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478
防疫保單爭議多,動搖保險業信用基礎
台灣國內12家的產險公司,估計保有七百多萬張的防疫保單,在確診或是隔離都必須理賠的情況下,最近幾乎是一天就要付出兩億元的理賠金。要申請防疫保單的理賠,原本需要診斷證明及隔離文件,造成大量確診者湧入急診室跟地方行政機關,後來雖然改成可以線上下載文件,重複投保及輕症居家照護理賠問題,還是讓許多保戶不滿、找上民意代表投訴。目前台灣每天仍有幾萬人確診,防疫保單的爭議恐怕還會延續,而要修復保戶及保險公司、產險業者與保險局之間的信任關係所需要的時間,恐怕是最大的挑戰及代價。 產險公司人潮滿滿,寫資料座無虛席,排隊人潮更從櫃檯一路排到電梯,許多民眾都為了申請防疫險的理賠而來。張小姐三月投保防疫險、五月初確診,依契約可以申請五萬元確診理賠金,跟他同住的男友是密切接觸者也有投保,可以申請四萬元的隔離理賠金。 追保單、追證明、趕著申請送件,這就是最近兩個月以來,台灣的防疫保單之亂。疫情爆發第一個月,政府規定PCR陽性才算確診、拿到政府的隔離證明、有保防疫險的民眾才能申請理賠,有的保險公司還要求要有醫生證明,許多民眾因而前往排隊篩檢,醫院急診也幾乎因此癱瘓。 為了改善亂象,金管會主委親上火線拍廣告,要民眾別為了申請證明、擠進醫院,為了把醫療留給真正需要的人,也宣布輕症居家也可以比照住院理賠。只要輕症確診者拿藥居家自我照護,或在家視訊醫師,都可以比照住院辦理,不過如果沒拿藥、甚至拿的不是抗病毒藥物,有些保險公司還是不理賠。 對此立法委員邱臣遠表示,自從疫情升溫之後,許多保險公司就突然180度大轉彎,甚至在保險局跟保險公司協調之後宣布,確診者若因無症狀與居家照護而無用藥情形,就不列在理賠範圍內。 許多民眾為了申請理賠前往篩檢,使得醫院急診近乎癱瘓。(圖/獨立特派員) 防疫保單亂象多,核保標準大不同 已經確診的保戶,有人無法申請理賠,但是還有更多人,是連保單都可能不成立。簡先生4月9號投保防疫險、保單4月11生效,沒想到後來確診了才被簡訊通知、無法承保。 「5月20號確診已經在隔離時,我才收到無效通知。」簡先生說,保險公司以重複保險作為理由,拒絕自己的保單。而走進民間團體成立的自救會,裡面來申訴的,也都是類似簡先生這樣因重複投保而被拒保的民眾。 到底防疫保單能不能重複投保?在民意壓力下,有的產險公司承諾不管幾張都可以保,有的限制三張,但有的還是堅守只收一張。對此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張玉煇回應,保險公司可以於受理民眾要保後,對被保險人進行核保綜合評估 並決定是否同意承保,而一旦決定承保就要依照契約來屢行責任。 雖然金管會要求業者提報核保政策,但有業務員發現,產險公司內部電子跟人工核保的標準大不相同。產險公司業務員陳先生向《獨立特派員》透露,實際上公司根本沒有針對電子送件進行稽核,內建程式也沒有對於有重複投保的保單婉拒的設定。 而線上投保快速核保、但人工送件的就技術性慢慢拖延,業務員便成了其中的夾心餅乾。陳先生說明,因為一旦在過程中發現相關保單有先被其他公司承保,公司就可以以此為由向民眾拒保,因此都會盡可能拖延檢核時間,而業務員也就要承擔受到民眾投訴的風險。 對於台灣保單亂象,淡江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教授郝充仁表示,防疫保單是醫療險,當大多數確診者都是輕症,保單功能偏向彌補被保險人的收入,因為收入可以計算,因此限制投保保單上限十分合理,不過必須事前就規定,而台灣目前最大的問題便在於事前並無規定完善。 淡江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教授郝充仁指出,防疫保單並無事先規定完善,是造成亂象的最大原因。(圖/獨立特派員) 保單之亂並非個案,泰國保險早有先例 目前防疫保單不只保確診,被隔離也可以領隔離補償金。但是當12歲以下兒童接觸確診者,家長必須陪同隔離時,保單又該不該賠呢?原本產險公司跟金管會都認為陪同隔離不該賠,但在民意要求下,也放寬到只要家長收到居隔證明,就能依契約賠償。 根據金管會的資料,今年還沒到期的防疫保單有600萬張,加上在途保單,全台12加產險業者一共有7到8百萬張防疫保單。若以確診率10到15%計算,每張如果賠4萬元。光是確診理賠就上看480億元,而這還沒算上隔離理賠金。 家長陪同居家隔離、輕症居家照護、快篩楊視訊確診,都是防疫保單始料未及的新政策,而如果民眾申請不到理賠,向金融消費評議中心申訴,產險公司還得付出額外的評議成本。 類似的防疫保單之亂,其實不只發生在台灣,泰國也出現過。在泰國主持旅遊頻道的李致德,到現在還可以找到販售中的防疫保單,內容相等於花費台幣三百多元,就能擁有確診理賠四萬多的金額,2020年底泰國政府為了鼓勵觀光,甚至還免費送遊客防疫保單。 不過到了2021年4月之後,泰國疫情大爆發,泰國人口有六千多萬,防疫保單賣出4163份,保險公司也因此慘賠。同年7月,第一家保險公司撐不住、停賣防疫保單,緊接著也有兩家保險業者被吊銷執照。只不過這個從去年延燒到今年的亂象,並沒有成為台灣的前車之鑑。 泰國先前也曾因防疫保單導致產險公司慘賠倒閉。(圖/取自網路) 理賠金額考驗清償能力,保單之亂仍舊未完待續 台灣的保單之亂已經延燒許久,而撇除保險公司,金管會有沒有善盡監理責任,將是接下來行政立法及監察院的調查重點。淡江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教授郝充仁說明,理論上金管會應該要求保險公司試算承保能量,意指在最不利狀況下平均一張單子會損失多少錢,而若到了額度就限制停止販售。 「但是它並沒有強力要求保險業者停止販售。」保險專家劉鳳和認指出,由於金管會站在模稜兩可的立場,才使得後續保單理賠狀況百出。立法委員邱臣遠也補充,除了金管會之外,指揮中心身為整個疫情政策的核心,也沒有善盡提醒的職責。 核保及理賠爭議,只是防疫保單之亂的序曲。12家賣防疫保單的產險公司,淨值從十幾億、到四百多億不等,面對幾百億的理賠金額,十分考驗清償能力。產險公司背後的金控集團,願不願意、有沒有能力增資都是問題,最嚴重的狀況則是使保險安定基金進場。 淡江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教授郝充仁解釋,一旦產險公司失去清償能力,安定基金就會先行介入接管,而相關資產依然無法支付的話,就得以金管會的名義與公營行庫借錢清償。 四月疫情再起,保單之亂不只影響保戶權益、防疫政策,更動搖保險業的信用基礎。核保及理賠問題繼續延燒、產險公司還有財務隱憂,防疫保單之亂短期內仍舊未完待續。 (※ 林珍汝 賴振元/採訪報導)
#防疫
#防疫保單
李季軒

2022年6月19日

550
藥品到府宅急便,藥師成公衛重要一環
疫情高峰期間,確診病例數最高的新北市於4月11日率先啟動輕症確診者居家照護計畫,19日藥師公會全聯會宣布,全國藥師投入送藥到府,完成藥物治療的最後一哩路。不過每位藥師提供的專業諮詢一對一服務、以及送藥的時間成本,其實都不少於其他的醫療人員,但是目前的給付予補助卻有落差。社區藥局一直以來都是扮演著社區醫療站的功能,在防疫方面從口罩、快篩實名制到送藥到府,每個環節都缺一不可,如何支持這些最前線守護民眾的藥師們,給予相關資源支援與配套,還有待完整評估與改善。 「早三顆、晚三顆,不要咬碎、不要磨粉,要五天把她吃完。」核心藥局的藥師鄭文柏在上午陸續完成16人次的抗病毒藥發送,與確診者家屬做了完整用藥衛教之後,下午兩點鄭文柏又帶著已經準備好的抗病毒藥袋,從永和往雙溪出發送藥。 「讓有需要的高風險個案趕快取得藥品,是壓低有中重症、甚至死亡率的關鍵。」鄭文柏說,就算一趟只送一件,也得搶時間將藥物盡快送到病患手上。 鄭文柏經營的藥局位於永和竹林路上,這裡藥局密度全國數一數二,而他的藥局更是新北市四家核心藥局中的一家。鄭文柏解釋,核心藥局是各個行政區主要存抗病毒藥的總倉,所有藥品都會先存放至核心藥局,後續再分發至行政區中的衛星藥局,衛星藥局再轉到分區藥局,而頻率大約是每周發送兩次。 新北市於4月11日率先啟動輕症確診者居家照護計畫,鄭文柏表示送藥到府的量成長快速,大概一周多突破上千件,而單日最多更是可以到達五百件,有一度高峰期間,大家都差點無法承受,好在現在各藥局藥物分發充足,才漸漸舒緩了他們的壓力。 新冠肺炎抗病毒藥物配送圖。(圖/獨立特派員) 染疫人數短期激增,醫院藥局相互合作 「我這邊是聯合診所視訊看診,送藥到府的李藥師,等一下會配送藥品過去。」配合視訊看診發送藥物,社區藥局的藥師李世揚,過去六年已經累積五千人次送藥到府經驗,去年一月選在三重地區開設藥局,目前除了藥師公會派案,也有診所請他幫忙送藥。 李世揚告訴《獨立特派員》,由於一開始染疫的人數相當多,許多民眾便透過通訊軟體或電話向藥局求助,而正當他們感到徬惶無助時,台東都蘭診所所長余尚儒主動出面支援,才緩解了他們的困難。 另一位藥師李懿軒解釋,由於余醫師會根據藥局所備有的藥物去進行開藥,使得藥局人員不必再東奔西跑的調藥,大大減少了不少藥局的工作量,也可謂是醫跟藥之間合作最好的範例。 對此台東都蘭診所所長余尚儒則表示,在台灣現今疫情狀況下,比起調撥藥物,藥師更需要的是將專業放在協助判斷藥物交互作用的層面上。 台東都蘭診所與診所相互合作,減少藥師調撥藥物負擔。(圖/獨立特派員) 衛教單張協助注意用藥,電子處方箋提供明確資訊 而在協助判斷藥物交互作用方面,社區藥局藥師李世揚坦承,疫情剛爆發時非常混亂,從國外文獻翻出的相關作用也十分不明確,是等到一位游姓藥師統整之後才變得比較清楚。而現在他們也會把衛教的單張宣導文件,全部都放在需配送的樣物中給病患參考。 除了衛教單張宣導文件外,藥師李懿軒也設計了可以一目了然的單張使用抗病毒指導原則,幫助確診民眾及家人注意用藥安全問題。回想起剛開始進行送藥到府的時候,李懿軒表示處方箋的傳遞跟藥品的選擇,是令他們最困擾的兩件事情。 「電子處方簽這件事情是遠距醫療的最後一哩路。而既然是遠距醫療,也就一定是藥物治療、或者是心理諮詢等等。」李懿軒說,在藥物治療方面必須要有明確資訊才不會出錯,因此電子處方箋就是提供藥物治療明確資訊的最重要管道。 此外,對於因醫師習慣不同使得藥物調撥麻煩的問題,李懿軒也提出「社區處方集」的嶄新概念,希望醫療單位能在公衛事件中擁有共同的處方級,以方便藥物的開設與配送。 李懿軒設計抗病毒指導原則,幫助病患注意用藥安全。(圖/獨立特派員) 藥師給付金額少,服務品質不打折 台灣確診案例,今年四月中旬從3萬多例一路爬升,至5月底已經破200萬例,六月中旬更是逼近300萬例左右。這段期間,靠著一群年輕又熱心藥師,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偏鄉,為確診者即時送藥。 但是在藥師給付的部分,目前所提供的「藥事服務費」只有54點(不到54元),而「居家送藥費」每一件200元,若是離島或偏鄉則是400元,跟其他參與的醫療人員給付仍有一段差距。 對此核心藥局藥師李懿軒表示,專業化藥局是台灣公共衛生很重要的命脈,若在專業上能有更多給付,幫助專業的藥局存活下來,對於台灣公共衛生體系會是一個良好助力。 而藥師鄭文柏則補充,實際上整個新北地區只有烏來符合400元標準,不過雖然給付金額不高,但每位藥師仍都是十分謹慎於配送事務,因此民眾大可對於服務品質放心。 台灣面對這波Omicron超強傳播力,還不知道何時解除暴風圈,但是因為二千家的藥局與熱心藥師,扮演送藥到府宅急便的角色,讓這波疫情不只看到了溫度,也看到他們在專業上的付出與努力。 (※ 李瓊月 袁宏書/採訪報導)
#公衛
李季軒

2022年6月19日

869
退休後的第三人生如何安排?台灣銀髮住宅風潮興起
隨著時代變遷,以往在宅養老的觀念,開始有了轉變,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入住銀髮住宅。它們的型態各異,有近年興起的飯店式管理,也有早期推出的老人公寓,各自吸引不同的族群。是需求也是商機的銀髮宅,有不同的經營模式和收費標準,他們的生活現況又是什麼? 銀髮住宅漸成風潮 永續經營成一大挑戰 位在嘉義市的長青園,2007年落成啟用,是台灣早期的銀髮住宅。也是長照十年計畫所成立的示範性銀髮住宅,由中央出資興建。雖然年代較早,但整體環境寬敞清幽,不失為老後的宜居之地。 嘉義基督教醫院副院長周恬弘表示,長青園沒有護理人員的配置,所以它不是護理之家。經營者希望這邊是住民能自理生活的環境,長輩如果在家裡獨居或是家裡的環境不合適,到這邊可以跟其他年齡相近的同伴一起居住生活。 15年前的示範計畫,正好符合這個時代的需求。不過這樣的模式在這個年代要重新複製,有一定的難度。 嘉義市政府社會處處長林家緯坦言,如果要再建這樣子的長青住宅,它所需要的用地跟成本是非常高的。 政府負擔土地和建物成本,委託嘉義基督教醫院經營,但是單靠銀髮住宅的租金,難以支撐整體的營運。 嘉義基督教醫院副院長周恬弘說明,有日照中心的收入、長青學園的收入,大概互補一下,醫院再貼補一點,也不會是太大的負擔。 長青園住民李日剛認為,住在長青園很好,有充分讓人發揮的地方。喜歡種菜的人去種菜,喜歡種花的種花。李日剛也說,自己的朋友登記要入住,但到目前都還沒有排到。 政府試辦的第一代銀髮住宅長青園,如今一位難求。(圖/獨立特派員) 銀髮住宅形式多元 複合式經營成當代顯學 位在台中烏日的這座共生宅,完整地體現了無障礙空間。從建築外圍開始,所有族群都能通行無阻。 入住條件同樣是長者需要具備生活自理能力。依照不同的房型,每月整體費用包含租金、管理、伙食、水電費,大約落在4.7到8.7萬之間。這樣的價格水準,會吸引到特定的族群。 共生宅的土地屬於政府單位,使用於社會福利特定用途。建商因為看好未來的發展而投入興建與經營。 台灣樂齡建築發展協會執行長陳信衡表示,在高齡化的社會,銀髮住宅的需求一定會日趨增加。不確定,會不會有潛在性的經濟或者是營利條件。但可能沒有辦法是暴利型的。至於有沒有辦法做到永續性,是可以有這樣的條件存在。 複合式的經營,除了銀髮住宅、日照中心屬於特定族群之外,其他像是餐廳、教室等空間都對外開放使用。 台灣樂齡建築發展協會執行長陳信衡說明,如果單純只是銀髮住宅的話,消費者族群會受限。共生宅的餐廳有銀髮住宅的送餐、日照中心的送餐、樂齡行動教室的送餐。可是在外部性的訪客,甚至到現在的線上平臺都有做連接的情況之下,人流還是滿絡繹不絕的。 共生宅房間內的各項設置,都考量到輪椅族使用的方便性。(圖/獨立特派員)增加共融體驗 強化與社區連結 台灣樂齡建築發展協會執行長陳信衡認為,共生宅既然坐落在社區,當然就是要做到去標籤化。它有很多空間會成為教室,跟著社區的小學或者是社區大學來做到共融服務或者是連結。 這裡的課程,對外開放,相對地,住民也可以走進社區,參加活動。 楓樹腳文化協會理事長江美鋆表示,共生宅那邊有些長者,也會帶到這邊來。協會都是在做教學,提供一些環保的概念。 共生宅一開始對社區媽媽來說只是個陌生的名詞,但是透過交流與提供服務,更能有效地融入社區。 江美鋆認為,共生宅可以減少家屬的困擾,當家屬要出去玩幾天,可以把父母親帶到共生宅住個兩三天,那邊都有人,而且又是在自己的社區裡面。 退休後的第三人生如何安排?最基本的居住空間,是服務也是需求,關於銀髮住宅,還可以有更多的想像。 (※婁雅君 劉建邦/採訪報導)
黃郁婷

2022年6月19日

362
面對超高齡社會,挪威如何養成長照人才?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長照人才的培育是能否順利銜接的重要關鍵,否則政策迫於趨勢需求,投入可觀經費發展服務,但各地服務中心卻無法提供穩定的品質。台灣的成人照服員培訓時數是90小時,而挪威的照服人員則要投入8500至8700小時的學習才能夠參加考試,他們的訓練方式值得台灣參考。隨著邁入超高齡社會的時間表越來越近,及早預備才能降低不幸,讓被照顧者有幸福感,照顧者更有成就感。為了因應老化,挪威於2007年成立國家老年健康研究訓練中心,2010年後更發展新成人照服員班,而學員們必需曾兼差2500小時的長照項目經驗才能入學。 照服員班開創成人學習法,設立混成學習模組讓學員在一邊兼職的過程中學習。每季進行一周實體學習,畢業前共會歷經四次,其中重視學理和互動溝通,利用各式方法讓學員認識自己、相互洞察優點。 培訓老師高爾表示,這樣的學習法能夠幫助學員不斷在學習與實作中反覆循環,並從中反思發現出更好的解決方式。而一旦能理解每個改變的原由,學習就能踏入另一種層次。 學員克莉絲汀則說明,照顧者的原則在於了解被照顧者能自己做什麼,照顧者又可以幫助什麼,並透過協助支持被照顧者發揮本身能力,完成被照顧者獨自無法完成的事情。 挪威於2010時開始發展新成人照服員課程。(圖/獨立特派員) 為期三天術科考試,檢驗學生規劃能力 待第三次實體學習之後,學員就會開始預備期末測驗,進行包含五小時的照顧計畫筆試。老師海麗萊思解釋,由於五小時算是十分短暫的時間,因此能看出學員是否具備將書上內容融會貫通,結合至實際照顧計畫的能力。 海麗萊思也補充,照護計畫要考量的層面十分多元,如衛生、營養、活動量等因素都必須經過詳細規劃,學生們必須在前半小時擬定自己的想法與方案,並在後續四個半小時詳細說明對被照護者的執行方式。 術科第一天時,學員必須根據考官自安養機構抽出被照顧者撰寫照顧計畫,並於第二天實行計畫照顧該被照顧者,待老師觀察評分後於第三天分析檢討。若是考試過關,外加上兼職工作達八千五百小時標準,就可拿到照服員證書,從此享有全薪全職。 測驗時,學員會根據自身撰寫計畫實際照顧被照顧者。(圖/獨立特派員) 各式方案輔佐學習,增進學員進修效果 而在正式上場之前,學員也會透過模擬考試先行進行術科練習,模擬考試的方式不採用假人,而是讓學員四人一組,輪流扮演考官、考生與被照顧者。而老師也會待在扮考官的學員後方,考核學員是否能發現問體所在。 在模擬時,學員有時也會藉由脫稿演出來幫小組模擬突發狀況,以增進組員及時應對的能力。學員琪納告訴《獨立特派員》,由於真實工作時常發生無法預期的狀況,因此如果沒有準備好就會十分難應對,而這樣的模式能幫助同學思考如何有效處理。 學員結業之後,國家老年訓練中心更開創同地區六人成行的「自我導向跨領域成員讀書小組」,讓組員能夠過交流強化合作素養。目前挪威全國有超過九成六鄉鎮長照人員採取這種在職教育,使進修免於形式化。 老師高爾表示,這樣的交流對護理師十分有幫助,因為失智只占了護理課程很小的篇幅,因此當學員畢業時其實可能只初步熟悉相關事情,若要專責照顧失智患者,必須透過這樣的模式來加強學習。 許多學員結業之後,依舊會透過讀書會繼續進修。(圖/獨立特派員) 為失智者打造電視節目,照護圈內力求創新 由於長年採取鼓勵國民做其所愛的育才文化,挪威的照顧圈不斷有所創新。如前電視攝影記者拉斯就與心理學者合作,發展世界第一批專為失智者打造的電視節目。 「我使用了大自然與生活的環境音製作慢步調節目。」拉斯說,他希望節目在取代音樂陪伴失智者的同時,也能試著去勾起他們以往的生活回憶,使得人人從中受惠。而類似這樣透過外在因素引起嗅覺、視覺回憶的方式,也開始逐漸於挪威國內活躍,量產用於各安養機構。 目前世界各國的長期照顧訓練,除了重視安全也越來越強調幸福感。而除了關切開案數量績效,能同步強化育才的方式,民眾得到的品質才能漸趨一致與穩定。 (※ 周傳久 鄭仲宏/採訪報導)
李季軒

2022年6月14日

500
小農不再單打獨鬥,組成聯盟更強大。新生代農民如何團結突圍?
台灣受到土地政策與自然環境影響,形成以小農為主的經濟型態。過去,為數眾多的小農,大都各自尋找生存之道。可是這幾年在青農返鄉潮,和有心人士的推動下,小農開始打破疆界,組成聯盟,一起拓展市場。期盼這樣的轉變,能為台灣農業市場帶來不一樣的面貌。從單打獨鬥走向團結突圍 新小農聯盟時代來臨 原本在中國經商的龔哲敬,2015年回到台灣,因緣際會,踏入農業,開始種稻。 宜蘭小農龔哲敬分享,宜蘭員山這幾年下來,已經聚集了超過兩百位的夥伴,種植面積也超過100公頃。這當中有來自世界各地,各個職業的人。大多數的小農夥伴,在進場的時候,沒有得到完整的陪伴培訓的系統,導致想要守護環境,卻無法有效生產高產量跟好品質的稻米。 堅守理念,持續耕耘,許多小農們,隱藏在台灣角落,獨步前行。同樣是落腳宜蘭,鄭守廷養殖的莫瑞鱈魚,是澳洲四大國寶魚之首,耗費十年,才有如今的規模。 莫瑞鱈魚養殖業者鄭守廷對養魚有著很深的執著和堅持,他進一步解釋,不用藥養殖,沒什麼高深學問,就是長大得比較慢,養得比較久,育成率比較差,從商業角度來看,不符合經濟效益。 鄭守廷表示,前幾年收入非常不理想,但因為不求快,慢慢養,所以魚的肉質就會比較結實,口感比較好。再來是養殖過程一直投放鹽巴,所以牠的滲透壓調節非常好,也不會出現淡水魚會有的土味、飼料的味道。 用愚公移山的精神照顧莫瑞鱈魚,總數從幾隻到現在一、兩萬隻,台灣也成了澳洲以外,第二個規模性養殖的國家。 宜蘭有著為數眾多的青農,如何團結合作是他們的首要課題。 從商業模式切入 農產平台為小農提升品牌曝光度 當了26年美食記者的高靜玉,被鄭守廷愛魚的執著打動,想幫忙做市場推廣。 資深媒體人高靜玉分享創辦小農物產平台的初衷,因為高靜玉去產地採訪的時候發現很多不公平或者農民不曉得可以賣給誰,再不然就是產量極有限,可能來不及讓大家知道,就不夠賣了或賣不出去。所以那時候開始醞釀,是不是要找一個大家能看得到小農的地方,一次做到位,讓所有人聚焦在這群農民身上。 養雞場老闆娘李純菁坦言,小農賣自己的農產品都很厲害,可是當全部人要集結起來的時候,就需要很長的磨合。需要有懂商業模式的人來說服農民,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農民每個人都是老闆,都很有想法,會覺得為什麼要聽對方的。 打破既定思維,四、五年前,資深媒體人高靜玉破天荒在百貨公司舉辦小農展,從認識食材、產地等主題出發,成為台灣第一個主題農產展。這場小農展一炮而紅,創下驚人銷售紀錄,也改寫小農產品在百貨公司賣不動的刻板印象。 目前小農展,每年固定舉辦兩次,高靜玉也為此創設了一個平台。 行銷方式多元 健全當地農業環境 和高靜玉一樣,想把單打獨鬥的小農,化整為零,青農陪伴師龔哲敬,與合夥人吳紹文,積極串連宜蘭在地小農。 蘭陽溪友善耕作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吳紹文分析,友善耕作的市場要更大的時候,應該就是要慢慢有競爭力,因為大家的時間就是金錢,有辦法去一個地方買齊所有農產品,就不用去超市,台灣那麼小,應該是有條件做到。 原本是種稻米、蔬菜的小農,吳紹文和龔哲敬轉換角色,從小農變統籌,以聯盟的概念,發揮集體力量,推廣宜蘭農產品。 吳紹文表示,台灣目前還沒有針對一個縣的農產品選物跟販售。例如:霧峰農會的酒很好;玉里農會的米很好;三星農會的蔥、上將梨很好。農會很努力推地方農產品,農民就會因此獲得好的待遇,但比較少看到是以一個縣來做農產品的品牌跟推廣,因此這也是小農們現在要努力的方向。 打破各自藩籬,組成聯盟,向外拓展,逐漸變成趨勢。團結就是力量,加上青農返鄉的推波助瀾,四散的小農們,正邁開新步伐,走出一條不同的路。 (※林佳慧 許中熹/採訪報導)
黃郁婷

2022年6月12日

497
租屋黑市問題,如何改善?
根據統計,目前台灣租屋市場已突破百萬戶。2001年政府開始實施房屋租金可以抵扣所得稅,但非營利機構發現,租屋族的房租每年以3%~5%穩定成長,現行的規定並不合用。更嚴重的是,台灣的租屋黑市高達7至9成,使得租屋族根本無法拿租金支出報稅。有學者與團體建議租屋應該比照買房,規定全部租屋交易都應該要實價登錄,讓租屋市場更透明。而透過提高租金報稅抵扣額,同時讓租賃合約有具體的罰則機制,也都是可行的方向,才能夠讓百萬租屋族,不在租屋黑市中繼續成為弱勢。 Eric是位律師,近來他終於能更專注地工作,因為之前租的房子讓他住得不安穩。透過照片可以看出,Eric之前租屋處室內不僅牆角發霉,油漆也剝落,再往上看更能看到兩條明顯的水垢,顯示屋子出現漏水的情形。 面對這樣的狀況,Eric商請房東處理,但卻讓Eric等了又等。無奈之下,最後Eric只好吞下被房東扣押金的悶虧,另找租屋處。目前終於搬進一間令他較滿意的房子,但談到是否拿現在22,000的租金支出報稅以抵扣所得稅,Eric卻遲疑了,因為身為律師,明白現行稅制的規定,其實看得到吃不到。 在台灣報稅制度中,除了免稅額還有扣除額,扣除額又分有「一般扣除額」與「特別扣除額」,而「一般扣除額」底下則有「標準」和「列舉」兩種扣除額,只能擇一申報。房租支出若要報稅,則需選擇列舉扣除額。 就算拿房租申報列舉扣除額,就目前規則試算,以一位單身青年阿軒為例,若年收入是48萬,住月租一萬的房子,那麼使用標準扣除額應繳稅2850元。若報上房租選用列舉扣除額,要繳2695元,只比使用標準扣除額少了155元。 OURs都市改革組織研究員廖庭輝分析,由於申報過程必須告知房東,因此具有得罪房東的風險,而最終結果卻只能省下155元,導致大部分民眾皆不願選擇申報。因此相關單位建議,房租報稅應該從列舉扣除額,移到特別扣除額。 廖庭輝解釋,所謂特別扣除額是指可以在標準、列舉扣除額之外,額外再去扣除的項目。若再次拿阿軒試算,房租換做申報特別扣除額,則可以完全不需繳稅。 現行法規房租報稅影響甚小,以致許多民眾皆不選擇申報。(圖/獨立特派員) 租屋黑市情況嚴重,租客報稅窘境難解 不過房租抵扣所得稅的疑慮,除了扣除額的項目外,上限只能抵扣12萬元,也引發爭議。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呂秉怡表示,台灣的租金若照每年3%~5%的穩定成長,租金價格其實調漲得十分多,一年12萬的抵扣根本不夠。 將列舉扣除額的上限提高到30萬元,是非營利組織的訴求,金額的誘因提高了,或許能提高租屋族房租報稅的意願,政府的美意才能發揮實質意義。只是再檢視租屋族房租報稅的意願跟狀況,會發現這根本是個難解的窘境。 周太太和先生婚後想買房,但一時負擔不起高房價,兩人先以租屋當過渡期,聊到租屋過程時卻一陣心酸。周太太表示,由於對於房東而言,通常都有許多房客同時進行詢問,因此到最後都會變成房東在挑選想要的房客,而房客也可能因此被迫接受不是那麼願意接受的條件。 花了好一番心力,好不容易找到了現在合適的房子,但當住4年都習慣了之後,房東卻突然要漲租金。不過因為搬家成本高,他們只能選擇簽下漲租的租約繼續住下來,只是在無法拿房租報稅的情形下,要多存買房的錢也就更加困難。 事實上,周氏夫妻遇到租金無法報稅的問題,也是台灣大部分的租屋族遇到的窘境。OURs都市改革組織研究員廖庭輝告訴《獨立特派員》,根據資料推估,台灣目前有70~90%以上都是租屋黑市。 換句話說,台灣有高達7到9成的房東都在逃漏稅。在租屋黑市盛行的情況之下,如何健全租屋市場,專家建議可對房東採取分離課稅單一稅率,且有條件地不追溯以往沒申報的租屋所得。 台灣房東逃漏稅情形十分嚴重。(圖/獨立特派員) 社會住宅進度緩慢,政府美意難以落實 不可否認的是,政府有意提昇對租屋族的租金補貼,例如行政院3月通過「300億元中央擴大租金補貼專案」,就放寬所得限制並降低申請門檻,租金補貼也從現行的2千元加碼到8千元,只要符合資格補貼金再乘上1.2到1.8倍,預計將有50萬戶受惠。 只是政府的美意,租屋族似乎很難享受得到。租屋青年周太太解釋,當房東知道房客將租約拿去申請租補,使得房東租屋的所得曝光後,房東的稅賦就會跟隨增加。而為了維持利潤,房客的租金也會隨之調漲,因此到最後只會影響到房客自身。 目前台灣租屋黑市的問題難以解套,影響租屋族的權利,而對於租屋族是否能期待社會住宅的疑問,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呂秉怡則表示,目前台灣的社會住宅發起跟新建的速度太慢,因此並無法改善租屋市場太多的供給。 專家也呼籲,社會住宅必須持續且加速興建,至於要改善這供不應求的現象,至少應該從制度面給予執政者更大壓力。OURs都市改革組織研究員廖庭輝說明,目前成熟發展出社會住宅的國家,大多都使用等候名單制或者排隊制,讓民眾可以知道目前政府新辦速度,而相關制度的好處在於可以給政府持續壓力,以督促社會住宅的辦理進度。 專家分析台灣社會住宅發展緩慢,無法有效改善租屋市場問題。(圖/獨立特派員) 貢獻專長折抵租金,租屋青年全新選擇 現行制度下,社會住宅難以舒緩租屋族的壓力,那麼租屋族還有什麼選擇?來自台南的北漂青年黃俊齡,便帶領了《獨立特派員》參觀自己現在於新北市板橋浮洲地區的租屋處。 過去黃俊齡曾因找尋租屋傷透腦筋,但他現在所找到的住處,不僅環境舒適外,租金更是讓他幾乎沒有壓力,因為這個租屋處,是由相信世代發展協會的計畫所提供。 相信世代發展協會秘書長張翰文表示,協會的目標是為青年尋找一個負擔得起 且宜居的生活空間,而青年在入住的時候,協會將提供相當於百分之25的租金補貼,作為「永續行動金」來降低租客的生活上的門檻。 所謂的「永續行動金」,指的是透過協助負擔房客租金,換取相對應的貢獻專長,讓住在這裡的每位青年都能為社區奉獻些許心力。張翰文說,協會希望能透過這樣的正向社會投資,來帶動所謂的善循環。 相信世代發展協會的做法,值得社會參考,但需要幫助的租屋族何其多,回頭面對台灣目前的租屋亂象,政府還是得思考如何透過居住正義,改善租屋市場、健全租賃制度。畢竟,青年是國家重要的兢爭力,減少他們的後顧之憂,是國家為了投資未來必須執行的政策,而不只是一個社會福利或補貼制度而已。 (※ 萬真彣 黃政淵/採訪報導)
李季軒

2022年6月9日

495
跟蹤騷擾防制法上路,構成要件為何?
推動立法長達十年的跟蹤騷擾防制法,將在今年6月1日開始實施。根據立法院法制局2021年的一份報告顯示,如果用跟蹤、騷擾、糾纏等關鍵字搜索警政署受理報案系統,發現每年大約會有7600件相關案件,也就是平均每天20件。新法中性或性別相關,是跟騷案件相當重要的構成要件,這個篩選條件雖然讓案件有明確的判斷標準,不過也可能讓部分不具備喜愛或追求動機的跟蹤騷擾行為,處在無法成案的灰色地帶。期待新法上路後,可以隨著實際施行狀況進行相關調整,讓法案更加完善。 如往常般地跟聽眾打招呼,主持人余秀芷除了廣播節目,也主持各種不同的活動,與聽眾或網友互動是她生活的一部分,然而這樣的生活卻在某天慢慢變了調。  一位網友在臉書上利用不同的帳號與名字,不斷地到余秀芷的臉書上留言、私訊,且數量隨著時間越來越多,只是裡頭提及的人名或事件,對余秀芷而言都很陌生。  「有的時候把它關靜音的時候,早上起來發現大概就是一千多通的私訊。」余秀芷說,留言慢慢的成為每一天晚上的騷擾,而她也決定封鎖對方,只不過封鎖不但沒有效果,甚至反而讓對方跨越網路進入余秀芷的真實生活。  面對一連串的失控,余秀芷試圖尋求法律介入,但在向警局報案之時卻被告知因沒有遭遇實質恐嚇而無法做出任何處置,讓余秀芷只能眼睜睜看著對方持續做出脫線舉動。   翻開當時可能適用的法條,家庭暴力防治法雖然有限制騷擾等不法侵害,但卻只適用家庭成員或具親密關係的對象。 而性騷擾防制法主要規範違反意願而與性或性別有關的行為。 至於社會秩序維護法中,雖然有限制無正當理由跟追他人的條款,卻無法約束訊息等騷擾行為,私訊更是逃脫妨害名譽或是強制罪的規範之外。 廣播主持人余秀芷因長期受到網友騷擾,不堪其擾選擇尋求法律協助。(圖/獨立特派員) 跟蹤騷擾新法上路,加強規範不當行為 111年6月1日,跟蹤騷擾防制法在台灣正式實施,面對新法上路,警政署也開啟一連串的教育訓練,協助第一線員警對新法有更多認識。除了透過各種講習,協助員警了解法條、掌握偵辦技巧之外,還設計各種情節,考驗員警受理案件時,製作筆錄的精準度及熟悉度。 警政署調用主任陳玲君說明,只要符合跟蹤騷擾防制法第三條的跟蹤騷擾行為定義的話,就會是一個犯罪行為。因此員警在處理上也會有不同處置的模式,日後將是啟動刑案調查。 貼上宣導海報,台北市警察局婦幼隊也協助《獨立特派員》模擬跟蹤騷擾案件的報案受理流程。北市婦幼隊警務員張坤憲表示,當受理被害人報案之後,員警會請他至受理報案區,先進行案件的初步了解,判斷是否符合跟騷法的構成要件,後續再幫被害人製作調查筆錄。 筆錄製作會特別著重在行為人動機是否與性或性別相關,這也是警政署的教育訓練中,著重強調的跟騷法判定標準,同時必須符合特定對象、反覆持續、違反意願等要件。換句話說,跟騷法主要是用於規範不當追求的行為。 刑事暨家事法律師蔡育霖則指出,若像是一般討債、一般狗仔追逐采訪的行為,便不在這個跟騷法的處罰範圍之內。 隨著新法上路,警政署也對員警展開相關教育訓練。(圖/獨立特派員) 犯罪行為八種樣態,罪名成立將面臨刑責 刻板印象中,所謂的跟蹤騷擾,就是跟隨監視或糾纏。而在跟騷法中可能涉及的犯罪行為包括,監視觀察、盯梢尾隨、寄送物品、通訊騷擾、不當追求、歧視貶抑、妨害名譽、冒用個資等八種樣態。 這些行為如果同時具備與性或性別相關、反覆持續等構成要件,就涉及觸法紅線。一旦罪名成立,刑責是一年以下有期徒刑、10萬以下罰金,如果情節嚴重,包括攜帶凶器等行為,最高可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50萬以下罰金。 案件受理後,警方會開啟刑案調查,調查後如果發現確實有犯罪行為,警政單位就會核發書面告誡給行為人。警政署調用主任陳玲君解釋,書面告誡的目的是為了約束行為人避免再犯,依照日本纏擾行為規制法的運作經驗,有八成的相關案件在警察介入之後其實就會停止。 而對於跟騷案件除了可以祭出書面告誡,也有其他更強烈的手段。刑事暨家事法律師蔡育霖表示,若是現行犯的話,事實上警方可以依照現行犯逮捕,而如果情節較為嚴重,檢方也有權在第一時間申請預防性羈押。 跟蹤騷擾常見的八種樣態。(圖/獨立特派員) 跟騷法案限定範圍,民間團體仍舊憂心 對於跟騷法,國內婦女團體長期推動立法,雖然肯定法案的通過,不過提到法案限定性與性別相關的構成要件,民間依然擔憂。現代婦女基金會研究員王秋嵐指出,根據基金會協助的個案資料顯示,有近4~5成的案子都不與親密關系、性騷擾或是過度追求有所相關。除了憂心部分跟騷行為在要件限定下可能無法入罪,分析現行法案的罪責,雖然針對跟騷行為設立罰則,不過違反命令的處罰只限定保護令,沒有違反書面告誡的罰則,也使民間有所疑慮。法案三讀通過後,總統府很快簽署公告,身為主持人的余秀芷也在第一時間進行反制。目前生活看似回復平穩,不過卻也無法肯定騷擾事件是否結束,因為跟騷行為不但有多種樣貌,過程中也會不停變化,被害人除了窮於應付,往往也陷入被動的弱勢。打開雲端資料庫,其中一個資料夾保存著讓余秀芷困擾的簡訊,事到如今她已不願意打開來看,卻也因為不確定哪天需要證據而不敢刪除。八年的時間、非自願性的遭遇,只期待人生裡這段不願延續的情節,可以隨著新法上路真正落幕。(※ 李婕綾 張志龍/採訪報導)
#跟蹤騷擾防制法
李季軒

2022年6月7日

377
食安迷思擴散快,網路謠言多。民眾該如何注意?
關於食物和食安,民眾疑問不少,迷思更多。有疑慮時在網路搜尋解答或社群媒體轉傳的訊息,往往不是正確的解答。網路流傳喝了加氯的水會致癌,開水沸騰後再煮3-5分鐘,就能讓餘氯都消失?蔬菜上的農藥要用食鹽、小蘇打、還是臭氧機清洗去除才能確保安全? 眾說紛紜 水怎麼煮才安全? 有人說煮水不掀開蓋子,水中氯氣會致癌;也有人說掀開蓋子,反而會釋出致癌物三鹵甲烷,建議開蓋的動作少做為妙。這個再日常不過的動作,竟有兩極化的觀點。 這樣的說法源自於為了消毒殺菌,自來水中添加了安全劑量的氯,氯能確保輸送和儲存過程的水質安全。自來水公司也定期將各縣市水質檢測結果公告於網站,但還是有人覺得,自來水中的餘氯會致癌。 其實自來水中的可能致癌物,來自氯和原水中的有機物反應,生成致癌物質三鹵甲烷,並非氯本身。那麼,該如何有效消除三鹵甲烷呢? 中興大學化學系名譽教授鄭政峯說明,煮開水,溫度一高,反應速率會變快,所以應該要把產生的有機氯,尤其是三鹵甲烷揮發掉。 水沸騰時掀蓋,可讓三鹵甲烷揮發。但在動物實驗中,發現三鹵甲烷有致癌性,有沒有更好的作法呢? 鄭政峯表示,依照化學來說,每上升10°C,反應速率變2倍。所以到沸騰的時候,三鹵甲烷反而增加很多。為什麼不能夠在水中還沒煮的時候,就把它的氯變成鹽巴的氯離子? 在自來水加熱前,使用還原劑,先把氯變成氯離子。例如:烹調用鹽(氯化鈉)當中的氯就是氯離子。 鄭政峯補充也可以使用其他還原劑,例如:海波,就是硫代硫酸鈉,把它氧化還原,產生氯離子。還有一個比較方便的,就是家裡的維他命C,維他命C也是很強的還原劑,它把氯變成氯離子,也就不會有反應了。還可以用維他命C很高的水果,果醋也可以。 蔬果怎麼洗才好? 流動的清水還是最佳解方 鄭政峯博士專精綠色化學分析,發展出農藥殘留及毒性汙染物質快速檢測,獲得國際肯定。因此也請他分析,坊間以小蘇打、白醋、食鹽去除蔬果農藥殘留的作法。 鄭政峯認為,使用小蘇打、白醋清洗蔬菜是不對的,因為它只可能去除某一部分。農藥現在有380幾種,快篩也測到198甚至到200種。農藥種類有水溶性、酸不穩定、鹼不穩定、或者是酸鹼都安定的,無法一體適用。另外,鹽巴對某一些農藥可能有效,但是要注意鹽析作用,鹽巴的鈉離子跟氯離子會搶那些水,搶出來之後,在水的溶解度變低,農藥根本就不會出來。 民眾在食用蔬果前,以流動水清洗為佳,噴灑於作物表面的農藥,容易被清水洗掉,根據國內外資料及研究,流動的清水還是最好的清洗方式。 鄭政峯提醒,臭氧機它氧化農藥結構的時候,這個農藥不見,但它的碎片呢?它在斷裂的過程,產生的東西可能是更毒的。 謠言滿天飛 社群擴散效應超越傳統媒體 網路時代搜尋資訊十分便利,人們輕易得到碎片化資訊,也帶來碎片化思考。 時任成功大學食品安全衛生研究所助理教授黃佰璋分析,一般民眾會有集體恐慌,訊息一直傳、一直傳。社群媒體的傳播力量,是要靠教育來導正,訊息如何被正確傳遞。 黃佰璋擅長大數據分析,他發現台灣民眾接收訊息最主要的來源是從Line、Facebook、YouTube這三個媒體平台。這幾年發現很多訊息,甚至不能說它是假的,但是被誇大、被渲染了。 每一次發生食安事件都引起輿論熱烈討論,從網路社群的成長速度,顯示群眾的關注與傳播的速度。黃佰璋的研究發現,使用社群媒體的網路鄉民,遠比傳統媒體來得廣,社群媒體的影響力已經大於傳統媒體。 黃佰璋分析民眾轉傳似是而非的說法,背後有不同心理動機。因為很短時間內的恐慌,訊息散布者希望讓大家知道這件事情的嚴重性。 在資訊爆炸的現代,掌握資訊來源及擁有正確判斷的邏輯思維,才能享有心靈滿足、健康、安全的飲食型態。 (※鄭淑文 劉建邦/採訪報導)
#食安問題
黃郁婷

2022年6月7日

409
台鐵公司化三讀通過,各方觀點有歧異
5月27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國營台灣鐵路股份有限公司設置條例,跨出台鐵公司化重要的一步,預計讓台鐵在2024年1月完成公司掛牌。不過台鐵公司化後,民眾對於台鐵安全改革的疑慮就解決了嗎?運安會日前提出太魯閣號事件最終調查報告,認為悲劇會發生主要是因為台鐵局的安全規定非常不足。不過台鐵企業工會認為,公司化草案裡頭沒有載明安全兩個字,認為公司化根本是場騙局。未來交通部將會成立跨部會的台鐵公司推動會報,在年底審議完成16個子法,同時確定台鐵公司的組織架構。超過百年歷史的台鐵能不能因為公司化徹底轉型、永續安全的經營,還有待時間觀察。2021年4月2日,台鐵太魯閣號在清水隧道口,與從邊坡滑落、侵入鐵軌路線的工程車碰撞,造成49人死亡和213人輕重傷,是台灣鐵路史上,死亡人數第二多的事故。 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第一時間動員調查,根據耗時一年多的最終調查報告,嚴厲指出台鐵局的安全規定相當不足。其中不僅對工程營造廠商的督導查核十分薄弱,對於台鐵臨軌工程的安全管理是否規定不足、定義不清,運安會也提出強烈質疑。 運安會鐵道調查組組長林沛達表示,台鐵施工管理的安全規定中並未定義是否要於停工期間巡查,而對於工區範圍也定義不清,以至於事故現場其實僅有設置警示旗。 工地只設置警示旗,當然無法防止大貨車滑落鐵軌,終究釀災。但運安會指出,若台鐵起初就注重安全規定,即便大貨車意外侵入軌道,還是可能避免重大災難。 林沛達指出,現今的台鐵局並無規定,要求提供給所有工地行調無線電,倘若工地主任配帶行調無線電,便可以利用無線電呼叫附近列車,讓司機員緊急停車。  運安會根據太魯閣號事件調查報告,指出台鐵局安全規定不足。(圖/獨立特派員) 司機考照制度粗略,內部機構溝通不良 而台鐵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和台鐵局交涉經驗豐富的運安會主委楊宏智,觀察出大問題之一,台鐵車種太多,但司機員證照的制度,並沒有因應多元車種,取得個別證照。 楊宏智直指,若台鐵實施證照分流,讓司機員個別熟悉各車種,可以大大提升危急時刻做出正確判斷的機率,防止事故發生。而台鐵運工機電,也就是調度、維修、司機、號誌等相關四大處的溝通連結也仍有待加強。 台鐵內部溝通不良的問題,不只楊宏智看到而已。陳小姐是太魯閣的眼淚的成員,太魯閣的眼淚這個組織多由太魯閣事件的傷者和罹難者家屬組成,共同監督台鐵的安全。成員們多次向台鐵提出安全建議,卻遲遲不見回覆跟行動。 「我們很擔心家人的犧牲,沒有得到更多的改善。」陳小姐說,台鐵的態度讓她們覺得根本沒有在重視安全這件事情,而作為承擔國家極重要運輸功能的單位,運輸安全卻不斷備受質疑,也讓大眾不禁想問:說好的台鐵改革呢?  陳小姐指稱,台鐵態度十分消極,許多溝通都無法得到回報。(圖/獨立特派員) 政府全力推動公司化,基層員工提出質疑 實際上政府改革台鐵的方法,就是全力推動台鐵公司化。交通部長王國材解釋,由於尾端的組織僵化,導致許多標準作業程序無法落實,許多執行也沒辦法被監管,因此政府希望透過組建良好組織的方式,以此執行安全維護跟整體營運。 不過今年5月1日勞動節這天,台鐵大廳卻是空蕩蕩,員工們紛紛以不加班為由,幾乎全員不到班、走上街頭,因為他們對台鐵公司化草案有很大的質疑。台鐵產業工會主要是由年輕台鐵員工組成,他們認為公司化不等於安全,台鐵真正的風險出在人力不足跟人才斷層兩大問題。 打開台鐵最大的工會,台鐵企業工會的網站,馬上跳出斗大的視窗,傳達台鐵改革應首重安全,但公司化是場騙局的想法。而不僅人力與人才問題,工會也提出,員工教育訓練的加強,或許比公司化更重要。 台鐵產業工會祕書長魏豫綾說明,如高鐵與北捷在安全的工作標準上面都相較明確,會先把所有相關的狀況都先列出,讓員工知道不會因為年資深淺而有不同的訓練方式。 台鐵工會認為政府並未正視問題源頭,憤而走上街頭提起訴求。(圖/獨立特派員) 台鐵公司化爭議多,改革之路仍舊漫長 而究竟台鐵公司化草案裡,是否應訂定安全規章,才能保證運輸安全?學者有不同看法。淡江大學運輸管理系教授張勝雄表示,台鐵現行的安全規章也是依據鐵路法所設計,比起單純依靠法律制定,真正去執行才是重點。 而針對備受關注的台鐵四千多億負債問題,台鐵企業工會也對公司化草案提出要求,認為應制定負債清零,債務政府要概括承受、不得切割等事項。公司化的負債問題該如何解決備受爭議,政府對新的台鐵公司又有何權利義務,也引人關注。 台鐵公司化爭議多。只是回頭來看,台鐵要改革,難道只有公司化這條路嗎?對此運安會主委楊宏智表示,以台灣的環境而言,若要使大眾可以看得到具體改進與成果的話,公司化是一條捷徑,成功的機會也比較高。 日前立法院已三讀通過台鐵公司設置條例,但台鐵公司化真的是條正確的道路嗎?怎麼做才能兼顧運輸安全跟員工權利?目前政府和工會之間,各自堅守立場,但台鐵改革這條路需要各方開放心胸、誠懇對話、尋求國民支持,才能走得更長遠。 (※ 萬真彣 黃政淵/採訪報導)
#台鐵公司化
李季軒

2022年6月5日

969
白河地震影像紀錄,珍貴的歷史教材
1964年白河地震影像保存的關鍵人物,是當年服務於台糖公司,後來進入中視新聞部的賴澄茂先生。他不只在白河地震發生的第一時間,以登高方式記錄嘉義市中央圓環一帶的震後大火,還在第二天登上軍方勘災直升機,拿著八釐米老式攝影機以空拍方式,從震央附近的白河山區一路記錄到嘉義市中心,成為現今白河地震最珍貴的影片與教材。台灣百年來地震的紀錄研究,都是希望在了解活動斷層的特性之外,也能找到地震重複間隔的頻率,好做為防減災與災害機率計算的基礎。 1999年6月,九二一地震發生之前三個月,中央大學李錫堤教授帶著他的團隊,在「畜產試驗所」進行斷層的開挖。發生在1946年、規模6.3的「新化地震」,屬於淺層地震,而「畜產試驗所」也正是新化斷層經過的地方,但相比1946年地震發生時斷層露出地表的面貌,現今早已變作一片綠油油的草地。 李錫堤教授表示,雖然當年的地震規模不大,但仍舊造成不少傷亡與房屋倒崩,死傷人數約為五百多人,而房屋毀損數大約也有四千多棟,因此依舊可以算做是災害性地震。 當年接近震央附近的新化、新市、永康一帶災情最為嚴重,其次是安定、歸仁、仁德、 及台南市安南區。李錫堤指出,根據資料顯示新化斷層大概每兩、三百年會動一次,而研究則有幫助了解其地底下的特性,並利用數據進行後續防災應用。 新化地震規模雖然不大,但仍導致不小災情。(圖/獨立特派員) 全程記錄白河地震後場景,鏡頭下的斷垣殘壁 「地震先開始,等過了一陣子後火慢慢燒起來,消防車警笛聲漸漸大作,大家出來看才發現天空紅成一片。」回憶起1964年1月18日晚上的光景,賴澄茂說,當時地震一發生他便立刻拿起攝影機,爬上自家陽台開始記錄。 當時可以說是一陣天搖地動,嘉義市鬧區瞬間變成一片火海,起火點就在中央圓環西北角的「明故宮餐廳」,而這把無情的大火,從十八日晚上延燒到第二天凌晨,總計波及二百多間房子。 賴澄茂解釋,由於當時許多房屋是由木材建成,因此在風大的情況下一間一間的接續燃燒,而也因深怕隨時會有餘震來臨,居民們當晚也都聚集於郵局旁的空地不敢回家。 曾經在台糖、中視新聞部服務的賴澄茂,不只搶在第一時間記錄嘉義市中心大火,第二天天一亮更馬上帶著八釐米老式攝影機,搭上空軍的勘災直升機,從白河一路記錄到嘉義,成為白河地震最重要的記錄與見證者。 在賴澄茂鏡頭之下,第二天一早劫後餘生的民眾們紛紛跑出,而嘉義市中心仍在冒煙,現場宛如一片廢墟,幾乎沒有一間房子在地震後完好如初。 中央圓環西北角的明故宮餐廳,因為地震引發大火。(圖/獨立特派員) 地震災情慘重,國軍學生投入救災 伴隨地震而來的,除了關子嶺有新溫泉湧出口,烏山頭水庫壩堤也出現龜裂,曾經挺過好幾次大地震的上百年的古廟東山鄉碧軒寺,也在這次地震全倒,壓死18人。 地震過後,住在白河附近的國軍五軍部隊率先出動,利用麵粉製作饅頭,送到災區分給災民,一千多位官兵一連好幾天在白河、東山等災區,協助災民們清理家園,還幫忙搬運倒塌的瓦礫、木頭,幫助災民挖出埋在屋底下的財務。 除了軍方動員人力協助清理災區,學生也利用課餘到現場幫忙。賴澄茂說,地震發生後的隔天,黃杰省主席就前來勘災,而當時的救國團「人民服務站」也至災區慰問,並發送相關民生物品。 由於當時已經接近過年,對於剛經歷這場災難的嘉義市民而言,無疑是徹底打亂生活步調,而政府則將位於文化路尾的菜市場臨時改成「災民收容所」,供沒有歸宿的災民居住。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賴澄茂表示:「過年是儀式而已,那時候感覺有沒有過年沒有關係,每天要過的日子還是比較重要。」 災後國軍出動大量人力,協助災民清理家園。(圖/獨立特派員) 地震情景仍記憶猶新,影像記錄成珍貴教材 災民收容所完成第一階段任務之後,已經找到新的安置地點的民眾,紛紛將重要的家當搬上市公所的專車,準備出發到新的環境,迎接下一階段新生活,由市場改造的舊有的收容所,如今已經變成嘉義市文化公園。為了加速災區重建,台灣省政府除了緊急撥款救災,提供低利貸款幫助災民重建房子之外,也在幾年的計畫跟籌資後,決定將嘉義市中心南北區重建、重劃。 回顧地震災害歷史,發生超過一百年,造成比較嚴重災情的地震有1904年的斗六地震、1906年的梅山地震以及1916年南投地震系列,而超過半個世紀以上的災害地震更多,對歷過白河地震的賴澄茂以及老一輩的嘉義市民來說,至今仍然記憶猶新。 新化斷層開挖、調查,對下次發生地震的機率提供重要的參數,嘉義市在半個世紀之前經歷無情的地震、大火重創,經過重生、蛻變,如今城市發展有了新的面貌,當年留下來的「白河地震」影像記錄,也成為嘉義市、以及全國防震減災,最珍貴的歷史教材。 (※ 李瓊月 袁宏書/採訪報導)
李季軒

2022年5月31日

677
怎麼吃才安全?用科學方法,破解食物迷思。
關於食物,令人困惑的迷思實在很多,網路平台、社群媒體上流傳著各種說法。例如:食物從冷凍庫拿出來,是要放在冷藏室、室溫、或使用流水退冰才能維持新鮮?發霉食物還要不要吃?怎麼吃才安全?還有長輩常說:湯滾過就可以放隔夜,這是真的嗎?雞肉下鍋烹煮前 需要清洗嗎 食品科學專家汪淑台說明,台灣的自來水品質合格,具有清潔效果,所以洗完之後,能讓雞肉的菌數減少。但務必要注意清洗的方式,因為在洗的過程中,如果讓水飛濺,環境的交叉汙染會是風險來源,所以建議雞肉不要清洗。 清洗雞肉的水溫,不足以殺死細菌,看似安全又衛生的清潔動作,反而會造成細菌散布到各角落。 汪淑台以美國為例,美國農業部(USDA)告訴一般民眾雞肉不要洗,因為美國人吃生食的比例比較高。 而台灣的飲食習慣,雞肉通常都會煮到全熟,烹煮時的溫度即可殺死細菌,但若不習慣不洗,汪淑台建議民眾可以使用廚房紙巾,把生雞肉稍微吸一下,就可以開始料理。 雞肉的清洗方式暗藏食安玄機,專家建議可以不洗或溫和清洗,避免交叉汙染。(圖/獨立特派員) 食物保存關鍵 時間與溫度是重要指標 料理時經常需要從冰箱冷凍庫拿出食材,應該要用流水解凍,還是冷藏解凍呢? 食品科學專家汪淑台表示,所有的食品衛生安全,除了原來的菌數是主要關鍵,還有兩個重要指標就是時間跟溫度。不管是放在冷藏解凍或是室溫流水解凍,一旦解凍之後,就要放進冷藏。冷藏一般的溫度是4°C,因為只要達到5°C以上,細菌就容易孳生,而隨著溫度上升,孳生的速度會更加快速。 儲存溫度超過4℃,微生物會快速繁殖,被稱為「危險溫度帶」 常見的水果發霉現象 若捨不得丟該怎麼辦 我們並非生活在無菌環境,但無所不在的微生物,或多或少已經存在食物當中,尤其是表面受傷的水果。 中國醫藥大學藥學系副教授林文鑫坦言,平常吃水果,難免會吃到黴菌,因為黴菌本來就存在日常空間裡,跟人類的生活溫度是重疊的。而人體在某一種程度下,是可以承受的。 台灣氣候的溫暖潮溼,適合微生物生長,因此水果發霉是常見的現象。 林文鑫解釋,民眾如果捨不得丟掉發霉的水果,可以切除菌絲生長範圍後食用。舉例來說,如果表面發霉的範圍有4公分,它的菌絲深度大概也是4公分,會建議再多抓幾公分,把它切除後再食用。 雖然切除菌絲後的水果可以食用,但如果要確保食安,專家建議還是直接丟棄。(圖/獨立特派員) 湯滾過就可以放隔夜 這是真的嗎 中國醫藥大學藥學系副教授林文鑫表示,湯煮滾了放在桌子上面,確實是有很大的風險。因為湯在冷卻的過程,從100°C降到50°C時,就會有細菌開始複製生長,如果降到25°C,可能多長了好幾個小時的細菌,甚至產生毒素。 如果使用的是密合度非常高的鍋具,就能降低食安風險。(圖/獨立特派員) 運用正確知識避免食安風險 過度焦慮亦不必要 中國醫藥大學藥學系副教授林文鑫坦言,食品都有風險,但如何降低食品的風險,就要靠知識。身體的免疫系統還有胃酸都有防禦的能力,讓人免於感染。 身體機能正常運作者不需擔心,若是胃酸過多者需要特別留意。 林文鑫提醒,有一些胃酸過多或胃潰瘍的病人,他可能在吃臨床上的制酸劑,當胃酸不會太多的時候,他感染微生物的風險就比一般人高了。 若不慎攝取細菌過多的食物,輕者可能腹痛或腸胃不適;重者則是傷肝、腎或有致癌風險。 食品科學專家汪淑台解釋,所有的食物都有標準,像是總生菌數、大腸桿菌超標的話,可能就會致病。如:嘔吐、腹痛、頭暈,或者有些菌可能會致命。 在正確儲存、烹調食物,避免細菌孳生的前提下。人們才能透過食物所提供的原料:維他命、礦物質、脂肪和蛋白質……等,讓免疫系統得以正常運作,產生最佳抵抗力。 (※鄭淑文 劉建邦/採訪報導)
黃郁婷

2022年5月29日

353
疫情進入高峰期,快篩政策怎麼了?
台灣疫情再起,單日的確診人數已經突破九萬,這段期間不論是企業或是個人,都紛紛需要利用家用快篩試劑來確認是否染疫。四月底政府推出快篩實名制,第一輪已經有超過三分之一國人買到實名制快篩,目前快篩劑的量能已經慢慢充足,但要如何配合快篩陽性即確診的政策,讓確診民眾能夠更快領到治療藥物,並同時減少醫護負擔,都還需要更細膩的配套演練。藥局門口排著長長的隊伍,許多民眾都是為了快篩而來,有人自備椅子來排隊,還有人利用各種網站APP追著快篩跑。四月全台疫情再起,快篩供不應求,政府隨即推出快篩實名制,讓民眾利用健保卡購買,但想買到比市價便宜的快篩、得按照時間慢慢來。 Omicron確診人數創新高,雖然高達99.7%都是輕症或無症狀,民眾還是擔心染疫,而家用快篩就是確認的第一步。不過對照5月2號實名制剛上路,同一家藥局在開賣前就已大排長龍的情況,5月中後就只剩不到一半的人在排隊,甚至人潮消化了,店裡快篩都還有剩。 不到一個月,全台有超過三分之一人口,已經買了第一輪實名制快篩,但搶快篩的原因為何?原來根據市政府規定,隨疫情增設的北北基桃大型篩檢站,民眾若想要採檢PCR,必須要先快篩陽性才可通關。 沒有快篩就無法PCR的條件限制,使得民眾在快篩難求的時候,開始提早進行準備,幾乎沒有人等到真的不舒服,才去藥局排公費快篩。不過若是真有急需用途,花費多一點的金額還是可以買得到,自5月9號起,超商、藥妝也買得到180元的快篩,甚至還有唾液快篩可供民眾選擇。 藥局前出現長長的排隊採買快篩人龍。(圖/獨立特派員) Omicron疫情迅速失控,工廠加緊趕工快篩試劑 隨著疫情不斷升溫,衛福部緊急進口快篩試劑,進口品牌分別為羅氏跟亞培,五月底到貨大約1億劑,其餘於六月份接續到貨,總計共購買2.4億劑。而除了進口,國內廠商也正在加緊趕工。 目前國內核准生產快篩的工廠,有泰博、寶齡富錦、台塑、凌越、安特羅、長興等六家,總產量可望從原本四百多萬、五月提高到一千兩百萬、七月超過一千五百萬。 其中一家快篩廠為了因應疫情,全公司一千多人都加入快篩產線,每天還有六百人次的國軍來支援。但為什麼等到疫情擴散了才增產?廠商坦言,到今年一月為止,全台只有三個單位大量採購快篩,在政府、醫院都不採購的情況下,廠商只能尋求出口。 政府口中的超前部屬,並不包含快篩試劑,不過國外疫情都延燒了兩年,台灣為何會跟不上採用快篩的腳步?學者分析,政府雖將政策定調為從清零走向共存,卻沒料到PCR量能會跟不上Omicron擴散的速度。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說明,由於台灣的防疫規格非常高,因此一開始都希望能夠採取核酸檢測,只是沒有想到Omicron所造成的感染人數急遽上升,在產生大量的感染之下,才演變出快篩數量不足的問題。 因應疫情升溫,快篩工廠投入大量人力加速生產。(圖/獨立特派員) 快篩發送程序冗長,改善流程勢在必行 而現在的台灣不僅快篩供給量不足,更麻煩的分配也出了問題。張先生一家四口,自己與女兒分別前後確診,都依照政府的指示填寫自主回報系統、提供密切接觸家人的名單,但過了十幾天,兩個確診者、兩個居隔者都先後解除隔離了,卻還沒收到居隔單及快篩試劑。 「連確診者自己明天也要解除隔離,到現在也還沒收到居隔單,那就更別說是同住者了。」張先生質疑,政府說明會提供給確診者與被匡列者快篩試劑,但自確診之後,卻完全不清楚快篩試劑的下落,也不清楚要用何種方式取得。 來到台北市每區的關懷中心,工作人員手上電話沒停過,平均一位工作人員,一天要依照確診民眾自主回報的資料、撥出六十通關懷電話,常常還來不及先連絡、民眾就搶先打電話進來。 倒垃圾、預約防疫計程車、預約看診,工作人員每天要處理各種疑難雜症,還有更多人是急著要快篩。關懷中心包裝好的快篩,會由物流公司照名單,送到居家隔離者手上,但光是名單的取得,就得經過一大串程序。 確診者一旦PCR確認陽性之後,醫院會發簡訊告知確診者,確診者得自己上網填寫自主回報系統,表格裡的同住家人資料,才會進入接觸者健康追蹤管理系統,接著再由地方政府各行政區抓取資料,才能開始按照名單發放快篩。 疫情高峰篩檢站大排長龍,民眾採檢、到實驗室檢驗、發出確診通知,都需要時間,加上大量確診者上傳資料,導致管理系統大塞車,有時還會出現當機情況,而好不容易下載的資料,也可能錯誤百出。 文山區健康服務中心護理長林靜芬表示,有時民眾填寫的資料會不完整,因此工作人員便要再花時間確認資料的正確性。大量程序使得發放快篩的時間不斷拉長,由於接續還有更多地方需要用到快篩,改善資訊系統、縮短行政流程刻不容緩。 關懷中心工作人員為因應民眾需求,忙到不可開交。(圖/獨立特派員) 台灣死亡率尚低,專家呼籲精準快篩 台灣自四月疫情再起,快篩之亂延燒一個月,但專家評估到目前為止,台灣的死亡率與世界各國相比,還算保持得不錯。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說明,台灣與背景死亡率的差異十分微小,但不能夠因此滿足,數據顯示五月中旬的兩個禮拜,70歲以上老人的死亡率就有稍微高出背景值的跡象。 要降低老人死亡率,得繼續提高疫苗覆蓋、把醫療留給重症,而在快篩數量慢慢補齊之時,更要精準快篩才能有效防範病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 陳時中直言,因為心裡不安就選擇篩檢的效益不大,建議民眾在有接觸、有症狀的情況下再進行快篩。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也補充,所謂的精準快篩,指的是當民眾身處高危險機構、或是家中有高危險族群、以及有因密切接觸出現症狀的情況,就要立即進行快篩。 從患寡、到患不均,快篩整備走過風風雨雨的一個月,當數量逐漸提升,政府、企業及民眾更得精準運用快篩,才能幫助台灣在資源不匱乏的情況下繼續做好防疫。 (※ 林珍汝 賴振元/採訪報導)
李季軒

2022年5月29日

716
台灣進入太空元年,產業面臨哪些挑戰?
台灣今年一月施行太空發展法,國家太空中心在位階及預算都大幅提升的狀況下,預計要一年發射一顆衛星,搶食太空經濟大餅。不過國際廠商已經搶占先機的市場,台灣往往只能做低利潤的零組件代工,搶進太空產業商機,台灣的優勢是已經很強的製造業供應鏈,但能不能利用太空國家隊的練功機會,發展出通訊衛星的整合及應用能力,將是未來十年台灣太空產業的挑戰。觀測海洋表面風場 台製獵風者衛星即將問世 太空中心透露,目前美國已經開始洽談獵風者衛星的合作計畫,這也是繼福衛七號後,台灣自製衛星的一大步。 獵風者衛星預計今年底到明年初發射,未來將在600公里高,接收GPS的反射訊號,從訊號散射的特徵,可以推算出風速,誤差在10%以內,其中接收GPS反射訊號的接收儀,都是國內研發自製,衛星的心臟跟大腦、光纖陀螺儀跟推進器也都台灣製造。 國家太空中心獵風者衛星計畫主持人林辰宗表示,福衛七號之後、獵風者等於是第二顆台灣的自製衛星成功發射,自製的元件也因此有了飛行經驗,對國內太空產業很有幫助。 除了獵風者,接著太空中心的計畫還有福衛八號、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及現在全球最熱門的低軌道通訊衛星。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期待,未來十年台灣可以打入太空經濟,或者太空產業的供應鏈。 利用類似技術量測海面風的衛星,目前只有英國做過,台灣若成功,將是全球第二。(圖/獨立特派員) 如何從代工走向主導供應鏈規格?產學界力求突破 目前全球主要低軌衛星營運商,以美國Space X的星鏈跟英國的OneWeb最領先,一共已經發射四千多顆,也建構出產業鏈。最上游是衛星及地面設備製造,中游有系統整合、測試及衛星發射,下游是衛星操作及應用服務分析。而台灣目前擠進太空產業的廠商,都集中在地面設備的零組件製造。 芳興科技公司董事長特助洪誌寬坦言,台灣花了很多時間去了解國外廠商的規格,因為對方一開始都不給,他覺得這是滿痛苦的事情。 中華衛星一號、福衛二號到七號,所有國產衛星的天線,都是出自芳興科技。二十年來,芳興也成功打進美國、新加坡、南韓、以色列及烏克蘭市場,低軌衛星進入爭鳴的時代,芳興認為台灣不能再只做代工。 台灣要在太空產業搶到一席之地,更重要的是廠商投入先導型研究的意願。以成功大學與漢翔航空合作的太空散熱版為例,未來雖然有機會運用在通訊衛星,但還看不到實際收入的投資,有多少廠商願意投入? 這款散熱版是安裝在國際太空站上的AMS-02探測器上,由諾貝爾獎得主中研院丁肇中院士主導,探測150億年前宇宙大爆炸產生的反物質、以及未知的物理。跨16國科學家打造出的探測儀,已經穩定運行11年,但最近散熱功能出了問題,台灣團隊被賦予重任。而為了打造這片散熱板,團隊等於是要從頭開始。 成功大學物理學系副教授楊毅分享產學合作初期的經驗,他拜訪了好幾家廠商,廠商一開始就表明,自己是做3C的,有很多關鍵技術,但都是銅跟水。只要談到鋁、氨,廠商就會說這個東西很難做,不需要這麼好的散熱,他們不會賺錢,所以不太願意做。 漢翔航空工業公司總經理馬萬鈞表示,所謂先導型的工作就是它剛開始,它沒有產量,談不到利潤,對國家有幫助,而此刻它的量並不是非常大的東西,漢翔願意會全力投入。 目前台灣太空產業幾乎全都在做零件代工,廠商幾年來吃了不少苦。(圖/獨立特派員) 太空經濟中的商機 搭起火箭上太空的服務橋梁 投入先導型研究的意願,是搶進太空產業供應鏈的關鍵,也有人看好的是服務商機。 陽翼先進科技公司執行長張懷謙說明他公司所推廣的業務,進到軌道的所有過程,甚至後續追蹤的資訊,他都要提供給客人。 張懷謙從小就有太空夢,還去日本攻讀太空建築,他的公司也成功幫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把豬瘟病毒送上外太空做研究。 張懷謙更進一步解釋,要進到太空,再從太空帶回來地球,然後從美國運到日本,再回到台灣之類的過程,都是他要處理的。 台灣太空元年,產業界、學術界、還有加速中的國家太空中心,正在點燃各自夢想的火箭,航向無限可能的未來。太空產業競爭進行式,對台灣來說是機會,但也充滿挑戰。 (※林珍汝 賴振元/採訪報導)
黃郁婷

2022年5月29日

436
屯子腳地震,留下珍貴紀錄與經驗
台灣近代史上造成死傷最嚴重的地震,是發生在1935年4月21日的新竹台中地震,總計造成了三千多人死亡,房屋受損不計其數。如今屆滿87週年,為了讓台灣的民眾了解地震的無情與可怕,改制前的台中縣政府透過出版屯子腳大地震專輯與老照片特輯,詳細記錄了1935年的大地震對中部民眾的影響。這些百年來重大地震留下的珍貴紀錄與經驗,都是台灣面對地震挑戰重要的研究基礎。發生在1935年「新竹台中地震」,是台灣近代史上死傷最慘重的大地震。時間發生在4月21日的清晨6點02分,災區橫綿延五、六十公里,橫跨新竹、苗栗、台中三個縣市。 根據當時的記載,新竹州跟台中州總計造成3,276人死亡、12,053輕重傷,房屋受損五萬多棟。地震除了造成山崩、地裂,伴隨而來也引發獅潭、屯子腳兩條斷層,台灣日日新報、朝日新聞也特別發行兩張號外,把地震訊息即時告知民眾,並連續幾天用地震照片圖集,詳細報導這場史無前例的地震災情。 而在台中州造成的災情部分,以豐原郡跟大甲郡等比例最高,總計就有1,907人死亡、7千多人輕重傷,其中又內埔、神岡、清水最為嚴重,全倒跟半倒跟受損房屋,更是不計其數。 台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副教授賴志彰解釋,由於當時不論學校、公共建築物以及民居,許多都是採用木頭或土埆磚製成,因此不耐劇烈晃動導致災情嚴重。 「他們的形容是人間煉獄,許多屍體都被埋在土埆底下。」賴志彰說,屯子腳許多老人因身體病弱無法自行脫困,使得當地成為整起地震死亡率最高的地方。 發生於1935年的新竹台中地震,對當地造成重大傷亡。(圖/獨立特派員) 台中內埔災情嚴重,房屋鐵軌無一倖免 為了讓中部民眾了解新竹台中地震對台灣的影響,改制前台中縣政府特別出版了屯子腳大地震六十周年(1995)的專輯與老照片特集,對台中災情做了完整的記錄。 根據當時的記載,光是內埔庄死亡人數就佔了總比例29%,輕重傷佔31%;而內埔庄的屯子腳災情更是重中之重,佔總比例13%;其次是清水街,死亡人數有312人(9.5%),輕重傷772人(6.4%)。 設在清水街上的大甲郡役所,救出的災民與死者成排,當時救災人員為了搶時間,甚至使用傳統的板車載運重傷者。沿著屯子腳斷層沿線,全倒或半倒房屋受損高達九成以上,學生也只能暫時在教室外上課。 當天台中州共出動289名警察到現場救援,緊接其後的是壯丁團、青年團、民防組織,紛紛趕赴現場協助,幫忙挖掘罹難者,尋找生還者送醫急救,同時成立「震災復興委員會」協助災後重建。 受到地震的影響,鐵路也有幾處的鐵軌產生變形。泰安、后里火車站間的第八隧道嚴重受損,第六隧道跟泰安火車站月台也都出現龜裂,著名的魚藤坪鐵橋更因此受到嚴重的損害而無法行駛,山線放迫改道,成為歷史見證。 由於房屋受損嚴重,當時學生只能在改至室外上課。(圖/獨立特派員) 地震災害破壞力強,發生間隔具周期性 「很多老人家在聊天時都會提到,六十年過後大地震又會再次發生。」談到田野調查時的時光,台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副教授賴志彰告訴《獨立特派員》,后里當地許多村落都設有震災紀錄碑,記載關於大地震的相關資訊。 健行科技大學應用空間資訊系副教授鄭世楠說明,根據過去的經驗資料,台灣大概平均間隔個三十年至四十年,就會發生一次大規模的災害地震。以往許多嘉南地區的廟宇都會不斷進行重建,原因就是大地震的週期性發生。 細數台灣從1904年至2022年,芮氏規模超過七以上的地震,包含1906年梅山地震、1935年新竹台中地震、1941年中埔地震、1951縱谷地震系列、1959年恆春地震以及1999年的集集地震。 新港鄉民林英敏住在新嘉奉天宮一帶,在中埔地震之前,新港已經經歷1904的斗六跟1906年梅山兩次大地震,除了奉天宮前的街道幾乎被夷為平地之外,為新港奠定文學基地的「登雲書院」,也在兩次地震之後受到重創,遺址後來改建成為今日的文昌國小。 對新港來說,每一次的地震傷害之後,都是一次新的重生。但是這一百多年來,新港的人口卻變化不大。世界媽祖文化研究暨文獻中心執行長林伯奇表示,新港自清朝重新整建後人口約有二萬五千多人,到了日據時代陸續增加達到三萬八千多人,直到至今仍然維持在三萬人左右,可見地震對人口影響不大。 台灣近代發生過6次芮氏規模七以上的大地震。(圖/獨立特派員) 過往歷史地震足跡,成為防災寶貴經驗 九二一地震還未發生之前,1941的中埔地震災情,僅次於1906年的梅山、1935年新竹台中地震。根據文獻記載,從中埔庄到白河庄等六個庄町村中,房屋受損率在40%到100%之間,其中嘉義市最嚴重的地區是在北門町,中埔庄的民房損害率則高達8成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地震造成的山崩,在雲林古坑與嘉義梅山之間的清水溪河段形成堰塞湖,也就是所謂的「震生湖:草嶺潭」。 中正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系副教授石瑞銓表示,從十九世紀以來,當地至少有五次以上的震生湖生成記錄,而中埔地震與集集地震是最大的兩次。 而在1941年形成震生湖之後,政府曾派工兵至現場進行維護,但卻不幸在一九五一年因為颱風沖刷殆盡。當時出版的台灣建設月報,詳細刊載草嶺潭災變經過,以及七十幾位殉職工兵的名字,梅山公園也因此特別設立紀念碑紀念。 石瑞銓補充,當時的意外使得政府獲得教訓,在後續地震與颱風時配置應對措施,讓湖水能夠透過排水設施排出避免水位上升,而這樣的作法也成功防止了不少水災發生。 中埔地震後,嘉南地區還經歷了1946年的新化跟1964年白河地震,了解新化斷層,對研究古地震有其重要性。回顧每一步的地震足跡,對台灣的地震防減災,都可以提供寶貴的經驗。 (※ 李瓊月 袁宏書/採訪報導)
李季軒

2022年5月19日

732
廟宇剪黏工藝,傳承面臨困境
傳統廟宇的屋頂裝飾,是由剪黏師傅一片片手工製作而來,不過因為太過耗時費工,導致現在許多廟宇都改由機器大規模生產的裝飾取代,使這項傳統的工藝越來越少見。不過當古蹟廟宇或是歷史建築需要修復的時候,還是必須要找有名的師傅採用傳統剪黏整修。鬼斧神工的工藝令人驚嘆,而這份傳統工藝的繼續傳承,也關乎著台灣許多古蹟廟宇的修復,還有年輕一代的工藝家是否能有繼續發揮的空間。廟宇的屋頂裝祥龍翻雲、氣勢凌人,一個個歷史人物神態逼真、栩栩如生,這些細緻的工藝,如果不說實在很難讓人猜得到,其實它們都是由一個個破碎的碗片剪黏上去。 兩年來剪黏藝師葉明吉帶著團隊,在高雄代天宮進行剪黏修復,整個修復工程採以修舊如舊方式,保存原本藝術價值。拜殿上的祥獸氣勢軒昂,正殿上方的雙龍護塔顏色更是華麗耀眼,於其他公廟採取碗片剪黏不同,代天宮則是以玻璃作為材料。 剪黏最早源自中國明朝萬曆年間,當時匠師們利用陶瓷破片,經過繁複工序以剪黏裝飾,增加宮廟的莊嚴與氣度。後來傳至台灣,日治時期仍以碗片為材料,直到二次大戰後因有太多廟宇需要修復,碗片材料不足才改用玻璃替代。 葉明吉分析,以玻璃製成的作品相較活潑,而碗片則是更有古樸感。不過碗片由於不容易切割和裁剪的關係,因此在製作過程上會比玻璃來的麻煩不少。 葉明吉帶領團隊長期於高雄代天宮進行修復作業。(圖/獨立特派員) 受父影響辭退工作,接棒葉氏剪黏工藝 兩年前接下案場,葉明吉對高雄代天宮有份特殊情感,因為這座廟的剪黏,當初就是由他父親葉進祿及祖父葉鬃所作。葉明吉原本在營建業服務,因家族傳承禁不住父親勸說,才辭去冷氣房的工作開始爬屋頂。 不過即使從小耳濡目染,父親對他的訓練依舊非常嚴格。葉明吉表示從業的第一天,父親就交代他要當個稱職的師傅,並不斷透過繪畫訓練筆路,讓自己腦中充滿畫面,才能成功做出作品的神韻。 擺放在工作室內的作品,無論表情、肢體動作都各異其趣、唯妙唯肖。家傳三代的葉家作品風格細膩精緻,最大特色就是人物神韻的掌握,如父親葉進祿的作品「關公斬蔡陽」,從中可看出葉氏剪黏的細緻功力。 一般剪黏除了在廟宇屋頂,還有在廟內壁堵也會使用剪黏。以歷史故事為題材,從封神榜到三國演義,每幅都具有著不同的典故。不過初始壁堵的剪黏都只有半面,後來是由葉明吉創新才將平面轉立體。 「手的長度跟身體的長度、腳的長度,以及整個頭部的配合,都具有一定的比例。」葉明吉說,剪黏越小越難做,不僅五官神韻得細緻掌握,就連骨骼構造也要十分了解,才能製作出生動的作品。 葉明吉父親葉進祿作品「關公斬蔡陽」(圖/獨立特派員) 以敲代剪隨緣創作,走出職業生涯新路途 頭戴后冠、面容慈祥莊嚴,這是去年榮獲台灣工藝類最高榮譽「國家工藝成就獎」,由藝師陳三火所打造的作品。利用花瓶的弧度線條,展現媽祖衣襬的飄逸,和一般剪黏不同,陳三火擅長以敲代剪,再按照敲破的花瓶紋路隨緣創作。 陳三火告訴《獨立特派員》,由於每支花瓶的裂法無法預測,因此他必須藉由每次的裂痕來決定當下要如何黏貼,而這樣做法的好處在於隨緣不隨自己,創作出來的作品自然也相較藝術。 廟宇的壁堵上,陳三火用各式酒瓶及不同圖案的花瓶堆疊拼接,讓他作品顯得特別具層次感,像是以酒瓶敲做玄天上帝的盔甲,在隨風飄動下更顯靈動自然。他的作品色彩華麗、著重肢體動態、構圖布局豐富,擁有獨特風格。 而談到當初為何自創技法,陳三火解釋由於剪黏耗時費工,導致後期絕大部分廟宇都改採模具,以灌漿燒製的淋搪取代剪黏。這種由工廠大量壓模製造,不僅價格便宜,而且外觀看起來更加華麗,而陳三火的職業生涯也因此面臨危機,後來在朋友鼓勵下才自行創作開創轉機。 陳三火擅長將各式花瓶堆疊拼接,所創作的作品生動自然。(圖/獨立特派員) 協助培育傳習藝生,延續傳統技藝傳承 不同於玻璃的平面以及碗片的單一弧度,陳三火使用花瓶和酒瓶增加作品的豐富多元,作品不僅在2015年榮獲薪傳獎肯定,2020年時更獲文化部登錄為重要傳統工藝剪黏保存者,開始協助文化部將技藝傳承。 而除了自行創作之外,陳三火也協助培育傳習藝生,為台灣傳統技藝傳承貢獻心力。受培育的傳習藝生林秉賢表示,自己目前已將剪黏作為正職,陳三火十分支持學生,會鼓勵他們自行接洽廟場案子,幫助學生能夠在學習手藝的同時不用擔心無法維持生計。 而談到自己的教育理念,陳三火則表示自己的教學方針就是讓學生了解剪黏之美、學習剪黏之藝以及應用剪黏之法。他也期待學生們能透過剪黏應用走出自己的風格,為自己開創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以敲代剪,隨緣不隨我,陳三火突破傳統創新格局。屋頂上的藝術家,陳三火、葉明吉兩位名師,倘若沒有他們的堅持,在機器規格化生產衝擊下,台灣剪黏勢必很難繼續傳承。而他們用心創作,不僅讓這項傳統工藝更具獨特性,也讓更多人看見剪黏藝術之美。 (※ 張筱瑩 周明文/採訪報導)
李季軒

2022年5月16日

507
挑戰火箭MIT,台灣太空產業發展中
太空時代已經來臨,2021年底台灣第一個國家級的科研火箭發射場,在屏東縣牡丹鄉的旭海村誕生。原訂5月3日要在此基地進行首場試射的陽明交通大學前瞻火箭研究中心,研發的是可以導控飛行方向的混合式火箭,如果成功將是領先全球的研究。太空發展法通過 首座短期科研發射場落腳屏東旭海村 2021年立法院通過太空發展法,規定科技部必須設置火箭發射場域,因此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的短期科研發射場,就是第一步。 雖然僅供科學研究的發射,也一度引起居民反對。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民潘進茂表示,中科院在這邊試射飛彈導致捕魚業越來越落後。因為砲聲太大,綠蠵龜和魚都跑了,如果又加上火箭發射場,萬一失敗的話,魚都跑了,都抓不到魚了。因為飛彈試射,原本就有一百多天遭限制不能出海,現在又加上火箭,居民第一個反應就是抗拒。 科技部及太空中心展開溝通,提出一年六百萬元的回饋方案,提供漁民補貼、獎學金及水電費補助,有些民眾看法開始慢慢改變。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民潘儀芳認為,因為是短期計畫,所以支持讓他們做看看。他強調這個科技是國家的,如果不支持自己國家的科技,我們還能做什麼? 2021年底,旭海舉行部落會議,最後112名住戶有85票同意讓科技部使用這個場域。接下來成功大學、逢甲大學、淡江大學,都有計畫在這裡發射科研火箭。 光是科研火箭發射場,就已經困難重重,政府的目標,還有更大型的國家火箭發射基地。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表示,未來的大型國家火箭發射基地幅員會更大,預計落腳在台東或屏東海岸,應該周邊會有一些配套,有可能國家會在那邊建國家太空博物館。國家級的火箭基地,就不只是為了科學研究,而是要像國外一樣發射大型火箭,未來也有機會成為太空港,譬如從美國搭乘SpaceX的火箭到台灣,就可以降落在這個太空港,全程只要三十分鐘。 天候因素導致航電系統故障,陽明交大前瞻火箭研究中心取消火箭試射。(圖/獨立特派員) 走一條不同的路 台灣躋身全球混合式火箭研發前段班 魏世昕從大學就加入火箭計畫,一路從碩士、博士到助理教授,都在研究火箭。 現在已是陽明交大前瞻火箭研究中心副主任的魏世昕介紹團隊目前正在研發的混合式燃料火箭,傳統的液態火箭是燃料跟氧化劑分開,都是液態,所以安全性有點像是汽油桶;固態火箭就像沖天炮,它的氧化劑跟燃料一開始就混合好,點燃之後沒辦法控制,所以不小心就會產生大爆炸;混合式火箭,可以把它想像成蠟燭,蠟燭火點起來之後,掉到地上也不會危險。 安全加上成本較低,混合式火箭未來也可能帶著衛星上太空。魏世昕表示,像ARRC團隊的這支HTTP-3A火箭,就是全世界第一個有導控飛行方向功能的火箭,第一次運用在混合式火箭上。 兩年前團隊已經成功完成懸浮測試,躋身全球混合式火箭研發的前段班。 魏世昕分享目前團隊希望達成的目標是,第一節裝上去希望可以達到80公里以上,就是太空邊界,甚至可以到100公里卡門線。 因為要讓衛星入軌,火箭等級是非常大的,單靠學術界的經費會比較困難。(圖/獨立特派員) 打造太空產業願景 橫跨兩個世代的太空夢 陽明交大前瞻火箭研究中心有各種專長的研究人員跨校合作,力學、電力、控制、資訊、通訊、每個環節都是實際運用所學。 陽明交大前瞻火箭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梁祐承分享他的工作內容,發射的時候可以用遠端攝影機,從一定的距離外去看到火箭上的狀況;還有天線接收從火箭上傳送下來的資料。 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研究所學生陳佐任認為,研究的自由度很高,只要在安全的前提底下,可以做任何的創意開發,只要是想得到的方法,都可以去實踐它。 這群做火箭的人,從十幾歲到將近六十歲,橫跨兩個世代,卻有著同樣的夢想。即使首度在國家發射場輸給了天氣,但在他們努力的身影之下,MIT的火箭載著本土衛星高飛,或許不是不可能。 (※林珍汝 賴振元/採訪報導)
黃郁婷

2022年5月15日