的歷史傳承 戲說雷公火,主要是講述在19世紀的恆春阿美族人,由屏東滿州翻山越嶺遷徙至電光地區定居,以及對抗清兵入侵的故事。原本只是一段透過耆老口耳相傳的口述歷史,後來電光部落頭目張萬生靠著毅力採集,謄寫成文字記錄,才完成出版電光部落史。 「大概1874年,有一組清兵發現這裡有人居住,要求歸順清朝政府,並在某月某日前來攻打。為了保護家園,因此部落的年輕人一致反抗。」頭目張萬生說,因為老人家每次喝酒醉的時候就開始講這個故事,所以才有了記錄起來做成雷公火戲劇的念頭。 頭目亟欲保存文化記憶的熱切,任職社區發展協會的潘寶瑩都看在眼裡。他與協會另一位成員黃薰平,著手將電光部落人人耳熟能詳的雷公火之役,從耆老口述改編成戲劇展演。剛開始只是一個單純陪伴部落老人的社造計畫,後來卻成為凝聚村民的年度重要大事。 潘寶瑩告訴《獨立特派員》,在剛開始的時候,他們所做的只是希望陪伴長者,可是慢慢的透過大家的肯定,以及在地的人的支持,似乎找到一個凝聚居民的力量,大家一起共同起來完成事情的團結心。 戲說雷公火講述著19世紀阿美族對抗清兵的歷史。(圖/獨立特派員) 巴歌浪完工宴,展現多元文化特色 除了阿美族,電光部落還有約占兩成人口的客家人,以及其他少數族群。本身是卑南族的潘寶瑩,和因為研究田調來到此地定居的黃薰平認為,有別於觀光導向的嘉年華,電光農村趣的核心價值,在於創造部落所有住民的共同生命體驗,而食物則是最能體現多元文化生活的方式之一。 黃薰平解釋,村子裡有一個巴歌浪的完工宴,是屬於無論客家人或是阿美族人的共同習俗,大家會在耕作完後一同享用完工餐。而他們也將戲劇與完工餐的元素抓取出來,在每年年底舉辦一個屬於電光居民的節慶活動。 「當有機會在社區發展協會帶團體的時候來說,我從來不希望去細分誰是什麼人。」潘寶瑩說,大家都是一起居住在這個地方的人,對他而言電光就像是一個家,因此從來都不會去做族群區分。 每年的巴歌浪完工宴,是婆婆媽媽一展廚藝的大好時機。(圖/獨立特派員) 攜手北藝大創造新意,試圖打破營運困境 策畫部落重要慶典並非易事,需要更多的耐心與學習,期間也曾經歷老人凋零,造成停演危機。2019年,由行政院推行的地方創生元年政策,開啟北藝大與電光部落合作的契機,同時也帶來新的影響與衝擊。 電光社區發展協會執行秘書潘寶瑩坦言,策畫慶典仍然擁有一定困境,因為一直以來所進行的企劃並非產業類型,因此在非營利的狀況下每年支應活動給了他們不小的壓力。 北藝大藝術社會實踐中心主任王寶萱表示,北藝大的介入一開始是完全聚焦在戲劇方面,主要協助擔任排戲指導、導演或是相關服裝、舞台、道具的協助。但在第一年時比較像是帶著學生移地教學,由社區部落當老師。因為其實他們的服裝與道具,都是透過傳統技藝與工法設計出來,因此一開始是先來學習,接著學校才透過一些交流帶進一些關於道具、舞台、服裝的巧思,幫助他們的傳統技藝融合當代元素,在舞台上發揮展現。 社區發展協會,透過與北藝大專業團隊的合作,三年來逐漸發展出更具體的慶典規模,而在過程中電光部落居民並非僅是被動地接受,而更積極地主導及參與,對於生活文化內涵的詮釋,也有了更多在地的想像。 電光社區發展協會專案經理黃薰平認為,雖然現在許多農村發展會仰賴觀光來振興經濟,但對於真實居住或是長時間於在地工作的人而言,大家覺得維持農村原本樣貌才會是最好的發展。 不過度依賴中央政府的資源,電光農村趣試圖透過味覺、視覺、聽覺的感官體驗,從追溯自身歷史背景出發,創造電光所有居民共同的文化集體記憶。面對商業利益思維,如何延續傳統與開創新局,進退之間都是課題。 (※ 尹雯慧 羅盛達/採訪報導)
#台東
#阿美族
#客家
#巴歌浪完工宴
李季軒

2022年3月20日

456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逾300萬難民湧入歐洲,人民何去何從?
俄羅斯入侵後,烏克蘭成了戰場,全世界都受到影響。面對擁核自重的俄羅斯,歐美謹慎應對,避免挑動第三次世界大戰。學者觀察,歐洲東部幾乎每10年就會發生一次衝突,停火只是為了再奪取更多資源的準備。現在逾300萬的難民進入歐洲,為歐洲帶來人道救援的重大挑戰。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蒲亭為何而戰? 俄羅斯總統蒲亭不顧各國警告,宣布入侵烏克蘭,當武力威脅成為現實,煙硝戰火四起,改變了烏克蘭,也影響了全世界。 俄羅斯總統蒲亭宣告:『我決定進行一次特別軍事行動,目標是要保護在過去8年飽受基輔政權實施種族滅絕的人們。試圖干涉或對我們國家和人民造成進一步威脅的人,應該知道俄羅斯會立刻做出反應,都將面臨前所未見的後果,對於各種可能結果我們已經準備好。』 烏克蘭總統傑林斯基則回應,他會繼續留在首都,家人會留在烏克蘭,小孩也會在烏克蘭。根據他所掌握到的消息,敵軍的首要目標是他,第二是他的家人。他們想消滅國家元首,在政治上摧毀烏克蘭。 防彈背心是人權工作者每天執行任務時的標準配備。(圖/獨立特派員) 國際制裁力道 歐美強權步步斟酌 烏克蘭總統傑林斯基第一時間要求歐美盟友的支持,也以行動證明自己捍衛國家主權的決心。不過當俄烏開戰,國際應對相對謹慎保守,有對俄羅斯擁核自重的忌憚,也有政治利益的精打細算。 美國聖湯瑪斯大學國際研究中心助理教授葉耀元分析,俄羅斯作為全球第一大的核子國家,至少用核子彈的數目來看的話,你今天要介入這場戰爭,等於說要預備好,當這場戰爭一直增溫的時候,它可能真的會變成第三次世界大戰。 隨著俄烏交戰時間拉長,俄羅斯坦克朝烏克蘭規模最大的札波羅熱核電廠砲擊,俄軍不斷逼近首都基輔,甚至生化戰的威脅,讓各國逐步加強制衡力道,從金融經濟制裁,禁止俄羅斯石油、天然氣等能源進口,跨國企業陸續退出俄羅斯市場,歐盟和北約組織也採取更積極的作為。 美國總統拜登在開戰第17天發表制衡手段,決定和北約盟國及G7集團–加拿大、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英國及歐盟共同宣布幾個新措施來對蒲亭施壓,以讓他對侵略烏克蘭負責,其中最重要的是決定每個國家都將拒絕給予俄羅斯最優惠國待遇。 人權工作者每天都開著一台塞滿醫療物資和食物的小車,到處運送物資。(圖/獨立特派員) 逾300萬難民湧入歐洲 烏克蘭人的抉擇 在基輔人權組織工作的Liudmyla Yankis,大學讀護理,卻因為戰爭才成了護士。他決定留在基輔加入醫療團隊,每天和夥伴開著裝滿藥物和糧食的小車橫跨幾百公里,照顧傷患和獨居的老人。 Liudmyla Yankis和獨立特派員分享自己在戰爭中生死一瞬的感受:『昨天我感覺也許就這樣了,因為有一個很大的轟炸就在我身邊,我覺得可能生命就要結束,我得就此跟我的生命告別了,但我還是得繼續做該做的事情。』 Liudmyla Yankis有好幾次在路上,覺得自己要被炸死了。(圖/獨立特派員) 有人留下,有人卻不得不離開,長期人道救援政治犯和國際記者的基輔人權組織執行長Tetiana表示,戰爭後他必須在家中浴室、地下停車場和地鐵站中避難,也因為工作為自己的人身安全帶來危險,他只能倉皇離開。 基輔人權組織ZMINA執行長Tetiana Pechonchyk在處處充滿危機的戰事中認知到,現在最重要的決定就是要阻止蒲亭,因為如果不阻止他,這將是對全歐洲,對所有民主國家最大的挑戰,因為歐洲從來沒有面對規模如此大的難民潮。 俄烏戰爭不僅牽動全球政經變化,也讓同樣敏感的台海情勢受到矚目,烏克蘭和台灣是否能類比,學者有以下觀察。 葉耀元分析,烏克蘭某種程度給了台灣很好的一課,今天如果我們願意保護自己的國家,不管在軍事上面,不管在民心士氣上面,都有很強烈的態度,這個態度是可以嚇阻中國的話,中國就必須三思而後行。 加入北約及歐盟向來是烏克蘭的兩大訴求,甚至將之入憲,也是俄羅斯總是感覺芒刺在背的主因。為了迎來和平,烏克蘭總統傑林斯基對加入北約組織鬆口,希望能透過談判結束戰爭。學者認為,雙方要停火撤軍,各國的斡旋調停和俄烏彼此端出的條件能否達成共識才是關鍵。 (※陳廷宇 羅盛達/採訪報導)
#獨立特派員
#烏克蘭
#俄羅斯
黃郁婷

2022年3月16日

604
福島食品有條件解禁,政府如何食安管理?【獨立特派員】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引發大海嘯,造成福島核災,當時全球包含台灣有55個國家、地區對日本食品採取管制措施。不過在過去幾年,由各國專家學者進行的風險評估調查與檢驗報告後,至今年二月前全面禁止福島及周邊地區食品進口的,只剩下台灣與中國。而2月8號起,台灣也宣布有條件解除11年的禁令,不過目前還沒有業者提出輸入申請,政策開放後業者觀察市場風向,也細細評估消費者的意願與需求。包含日本福島生產的蘋果、櫪木的草莓以及茨城的農產在內,這些原本在台灣被禁止進口的福島五縣食品,2月8號行政院召開記者會宣布,自2月21日起將開始有條件解禁。 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主任許輔表示,過去10年衛福部食藥署針對日本食品所作的邊境輻射檢驗,總計有18萬餘件,且截至去年底全部皆為合格,台灣並不會進口任何核食。 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也出面闢謠,澄清與日本間並不存在任何交換條件,若台灣希望加入如CPTPP 類型的高標準國際經貿組織,類似的不合理貿易障礙勢必得自行排除,不然可能無法達到加入的最起碼前提。 政府宣布有條件解禁日本五縣食品。(圖/獨立特派員) 三原則三配套措施,重新解除11年禁令 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福島核災,當時台灣宣布全面禁止福島、茨城、櫪木、群馬及千葉五縣食品進口。11年的禁令,政府宣布以三原則、三配套,將原本「禁止特定地區進口」改為「禁止特定品項進口」。 福島五縣的野生鳥獸肉、菇類、漉油菜以及日本國內限制流通的產品仍然禁止輸入,其他福島五縣開放的品項則需擁有輻射檢驗與產地證明才可通關,入境時也要逐批檢驗。 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主任許輔說明,所謂輻射檢驗證明的意思,是指產品出口前時需先自行送驗一次,待進入台灣邊境時再由官方檢驗第二次。未來對於福島五縣市的產品,都會採取這樣雙重檢查的方式進行,待確認都合格之後,產品才能正式入口台灣。 政府採三原則、三配套方式開放福食。(圖/獨立特派員) 進口食品種類多樣,產品特性導致輻射累積 根據原能會核能研究所歷年邊境檢測資料,全台累計超過18萬件日本食品。檢驗結果都低於法規標準但有236件檢出微量輻射,其中以茶類148件最多,其次是水產品39件。 原能會核研所副研究員黃玶吉解釋,些許植物因為本身特性,較會累積放射線物質。而透過一些前處理濃縮,因此比較容易檢出微量的輻射。 台灣目前食品輻射檢測項目及容許量是「碘131」不能超過每公斤100貝克,「銫134」與「銫137」總和也不能超過100貝克。考量到嬰幼兒及過去曾有微量檢出的品項,即使非福島五縣,部分地區如宮城、岩手的菇與水產品,靜岡的茶以及宮城、埼玉、東京都的乳製品與嬰幼兒食品,也同樣需檢附輻射檢驗及產地的證明,並依風險程度抽驗。 「檢測項目是依據食藥署於105年所公布的標準,規範了『碘131』、『銫134』跟『銫137』3個核種。」黃玶吉進一步補充,國際上制訂這些核種的原因為當核子事故發生的時候,這些放射性核種比較容易沉積在環境當中。特別是「銫137」的半化期有30年左右,所以一般會做為長期監測的指標。 茶葉、香菇等作物因自身特性,容易累積放射性物質。(圖/獨立特派員) 民間機構積極參與,檢驗量能備受關注 台灣每年進口食品數量有四分之一來自日本。2012年政府在日本壓力下,希望將食品中輻射污染銫的容許量從原本每公斤370貝克調高到600貝克,結果受到主婦聯盟及環保團體表達強烈反對,最終才停止修正草案。 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 常務監察人賴曉芬認為,政府主要是從產品抽驗出來的數字去判斷,但產品源頭是更需要重視的東西。不管是生長環境,還是所用的水跟土壤,相關資料都可以幫助預測哪些東西可能還有淺在風險。 「日本政府優進行農地或是果園的除污,泥土都刨5公分或幾公分起來。可是山上並沒有等同處理,因此一旦水流沖刷,受汙染的土壤可能就會進入下游河川中,進而影響魚類品質。」賴曉芬說,日本在車諾比事件之後,民間社會就非常積極的學習自主監測,台灣應該也要讓民間機構也擁有相較簡單的偵檢機器,方便民眾可以就近送驗或是討論學習。 主婦聯盟與環保團體長期關注食品輻射議題,2016年也實際前往日本福島了解核災後當地的情況。他們強調通路把關責任以及公民參與機制,同時也擔憂邊境的人力及檢驗量能是否足夠。 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主任許輔則回應,邊境把關人力在民國100年時有46人,而到了民國110年已有103人,提升幅度超過一倍,而實驗室量能也從當年的2萬件提升到了7萬件。以往日本進口查驗數量每年約1萬7千件,再加上福島五縣產品預估1萬件,總計邊境檢驗需求約2萬7千件。以全台每年量能7萬件來說,還有4萬多件可提供各地方政府做市場抽驗。 主婦聯盟與環保團體的嚴正抗議,成功使政府停止修正草案。(圖/獨立特派員) 國際貿易與食安管理,政府如何找到平衡? 為了讓消費者能夠清楚辨認,之前規定日本食品產地必須標至「都道府縣」,而在解禁之後,政府也宣布將擴大查核。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建議,一般人可額外暴露的輻射年劑量不可超過1毫西弗,而台灣自2016年也依國人飲食習慣,以日本食品檢出的輻射殘留量,做出六份風險評估調查。 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主任許輔表示,調查的立論基礎是採用台灣人的飲食習慣,而食材則是選用日本五縣含輻射檢出的合格食品進行模擬。六份報告中所得出最高風險值為每人每年0.023毫西弗,相當於是照一次胸部X光。若以搭飛機從台北到洛杉磯來回大概約0.07毫西弗做為假設基準,可以了解到相對風險是十分的低。 而面對政府的再三保證,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執行長吳碧霜則認為,雖然現在政府提出許多管制機制,但是未來是不是執行到位仍有待觀察。而他們也期待後續政府在公民參與跟社會溝通方面,可以有更多具體的積極作為。 自由貿易下,國家有必須符合國際標準的壓力,更透明的資訊公開、更多的公民參與,才能讓民眾釋疑,在國際貿易與食安管理中找到平衡。 (※ 張筱瑩 周明文/採訪報導)
#日本核災
#福島核災
#福島
#311地震
#獨立特派員
李季軒

2022年3月14日

862
新時代的跨代、跨群、跨域共生,社區面臨什麼挑戰?【獨立特派員】
過往農村社會的時代,往往只要家裡有事,左鄰右舍都會彼此幫助,這樣互助的精神,如果在現在的社區營造形式來看的話,是一種共生的概念。透過社區所建立的平台,以及各種服務模式,社區居民可以彼此互相幫助,是共生社區最主要的精神。 建立共同生活感 互助精神成當代顯學 樓高五層的建築,是一棟結合臨托及長照據點的青銀共居社會住宅,一樓的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暨C級巷弄長照站,還有另外一個很生活化的名字「好客廳」。 社工師翁弘育說明「好客廳」的特色,住戶有青年戶,也有長青戶,所以我們有更多機會可以把既有的巷弄站當成一個據點,藉由這樣的設計,讓更多的孩子們跟青年戶有機會來到這裡一起參與多元式的代間共融活動。 以「好客廳」為平台,透過各種活動聚集社區居民,建立共同生活感。除了社區裡的長輩可以共聚一堂,不同世代的孩子也在這裡得到照顧與陪伴。 採訪這天,住戶李萱妤打算回家晒衣服、做家事。將小孩寄給鄰居或是留在好客廳與長輩作伴,是這棟社宅的日常。 翁弘育觀察,比如說樓上住戶發現另外一戶的的父子檔,可能沒有衣服,都是穿薄的,然後冬天他會主動分享一些衣服或用不到的外套。樓上的媽媽們也會彼此互助共生。比如說這個媽媽在家煮飯,其他媽媽可能要出去工作,這一戶就變成是臨托的場地,他願意幫其他媽媽跟孩子煮飯,然後媽媽下班一起來這邊吃。 弘道基金會執行祕書林博樺分析,會因為這個社區的組成,可以有不同主題的關注。譬如說這個社區,青壯年都外移去工作,可能在這裡會有很多的老人、小孩或者是外籍配偶等等的。在這樣的形態裡面,我們會希望社區的這些人都可以一起參與,那它可能發展的特色會是跨代共生。 青銀共居已逐漸成為跨代共生主要模式。(圖/獨立特派員) 打破語言、族群隔閡 化解矛盾後的共生模式 在生活上彼此互助是共生社區的主要概念,其中青銀互助的跨代共生是過往最常見的型態,不過,隨著社會發展,共生的型態也越趨多元。 福氣教會所在的社區有許多年長者和看護移工,在發現雙方的溝通障礙後,教會從中做起橋梁的工作。除了傾聽困難、提供建議與協助,也設計一系列的課程。透過對家鄉的介紹了解彼此的生活背景;透過自畫像知道對方的愛好;透過家庭圖了解對方的情感牽絆;透過飲食、服裝等文化則認識了彼此的生活習慣。 福氣教會長青牧區傳道黃照旺分享,讓看護教長輩自己的母語,然後長輩教看護中文,就互相的。他們因為這樣子之後,這位被照顧者的精神越來越好。 以教會為橋梁,跨海而來的移工與被照顧者有機會更好的在社區裡一起生活。隨著台灣族群與文化的多元發展,為了各族群間可以彼此互助共融生活,跨群共生的社區型態也應運而生。 打破語言隔閡後,不同族群間也有共生型態。(圖/獨立特派員) 社區藥局著重預防醫學 陪長者走過亞健康時期 廖昱喬一家從爺爺時代就在當地經營藥局,隨著時間過去,客戶逐漸年老,加上人口外移,社區高齡人口比例逐漸增加,使得這家在地老字號重新思考藥局在社區裡的定位。 藥局業者廖昱喬表示,社區藥局怎樣帶領長輩們在進入醫療前的亞健康時期,做最好的關懷跟健康管理。對他們來講就是更知道,自己最近的健康管理是不是有做好,而且是透過專業的藥師,甚至是我們藥局也有設置護理師,給他們專業建議跟照顧。 以預防醫學專門店作為社區藥局的定位,讓藥局不只是賣藥的地方,也為社區提供健康照護。而這類以跨領域的方式在社區裡與居民共存,是跨域共生的新型態。 林博樺解釋,共生的精神,就是他會去看重,每一個人都是重要的、有貢獻的參與者。在這個社區裡面如何有一個交流的平台,讓大家可以連結這樣的互動,建立起互助關係。 彼此幫助、共同生活,是共生社區的核心精神,同時強調必須是雙向或多向,而非單向的照顧關係。在彼此幫助、共同生活的社區架構下,即使沒有家人的關係,社區也能成為另一種家。 (※李婕綾 張智龍/採訪報導)
#模擬醫療
#醫療照顧
#醫護人員
#共生公寓
#獨立特派員
黃郁婷

2022年3月13日

1050
士林夜市興衰談:面臨沒落危機,商圈要如何重生?【獨立特派員】
今年台北燈節選在士林舉辦,讓夜市商圈又湧現了滿滿的人潮。台北市政府希望能夠透過每年燈節所創造的400萬人潮,藉此活絡帶動已經出現嚴重倒店潮的士林商圈。而雖然燈節成功為士林夜市帶進了百萬觀光客,不過這10天的熱潮能不能延續,重現當年的盛況,攤商們必須拿出更實際的行動。 「平常生意更加慘淡,今天禮拜日還可以看到些許人潮,平日都已經沒有什麼遊客了。」士林夜市攤商林媽媽直言。 假日時街上人車稀稀落落,實在很難相信這是2022年初,台北知名商圈士林夜市的狀況。以往最熱鬧的精華區文林路,掛出整排招租廣告,整個商圈冷冷清清。原本店面加攤商有2700多家,現在剩2400多家,生意呈雪崩式大跌,平均營收只剩2、3成。 士林老街商圈繁榮促進會理事長蘇文山告訴《獨立特派員》,近年來的衝擊對士林夜市影響十分巨大。當團客銳減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走下坡,到了109年疫情爆發時,更讓遊客人數跌落谷底。 近年士林夜市爆發大量退租潮,商圈面臨經濟危機。(圖/獨立特派員) 曾經紅極一時的士林夜市為何淪落至此?士林夜市過往太倚賴國外觀光客,新冠疫情爆發,生意一落千丈。別的夜市和觀光景點當疫情趨緩,立刻就湧現了許多悶壞了的民眾。而士林夜市至今依舊冷清,最主要原因就是形象太差。 士林老街商圈繁榮促進會理事長蘇文山分析,當觀光客一窩蜂進來後,導致整個夜市就變調。當業者面對的是附近居民與學生,會抱持著做回頭客的心態,因此東西不僅會好,在價格與份量上也會相較合理。可是一旦面對的是國外觀光客時,業者心態就會產生偏差,將顧客的消費行為認作是一次性消費,進而抱持不正確的心態營業。士林夜市的沒落,可以說是10幾年來攤商的自作自受。 士林夜市水果攤之前經常傳出消費爭議。為了搶賺快錢,部分業者不顧品質,讓消費者留下不好的印象。蘇文山從小在這個地方長大,他說士林夜市最早是從戲院,由幾條小巷聚集了攤商發展起來,以學生為主要消費族群。當時的小吃好吃,價格又便宜,現今士林夜市若想翻轉得需重新定位。 部分業者惡意抬價、不顧品質,使得觀光客逐漸對商圈失去信任。(示意圖,非當事業者/獨立特派員)寧夏夜市走出屬於自己的環保永續路在台北大同區的寧夏夜市,短短300公尺就有180個攤位,之前曾榮獲台北夜市之最票選第一名,被公認是最有魅力的夜市。和士林夜市很大不同,這裡每一個攤販都領有營業許可證。 寧夏夜市觀光協會榮譽理事長林定國認為,流動攤商之所以敢坑殺觀光客的原因,就在於消費者無法找到實質的店家資訊,倘若店家皆擁有可查詢的營業證件,業者自然也不敢做出類似的舉動。 此外,林定國也指出,大部分夜市都強調於「觀光夜市」、「花園夜市」等商業形式上,唯獨寧夏夜市自23年前就開始強調自身為環保夜市。寧夏夜市與其他夜市的最大相異之處在於,攤商們對於運營的想法有所不同,認為要朝對的方向發展,商圈才能永續發展、代代相傳。 寧夏夜市曾是網友票選台北最佳夜市,每日人潮絡繹不絕。(圖/獨立特派員)創新加上組織凝聚力 寧夏夜市成功翻轉困境擁有快70年歷史的老夜市,其實之前也曾沒落。20多年前因為髒亂、欠缺管理,引起地方居民抗議,整個夜市幾乎快做不下去。所幸當時大夥都有共識一起推動轉型,將組織重整,努力改變形象轉型後的寧夏夜市,成為了全台最早使用油脂截留設施、最早推動垃圾減量與禁菸,也是第一個採用行動支付的夜市。11年前他們還創新,以辦桌方式「千歲宴」呈現夜市美食。一道道小吃美食上菜,現點現做,不用大排長龍,即可吃到寧夏老字號的人氣美食。「我們夜市歷史很久,自1950年代就開始發展了。」林定國回憶過往說道,當時他們不斷思考,要如何發掘這些夜市中的老攤販與老菜色,幫助消費者建立對於商圈的信心。但因為沒有人看好千歲宴能夠舉辦成功,當時只好去遊說老攤販、老幹部一同協助。相較其他夜市單打獨鬥,現今寧夏夜市組織的凝聚力很強。每個禮拜年輕二代固定開會,許多創新想法、腦力激盪,大家以企業化的方式經營夜市。「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我們藉由團體戰的方式一同度過。」寧夏夜市攤商陳彥同提及,攤商可以藉由他們的一些產品,以網路或是實體通路的方式,讓自己在疫情的時候也能有一些收入。如何透過不同策略,因應疫情帶來的影響,是時下重要的課題。 寧夏夜市獨特以「辦桌」形式,成功為夜市帶來新商機。(圖/獨立特派員) 夜市生存戰 留住消費者的心是關鍵談到對於未來的期許,寧夏夜市攤商蘇武賢認為,寧夏夜市一直不斷地在進步,他希望他們能夠成為台北夜市中的先驅,將許多成功的經驗,複製給周遭的其他夜市,帶動夜市與夜市之間的共同成長。一旦夜市有所進步,整個地方區域便能跟著進步。寧夏夜市每攤都有營業許可證,少了只想賺快錢的流動攤販,大家有心共同提升夜市形象。重新塑造形象,沉寂多時的士林夜市,要如何轉化蛻變,就在能否共同整合,一起努力尋回消費者支持。 (※ 張筱瑩 周明文/採訪報導)
#士林夜市
李季軒

2022年3月6日

422
韓國大選/選前六天在野黨整合,南韓總統大選倒數計時,政黨輪替呼聲高
南韓總統大選,進入倒數階段。在野陣營在選前6天整合成功,「國民力量黨」候選人尹錫悅與「國民之黨」候選人安哲秀宣布雙方只推出單一候選人, 由「國民力量黨」候選人尹錫悅挑戰執政的進步派─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由於疫情重創民生、房價飆漲、執政黨又接連爆發性醜聞,讓不少民眾失望。各項調查顯示,支持「政權輪替」的民意,大概都在6成上下。 尹錫悅批判防疫不力 李在明主打政績牌 根據統計,疫情爆發1年半後,平均每天將近1千間店面關門。其中娛樂場所,就蒸發4成。 疫情重創民生,成為尹錫悅攻擊對手的工具,他藉機打出「台灣牌」,批判政府親中,錯過封鎖國境與阻擋病毒的黃金時機。 國民力量總統候選人尹錫悅於造勢場合公開表示,新冠疫情從武漢開始爆發後,大韓醫師協會專家們,6度向政府殷切勸告,在農曆春節連假期間,限制人員從中國入境。但這個政府,不就是一直屈從北韓與中國嗎?因為政府對他們恐懼,而不頒布限制,才讓大家受苦。看看台灣,他們不就是限制國門入境,才把新冠疫情管理與控制下來的嗎? 面對保守派猛攻,地方首長出身的李在明,則強調自身豐富的從政經驗,打出政權安定論。 共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李在明也向選民喊話,我擔任地方首長時,履行了95%以上的政見,說到做到,以政績和實力證明的人,是誰呢?各位,我會負責,我會挽救經濟,我會讓經濟復甦,投資在機會不足的青年身上! 尹錫悅批判政府親中導致防疫不力。(圖/獨立特派員) 李在明主打政績牌說服選民。(圖/獨立特派員) 房價越打越高 兩大陣營的居住政策成決勝點 前總統朴槿惠執政中後期,南韓房價開始上揚。現任總統文在寅就任後,也未見趨緩。到2021年中,首爾市的公寓中位價格,已逼近10億韓元,相當於新台幣2500萬元。房價10年內翻了快1倍,導致不少年輕人放棄結婚生子。連收入穩定的中產階層,也得不吃不喝超過16年,才能在首爾買下1棟公寓。 不動產政策失敗,讓過去普遍支持進步派的首都圈民眾苦不堪言,民心開始背離,讓李在明繃緊神經。 細看兩大陣營的住房政策,雙方都強調「擴大供應」,路線卻存在明顯差異。進步派的李在明,主張政府介入與加強課稅,並增加公共住宅,來緩解居住不平等;保守派的尹錫悅,則強調減低稅制負擔,並回歸自然市場機制,讓房價安定,才能進一步幫助需要的人。 2022韓國總統大選,雙雄對決。(圖/獨立特派員) 性別對立效應擴大 能否撼動選情? 而這回大選另一個焦點是年輕世代選民的性別對立,正在升溫。 2018年起,#MeToo浪潮席捲,被視為文在寅接班人的忠清南道知事安熙正,與首爾市長朴元淳,都遭祕書指控性侵或性騷擾,也使女性主義思潮,在南韓擴大。 但有另一群人認為,男性同樣面臨許多壓力與困難,女性受害事件只是個案,不該擴大解釋為性別不平等。這群人主張,女性主義思潮,正形成另一種壓制男性的「霸權」。 保守派選擇接受這番論述,刻意與女性主義保持距離,尹錫悅更透過臉書宣布,將廢止內閣旗下的「女性家族部」,主張當今的歧視,純屬個案。 不少20歲世代男性選民,韓文簡稱「2代男」,在網上力挺尹錫悅;但同年齡層女性,既不滿共同民主黨對連串性犯罪消極應對,也對與女性主義切割的國民力量反感,而躊躇不決。 兩大黨都要求嚴懲性犯罪,但碰上年輕男女對立,國民力量主張,這是女性主義讓男性受威脅所導致。但共同民主黨則認為,女性主義是針對當前女性困境提出批判,不該被妖魔化,應該試圖讓年輕男女,走向和解共生。 韓國女性熱線代表宋蘭姬針對現況進行分析,女性對性犯罪的問題意識高漲,反而部分男性會認為,這樣會不會給自己帶來不良影響,會有危機意識。政治人物又相當煽動性地利用性別議題,我認為這是問題。 選前最後民調,李在明與尹錫悅呈現膠著,猶豫不決而尚未表態的「2代女」,可能成為左右選舉結果的關鍵。 從燭光示威迫使保守派政權倒台,到締造出進步派新政權,又歷經#MeToo浪潮、新冠疫情與房價大漲,南韓正承受一波波衝擊。選民會寄望延續政權安定,還是政權審判?答案很快就會揭曉。 (※楊虔豪/採訪報導)
#韓國
#總統大選
#李在明
#尹錫悅
黃郁婷

2022年3月6日

546
面對邊境逐步開放,台灣準備好了嗎?【獨立特派員】
台灣這幾個月因為本土個案相對穩定、第三劑疫苗普及率上升到五成之後,將放寬商務客入境限制,入境檢疫天數也從14天縮短成10天,未來還會視疫情再縮短。但隨著邊境逐步開放,未來本土確診病例勢必增加,台灣的解封之路要怎麼走,與病毒共存要從他山之石或政策概念,變成民眾的日常生活,不只防疫政策,醫療體系還有人們的心理素質,都得重新檢視。戴著口罩,跟著音樂活動筋骨,或是跟久違的朋友話個家常,台北市微解封第一天,信義區五全里辦公室,就迎來滿滿人潮。 民眾林女士開心的告訴《獨立特派員》,能夠久違的與大家再度聚在一起,真的很開心。民眾沈先生也說,現在的疫情已經沒有過去來的緊張,大家都可以放心出門活動。 不過長輩要參與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課程,也不是全無限制,不僅得使用健保卡實名制、噴酒精消毒,還得確認已經施打兩劑疫苗。而面對台北市微解封開放共餐,五全里還是選擇先等等。 「社區當然是乾淨的,但如果開放室內共餐,我還是擔心。」台北市五全里長吳秀好說明,因為長者活動屬於流動性質,不斷地往來各式地方,若要脫下口罩用餐,自己依舊認為不太安全。 五全里採用打包的方式,將飯菜包成飯盒給長輩帶回家享用。(圖/獨立特派員) 地方政府宣布微解封,中央縮減檢疫天數 台北市自2月15起微解封,除了恢復長青課程,學校也從一人確診、全校停課的防疫標準,改成不同班地兩人確診,才全校停課。市長柯文哲解釋,自從年後八天台北市都沒有出現社區感染案例,因此準備開始逐步解封。 而面對地方政府自創微解封,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澄清,並沒有所謂的微解封,只有部分於二級警戒內授權地方政府的相關管理。而對於三月起台灣邊境的逐漸開放,檢疫天數從14天縮短為10天,陳時中表示縮減緣由是來自於過去經驗, 99%以上的病患能在10天內就都被檢驗出來。 「我們目標走向是大概7天,試試看7天內遭檢驗確診、或是在發病的Ct值是否就已經很高,以這樣的指標做出精確判斷。」陳時中也坦言,指揮中心是以國際疫情、國內傳染控制、及疫苗普及率三個指標,來判斷是否開放,未來也不排除再將檢疫天數再度縮短。 隨著台灣邊境慢慢開放,檢疫天數也隨之縮減。(圖/獨立特派員) 解封重振觀光經濟,旅遊業尚有漫漫長路要走 而隨著逐步解封,政府才剛宣布要開放國際商務客,國內有旅行社已經迫不急待、開賣三月底日本賞櫻自由行,航運股甚至應聲大漲,但旅行業者不諱言,台灣民眾想要出國旅遊,還得再等等。 旅行業品質保障協會發言人李奇嶽表示,政府預計三月份接待商務客,接續是國際間的來台客,等輪到全面開放台灣人出國旅遊時,很可能已是下半年。 而就算下半年可以出國旅遊,市場也不會大爆發,聯合國國際觀光組織甚至預測,全球觀光得等到2024年、才可能恢復到疫情前水準,在這段期間,政府及產業得先做好準備。 李奇嶽解釋,過去兩年旅行社總體家數並沒有大幅降低,但是從業人口卻是大幅度的衰減,許多人都已經轉職到其他行業。面對突然的放寬,要立即全部找回根本來不及,因此如何重拾因疫情流失的人才,是旅遊業者的重要課題。 面對逐步解封,民眾與旅遊業者紛紛摩拳擦掌。(圖/獨立特派員) 以「清零」作為目標,崩潰的香港醫療體系 蕭條了兩年多的觀光業,雖然終於有機會迎來暌違的國際遊客,但走訪台北市西門町商圈,平日傍晚遊客只剩三三兩兩、空著的店面貼滿招租廣告,但店家面對開放,卻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台北市西門町店家林女士說,自己擔心被傳染,面對政府的解封也感到憂心,深怕現在香港的慘況在台灣再次上演。 兩個月以來,香港確診人數已經超越過去兩年的總和,單日病例突破五萬,多數死亡病例中,大部份都沒打疫苗。香港醫院外的停車場,全是躺在病床上,等待新冠肺炎檢驗報告的病人,寒流來襲、又濕又冷,得加蓋鋁箔、才能抵擋寒風。 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解釋,為了要清零,香港把醫院當作隔離病房,收容輕症的病患,並要求每一個病患要採檢陰性兩次才可放行。但面對高傳染力的Omicron、這樣的做法卻拖垮了香港的醫療體系,為了不重蹈香港的覆轍,專家建議台灣在開放前必須有所準備。 「輕症並不是放著不管,而是要規劃好收容位置,另外所需要的物資也都要事先準備好。」何美鄉認為,新冠病毒絕不可能在地球上消失,就算打了3劑疫苗,效力也隨時間會衰退,台灣總有一天必然得跟上國際腳步、面對病毒。 疫情下的西門町商圈,平日遊客稀稀落落。(圖/獨立特派員) 全面防疫或是與病毒共存,台灣社會的未來難題 請來樂隊表演、慶祝重啟邊境,澳洲21號開放所有已經接種新冠疫苗的國際旅客入境、再也不用隔離。英國雖然每天還有兩萬多人確診,但因為大多是輕症,政府甚至宣布將不再篩檢,確診者可以正常出門上班、上學。 對此民眾意見不一,但英國的開放之路還是持續往前,不只歐美,日本也宣布三月將迎來商務客、隔離期縮短到三天,新加坡一天最高有將近兩萬人確診,也持續擴大國門的綠色通道。 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表示,若想要與病毒共存,就得要有心理準備 不能被數字過度驚嚇,新加坡一天可以處理兩萬人的病患,我們一天就要可以處理八萬人的病患。 台灣自一月以來共確診750例Omicron本土病例,近四成無症狀、六成輕症,只有兩例中重度以上,其中一人死亡。不過即使絕大部分都為輕症或無症狀,但一旦邊境開放後,確診人數從個位數飆到成千上萬,台灣社會是否能承受,現有疫調與隔離政策又是否要持續,皆須再三思考與評估。 世界各國紛紛開始宣布解封。(圖/獨立特派員) 口服藥物與新疫苗進度,成為走向流感化關鍵 Omicron入侵至今,全台有兩萬多人因為與確診者接觸,被匡列居家隔離14 天,劉先生也是其中之一。在一家四口、三房兩廳的房子中,他一個人關在主臥室隔離14天,因無法與家人接觸,傳達訊息得透過喊叫,甚至視訊輔助,生活補給全得靠太太支援。 劉先生說,自己十分擔心家人安全,畢竟過去台灣曾出現不少陰轉陽的案例,為了家人的健康,他與太太只能小心再小心。而除了擔心會不會確診,劉先生更擔心被外人知道自己被匡列。「那時候在民宿時,我們還沒也入住就快速離開退房,老闆娘還交代我們能不能供稱路過就好,整個社會氛圍讓我很害怕。」劉太太補充,比起生病的恐懼、周遭歧視的眼光更可怕。 劉先生因為居家隔離,全家生活出現極大變化。(圖/獨立特派員) 民眾對新冠病毒高度緊張、還有對確診者獵巫的心態,都與邊境開放的趨勢背道而馳。台大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陳秀熙直言,絕大部分民眾依舊希望個案數越少越好,而這樣的心理就會直接影響到台灣人民對於防疫上的心態,以及政府防疫政策的走向。 陳秀熙認為,雖然台灣只要控制在每天50到70個個案以下,都可以算是動態清零,但未來防疫勢必得走向類流感化。不過正式宣告類流感化的時機點,不應只是無法有效控制確診個案數時,而應該是等到病毒能完全被預防及治療才可以。口服藥物的來臨及新疫苗的引進,將會是代表是否能流感化的重要指標。 (※ 林珍汝 賴振元/採訪報導)
#中研院
#陳時中
#Omicron
#獨立特派員
李季軒

2022年3月6日

936
台東池上斷層研究,探索屬於「池上」的地震故事【獨立特派員】
台東池上鄉的池上斷層,是全世界位移速率很快的一條活動斷層,台灣地科界在這裡記錄到斷層潛移的觀測資料,累積相當豐富的科學數據。其中有位功不可沒的法籍地質學家安朔葉教授,從1981年開始每年到台灣進行研究,讓池上的活動斷層,成為國際地震研究的重點之一。另外中研院地科所在全台灣還有離島打造的三十幾個寬頻地震站,除了與世界最大的地震資料中心進行資訊交換外,也在全球地震觀測上做出貢獻。 池上斷層屬於縱谷斷層的一部份,根據中央地調所的調查,全長約67公里。從過去一百年來的地震記錄來看,跟池上斷層有關的地震,包括了1951年的花蓮地震、1972年的瑞穗地震、2003的成功地震、2006的卑南地震以及2018年花蓮地震後的系列地震。 中研院地科所研究員李建成表示,最顯著、嚴重的一次是於民國四十年的花蓮大地震,而兩個月後在玉里與池上,也分別接續發生芮氏規模七與六點多的地震,而規模比較小的就被稱作是池上斷層地震。 目前在短短兩、三公里方圓內的池上地區,一共設有五個地震站。而光是斷層帶上就布有三個地震站。其中一個斷層線上的潛變儀,曾測量觀測到高達70%-80%的變形量,精確的幫助研究員掌握斷層移動情形。 由中研院所設置的地殼潛移精密測量儀。(圖/獨立特派員) 人性化設計,地震觀測站的規劃巧思 為了因應活動斷層不同的特性,地震觀測站的設計,也有著不同的巧思。如池上國中地震觀測站,採圓形空間設計,方便一個人下去操作,還有著可以放筆電的平台,讓維護人員更好作業。 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助理牟鍾香介紹,池上國中地震站採用全包覆的架設方法,可以預防降雨時大量雨水滲入。每年維護時也須一同更換內置的乾燥劑,維持裡面機器可以在良好的狀況下運行。 而位於錦園村保安宮的地震觀測站,除了擺放寬頻地震儀,還設有一個傾斜儀。「寬頻地震儀主要為記錄當地地球訊號的能量,而傾斜儀則是記錄地表的傾斜方向。」牟鍾香說,由於每年台灣乾濕季轉換之時,地表皆會因為地下水變動而跟隨起伏,因此中研院藉由記錄兩種不同的訊號,探討斷層的活動特性。 採用圓形空間設計的池上國中地震站。(圖/獨立特派員) 斷層位移速率快,擠壓抬升痕跡明顯 位於池上斷層帶上的大坡國小,校內明顯可以看到受到斷層擠壓抬升,造成地表破壞的現象。池上鄉大坡國小校長林素慧表示,校內溜滑梯的水泥墩與擋土牆,皆有著很明顯的落差與抬升跡象,根據研究人員的測量,每一年約平均上升2-3公分,是十分珍貴的斷層移動證據。 而池上鄉民眾潘有營叔叔的住處余宅,因同樣位於斷層帶上方,也能同樣看出因斷層擠壓造成圍牆房屋傾斜變形、破裂的情形。「只要地震一搖晃,房子就會裂開,我們都有見證整個過程。」潘有營還說,現在當地的專業解說員,會將叔叔的住處當作教材,向前來遊玩的觀光客解釋緣由。 中研院地科所研究員李建成解釋,由於池上斷層屬於全世界板塊中,位移速率較快、潛移性質的斷層,因此相較於其他地區更容易觀測到位移痕跡。 位於大坡國小的池上斷層運動痕跡。(圖/獨立特派員) 池上斷層研究,「他」功不可沒 池上鄉的地牛故事館,是為了紀念法籍教授安朔葉對於台灣所付出的貢獻所設。而在故事館內,也珍藏著他每次來台灣進行田野調查時,所留下的手稿筆記影本。 中研院地科所研究員李建成告訴《獨立特派員》,其實現在的研究團隊,就是來自於法國安朔葉教授的個人發想。他認為自己要從地質眼光一探池上斷層的真面目,因此在差不多八〇年代末展開研究。 「安教授最後一、二十年,很喜歡池上鄉。因此就在思考是不是可以在這裡,做一個紀念性的東西。」李建成說,安教授的手稿就像是一幅畫,自己希望能利用這些畫來展示教授於台灣各個角落的記錄,以及他對台灣這塊土地、人們之間的故事。 法籍教授安朔葉於台灣研究時影像。(圖/獨立特派員) 寬頻地震站,台灣地震研究的核心 台灣寬頻地震網玉里站,是中研院地科所2000年打造完成的設施。站內不僅設計了三道大門,地震儀也設置於山壁裡頭。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助理紀宗志解釋,因為寬頻地震站須建立於岩盤上面,不能選在沖積層上,因此需要尋找安靜、沒有人煙,且又有網路及道路可到的地方,要找到合適地點十分不容易。 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技師梁文宗也補充,向山壁內挖掘是為了盡量避開人為干擾。以玉里站收到的訊號來說,即時訊號大概與現場差距於四秒以內。目前島內寬頻地震觀測網的測站位置大多位於山區,最遠的測站甚至到南沙群島,西部的話則有延伸至馬祖、金門與烏坵。 目前全台與離島,共設有三十多部寬頻地震站,它們既是永久站,也是中研院研究地震的骨幹。站與站之間距離大約30公里。其中有七個站點,跟全世界最大的地震中心進行資訊交換。梁文宗表示,透過資訊交換,台灣能很輕易的拿到全世界幾千部地震儀的資料,十分有助於研究與分析。 (※ 李瓊月 袁宏書/採訪報導)
#中研院
#台東
#池上
#池上斷層
#獨立特派員
李季軒

2022年3月4日

546
寵物保險需求高,消費者如何為毛小孩選擇適合保單?【獨立特派員】
寵物保險需求漸增 投保前務必釐清關鍵差異 台灣飼養寵物的風潮越來越興盛,寵物保險市場,就逐漸出現需求。只是這些相對新興的保險產品,哪些規則可能引發疑慮?理賠的方式,又真能幫到飼主和毛小孩嗎? 狗飼主Ally幫寵物麻糬買了份保險,希望往後愛犬的醫藥費,能有個保護傘。但值得注意的是,寵物保險和人身保險,其實有個很基本的差異。 淡江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教授郝充仁說明,人身保險公司處理人,寵物是動物,所以寵物保險就會是產險公司來經營,而不是人身保險公司,牠被認定是飼主所擁有的東西。而人身保險是長年性契約,一旦決定以後,就必須維持費率,不能改變。目前寵物保險當中,比如說死亡、意外、醫療,它的發生機率,保險公司還沒有辦法那麼快速掌握,所以擺在產險裡面讓牠一年一約。 寵物險在產險一年一保的制度下,保費是一年繳一次,這樣或許對部分飼主來說比較方便,但長期來說,保障卻有可能因此打折扣。 寵物保險業者汪瑞敏表示,寵物險不是保證續保,保險公司會針對體況,還有之前理賠的狀況來決定是否可以續保。 寵物保險業者周乃翔舉例說明,比如說牠已經有牙齒的問題了,可是飼主發現洗牙可能要1萬元,這時再去投保寵物保險,投保完等30天後再去洗牙,便可獲保險理賠。有些客戶會鑽這樣的漏洞,造成許多道德風險。 一年一保的寵物險,也許可以幫助保險公司規避在飼主方面產生的道德風險。但飼主必須注意,一年一保也讓保險公司在來年是否續約的評估上,擁有絕對優勢。毛小孩可能今年獲得理賠,來年就被拒絕續保。飼主同時也該關注的,還有寵物險理賠的項目與方式。 寵物保險業者汪瑞敏解釋,自負額指的並不是「全額賠付」,保險公司負擔其中80%的補償費用,剩下20%由飼主自行負擔。 寵物保險業者周乃翔表示,理賠的時候只會理賠必要性治療,如果是預防性的,通常是不理賠的,比如做健檢,或是幫助牠更快復原的保健食品,也不列入理賠範圍。 寵物保險需求漸增。(圖/獨立特派員) 動物天性大不同 並非所有品種都能投保 「帶寵物出門的時候,不小心造成對方受傷或是物品上的損失,侵權責任就是提供這些補償的費用。」寵物保險業者汪瑞敏說明。即使寵物保險能夠幫助飼主負擔侵權責任,但就實務上來說,該如何執行?目前並沒有法定流程。這項保障,恐怕流於空談。 寵物保險業者周乃翔強調,如比特犬這樣的鬥犬,在某幾家保險公司是不能保保險的,因為牠的攻擊性太強,損率非常之高,如果今天導致遺憾,保險公司將理賠不少錢,因此會除外如比特犬這類具攻擊性的犬隻。 淡江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教授郝充仁則說,寵物咬到別人,甚至咬到別人的寵物,飼主一旦落跑,後面該如何處理,這部分目前似乎仍空白的,他提醒有關機關必須做相關處置。 動物天性大不同 並非所有品種都能投保。(圖/獨立特派員) 寵物保單昔日乏人問津 未來如何健全保障制度 2004年,台灣推出第一張寵物險保單,乏人問津。直到2018年保單內容改良後,寵物保險市場才有開始成長。但根據業者的觀察,目前保單設計的趨勢,是往保障縮水,保費增加的方向走。 淡江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教授郝充仁建議,我們保險如果要比較健全的話,最好由主管機關制定示範條款,有明確的法律定義,這樣業者運作會比較方便,像我們看到的死亡險、意外險、醫療險都會有示範條款。 國外的寵物保險行之有年,但台灣的寵物保險才剛起步,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接下來這個市場該如何發展,才能提供對飼主更有利的保單,並給幾百萬毛小孩一份安心的保障?需要消費者、業者與政府三方一起努力。 (※ 萬真彣 黃政淵/採訪報導)
#貓犬
#寵物
#寵物保險
#獨立特派員
#毛小孩
黃郁婷

2022年3月4日

599
救災、偵蒐都需要「牠」,工作犬擔負重要任務,心理健康狀態不可忽視
許多災難現場、港口海關都能看見工作犬的身影,牠們擔負起救災、邊境檢疫的重要工作。這些訓練有素的狗,平日要承受高強度的專業訓練,相對的身心壓力也不小。 近年來,許多單位開始關注牠們的心理健康,希望狗狗能夠樂在工作,而非在壓力下不得不工作。動物行為與心理的訓練課程,不只協助領犬員更了解他們的工作夥伴,也讓日常生活、訓練,以及執勤工作更為順利。 不了解動物行為問題 訓練過程頻頻卡關 搜救犬必須通過國際搜救犬組織(簡稱IRO)的考試,才能進行搜救任務。在訓練過程中,每隻狗的狀況不同,因為牠們和人一樣,有的勇敢無懼,有的容易緊張。 桃園市消防局搜救犬隊隊員吳曜任分享過去參與訓練工作犬的狀況:「一開始牠一直非常容易受驚嚇,甚至沒有辦法在壓力很大的狀態下聽從我的指令。」 這樣的個性,在進行到搜索訓練的時候,人狗雙雙卡關。為了突破訓練瓶頸,桃園市消防局搜救犬隊向獸醫師尋求協助。 「會思考的狗」行為獸醫團隊獸醫師謝明穎分析沒有顧及心理狀況可能會導致的問題:「牠不是不會做,牠其實都會,只是因為一緊張什麼都不會了。」 過往的訓練方式,只著重在專業訓練,忽略了牠們的心理和情緒,進而引發工作犬的行為問題。如果領犬員沒有學習過相關的知識,不但看不懂狗的肢體語言,甚至可能錯誤解讀。就像搜救犬Nero一進場,看似跟每個人親切地打招呼,其實不然。 獸醫師謝明穎點出搜救犬Nero的行為所暴露出來的訊息:「牠對人有一點點的不安跟緊張,因為牠來到我身上就撲我,撲我兩次之後牠是用含的,這個叫作過度興奮。」 桃園市消防局搜救犬隊小隊長童逸賢分享了自身的經驗:「很多的行為不受控,包括我們要叫牠回來的時候可能要叫個好幾次,甚至有時候叫到有點生氣了,牠才會聽你的,有一點心不甘情不願的。」 搜救犬執勤時,通常處在嘈雜和充滿陌生人的環境,這些都是壓力源,可能導致動物的緊張。如何讓牠們專注在領犬員身上,是必要的訓練。 會思考的狗行為獸醫團隊獸醫師謝明穎提醒其中的關鍵:「牠其實什麼都會,但環境一變動就不行了,那我要告訴牠,環境有變動的時候,你就乖乖跟著主人,就不會有問題。」 重視夥伴心理狀態 犬隻樂意服務才是關鍵(圖/獨立特派員) (圖/獨立特派員) (圖/獨立特派員) 桃園市消防局搜救犬隊小隊長童逸賢反思了過去的盲點:「因為以前我們在做訓練的時候,往往只知道要怎麼去訓練牠這些動作,而不知道當犬隻有一些不一樣的行為或者表現的時候,該怎麼去調整。」 桃園市消防局搜救犬隊隊員林建宏則透露過往訓練時忽略掉的關鍵:「IRO(國際搜救犬組織)的訓練裡面第一句話是說『狗狗要很樂意主動提供行為。』可是我們在閱讀手冊的時候都會忽略掉,其實它是最重要的。因為如果牠不想要,你勉強牠之後就會變成惡性循環,越練越爛。」 海巡偵搜犬區隊,正在進行為期八個月的訓練。人狗都是新生,在接受專業訓練的同時,領犬員也得照顧狗狗的日常。一些生活上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可能造成人狗的困擾。像這樣的動物行為心理課程,有助於人狗的日常生活、訓練,以及未來的執勤工作。 獸醫師謝明穎則強調:「我的工作不是去訓練狗,我是去教主人或是領犬員,怎麼去跟他的狗互動,怎麼跟他的狗好好溝通,所謂的溝通,不是那種寵物溝通,是以有科學依據的方式去告訴牠,什麼是我們要的。」 (圖/獨立特派員) 正向訓練 兼顧動物福利與人類需求 一直以來,工作犬承受高強度的訓練,坊間也存在各種不同的訓練方式。 獸醫師謝明穎提倡以獎勵代替處罰:「因為你用懲罰的話,第一個心情就不好。情緒好,行為就會好,情緒不好,行為一定是不好的。我們與其去抑制或是遏止這個行為,倒不如去轉變牠的情緒。」 工作犬協助人類進行搜救、邊境檢疫等重要工作,牠們的動物福利與身心健康,值得更完善的對待。 (圖/獨立特派員) (※ 婁雅君 劉建邦 羅盛達/採訪報導)
#救災
#緝毒犬
#工作犬
黃郁婷

2022年3月2日

654
緬甸政變週年,烽火連天,海內外不分種族持續抗爭【獨立特派員】
緬甸人的革命,仍持續進行中。民族團結政府和海外組織,持續聲援緬甸。城市大規模的抗爭,已經轉入少數民族村莊,每一次交火,就造成難民湧入山區和邊境躲避戰火,他們的物資極度匱乏,亟需人道救援。在這場革命中,台灣聲援緬甸聯盟也扮演海外支援的角色,為難民、民族團結政府提供必要的協助。 緬甸春季革命–為民主自由而戰 2021年2月1號,緬甸軍方發動政變。隔日由民眾發起的示威行動,歷時一年,仍以不同的形式持續進行中。這場被緬甸人民稱作春季革命的行動,和以往的抗爭很不一樣。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陳尚懋表示,緬甸民眾的抗議意圖,其實是相當相當強烈的,也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很多民眾認為他們如果再不出來的話,可能以後,甚至他們的下一代都必須活在這樣的高壓統治當中,所以他們覺得這一次無論如何他們都必須要出來。台灣聲援緬甸聯盟負責人杜可可則說,緬甸出生的人沒有這麼團結過。這次我認為說,身為緬甸人我會很驕傲的。 杜可可參加過1988年的民主運動,身為緬甸人,他說這次的革命不分種族、海內外大團結,要拿回被奪走的民主與自由。 (圖/獨立特派員) 人民死前受虐、被迫吞炭、摘除臟器,引發群情激憤 簡稱CDM的公民不服從運動,已經持續一年,根據民族團結政府的認證,有超過百萬名公務人員,至今仍然罷工中,其中不乏軍警人員。軍方各種暴行,無法嚇阻人民的意志,在撣邦駐守的軍人,冒著生命危險,逃離軍隊。 軍隊上尉Lin Htet Aung說道自己為何離開軍隊,他說,一開始警察去鎮壓,後來是軍人穿著警察制服去鎮壓。他們的行為,已經超乎我們想像的暴力。導致很多人死亡。我是軍隊上尉,我從戰場離開,依照軍法是死刑。 反對緬甸軍方統治的人士,在2021年4月16日成立民族團結政府NUG,並在5月5日宣布組成人民防衛部隊,簡稱PDF,尋求與少數民族武裝部隊合作,共同對抗軍方。抗爭的戰場,從仰光等大城市,轉進到邊境和少數民族村莊。發生軍事衝突的地區,往往會遭到緬甸軍方報復性地攻擊。 台灣聲援緬甸聯盟負責人杜可可說,目前軍民雙方對峙,自己手工做的槍。你應該有聽到,軍方那邊的那個基地台,我們就把它給炸掉。不管軍方陸軍他們走到哪裡,我們想辦法給他炸掉,他們也是死傷越來越重。 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陳尚懋也認為,抗議無效之後,它開始轉成為進入到軍隊或者是比較體制的架構裡面,想要跟軍政府來去做更高層次的抗爭。 (圖/取自網路) 軍方宣布2023年舉行大選,選舉公正性受矚目 緬甸軍方在2021年發動政變,一開始對外宣稱接管一年,同年12月又公布將在2023年舉行選舉。那會是一場如期舉行,公平的選舉嗎? 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陳尚懋表示,可能還是會從修憲這邊來著手,讓整個憲法更加鞏固軍方的勢力。在這種情況底下去開放選舉,他才有可能贏得選舉。 緬甸軍政府最高領導人敏昂萊可能循泰國巴育將軍模式,政變後經過修憲,讓軍方選舉可以贏在起跑點。泰國經過五年的時間,安排就緒,緬甸的時程,仍有待觀察。     (圖/取自網路) 緬甸時局動盪不安,衝擊民生經濟,台商亦受波及 對持續進行的春季革命來說,時間是最大的挑戰。金援、物資、戰爭的消耗,整個緬甸仍持續處於動盪不安中,更直接影響當地的民生經濟。 緬甸台商總會祕書長楊仲青說,緬甸因為美金的匯率又相當的不穩。從最早期的大概1元美金可以換到緬幣1200~1300元,到現在,黑市的價格大概兩千多元才能夠買到一元美金。最直接影響到油價、物價、通貨膨脹的情況。  當地受經濟制裁和訂單影響,部分台灣廠商仍處於關閉狀態,其他廠商也只能恢復部分產能。     國際各有盤算,經濟制裁影響力有限 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陳尚懋直言,緬甸軍方對於歐美國家的經濟制裁基本上是沒有在怕的。最主要還是因為緬甸國內的經濟大部分都掌握在軍方的手裡,而且他們從過去就面臨到了這樣的制裁,所以我想他們在應付這個部分是很有經驗的。 各國能扮演的角色有限,且各有盤算,東協內部對緬甸問題態度不一,部分國家不支持軍方暴行,但整體來說傾向在東協架構內解決問題。 身為東協會員國之一的印尼總統佐科威出面喊話,緬甸的發展讓人無法接受,且不該繼續下去,必須終止暴力,恢復民主穩定與和平。 政變後一年,外資在紛亂中等待時機,軍方盤算著如何鞏固權力,遭到逮捕的翁山蘇姬及全民盟成員,陸續被起訴多項罪名,而春季革命仍持續進行中。各界觀察,這次政變,反倒促成各民族團結的契機。參與這場革命和示威的群眾,至今仍信心滿滿地,等待著那一天的到來。  (圖/獨立特派員) (※ 婁雅君 劉建邦/採訪報導)
#緬甸
#緬甸春季革命
#台灣聲援緬甸聯盟
#為民主自由而戰
黃郁婷

2022年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